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甜  肖利娟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7,26(2):103-106
2006年4月10日至2006年4月22日,采用原位吊瓶实验的方法,在暨南大学校园明湖中进行了大型枝角类蚤状溞(Daphnia pulex)对浮游植物种群变化和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实验初期,明湖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是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单角盘星藻(Pediastrum simplex)为优势种。在室内将蚤状溞培养至体长2mm以上,将蚤状溞加入到装满湖水的4.5L的透明瓶中,设置4个梯度:0ind(A,对照),10ind.(B),20ind(C)和30ind(D),每个梯度有3个平行,将实验瓶置于水表层50cm处。12d后实验结束,不同处理之间的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和组成有了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飞燕角甲藻和颗粒直链藻(Meclosira granulata)密度在实验组B、C和D中下降明显;小环藻(Cyclotella)和栅藻(Scenedesmus)等小型浮游植物在牧食压力比较大的C和D瓶中密度低于对照组,而在牧食压力相对较低的B瓶中,它们的密度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蚤状溞加速了水体的营养盐循环反过来促进这些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处理组中绿藻门的盘星藻数量没有明显的下降,这与盘星藻不能被浮游动物直接滤食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蚤状溞对浮游植物的群落数量和组成的影响程度与其自身的种群密度密切相关,也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关。由于飞燕角甲藻是一种细胞较大的种类,蚤状溞对它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机械伤害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调查了太湖梅梁湾沉积物(25~1 cm)中溞属种类卵鞍(或休眠卵)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总氮、总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梅梁湾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3种溞属种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中华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sinensis))的卵鞍,其中以盔形溞为优势种;溞属种类平均卵鞍密度及含休眠卵卵鞍密度分别为0.03~2.01和0~0.33 ind·g-1dw;T1和T2采样点的3种溞属种类的含休眠卵卵鞍密度明显高于T3采样点;在16~1 cm的沉积层中,T1采样点的总氮和T2采样点的总磷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T3采样点中的总氮和总磷变化幅度均较小;T1采样点中蚤状溞的卵鞍密度与总磷(TP)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T3采样点中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鞍密度和T2采样点中盔形溞的含休眠卵卵鞍密度与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湖泊沉积物中溞属种类的卵鞍(或休眠卵)密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再现湖泊溞属种类的历史演替过程,且与总氮、总磷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南漪湖沉积物(1~28 cm)中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共鉴定出中华拟同形溞、盔形溞、蚤状溞、网纹溞、微型裸腹溞、象鼻溞、船卵溞、粗刺大尾溞和盘肠溞9种枝角类的卵鞍.大型溞属种类和小型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和0~10.0 ind·g-1 DM.中华拟同形溞和网纹溞分别是南漪湖沉积物大型枝角类和小型枝角类的优势种.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鞍密度与1#采样点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3#采样点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3个采样点中(除2#采样点总氮外),网纹溞的卵鞍密度与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暗示,湖泊富营养化和鱼类捕食影响了南漪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验已记录的4个溞属种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透明溞D. hyalina、蚤状溞D. pulex和大型溞D. magna)的系统分类, 用试剂盒法分别提取4种溞类的基因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 通过PCR扩增了4种溞属种类的16S rD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 并与来自GenBank中每个种类相似度较高的同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 4个溞属种类的平均种间相似度分别为85.56%和80.67%, 碱基中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基于COⅠ基因, 巢湖隆线溞与来自GenBank上的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AB549199))相似度为99%, 分歧度为0.4%0.9%。就16S rDNA和COⅠ基因而言, 巢湖透明溞更接近于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构建的NJ树和贝叶斯树, 两者的主要分枝基本一致。结果暗示, 巢湖隆线溞与拟同形溞为一个种, 透明溞应属于盔形溞。由于缺乏核基因的研究, 有关巢湖溞属的分类地位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内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和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枝角类22种,隶属5科10属,优势种7种,主要为蚤状溞(Daphnia pulex)、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和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枝角类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5.02 ind·L-1和11.14 mg·L-1;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4月,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枝角类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呈现秋冬季高、夏春季低的规律。枝角类的种群特征指数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 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氨氮是影响该系统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若干种枝角类卵鞍表面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扫描电镜对发头裸腹溞、蚤状溞、隆线溞指名亚种以及隆线溞东湖一亚种的卵鞍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卵鞍表面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但亚种之间差异较小。隆线溞指名亚种与隆线溞东湖一亚种二者的卵鞍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出有什么差异,然而亚显微结构却互不相同。这就为东湖一新亚种的确定提供了一项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证实卵鞍的超微结构确可作为枝角类分类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本文所报道毛蟹的幼体发育试验,全部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 2.毛蟹的幼体发育共经五个(氵蚤)状幼体期和一个大眼幼体期。卵孵化出膜的幼体即为第一(氵蚤)状幼体,而不是早期(氵蚤)伏幼体或原(氵蚤)伏幼体。这两种幼体应该是在卵膜内度过的。 3.在水温11—22℃,盐度为9‰的实验室条件下,从幼体出膜到第一期幼蟹的出现,共经39—40天。每蜕一次皮,即进入另一发育时期,其所需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度见下表: 幼体名称 水温(℃) 日数 第一(氵蚤)状幼体 11—17 7—9 第二(氵蚤)状幼体 17—18 5—6 第三(氵蚤)状幼体 18—20 6—7 第四(氵蚤)状幼体 16—19.5 5—6 第五(氵蚤)状幼体 16.5—19 7—8 大眼幼体 19—22 9—10 4.饵料、盐度、水温和水质等因子对幼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5.(氵蚤)状幼体以两对颚足外肢末端的羽伏刚毛的数目,胸、腹肢的大小与形状和尾叉内面中部刚毛的数目为分期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爪沙鼠体蚤和巢蚤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96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体蚤和巢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获体蚤15种,同型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ls (50.8%) 和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veiceps kuzenkovi (40.6%)为优势种。获巢蚤15种,秃病蚤蒙冀亚种(74.3%)为优势种;盔状新蚤Neopsylla galea (11.9%)和叶状切唇蚤突高亚种Coptopsyllus lamelliferardua (8.1%)为常见种。年巢蚤指数的均值是年体蚤指数的6.92倍。体蚤指数与巢蚤指数不相关(P>0,05),体染蚤率与巢染蚤率不相关(P>0.05)。不同年份 的体蚤和巢蚤多样性比较稳定。连续两年春季或秋季秃病蚤巢蚤指数大于10只后,可能流行动物鼠疫。  相似文献   

9.
在鉴定我囱青海省单蚤属(Monopsyllus Kolenati,1857)的跳蚤标本时,除检出别人已记述过的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nschild,1907)],新月单蚤(Monopsyllusscaloni Vovchinskaya,1950)和冯氏单蚤(Monopsyllus fengi Liu,Xie et Wang)(新种,待发表)外,尚发现两个在形态上都接近花鼠单蚤[Monopsyllus indages(Rothschild,1908)]的新种。由于两新种阳茎钩突特别,故分别命名为钩状单蚤Monopsyllus hamutus,新种和文状单蚤Monopsyllus forficus,新种。鉴别这三个蚤种的重要特征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0.
一、种名细额溞(Oxyurella Dybowski et Grochowski,1894)隶属于甲壳纲双甲目盘肠溞科之盘肠溞亚科,是淡水枝角类中较小的一属鹾奔鱿质蔽窒∩伲灰酌?获。至今仅记载过4个种,即:瘦尾细额溞Oxyurella tenuicaudis(Sars,1862)、环纹细额溞O.singalensis(Daday,1898)、长尾细额溞O.longicaudis(Birge,1909)和林氏细额溞O.1indbergi Brehm,1953。对后一种尚有争议,认为可能是环纹细额溞的同物异名(Green1962)。另外,Brehm(1933)采自非洲Banfora湖的新种Alona gauthieri,R2óska(1952)、Fryer(1957)、Green(1862)等都认为…  相似文献   

11.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 Spandl 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他报告了浙江、四川、台湾、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秀体溞共有6种,即: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Liévin)],长肢秀体溞  相似文献   

12.
陈星  叶麟  谭路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5):1070-1079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逐月采样分析。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3种, 其中枝角类10种, 桡足类13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 生物量和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6月, 在1月和2月则未能采集到标本, 生物量和密度在年际间差异显著, 但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 群落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夏季以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大型枝角类占优势, 秋季以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小型种占优势。库中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库首和库尾, 库首和库尾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 生物多样性在季节上同样具有一定差异。CC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浓度和水深是解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香溪河库湾营养盐、水温、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但群落组成在年际间无显著性差异, 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也高于蓄水初期, 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 适当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维持浮游甲壳动物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武昌的秀体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燮治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i054-i055,313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Spandl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  相似文献   

14.
作者自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麝鼹体上采到一些额蚤,经鉴定是一新种,现记述如下: 后凸额蚤,新种Frontopsylla(Orfrontia)postprojicia sp.nov. 鉴别特征 本新种前胸栉刺数目在28—31根,因此属于鸟额蚤亚属Orfrontia。新种的鉴别特征是:(1)蚤可动突后缘圆凸(新种即以此特征命名),而在本亚属的其它种多少呈直线或微凹;(2)第8腹板后背缘有三角形深凹;(3)抱器不动突略呈矩形,端部截状;(4)蚤第7腹板后缘近中有深三角形窄窦,略似拉普兰额蚤F.(O.)lapponica  相似文献   

15.
吕凯  诸爽爽  谷磊  孙运菲  张露  杨州 《生态学报》2023,43(11):4604-4618
表型可塑性是指生物(尤其是单一基因型)在适应异质环境时表达出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环境变化调控表型可塑性既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进程中(称为代内表型可塑性),也能够以可遗传表型响应的形式持续多个生物世代(称为代际表型可塑性)。浮游动物枝角类常常受到来自鱼类的捕食风险影响而表现出诱导型防御的表型可塑性。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代谢稳态控制,因此枝角类的诱导型防御的表达容易受到内稳态代谢干扰物(例如抗抑郁药舍曲林)的影响。考虑到舍曲林在水中生物活性高且难以被降解;同时,枝角类世代周期较短,因此需要评估连续多代舍曲林暴露对枝角类反捕食防御代内以及代际可塑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代内可塑性方面,连续两代的舍曲林暴露放大了鱼类信息素诱导的蚤状溞体长减小趋势以及相对尾刺长度增长趋势,但是对鱼类信息素作用下的种群适合度参数无明显干扰。在代际可塑性方面,随着连续两代舍曲林的浓度上升,亲代经历鱼类信息素产下的子代继续响应鱼类信息素时,体长减小、相对尾刺长度增大,说明形态防御得到加强;同时种群净繁殖量以及种群内禀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被放大,由此可能抑制鱼类捕食风险下蚤状溞的种群丰度。上述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一)这四个湖的桡足类,共采得10种,共中有3种是新发现的种类,如激刺北镖溞、腹突荡镖溞和费氏瘦猛溞,已分别加以叙述。其他各种的性质,略记其要,以利鉴别。 (二)这四个湖在夏季中镖溞的数量远较剑溞的为多,而且按各个湖泊的特殊位 置和水性,各有特殊的镖溞。乌拉素海的桡足类与长江下游水质较肥的湖塘中的种类,很相近似,而且还存在着一种鲺(Argulus sp.)的幼体,而鲺是鱼类的一种敌害。 (三)镖溞的分布与湖水的理化坏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湖水所含盐类及其浓度,对它们的分布,似有显著的影响。如青海产有激刺北镖溞,岱海与黄旗海都有直刺北镖溞;乌拉素海却有一般淡水湖的镖溞,如萨氏中镖溞和腹突荡镖溞。 (四)这些剑溞的适应力都较强,能在各种湖水中生活。故分布也较广。如锯缘真剑溞是一习见的淡水种类,既见于黄旗海,也能在青海中生活。又如近邻剑溞、英勇剑溞和透明温剑溞除见于乌拉素海外,也能在岱海和黄旗海中生活。只有刘氏中剑溞,大概局限于一般淡水中。这次只发现于乌拉素海中。 (五)瘦猛溞属的一般种类,常生活在地势较高或低洼的水塘中,能耐低温、硷性或盐度较高的水质,故费氏瘦猛溞能在青海中生活。 (六)这些桡足类的属与种的地理分布,根据现有资料,亦略为述及,以明其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鼠巢和宿主密度的年间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巢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巢蚤10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45.4%)为优势蚤种,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 lenta(25.0%)和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21.3%)为次优势蚤种。二齿新蚤N.Bidentatiformis和角尖眼蚤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鼠密度与巢蚤指数 的关系不显著(p>0.10)、与巢染蚤率关系显著(p<0.05),不同年份的蚤类多样性和均匀性比较稳定。巢蚤和体蚤指数的关系是显著的(PP<0.005)。  相似文献   

18.
以来自武汉南湖的远东裸腹溞和江苏太湖的微型裸腹溞为对象,在温度为(25±1)℃、食物条件为2×10~5cells·mL~(-1)斜生栅藻下,研究了两种裸腹溞的体长、成熟时间、存活率、寿命和产幼溞数等生活史参数。结果表明:两种裸腹溞的体长均随着龄数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远东裸腹溞的成熟时间(P=0.008)和首次产幼溞时间(P=0.022)均显著小于微型裸腹溞,而其成熟体长(P0.001)、寿命(P=0.003)和首次产幼溞数(P0.001)均显著大于微型裸腹溞;远东裸腹溞和微型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73和0.49 ind·d~(-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远东裸腹溞(r=0.659,P=0.008)和微型裸腹溞(r=0.649,P=0.009)的首次产幼溞数与成熟体长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江苏太湖的微型裸腹溞的成熟时间长,而武汉南湖的远东裸腹溞的生殖能力更强,这可能与两种裸腹溞的遗传结构及它们对环境适应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于2010 年1 月至12 月对广东大沙河水库的三个典型水域(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进行逐月采样, 共检出浮游甲壳类动物15 种, 其中枝角类10 种, 桡足类5 种, 多为广温性和嗜暖性种类。全年出现的种类有: 象鼻溞(Bosmina spp.), 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bopingi)和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在丰度上无节幼体占优势, 枝角类的优势种以小型种类(象鼻溞、微型裸腹溞、角突网纹溞)为主, 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象鼻溞, 在丰水期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溞, 形成象鼻溞(1-4 月)-角突网纹溞(5-9 月)-象鼻溞(10-12 月)的季节更替结构。浮游甲壳类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58.73-231.89 ind·L–1 和224.36-986.03 μg·L–1, 季节波动都比较明显, 丰水期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枯水期; 高峰值均出现在捕食压力相对较低而生长期开始的丰水早期(4 月)。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在三个采样水域之间的时空差异性不明显, 群落结构主要受水库的水温、营养水平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藏湖泊长刺溞复合种(Daphnia longispina complex)中分布最广的3个物种, 即长刺溞(D. longispina)、盔形溞(D. galeata)和颈齿溞(D. dentifera)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以及GenBank中欧洲的长刺溞、加拿大的颈齿溞和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盔型溞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西藏湖泊长刺溞复合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发现西藏地区的盔型溞、颈齿溞和长刺溞均已出现较大分化。颈齿溞种群内遗传差异度为0.33-2.32%, 盔型溞为0.33-2.74%, 长刺溞的遗传差异度最高, 为1.31-5.50%。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系统树均表明, 长刺溞复合种由3个进化分支组成, 分别对应长刺溞、盔型溞和颈齿溞, 三者之间的遗传差异度为9.40-16.98%(Kimura 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基于COI基因单倍型(haplotype)所构建的网络关系也支持上述3个分支的存在。早期记录虽然显示长刺溞在我国分布较广, 但本次调查只在班公错有发现, 相比之下, 盔形溞和颈齿溞则分布更广。我们的研究表明, 由于形态学鉴定上的局限性, 早期的长刺溞记录很可能混杂了容易引起混淆的盔型溞或颈齿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