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溶剂提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分离青枣核果木乙酸乙酯部位,得到脂溶性提取物I和II,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鉴定与分析。从提取物I中鉴定出15种化学成分,主要为酯类化合物(61.54%);从提取物II中鉴定出32种成分,成分种类多,以萜类化合物最多(19.72%)。首次对青枣核果枝叶乙酸乙酯部位脂溶性成分研究,发现其含有重要的化学制品原料:如油酸乙酯与橙花叔醇,并含有丰富的重要活性物质—角鲨烯和信息素抗虫剂。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工业生产脱落酸的发酵液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经气相色谱分离出了55个峰,共鉴定了其中的36种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72.80%。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发酵液的脂溶性成分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饱和烃类,如十四碳烷至三十一碳烷,占总脂溶性成分的27.49%;其次是脂肪酸酯,如十五碳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与亚油酸乙酯等,占总脂溶性成分的19.02%。  相似文献   

3.
稻曲球脂溶性成分及其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稻曲球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制备出油状物,得率为稻曲球干重的0.36%。用GC-MS鉴定出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10,13-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7.31%)、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30.09%)、(Z,Z)-9,12-十八碳二烯酸(15.63%)、棕榈酸(10.52%)和十八烷酸甲酯(5.54%)。从石油醚萃取部分还分离到3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油酸(1)、正四十烷(2)和麦角甾-5,7,22-三烯-3-醇(3)。化合物3对黄瓜角斑病菌等4种供试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2以及油状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这是首次对稻曲球中脂溶性成分及其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羊角拗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鉴定出27种成分,占其总量的60.86%.根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何帕-22(29)-烯-3β-醇(32.70%)、棕榈酸乙酯(6.35%)、2-十五烷酮(4.76%)、蒲公英赛酮(2.84%)、豆甾醇(2.50%)、棕榈酸(2.08%).  相似文献   

5.
杉木叶醇提物中石油醚溶解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法对杉木(Cunningham ia lanceolataHook.)叶醇提物石油醚溶解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析分离出38个峰,共确认出其中36种成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质量占总量的98.06%以上。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十八酸-1,3-甘油二酯(16.929%)、二十七烷(15.178%)、棕榈酸-2-(十八烷氧基)乙酯(11.038%)、油酸(6.531%)、三十七醇(6.877%)等。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为饱和脂肪酸酯(33.834%)和烃类化合物(22.031%)。  相似文献   

6.
苏秀芳  林强  梁振益 《广西植物》2007,27(5):805-807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大戟科蝴蝶果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36个峰,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8.34%,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3.19%)、正十六烷酸(11.11%)、十八碳烯酸乙酯(6.18%)、正十八烷(4.98%)、(Z,Z)-9,12-十八碳二烯酸(4.90%)及十八碳二烯酸乙酯(4.21%)。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开发牛蒡在生物抗虫农药方面的应用价值,对牛蒡提取物进行了抗卤虫活性测试,并对抗虫活性较强的组分进行GC-MS分析.将健康新鲜的牛蒡的乙醇粗提取物经水分散,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对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四相提取物分别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它们对卤虫的半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0.13、0.17、1.25、0.19 mg·mL-1,其中石油醚相杀虫效果最好.对石油醚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5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39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乙酯(27.791%)、萜类化合物(21.311%)、饱和烃类(19.637%),这三类物质相对含量之和占总提取物的68.739%.  相似文献   

8.
赤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及凝胶柱色谱方法从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赤芝萜醇A(lucidumol A,1)、麦角甾醇(ergosterol,2)、麦角甾醇棕榈酸酯(ergosteryl palmitate,3)、棕榈酸(palmitic acid,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硬脂酸(stearic acid,6)、油酸(oleic acid,7)、α-羟基-24-烷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8)、2-羟基-二十四烷酸乙酯(2-hydroxytetracosanoic ethyl ester,9)以及2-羟基-二十四烷酸甲酯(2-hydroxytetracosanoic methyl ester,10)。其中,化合物9~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8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宽叶独行菜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从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20个组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其中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53.980%,硬脂酸(oc-tadecanoic acid)17.063%,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4.769%,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3.363%,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2.773%,花生酸(eicosanoic acid)2.719%,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2.476%,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2.291%。此外,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十四烷酸(tetradec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和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的含量均已超过了1%。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藏红花花瓣和雄蕊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二者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花瓣中共鉴定出1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正二十六烷(11.60%)、正十五烷(11.31%)、棕榈酸甲酯(10.82%)、油酸甲酯(10.35%)、2,4-二叔丁基苯酚(9.63%)、亚油酸甲酯(7.18%)、藏红花醛(5.66%);雄蕊中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油酸甲酯(30.83%)、亚油酸甲酯(24.12%)、环已醇(16.80%)、硬脂酸甲酯(12.88%)、棕榈酸甲酯(8.97%)、花生酸甲酯(1.18%)、苯并噻唑(1.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研究灵芝子实体中的羊毛脂烷型灵芝酸酯类成分。方法通过氯仿对盐酸酸化的灵芝子实体提取物中的羊毛脂烷型三萜酸类成分进行萃取,结合硅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RP C18色谱柱)、制备型HPLC(RP C18色谱柱)对提取物中的三萜酸酯类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通过UV、ESIMS、HRESI-MS、1 H-NMR、13C-NMR、HSQC、HMBC、NOESY等波谱学手段结合文献数据对制备得到的三萜类单体成分进行准确的结构测定。结果从灵芝子实体的氯仿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羊毛脂烷型灵芝酸酯类成分,分别为:(1)Ganoderic acid AP,(2)Methyl Ganoderate G,(3)Ganoderic acid H,(4)12β-Hydroxy-3,7,11,15,23-pentaoxo-5α-lanost-8-en-26-oic acid,(5)Ganoderic acid K,(6)Ganoderenic acid B,(7)Lucienic acid A,(8)Lucidenic acid B,(9)20(21)-Dehydrolucidenic acid A,(10)Lucidone D。结论灵芝子实体中极性较小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羊毛脂烷型三萜及其降碳衍生物,该类成分多具有羧基或羧酸酯官能团,既而也称灵芝酸类,本文共分离鉴定了10个该系列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成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35-103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地上部分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1种化合物,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亚油酸-棕榈酸-甘油酯(1),亚麻酸(2),亚油酸(3),β-谷甾醇(4),亚麻酸乙酯(5),西瑞香素(6),异新狼毒素A(7),丙二酸单乙酯(8),伞形花内酯(9),新狼毒素B(10)和龙胆酸(11)。其中,化合物1、8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长瓣马铃苣苔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81%,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49%)、11,14-二十碳二烯酸乙酯(23.06%)和1-烯-3-辛醇(5.58%)。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分别对干、鲜道真洛龙党参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干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角鲨烯等。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角鲨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和1-柠檬烯等。11月中旬采摘的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含量最高。干和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差异不大,但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差异均不大,但其余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首次对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报道,以期为道真洛龙党参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技术从其干燥块根猫爪草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脂肪酸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R)-3-hydroxy-11-methoxy-11-oxoundecanoic acid(1)、十六烷酸(2)、棕榈酸乙酯(3)、已二酸(4)和硬脂酸(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这些成分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INH+RFP)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分别对干、鲜道真洛龙党参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干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角鲨烯等。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角鲨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和1-柠檬烯等。11月中旬采摘的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含量最高。干和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差异不大,但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差异均不大,但其余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首次对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报道,以期为道真洛龙党参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十八烷酸-2,3-二羟基丙酯(3)、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酯(4)、竹红菌甲素(5)、竹红菌乙素(6)、痂囊腔菌素B(7)、痂囊腔菌素C(8)和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4、7和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在对石油醚萃取部位的GC-MS分析中,首次在该属真菌中检测到1-甲基-2吡咯烷酮、十五烷酸乙酯、9-十六烯酸乙酯、十六烷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十八烯酸乙酯和十八烷酸乙酯7种化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5对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贡山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我们利用色谱法对贡山八角(Illicium wardii A.C.Smith)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贡山八角枝叶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1)、二十六烷(2)、红花八角醇(3)、三十四烷醇(4)、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5)、acernikol(6)、subamone(7)、苔色酸甲酯(8)、扁柏脂内酯(9)、厚朴酚(10)、原儿茶酸(11)、异红花八角醇(12)、vitrifol A(13)、右旋二氢去氢双松柏醇(14)、左旋马尾松树脂醇(15)。其中化合物2~1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15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缺萼枫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缺萼枫香叶中的挥发油,首次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44个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04%,主要成分为n-棕榈酸(27.03%)和9,12,15-十八酸(13.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