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uo ZH  Fan JY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3):241-244
连接蛋白是构成缝隙连接的结构分子,由多基因家族编码。目前在啮齿类中已发现至少有13各连接蛋白。由于缝隙连接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连接蛋白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成 一人新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已在三种人类疾病中发现有连接蛋白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
非人灵长类肿瘤模型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是人类第二大致死的疾病。将体外细胞模型获得的癌症研究结果向临床转化过程中,动物活体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的肿瘤活体实验绝大部分采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如小鼠和大鼠,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个体小、繁殖迅速、遗传背景清楚、转基因技术成熟等优势。但是啮齿类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许多从啮齿类动物模型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在人体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进化、免疫、生理和代谢等诸多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理论上更加适合癌症研究。本文对现有的非人灵长类肿瘤研究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介绍用化学和生物致癌剂在不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诱导肿瘤的研究,为将来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人类癌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多种CRISPR系统的开发和不断改进,基因编辑技术逐渐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为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过程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目前,用于人类疾病研究的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和以猪为代表的大动物模型。其中啮齿类动物在机体各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且寿命短,无法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评估和长期追踪;而猪在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和遗传学等各方面与人类更接近,是器官移植和人类疾病研究领域重要的动物模型。文中主要介绍了基因编辑动物模型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肥厚心肌病、癌症、免疫缺陷类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5种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人类疾病研究及相关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安家媛 《化石》1991,(2):2-4
采集和狩猎是远古人类赖以生存的两项基本手段。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早期人类(至少是在南方古猿阶段)主要吃富含非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换言之人类初期是以采集植物为主,食物中少量的蛋白质是靠捕捉一些小型动物如鱼类、鸟类、啮齿类等。有时也可能靠分食那些刚刚死去动物的肉来获得。随着对动物习性的了解以及木器、石器、骨器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狩猎并逐渐地变换狩猎方式。改进狩猎工具,使得狩猎在远古人类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对人类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单克隆抗体对生化基础研究及临床上对各类疾病的探测和发现,都是很使人感兴趣的。本书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丛书中的第13卷,专门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特别涉及啮齿类和人类杂交肿瘤的特征和产生方面。这些内容对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遗传工程、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都是很有用的。全书共10章,它们是单  相似文献   

6.
哺乳类中啮齿目占大部,啮齿目中小啮齿类[包括鼠科(Muridae)和仓鼠科(Cricetidae)]占大部,并且后者数量又高,决定了小啮齿类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意义和作为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材料。森林带的小啮齿类在林业和农业上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它们危害森林的自然和人工更新(寿振黄等,1958),危害苗圃和森林带的农业。同时,在许多流行病的保存与分布中,小啮齿类起特别重要作用。所有这些说明对森林小啮齿类生态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亲环蛋白A(CyclophilinA,CypA)是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A,CsA)的体内受体.它是目前所知的人类亲环素(Cyps)家族成员中占细胞溶质的量最大的蛋白,且是Cyps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在生物体中广泛表达,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首先,CypA本身被认为具有蛋白质的折叠、转运、修复、细胞信号转导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其次,CypA与CD147之间的趋化因子样作用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其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变化,如炎症、肿瘤、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等免疫相关疾病.CypA有可能成为人类某些免疫相关疾病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分子靶标.因此,CypA以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人们希望通过对其深入的了解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锌指蛋白ZNF191全长cDNA为探针,与人/啮齿类体细胞杂种系DNA杂交,将这个新的人类锌指基因定位于18号染色体。又用该cDNA筛选人基因组DNA lambda/DASH文库,以获得的DNA片段为探针,进行人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将ZNF191基因精细定位在染色体18q 12.1区带。依据有关遗传连锁分析和等位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将ZNF191精确定位于人染色体18q12.1。通过遗传连锁及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分析.目前已知多种遗传病和肿瘤与这个区域相关。因此,ZNF191基因可作为这些疾病或肿瘤的候选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蒙古最早始新世的啮齿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alagomyids类似。依据古地磁与生物地层对比,这些啮齿类的出现表明,现代类型的啮齿类最早的辐射演化,很可能位于中古新世到最早始新世这个时间段中。  相似文献   

10.
纤毛是一种以细胞微管为主形成的突出于细胞表面的结构,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很多人类疾病都与纤毛结构、长度的失调相关,所以有关纤毛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纤毛除了提供流体推动力参与细胞的运动功能之外,还具有信号传导的功能,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多种关键作用。它参与调控细胞生理活动、增殖与分化以及动物个体发育。因此,深入地探索纤毛调控机理对基础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人类纤毛相关疾病的攻克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介绍了纤毛的结构、组装与解聚的机制、参与信号传导的功能以及纤毛缺陷同人类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鸡、大鼠和人视网膜中的穆勒胶质细胞(muller cell)在一定条件下,可显示出视网膜干/前体细胞的功能.但是,有关人类近亲猕猴穆勒细胞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首先使用基础培养基(DMEM+10%FBS)建立猕猴的穆勒细胞系,其表达GS、vimentin、CRALBP和EGFR等穆勒细胞标记,不表达GFAP,与人的穆勒细胞基因表达相似而与啮齿类差异较大.穆勒细胞经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一周后可表达pax6、nestin、sox2、otx2、six6和six3等视网膜干细胞标记,继续使用视黄酸诱导,部分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这说明猕猴的穆勒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去分化为视网膜前体细胞,有望成为视网膜疾病细胞替代疗法的一种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寄居在人类肠道的数以亿计的肠道细菌,已被证实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就肠道细菌与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特应性疾病等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接近中国主要传染病发病率的一半,也是传染病致死的主要病因。建立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方便有效的感染人类病毒的动物模型,对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感染致病机理及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树鼩作为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与人类在生理生化、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似性远高于大鼠、小鼠等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并具有个体小、便于实验操作、饲养成本低、能感染多种人类病毒等特点,作为动物模型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突显优势和潜能。本文从地区分布、进化、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阐述了树鼩作为动物模型应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的优势,包括在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的抑郁症树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J  Zhou QX  Lv LB  Xu L  Yang YX 《动物学研究》2012,33(1):92-9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03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高居所有疾病、伤残总负担的榜首。抑郁症面临三大难题:1)发病机理不完全清楚,因而缺乏有效的预测预防途径和生物学诊断;2)现有单胺类抗抑郁症药物起效慢,也可能导致患者自杀风险增加;3)缺乏副作用小的非单胺类快速起效抗抑郁症药物。针对这三大难题,长期以来,应用抑郁症啮齿类模型的众多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少部分因素归咎于啮齿类与人类大脑功能的极大种属差异。树鼩是灵长类近亲,具有更接近于人类的大脑功能。本文针对抑郁症发病机理假说、临床表象和抗抑郁症药物疗效等内容,综述了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的抑郁症树鼩模型可能会具有更好的疾病同源性、表象一致性和药物预见性。这一被长期忽视的抑郁症树鼩模型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为解决抑郁症的三大难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森林采伐地区人房内鼠类区系的演替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动物区系常有阴显的演替现象。作者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牙林铁路沿线工作期间,曾进行了人房内小形啮齿类区系演替现象的观察。分别选择了新开发的、采伐后1—5年和15—30年的林区,对人房内小形啮齿类的组成及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现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最大的"瓶颈"在于没有胜任动物模型。建立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基础上的模型,虽然可以部分复制人类疾病特征,但其经济性欠佳且与动物权益的保护有所冲突;而啮齿类动物对新现病毒的易感性往往较低,也不能很好地复制人类疾病。本文对营养、免疫及疾病易感性关系研究的进展进行文献回顾,以发现解决当前难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人乳头瘤病毒与许多人类疾病密切相关,E7蛋白是其重要的转化蛋白之一,可以与许多细胞蛋白结合,永生化人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转化啮齿类细胞系,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并与细胞凋亡的敏感性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也可能参与了中心体的复制.高、低危型乳头瘤病毒的E7蛋白存在序列上的差异,其生物学行为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类正受到日益严重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老年病和其它人类疾病的困扰。疾病的肆虐将导致社会危机、威胁人类文明,如非典型肺炎对我国和世界的袭击所带来的损失和震撼。因此,为了与人类疾病斗争,通过新的途径了解疾病发生机理和发现新的特效药物是极为必要的。其中之一就是DNA复制调控与人类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内容就是DNA复制。从生命科学发展来说,“DNA复制调控和人类疾病...  相似文献   

19.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自然发生的人类疾病已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开展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灵长类动物遗传、行为、认知、生理、生化和解剖结构等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人类,具有其他实验动物无法替代的高级脑功能结构及神经活动的优势,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理想的模式动物,研究的结果更容易推广应用到人类。常被用来建立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等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程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药物等,为人类神经科学及相关医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灵长类动物在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以期为神系统经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