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弄岗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 oisi)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00-9:00和16:00-18:0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4: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旱季上午的觅食高峰被推迟了1h,且觅食时间长于雨季;旱季下午的觅食活动提前1h结束。猴群在雨季较早进入休息高峰,而且中午休息时很少有移动或零星觅食。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51.99%,移动占20.25%,觅食占18.61%,理毛占7.61%,玩耍占1.20%,其它行为(包括打斗、交配等)仅占0.14%。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与雨季相比,黑叶猴在旱季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移动,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觅食,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移动和玩耍;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理毛。  相似文献   

2.
弄岗熊猴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收集相关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通过分析其与气候及食物组成的关系,从中探讨影响熊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熊猴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最高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休息活动在中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其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旱季大部分时间段的觅食强度均高于雨季,且早上7:00-10:00出现一段长时间的休息,而雨季里长时间的休息则发生在中午12:00-14: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熊猴平均花费39.6%时间用于休息,33.2%用于移动,18.3%用于摄食,5.1%用于理毛,2.4%用于玩耍,1.4%用于其他行为,其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在旱季熊猴明显增加用于觅食的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在不同年龄组个体间,青少年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而用于休息和理毛的时间明显少于成年猴。  相似文献   

3.
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 年9 月至2006 年8 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各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通过比较两个地理种群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来探讨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在低质量栖息生境的黑叶猴猴群较生活在高质量栖息生境的猴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觅食,而用于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相应减少。分析表明,栖息地质量的差异所造成的食物可获得性以及食物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影响黑叶猴群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虽然不同活动的峰值在日活动节律中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总的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地理种群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早晨和下午出现两个明显的觅食高峰,而中午则是长时间的休息;移动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之前。  相似文献   

4.
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日食性与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食性变化和活动节律是动物行为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食性变化与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了解食物、温度和光照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动物在行为上的应对策略。2009 年1 -12 月,在广西靖西县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2 群东黑冠长臂猿觅食行为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黑冠长臂猿的活动和食性在旱季和雨季都具有明显的节律。鸣叫只发生在12:00之前,但旱季的鸣叫时间偏晚。在日节律上,东黑冠长臂猿在离开过夜树后和进入过夜树前各有一个取食高峰,07:00 喜欢取食果实和无花果,16:00 也选择更多的果实,但无花果较少,13:00 - 15:00 取食更多的叶和芽。在10:00 - 12:00,其用于休息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以果实和无花果为主要食物,并且花大量时间觅食无脊椎动物;但在旱季,其食物以叶和芽为主。与之相适应,东黑冠长臂猿在旱季通过减少移动增加休息来节约能量开支和应对低温,同时它们增加取食的时间以获得等价的能量和营养。雨季时社会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而且其高峰出现在08:00 - 10:00,但旱季社会行为主要出现在11:00 - 14:00。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没有出现休息高峰,相反在旱季10:00 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上述行为节律体现了东黑冠长臂猿对环境季节性变化的良好适应,使其能够在寒冷并且退化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5.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大群野生猕猴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其食物组成、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旨在探讨影响石山猕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结果表明:研究猴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以及中午的休息高峰,这与白天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日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42.1%,移动34.5%,觅食15.1%,玩耍2.0%,理毛5.2%,其他行为1.3%。猴群依据食物的变化调整活动时间分配,其中用于移动的时间与食物中果实的比例成显著的正相关性。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雄性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而成年雌性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和社会性理毛,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玩耍。与同域分布的小群猕猴相比,本研究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较少的时间觅食。这些差异可能与盗食农作物有关。  相似文献   

6.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 d 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 月至10 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 个环节组成,11 月至2 月由9 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 月至翌年2 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7.
同域分布黑叶猴和熊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和两群熊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通过比较两种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来探讨食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对两种灵长类动物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休息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熊猴; 熊猴用于移动的时间比例明显高于黑叶猴.两种灵长类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应对喜食食物的季节性短缺.当旱季嫩叶和果实的可获得性降低时,黑叶猴明显增加用于移动和觅食的时间比例,相应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与此相反,熊猴明显减少用于移动的时间比例,相应地增加用于社会性理毛的时间比例.分析表明,食物的可获得性以及食物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同域黑叶猴和熊猴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静  武丙琳  鲁庆彬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719-3726
动物个体行为的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它们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上.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杭州野生动物园,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群圈养阿拉伯狒狒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在活动时间分配中,主要活动(频次百分率≥5%)包括休息(42.5%)、游动(16.2%)、玩耍(10.0%)、摄食(9.8%)、理毛(9.4%)和观望(7.3%);频次百分率低于5%的称为次要活动,共4.8%.2)阿拉伯狒狒的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摄食和观望时间增加,玩耍和理毛时间减少,但休息和游动行为没有显著季节差异.3)阿拉伯狒狒通常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出现摄食高峰,并随着气温逐渐转冷,摄食活动逐渐增加,出现3个摄食高峰;这可能是动物在寒冷季节为抵御寒冷而采取的补充能量的一种策略.4)在温暖季节,阿拉伯狒狒只有中午一个休息高峰和一个理毛高峰,更多时间用于游动和玩耍,表现为多峰特征;在寒冷的冬季,休息行为也体现了多峰特征,但其游动、玩耍和张望时间节律并不与温暖季节有明显差异.因此,杭州地区圈养阿拉伯狒狒的冬季日活动节律与许多灵长类(如黑冠长臂猿、维氏冕狐猴和绒毛猴等)不一样,采取摄食增加能量,而非休息减少能量消耗的策略.总之,阿拉伯狒狒的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其活动节律具有季节性差异,这些可能是阿拉伯狒狒适应于圈养环境特有的食物资源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蒙渊君 《生态学报》2010,30(20):5501-5508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在食物资源波动较大的石山生境中,黑叶猴如何在食物匮乏时期获得食物?是否采取了大多数灵长类的应对策略,还是采用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特殊对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季节食物组成的差异来探讨黑叶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嫩叶、果实)的季节性缺乏的问题。结果表明:黑叶猴共采食92种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38种,藤本植物52种,草本植物1种,寄生植物1种。猴群平均每月采食食物22.8种(6-34种),月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5(1.6-3)。在弄岗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树叶占总觅食记录的71%,其中嫩叶46.9%,成熟叶24.1%的;果实、花和种子分别占13.2%、6.3%和4.3%;其他食物类型占5.4%,分别包括茎1.8%,叶柄1.1%,未知部位2.5%。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旱季,平均月食物种类和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3和2.8,明显高于雨季的16.2和2.1。在雨季,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61.5%相对32.3%);在旱季,猴群对成熟叶的采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39.4%相对8.9%),且在该季节才利用种子作为食物,占食物组成的8.6%。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嫩叶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5,n=12,P=0.000)。另外,当成熟叶和果实的可利用性降低时,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成熟叶:r=-0.602,n=12,P=0.039;果实:r=-0.716,n=12,P=0.009)。黑叶猴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而在喜食性食物短缺的旱季,它们采取选择更多种类的成熟叶和种子为食,同时它们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这与大多数叶食性灵长类的适应策略相似。  相似文献   

10.
黑叶猴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觅食活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02 年 8 月至2003 年 7 月,对一群生活在广西扶绥珍稀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中的黑叶猴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从中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其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猴群的觅食活动在石山各个部位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更偏好在山腰觅食(66.1%),而较少利用山脚(18.6%)和山顶(15.3%).从横向水平来看,猴群的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6个觅食斑块,总面积为7.94 hm^2,约占栖息地面积的18.9%.觅食斑快中黑叶猴喜食食物的植株密度明显高于非觅食斑块.虽然树叶在黑叶猴食物组成中占绝大部分,但其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猴群对觅食斑块的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