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产葱属合被组植物的核型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国产百合科葱属合被组(Sect.Caloscordum)的长梗韭(Allium neriniflorum Baker)和合被韭(A.tubiflorum Rendle)共6个居群进行了调查和栽培实验,在此基础上,从细胞学、形态解剖学等角度对各居群进行了研究,通过核型分析及形态比较认为:将合被组置于葱属中更合理。种的划分可根据核型中随体的类型、小花梗的长度、植物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是否有明显的二次生长现象为标准来划分。每室胚珠的多少只能反映出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区别,不能作为分种指标。本文有关合被韭的核型研究的报道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葱属合被组植物的引种栽培及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葱属合被组(AlliumSect.Caloscordum)的长梗韭(A.neriniflorum)和合被韭(A.tubiflorum)进行了引种栽培实验及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将原野生状态下生长的这2个种转为人工条件下栽培,长势良好,能正常开花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显示,长梗韭四个居群均为二倍体2n=2x=16,合被韭的一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另一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所不同的是长梗韭染色体带有一对中间随体,而合被韭染色体则带有一对或二对末端随体。此外,首次发现合被韭存在有二次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分布在滇中、滇西、滇西北的3个黑花韭居群、3个二倍体多星韭居群和6个四倍体多星韭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2个居群在DNA水平上已发生明显分化.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44.由GST计算的居群间基因流(Nm)为0.625,表明居群间部分基因流动受阻.12个居群间...  相似文献   

4.
云南南部不同种源地小桐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云南的8个居群的小桐子(Jatropha curcas)共15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了67个位点,其中61个是多态性位点。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91.04%,有效等位基因数Ne=1.524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0.3070,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4618;在居群水平上,PPB=55.04%,Ne=1.3826,He=0.2171,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3178。(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0.2944。AMOVA分析显示:云南小桐子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63.50%,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6.50%。(3)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及遗传一致度并不存在相关性。鉴于以上指标,我们推测云南小桐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华水韭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采用RAPD方法对珍稀濒危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4个自然居群的48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有效引物,共产生124条DNA片段,其中72条为多态性条带,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58.06%。各居群间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显著(0.81%-12.90%)。AMOVA分析结果表明,4个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Фst=0.5894,即遗传变异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群体间(58.94%)。日益缩小的种群规模而导致的居群内近交和遗传漂变的发生以及居群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可能是中华水韭目前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鉴于目前中华水韭居群内个体数偏少、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现状,建议对其进行就地保护并保护尽可能多的生境,对不同自然居群内的个体进行植株相互移栽和育苗移栽,以提高不同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水韭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长蕊木兰是具有重要分类和观赏价值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长蕊木兰3个居群62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引物共检测到187个有效位点,其中多样性位点171条,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1.44%,居群水平上整顶(ZD)居群PPB最高(66.30%),大蒿坪(DHP)居群PPB最低(21.93%);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2294)、Shannon居群分化系数(0.27)和分子遗传变异分析(AMOVA)的变异百分率(居群间的变异百分率为27%,居群内的变异百分率为73%)均表明,长蕊木兰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聚类结果显示,最大的一类中涵盖了3个居群的绝大多数个体;Mantel检测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r=-0.519,P=0.323)。这些结果表明,长蕊木兰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但居群间有较大的遗传分化。文章分析了长蕊木兰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保护策略,即通过加强已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施就地保护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选取葱属(Allium L.)的两个近缘类群,梭沙韭(Allium forrestii Diels)和昌都韭(A.changduense J.M.Xu.)共16个居群232个个体,基于3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序列(atp IatpH、trn L-trn F和ndh C-trn V)进行遗传变异和生态位分化研究。野外调查发现,两物种分布间断,生境有明显的差异;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梭沙韭和昌都韭既没有共享单倍型,也不存在明显基因流,支持两个种是独立进化的观点;生态位分析显示,梭沙韭和昌都韭的最适生态位基本重叠,只有温度季节性变化和最冷季平均温度差别较大。推测,剧烈的温度变化和较低的冬季均温以及高度特异性的生境可能是昌都韭与梭沙韭分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濒危植物连香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濒危植物连香树10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香树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达到69.5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31 3和0.351 4;而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0.6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15 6和0.173 3。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高,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00 3,居群间基因流Nm为0.527 3。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境的片断化使居群间的基因流受阻,可能是导致居群间高遗传分化和居群水平低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珍稀濒危蕨类植物东方水韭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珍稀濒危蕨类植物东方水韭和中华水韭4个自然居群共72个样品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有效引物,共产生98条DNA片段,其中6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66.33%。东方水韭两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率(PPL)较低(8.16%和7.14%)。中华水韭两个居群的PPL也较低(9.18%和23.47%)。中华水韭物种水平上的PPL(51.02%)高于东方水韭(9.18%)。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东方水韭遗传变异中主要存在于居群内(94.74%),而中华水韭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却存在于居群间(86.71%)。东方水韭和中华水韭个体间UPGMA聚类结果表明:同一物种的个体完全能聚在一起,中华水韭的两个居群也能明显分开,而东方水韭两居群的个体并不能完全聚在一起。探讨了可能造成上述居群遗传结构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今后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ISSR 分子标记技术, 对西双版纳分布的兰科濒危植物流苏石斛( Dendrobium fimbriatum) 5 个居群共114 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 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2 条用于扩增, 共检测到117 个位点, 其中105 个为多态位点。分析结果表明, 流苏石斛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在物种水平上, 流苏石斛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为89 .74% ,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 为0 . 3227 , Shannon′s 多样性信息指数Hsp 为0 . 4779 ; 在居群水平上, 各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差异较大( 6.84% ~ 39.32% ) , 平均值为23.93% ,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 为0 . 0871 , 各个居群的Shannon′s 多样性信息指数Ho 平均为0.1290。AMOVA 分析的结果显示, 流苏石斛的遗传变异大多数存在于居群间, 占总遗传变异的74 . 79%。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 = 0 . 7443。各居群间的Nei′s 遗传一致度( I) 范围为0 . 5882~0 . 8331。Mantel 检测发现,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2419, P=0.2416) 。鉴于流苏石斛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和居群遗传结构, 我们建议对流苏石斛居群所有个体实施及时的就地保护, 同时建立迁地保护居群, 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1.
韭菜坪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韭菜花带,全国唯一的野生韭菜花保护区。为探讨多星韭在该地区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以及生态适应性,该研究对多星韭的花期、形态特征、访花者进行了定点观察实验,通过人工授粉实验探究其繁育系统; 通过海洋光谱仪检测蜜蜂视觉对两种花色的显著性; 通过气相色谱进行测定其各部分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多星韭花为雄先熟,单花期为7~8 d,花序持续开花时间为25~28 d; 花蜜量为(0.61±0.07)μL; 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为主要有效传粉者,隧蜂、食蚜蝇、蝇类为偶见访花者; 海洋光谱仪的测定结果表明紫花色在绿叶中对蜜蜂视觉来说更显著。访花者在不同花色间的访花频率有显著性差异,但单次访花频率无差异。当两种花色同时存在时中华蜜蜂会优先访问紫色花的多星韭,在访紫花时,由于受到气味的影响,大部分蜜蜂也会访相邻的白花多星韭。多星韭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茎、子房和花梗含有多种刺激性含硫代谢物,花器官以及花蜜拥有多种花香类次级代谢物; 其有性繁殖为自交和异交混合交配系统,具有无融合生殖。综上结果表明,多星韭在该地区不存在花粉限制,多星韭的繁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能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A new steroidal saponin was isolated from the bulbs of Allium ampeloprasum var. porrum.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conversions and detailed analyses of 1H and 13C NMR spectra including 2D NMR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ts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as 3-[(O-β-d-glucopyranosyl-(1 → 3)-β-d-glucopyranosyl-(1 → 2)-O-[O-β-d-glucopyranosyl-(1 → 3)]-O-β-d-glucopyranosyl-(1 → 4)-β-d-galactopyranosyl)oxy]-2,6-dihydroxy-(2α,3β,5α,6β,25R)-spirostan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steroidal saponin showed haemolytic effects in the in vitro assays and demonstrate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gastroprotective property using in vivo models.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由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引起的平菇细菌性褐斑病在国内外大面积发生,导致产量降低,并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寻找安全有效的抑菌剂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5种不同溶剂提取得到大蒜浸出液,测定其对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检测其对平菇菌丝生长的作用。【方法】利用抑菌圈法测定5种不同的大蒜浸出液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抑菌作用,利用平板扩散法筛选能促进平菇菌丝生长的药剂及适宜的浓度。【结果】5种大蒜浸出液原液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中大蒜山杏壳木醋液浸出原液抑菌效果最强。不同浓度的大蒜浸出液抑菌作用比较发现,浓度为10%的大蒜山杏壳木醋液浸出液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抑菌效果与0.33 mg/mL的链霉素相当,并对平菇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丝生长速度显著大于对照,并且菌丝浓密,边缘整齐。【结论】本研究为大蒜与山杏壳木醋液复配药剂防治平菇细菌性褐斑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亚科(Allioideae)葱族(Allieae)葱属(Allium)的Anguinum亚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2变种,该亚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研究在扩大样本量和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葱属Anguinum亚属4种植物19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心叶韭(Allium ovalifolium var.cordifolium)的核型。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中茖葱都为四倍体,对叶韭和心叶韭都为二倍体,太白韭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基数均为x=8,核型类型都为2A型,每个居群都具有随体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多为st染色体,随体均位于短臂末端,并且对叶韭眉县居群和太白韭聂拉木居群存在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讨论了Anguinum亚属植物的染色体特征、随体染色体的多态性和该亚属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茖葱(Allium victorialis)和对叶韭(A.listera)的细胞地理学问题。得到如下推论:(1)染色体加倍和结构变异是Anguinum亚属进化的两种重要机制,环境异质性使得Anguinum亚属植物随体染色体具较高的多态性;(2)茖葱通过多倍化和无性繁殖并存来扩大居群;(3)染色体形态变异是对叶韭适应环境变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多星韭为贵州省赫章县喀斯特地貌区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分析野生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籽与栽培韭菜(A. tuberosum)籽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研究利用UPLC-MS/MS物质分离鉴定技术,对2种韭籽化学成分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测到782种代谢产物。(2)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样本间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共筛选出12类显著变化(P<0.05,VIP≥1)的差异代谢物,涉及492种,其中上调和下调幅度在前20的代谢物包括黄酮、甾体皂苷、黄酮醇、酚酸类、异黄酮、游离脂肪酸、三萜皂苷、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3)KEGG注释到84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P<0.01)通路4条,此外还构建了未注释到的显著差异代谢物甾体皂苷的生物合成通路。该研究结果为韭籽有效成分代谢途径解析及药理活性物质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赫章县野生多星韭的开发保护与多元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Microsphaeropsis amaranthi and Phomopsis amaranthicola are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for several Amaranthus species.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initial infection processes with these pathogen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f the conidial germination and germ tube length (μm) on the weed leaf surfaces at 21 °C and 28 °C. Weeds included Amaranthus rudis, A. palmeri, A. powellii, A. retroflexus, A. spinosus, A. hybridus, and A. albus. For P. amaranthicola, conidial germination and germ tube length varied among the seven weed species at both temperatures, while for M. amaranthi the differences in germ tube lengths were significant among weed species only at 21 °C. While the conidia of M. amaranthi and P. amaranthicola germinated on the leaf surfaces of all seven weed species, temperature appeared to impact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germ tubes on the leaf surfaces. The percentage of germinated conidia and the length of germ tubes at both temperatures were often greater for M. amaranthi than for P. amaranthicola. In order for the fungal pathogen to successfully infect and kill a weedy host, conidia must germinate and form a germ tube, two processes that vary with host species and temperature for M. amaranthi and P. amaranthicola. The extent to which successive infection processes, e.g., penetration, invasion and colonization, contribute to host specificity warrants study.  相似文献   

17.
采用染色体常规制片技术,对云南西北部和中部地区11个多星韭居群进行了细胞学分析。结果显示:(1)云南西北部多星韭二倍体、四倍体混合分布的太子阁和华首门四倍体居群中发现了三倍体(2n=3x=21),核型公式分别为:2n=3x=21=[6m(2sat)+8sm]+(3m+4sm)和2n=3x=21=[4m(2sat)+10sm]+(2m+4sm+lst)。三倍体含2条随体染色体,它的21条染色体含2个同源染色体组和一个与它们同源性稍差的染色体组。(2)在云南中部的多星韭四倍体居群中首次发现了六倍体,核型公式为2n=6x=42=15m(3sat)+27sm,核型类型2A。(3)结合核型特征及地理分布对多星韭三倍体和六倍体的成因进行分析,提示多星韭三倍体来源于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杂交,六倍体是通过四倍体产生的未减数配子(n=4x=28)与正常减数配子(n=2x=14)的结合形成的。本研究结果支持多星韭的分化中心是云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本工作的结果,对多星韭种内的倍性组成和演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考证了石蒜科葱属植物黑脉葱(Allium rhabdotum Stearn)的主模式标本采集地,指出该地点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错那县,而不在不丹王国境内,因此黑脉葱并非不丹特有种。该研究还报道了近年在西藏隆子县采集到黑脉葱的记录,提供了黑脉葱分布的新资料。此外,该文为黑脉葱拟定了汉语名,补充了形态、生境记载,讨论了其识别特征、系统学地位、开发价值、保护级别和潜在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