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沙棘资源蕴藏量大,野生资源丰富.沙棘属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极好生态效应的野生浆果,其研究和开发利用倍受国内外重视,本文对我国沙棘属植物的资源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沙棘在医药、食品、饮料、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沙棘属植物有7种11亚种,中国产7种7亚种,其中2种2亚种是近年发现的新分类群。因而,我国是沙棘属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沙棘资源蕴藏量最大的地区。沙棘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华北等地的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地带;从垂直分布角度看,无皮组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有皮组的种类则集中分布于3000m以上的中高海拔地区。根据光照、温度、植被类型等因素其生境类型可分为温性乔木林型、温性灌丛型、寒温性灌丛型和高寒灌丛型4种类型。理塘沙棘、棱果沙棘和卧龙沙棘种群数量少,分布区域狭窄,资源十分有限,应加强驯化研究和迁地保护,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沙棘属种质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内利用植物蒸腾耗水量观测场,研究了两种优势旱生植物沙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和沙棘(Elaeagnus angustifolia)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淀粉和N、P、K、含量等对不同地下水深度(1-3.4m)的响应。结果表明:1)1.4m,2.4m和3.4m 3种不同地的地下水深度处理,产生了3种差异显著的土壤水分梯度;2)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导致了这两种旱生植物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等的显著变化(P<0.01);3)地下水深度的增加引起了两种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淀粉含量的降低;4)地下水深度的增加引起了两种植物叶片中N、P、K含量的降低;5)不同的地下水深度引起沙棘和沙木蓼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N、P、K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增加或减少的程度不同。沙棘是非豆科固氮植物,两者的差异是否与固氮作用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分布于青海境内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的ITS区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以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沙枣为外类群,对胡颓子科沙棘属15种植物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沙棘属各植物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长度为600~605 bp,其中,ITS-1区为201~203 bp,5.8S为166~167 bp,ITS-2区为232~236 bp.核苷酸分析显示,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存在丰富的变异位点.聚类分析表明,棱果沙棘种的2个亚种——棱果沙棘和理塘沙棘为2个不同种,江孜沙棘与柳叶沙棘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中国沙棘亲缘关系较远;沙棘种下9个亚种间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共有沙棘属植物5种8亚种,而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其中的5种3亚种,被视为该属植物的起源地。中国也是开发利用沙棘最早的国家,早在唐代的《月王药珍》和公元8世纪成书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详细记载了沙棘的医药用途。  相似文献   

6.
我国和芬兰不但同属沙棘属植物种质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也是最早挖掘沙棘药用价值的国家之一。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的大量研究,沙棘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关注,本文旨在了解目前两国沙棘果研究现状、差异,为未来更深入的合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白羊草、沙棘和辽东栎细根比根长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韦兰英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06,26(12):4164-4170
以黄土高原地区典型草本(白羊草)、灌木(沙棘)和乔木(辽东栎)为对象,研究了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状况以及与其它细根参数和土壤物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的变化范围为6~55ram/rag。在0,80cm土层,白羊草、沙棘和辽东栎细根比根长变化范围分别为18—55mm/mg,14—4JDmm/mg,6—33mm/mg。3种植物0--80cm土层平均细根比根长从大到小依次为白羊草〉沙棘〉辽东栎。3种植物0-10cm土层细根比根长依次为沙棘〉辽东栎〉白羊草,10-80cm依次为白羊草〉辽东栎〉沙棘,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不仅在这两土层中的分布不具一致性,而且与0-80cm土层平均比根长也不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3种植物沿土壤剖面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不同。相关分析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与其它细根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各不相同,制约程度存在差异。与土壤物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颗粒对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并无一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植物大家庭中,有一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树木,人们叫它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它的足迹遍布欧亚两大洲;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有二十多个省(区)的黄土丘陵和石质山地的梁峁、沟壑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由于沙棘不成栋梁之材,多少年来只被做烧柴,自生自灭,很少有人青睐它。近年来,国家体委把沙棘精列为运动员的滋补健身之佳品,引起了医药、食品工业和科研单位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131个沙棘属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分析了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沙棘属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介于-24.65‰~-29.11‰,平均值为-26.97‰,属于C3植物,叶片δ13C值变异系数为种内大于种间,表明环境因子是影响沙棘属植物叶片δ13C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沙棘属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经纬度的变化无显著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建立回归方程: δ13C(‰)=0.118VAP-0.007GST-0.000028RDA-20.721(R2=0.212,P<0.0001),说明影响沙棘属叶片δ13C值最主要的因素是水蒸气压(VAP)、生长季温度(GST)和太阳辐射(RDA)。研究结果可为沙棘属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四川、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它除了可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牧林、饲草林和薪炭林外,还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关于沙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关键的是要研究沙棘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它的育苗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华沙棘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ubsp. sinensis Rousi)属胡颓子科,产我国西北部和西南部,是一种优良的固砂植物。沙棘的果实含多种维生素,是颇具开发价值的保健饮料资源。沙棘属(Hippophae)全世界共4种,细胞学资料仅限  相似文献   

12.
张爱梅  郭保民  韩雪英  李曦冉 《生态学报》2020,40(15):5247-5257
植物内生菌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及器官中,对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各种作用,而植物种子中的内生菌对植物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榆中县和秦安县两种不同生境的中国沙棘种子为材料,分析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以期探究生境对种子内生菌多样性的影响,并为进一步研究种子内生菌与沙棘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研究利用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进行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对纯培养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结合形态学特征进行内生细菌的鉴定;对高通量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基于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的物种注释分析。通过纯培养方法从榆中县中国沙棘种子中分离得到4株内生细菌,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秦安县中国沙棘种子中分离得到5株内生细菌,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到榆中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分属于7个门、68个属,秦安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分属于5个门、30个属。在门分类水平,榆中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的主要优势门类是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95.62%和2.03%;秦安县中国沙棘种子的主要优势门类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91.68%和8.06%。在属分类水平,榆中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的优势菌属为蓝藻细菌属(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为95.09%;秦安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的优势菌属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为85.60%。榆中县和秦安县两种不同生境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且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榆中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秦安县中国沙棘种子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与3种杨树品种(小黑杨(Populus cv.“Xiaohei”)昭林6号杨(P.cv.“Zhaolin06”)和欧美杨64号(P.euramericane cv.“N3016”))的人工林分别按株混两种方式进行混交实验,研究了固氮植物沙棘对亚湿润干旱区的杨树人工林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种杨树品种或混交方式,沙棘与杨树  相似文献   

14.
张爱梅  殷一然  孔维宝  朱学泰  孙坤 《生态学报》2021,41(20):8212-8221
根瘤是微生物侵染植物根部并与之形成的共生结构,这些微生物都可被称为植物内生菌。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内生菌常常又被称为根瘤菌,而侵染非豆科植物形成根瘤的主要是放线菌弗兰克氏菌,这些非豆科植物又被称为放线菌结瘤植物。西藏沙棘是一种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由于其分布生境的特殊性,对其根瘤内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研究,培养方法因难以模拟自然条件而不易获得纯培养,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本研究以生长在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河滩地的西藏沙棘根瘤为材料,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OTU分析,对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瘤内的优势属为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其相对丰度为47.63%,共检测到7个弗兰克氏菌属的OTUs;根瘤内除弗兰克氏菌外,还存在大量的非弗兰克氏菌,共检测到1523个OTUs,隶属于22个门、33个纲、69个目、113个科和202个属,相对丰度排名前9的属中有25个非弗兰克氏菌属的OTUs。该研究也表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西藏沙棘根瘤中不仅存在着可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并且还分布着非弗兰克氏菌;在同一根瘤样品中,弗兰克氏菌属还具有不同的物种。本研究不仅拓展了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还为同一寄主植物中弗兰克氏菌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C复合体亚基NB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BA1基因在3种沙棘中编码区全长为771 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为核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NBA1的氨基酸序列在218与236位存在差异,中国沙棘中靠近结合位点的218位突变为甲硫氨酸,不同于肋果沙棘及其他陆生植物中NBA1亚基VWA结构域中保守的亮氨酸,导致二者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使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布产生显著差异。综上,推测二者的NBA1亚基在结合其他亚基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导致了BRCA1-A复合体修复紫外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功能方面出现差异,这可能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有关。此外,Sanger测序验证了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证明该基因在亲本种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是纯合的单拷贝,在杂种棱果沙棘中以共显性的杂合方式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代测序数据不适用于在个体水平鉴定杂种,但群体内多个个体的平行测序一定程度上可随机反映杂种的亲本来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沙棘属植物对不同海拔的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杂交物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强烈,土壤氮素养分也是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该研究以3种乡土种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与2种外来种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和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析比较鄂尔多斯砒砂岩区5种潜在适生植物在4个施氮水平[对照N_0、低(N_L,0.1 g N/kg风干土)、中(N_M,0.2 g N/kg风干土)、高(N_H,0.3 g N/kg风干土)]下个体生长表现和氮素利用相关指标的差异,旨在从氮素利用角度以及物种选择与施氮干预两方面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植物的个体生长表现在中等施氮水平下最佳,试验期间掌叶大黄、芨芨草、长柄扁桃、杂交狼尾草和沙棘在中等施氮水平下的株高和生物量分别增加10.00、41.41、38.95、151.45、41.08 cm和52.84、60.55、75.36、668.67、142.86 g。(2)5种植物在4个氮素水平下的平均氮素利用效率(NUE)为1 154.42 g·g~(-1),各施氮水平下,沙棘、掌叶大黄、长柄扁桃、杂交狼尾草和芨芨草的NUE分别为1 546.16、1 429.45、1 389.75、731.09、675.65(g·g~(-1)),且5种植物的NUE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各施氮水平下植物的NUE综合表现为:沙棘、掌叶大黄、长柄扁桃大于杂交狼尾草、芨芨草。(3)氮素水平对5种植物NUE的影响显著,以中等施氮下最高,且5种植物不同施氮水平的NUE综合表现为:中氮对照、高氮低氮。(4)在影响NUE的两种乘项构成因素中,5种植物因生活型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氮素生产力(NP)和平均滞留时间(MRT)间的权衡,其中作为速生植物类引进的杂交狼尾草倾向于通过提高氮素生产力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而大型灌木类本地种——沙棘和长柄扁桃则偏向于通过提高滞留时间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研究认为,在砒砂岩区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和施氮干预中,建议栽植沙棘和长柄扁桃;并且适度施氮有助于提高区域适生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植被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7.
沙棘黄酮提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黄酮是食药两用植物沙棘主要的保健与药用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衰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状况,综述了沙棘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充分利用沙棘资源和开发沙棘黄酮提供科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沙棘(Hoppophae rhamnoides) 又名黑刺, 醋柳等, 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灌木或乔木, 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是沙棘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 共有4个种和5个变种。现代研究表明, 沙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含多种维生素(A、B2、B12、E、F、 K、P、C)和氨基酸, 还含有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等30多种黄酮类成分。从沙棘叶和果中还分离出熊果酸、齐墩果酸、谷甾醇、香树精等三萜甾体类化合物。沙棘的果肉、种子、果皮、茎皮和叶中均含有脂肪油、…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133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寒冷沙地上优势植物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对不同气候的响应过程, 选取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的优势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为对象, 调查自然条件下青藏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两种植物枝叶和根的碳、氮、磷含量, 及其根际0-10 cm和1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 并探讨两种优势植物和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半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中国沙棘和沙蒿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差异明显。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两种植物碳、氮、磷的积累差异显著。半湿润条件下, 沙蒿根际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半干旱条件, 而中国沙棘根际土壤养分的结果却相反。不同气候条件下, 沙蒿和沙棘的养分和根际土壤的养分显著相关, 两种植物的养分比差异显著, 沙蒿氮磷比与其根际土壤的氮磷比以及中国沙棘的碳氮比与其根际土壤的碳氮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寒冷沙地上优势植物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对不同气候的响应过程, 选取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的优势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为对象, 调查自然条件下青藏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两种植物枝叶和根的碳、氮、磷含量, 及其根际0-10 cm和1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 并探讨两种优势植物和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半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中国沙棘和沙蒿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差异明显。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两种植物碳、氮、磷的积累差异显著。半湿润条件下, 沙蒿根际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半干旱条件, 而中国沙棘根际土壤养分的结果却相反。不同气候条件下, 沙蒿和沙棘的养分和根际土壤的养分显著相关, 两种植物的养分比差异显著, 沙蒿氮磷比与其根际土壤的氮磷比以及中国沙棘的碳氮比与其根际土壤的碳氮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