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物基因聚合分子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聚合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今后作物育种的主流方向。基因聚合分子育种主要包括遗传转化基因聚合分子育种和分子标记筛选基因聚合分子育种。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作物基因聚合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遗传转化基因聚合分子育种以及分子标记基因聚合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基因聚合分子育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橡胶树是一类大规模化种植具有商业化特征的产胶植物,有着较高的种植价值。但因其常规育种周期较长,使得其育种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最近几年,橡胶树分子标记开发和利用工作在其应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推动了育种工作的进展。本文就橡胶树的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构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辅助育种、品种鉴定方面等方面的遗传育种研究中做一总结,并对我国目前橡胶树分子标记方向的发展势态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植物抗病育种中的标记辅助选择与甘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具有稳定、准确、高效的特点,通过对基因型而不是表型的直接选择,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可大大加快常规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本文评述了植物抗病育种中标记辅助选择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各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及植物抗病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方法,重点介绍了甘蔗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的现状,展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甘蔗抗病育种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肉牛分子与基因修饰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彬  张立  李光鹏 《遗传》2017,39(11):984-1015
随着世界肉牛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取得丰硕成果。肉牛育种技术实现了由常规杂交育种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基因组修饰育种的技术跨越,揭示出大量与生长发育、肉质品质、繁殖与疾病等相关的候选基因与分子标记,并逐步应用于肉牛育种实践。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基因或分子标记主要集中在生长激素基因、生肌调节因子家族、肌肉生长抑制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参与肉质形成的基因主要集中在脂肪酸运输与沉积相关信号通路、钙蛋白酶信号通路、生肌调节因子家族与肌肉生长抑制因子等;繁殖性状相关基因或分子标记主要集中在GnRH-FSHR-LH、生长分化因子9、催乳素受体和FoxO1等;抗病相关基因主要有MHC基因家族、TOLL样受体4基因等。目前,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已培育出促生长发育与提高肉品质的肉牛育种新材料。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肉牛分子与基因组修饰育种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肉牛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葫芦科瓜类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几种常用分子标记在葫芦科瓜类作物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在葫芦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对目前葫芦科遗传育种中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葫芦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主要可以分为基于杂交的分子标记、基于PCR的分子标记、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结合的分子标记以及新一代分子标记.本文对这几类分子标记中常用类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并从分子标记在作物种质遗传多样性、基因定位和基因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中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观赏植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简要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观赏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鉴定、亲缘关系的演化及分类、系谱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分子标记在观赏植物遗传育种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的遗传标记,为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并在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RAPD分子标记原理、特点及其在油茶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作物抗旱相关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给作物抗旱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本介绍了国内外在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抗旱相关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作物抗旱相关QTL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DNA标记和分子育种钱惠荣郑康乐(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工程系杭州310006)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是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9,48]。由于分子标记相对于经典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形态性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比如环境因素的影响,数量性状的多重效应等等,在分子标记的帮助下已经开展。同时分子标记直接应用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异肉科Allocreadiidae(Loose,1902)(Stossich,1903)和独睾科MonorchiidaeOdhner,(1911)进行研究,并建立拟履口吸虫属Paracrepidostomumgen.nov.是异肉科,履口亚科Crepidostominae(Dollfus,1951)的新属;长宫吸虫属Lenolopagen.nov是独睾科、孤睾亚科Lasiotocinae的新属。文中对二新属二新种:金钱鱼拟履口吸虫Paracrepidostomumscatophagusi和惠州长空吸虫Lenolopahuizhouensis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异肉科、履口亚科和属的分类特征进行修正、补充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记述龙蝎蛉新科Drakonochoristidae fam. nov.和1新亚科及其2新属、种和1个老亚科。2新属种的化石标本采自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铜川组下段上部的灰绿色泥岩和页岩。新科性质及其分类位置在文中进行讨论。新科的建立填补这个类群在中国的空白,同时对于小蝎蛉科Nannochoristidae和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的演化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这些新属、种系陕西昆虫群(陕西生物群的一个类别)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铜川组的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壳二孢属(Ascochyta)新种4个:(木忽)木壳二孢(Ascochyta araliae Sun et Bai),朝鲜槐壳二孢(A.maackiae Sun et Bai),假酸浆壳二孢(A.nicandrae Sun et Bai)和花椒壳二孢(A.zanthoxyli Sun et Bai)。建立了新组合1个,即淡竹壳二孢(A.osmophila(Davis)L(?) et Bai))。此外,报告了国内新记录种19个。新种有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图。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SAU)。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砖格孢子丝孢菌研究V.—— 单格孢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柱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4,23(3):324-327
报道单格孢属的两个新种和三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长圆孢单格孢Monodictys oblongispora和脑形单格孢Monodictys cerebriformis,中国新记录种为光滑单格孢Monodictys levis, 黑素单格孢Monodictys melanopa, 多变单格孢Monodictys fluctuata。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5.
云南蕨类植物小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PYU(云南大学蕨类植物标本室)保存的标本,报道云南蕨类植物若干新资料,内容为:3新种,2新变种,中国分布新记录2种,云南分布新记录1属3种,1个种的新组合名称,另1个种的属、科位置的订正及其新组合名称。  相似文献   

16.
A new species of Dendromunna and two new species of Dendrotion are described from abundant material collected in the Rockall Trough region of the north-east Atlantic. The taxonomy of the little known benthic deep-sea asellote isopod family Dendrotionidae is reviewed and keys provided for genera and species. Also diagnosed and described are two new species belonging to a new genus of siphonostomatoid copepod found as ectoparasites on the walking legs of the new Dendromunna. The new parasites belong in the Rhizorhina group of genera within the family Nicothoidae.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黑蛋巢菌属Cyathus Haller:Pers.一新种——潞西黑蛋巢Cyathus luxiensis T.X.Zhou,J.Yu et Y.H.Chen,一新变种——非洲黑蛋巢宽孢变种Cyathus africanus H.J.Brodie var.latisporus Y.H.Chen et J.Yu 和一新记录型——壶黑蛋巢布诺德变型Cyathus olla (Batch) Pers .f. brodiensis Shinners et Tewari。给出了每个分类单元的宏观、微观特征图。新种、新变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相似文献   

18.
The 36 species of the tribe Pronophilini known from the Cordillera de Merida, the main Andean mountain range in Venezuela, are listed, together with three others probably erroneously described or labelled as from the range. The gene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be are described, using the Merida species as examples. These include its restriction to high altitudes, endemism in mountain 'islands', species partitioning up the altitude gradient, mimicry within the tribe, and seasonality.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of the 16 endemic species are analyzed. Two new genera, six new species, two new subspecies and one new form are described. Three new synonymies are established, three new combinations made, new status is given to two taxa and the status of one taxon is revised.  相似文献   

19.
刘锡进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88,7(Z1):241-268
菌绒孢是一个小属,已描述过的种约50个,都是植物寄生菌,有的引致植物病害还较 严重.本文报告了我国产的21个种,其中1个是新种,4个是新组合和2个新记录,对18个种均有英文描述和附图,新种还附有拉丁文简介,各个种的地区分布也予以载述.但文中有分布地区而其后未附HMAS标本号码者多系据《中国真菌总汇》(1979)转录.从前人的描述和我们研究中看出,菌绒孢属的属级特征有:(1)产孢细胞合生,合轴式多点全壁芽茁产孢;(2)分生孢子梗壁上和分生孢子顶端和基脐,或仅基脐的孢痕疤明显而厚;(3)分生孢子梗主要从表生甸甸菌丝上作为侧枝或顶生,但有的种也兼有从子座上 簇生的;(4)菌丝多结集成菌丝绳或攀缘于叶毛上;(5)分生孢子链生,少数种也不链生. 这就清楚表明菌绒孢属与尾孢菌属和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少不同之处在于,尾孢 菌和色链隔孢属二者的分生孢子梗均成簇发生且无表生匍匐菌丝,与极其近似的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分生孢子梗也着生于表生匍匐状菌丝和簇 生于子座上,但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孢痕疤却薄而不明显,因而易于区别开.虽然1974年von Arx在其《纯培养产孢真菌的属》一书中,曾把菌绒孢属作为枝孢 属(Cladosporium)的异名,但这一观点我们未予接受,其理由已在《中国色链隔孢曲(1982)一文中加以说明,这里未予重述.上述这21个种除3个种,即M. costaricensis, M, pawlownicolaM. vaginae我们未获得研究材料,仅据以前作者的报导转录外,其余18个种均系根据标本进行的.这些标本,含M. merremiae sp. nov.的模式标本在内,均贮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 of the brown spiny mouse, Mus platythrix Bennett to new place and new object was studied in a plus (+) maze. The new place reaction was observed by allowing the mice to access an area which had previously been not exposed to them and the new object reaction was studied by introducing a change at the feeding point. The experiment suggested new place philia and new object philia in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