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Landsat 8 遥感影像的解译, 根据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并结合野外实际调查, 得到2013-2016 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类型, 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与植被及土壤因子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2013-2016 年莱州湾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 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至2016 年莱州天然滨海湿地面积811.41 km2, 人工滨海湿地面积1256.01 km2,分别占39.25%和60.75%, 人工湿地中90%以上为养殖池和盐田; 滨海湿地向建设类转化的趋势明显; 天然湿地植被的变化与滨海湿地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相互作用, 植被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是景观类型演变的驱动力因素, 其变化可以间接反应湿地变化后生态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潘翔  孙元敏  吴剑  陈鹏 《生态科学》2016,35(1):117-123
以厦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 基于1989 年与1997 年Landsat TM、2010 年SPOT5 遥感影像, 在遥感和GIS 技术支持下, 建立了厦门湾海岸带景观类型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类型变化表征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对近22 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岸带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且降幅最显著, 而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则快速扩展; 其中前者由占总面积的72.75%下降到30.67%,后者由占总面积的4.60%上升到38.97%。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滨海湿地之间的动态转化频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以农用地和滨海湿地向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在1989-1997 年农用地净转出面积为13862.55 hm2, 滨海湿地转出面积为4268.82 hm2; 在1997-2010 年农用地转出达到20910.24 hm2, 典型滨海则转出 5931.64 hm2。在景观水平尺度上, 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景观的异质性增强,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3.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湿地时空变化及其与周边土地利用/覆被的相互转化;利用改进的景观格局状态与演化识别模型(SEDMS),分析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3—2020年,盐沼湿地面积减少了252.35 km2,空间范围总体向外海迁移且趋于集中。盐沼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养殖池/盐田和耕地,转入类型主要为滩涂未利用地和水体。(2)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3—1995年为动荡期,演化模式以消失和破碎为主导;1995—2010为过渡期,格局演化模式逐渐由消失和破碎为主导转变为扩张为主导;2010年后为稳定期,格局发生演化的区域较少,总体以新增和扩张为主。(3)36%的盐沼湿地出现了多次格局演变模式的转变,滩涂未利用地、耕地对于景观格局演化频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工表面、养殖池/...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阿岚  王钧 《生态学报》2021,41(7):2622-2631
基于1980-2018年上海市历史遥感数据,定量研究上海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为此,采用Fragstats 4.2.1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数,并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平台使用灰色关联系统分析了湿地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1)自1980以来,上海市湿地面积持续缩减,尤其水田损失最多。截至到2018年,上海市共损失了21.06×104hm2的湿地,现存湿地面积为38.22×104hm2,其中人工湿地占85%,自然湿地占15%。人工湿地以水田为主,自然湿地以河流湿地为主。水田和河流斑块平均面积总体上呈波动缩小趋势。河流湿地的形状复杂性最高,其总面积在年际间缓慢缩减,平均分形维度指数年际间波动持平。水田平均分形维度指数年际间波动上升,景观形状向复杂化趋势发展。(2)1980-2010年间,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加剧,最大斑块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010年后,景观破碎化局势向好,最大斑块面积扩大。1980-2015年间,蔓延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是蔓延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化的转折点。水库坑塘斑块形状较简单,年际间变化小,而且具有结构的自相似性。(3)湿地景观格局受自然、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城市扩张导致人工湿地面积减少。自然湿地的演变则主要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自然因素往往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控制着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国家政策等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未来,国家对城市湿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可以使湿地景观格局向好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山湿地遥感研究的复杂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分区、面向对象分层分割的高山湿地遥感提取方法。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及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在气候分区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大兴安岭地区的湿地遥感提取,并分析了2001—2013年大兴安岭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基于MODIS影像综合特征的面向对象方法,比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和Logistic模型法提取湿地信息的精度更高,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大兴安岭湿地制图精度为82%,Kappa系数为0.74;2001年大兴安岭地区湿地面积为414.89×104hm~2,2013年湿地面积为340.39×104hm~2,13年间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不同地区湿地增减趋势不同,湿地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塔河县和呼玛县,是由于2013年降雨量高于2001年降雨量引起的,而湿地农田化导致分布在甘南县和龙江县的湿地减少。研究成果将为高山湿地时空动态信息提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盐城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岸带湿地之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我国近海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在景观水平上揭示盐城滨海湿地的动态趋势,选择1975、1991、2002和200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6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6%(1.5×105hm2),渔塘和农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892%(8.2×104 hm2)和165%(5.9×104 hm2);围垦及渔塘开挖等生产用地的扩张是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占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5%,湿地的自然演替占11%,米草(Spartina spp.)的生物入侵占湿地整体变化面积的7%,但近年来有减缓趋势;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存在“潮间带泥滩→碱蓬(Suaeda salsa)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碱蓬群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米草→渔塘”等3类主要转移过程;自然湿地的大量减少将进一步压缩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对近海水体的净化能力也将下降,因此须加强对湿地围垦与开发利用的控制,加强对现有湿地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79—2013年7期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湿地数据库,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基于Markov模型对未来20年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三角洲的潮间带湿地面积在1979—2013年间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变化。其中,1979—2010年的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050.28 km~2减少为575.39 km~2,减少率为45.22%;2010—2013年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由575.39 km~2增加为596.17 km~2,增长率为0.36%。1979—2013年,潮间带主要湿地景观类型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但芦苇湿地面积呈明显降低趋势(减少273.53 km~2,减少率为79.68%),盐田养殖池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12.04km~2,增长率为1584.2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整体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未来20年,潮间带湿地面积整体将呈降低趋势,其值将由2010年的575.39 km~2减少为2030年的546.98 km~2,减少率为6.60%。芦苇湿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减少30.16 km~2,减少率为24.12%),盐田养殖池面积将持续增长(增加3.71 km~2,增长率为38.6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均将呈小幅波动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决定了1979—2013年间潮间带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但黄河年输沙量(x_1)、区域GDP(x_2)和水产品产量(x_3)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y)的影响更为重要(y=733.192+35.317 x_1-0.005 x_2-4.085 x_3,P=0.00010.05),其对过去30多年间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解释贡献高达76.7%。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潮间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潮间带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保育应给予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累积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湿地景观类型分类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及GIS技术提取了1987和2002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Landsat 5、Landsat 7 卫星假彩色合成影像的空间属性数据,利用斑块动态度、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研究了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累积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5年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总面积基本不变,但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了49.1%,减少的自然湿地主要转化为养殖池、盐田等人工湿地.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还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斑块破碎化指数升高.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引起自然湿地的总净初级生产量下降,环境净化功能、抗御自然灾害功能降低,陆地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外来及有害植物侵入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等累积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1.
沿海滩涂湿地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滩涂围垦是沿海国家和地区拓展土地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下的滩涂围垦导致了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模型,以江苏北部沿海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刻画滩涂围垦过程、强度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揭示近40年江苏沿海滩涂围垦主要类型、阶段性变化特征,阐述滩涂围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扩张是近40年江苏滩涂围垦利用的主要方式;相比养殖水体聚集发展的盐城市,以启东为典型代表的南通市经历了相对较完整的养殖水体的滩涂围垦过程,其养殖水体面积与区域渔业产值存在指数关系,即当人均地区产值达到约9.55万元时,区域渔业产值的增长不再以通过围垦增加养殖水体面积为主要途径;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来看,滩涂围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典型倒U型曲线关系。苏北滩涂围垦可分为3个阶段,初期阶段(1980-2005年),滩涂围垦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增加;中期(2005-2014年),当人均GDP约为3.64×104元时滩涂围垦速度达最大;后期(2014-2018年),滩涂围垦随着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3个阶段中,单位滩涂围垦面积与人均GDP增长关系由4.11元/km2,17.08元/km2增加至60.77元/km2,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级政策均对滩涂围垦具有重要影响。严格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将是有效控制滩涂围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行  刘红玉  张华兵  王聪  谭清梅 《生态学报》2013,33(12):3765-3773
地形作为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为景观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基于2002、2011年地形高程信息和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盐城淤泥质滨海湿地总体地形变化平缓,海拔0-2.5m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7%以上.其中,米草带主要分布于0.9-1.5m,碱蓬带主要分布于1.5-2.lm,而芦苇带则主要分布于2.1-2.7m.②2002-2011年9年间湿地景观时间变化明显,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了3倍,碱蓬面积由26.80%骤降至11.51%,同期,米草面积则增加了50%之多.③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比较明显.其中,米草空间分布向0.6-1.2m区间演变,显示出强烈的向低海拔区间扩张的趋势;碱蓬分布范围随地形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芦苇在地形较高区间上的分布指数增长迅速,其优势分布区间向2.1-3.0m扩展.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孤立湿地景观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吉平  马海超  赵丹丹 《生态学报》2016,36(14):4307-4316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三江平原大片连续湿地逐渐破碎化,形成了大量孤立湿地。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已成为湿地生态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以三江平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模型,在60m分析粒度下,对三江平原孤立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中南部孤立湿地的斑块数量较多,而中东部孤立湿地的斑块面积较大,且孤立湿地斑块之间的邻近程度和连接度较高,三江、洪河自然保护区及研究区西部孤立湿地斑块的形状较复杂;2随着湿地斑块数量的递减,非孤立湿地在景观连接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加,孤立湿地在景观连接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减小,但面积相对较大的孤立湿地斑块重要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景观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3三江平原孤立湿地景观空间结构是地形地貌、农业开发活动、国家政策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加强对孤立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Frequent and continuous time series is required for the detection of plant phenology 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The launch of novel remote sensor MODI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provided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make a new trial of studying the rapid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estuarine wetlands. In this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tidal flat elevation along a transect (covering 6 pixels of MODIS) of an estuarine wetland at Dongtan, Chongming Island,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its rapid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By combining the field data collected, the time series of MODIS-based VIs (vegetation indices), including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EVI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and MSAVI (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and a water index, LSWI (land surface water index) were utilized to characterize the rapid vegetation succession between 2001 and 2006. We found that NDVI, EVI and MSAVI exhibited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correlations with vegetation succession, while LSWI behaved in a positive manner with surface water and soil moisture along with the successional stages. In order to tak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VIs and water index, a composite index of VWR (vegetation water ratio) combining LSWI and EVI or MSAVI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index facilitat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by simply comparing the values of VWR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refore it could track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estimate community spread rate.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presented an attempt of using MODIS datasets to monitor the change of tidal flat elevation, which demonstrated a potential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geodesy of coastal and estuarine areas.  相似文献   

15.
潮沟是潮滩上发育典型的地貌因子,是潮滩演变的重要标志。米草植被的发育与扩张,改变了潮流的动力特征和滩面物质组成,从而形成了特殊的米草潮沟系统。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湿地潮沟的整体形态特征,并重点对米草潮沟系统的形态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受潮流和地形作用的控制,本区并无大型潮沟分布,潮沟规模从北至南依次增大,发育高程为0—1.8 m。盐沼和光滩上潮沟形态截然不同。②米草潮沟系统具有独特特征:潮沟多窄而深、密度大、分级多、侧向迁移小于纵向迁移、宽深比较小;潮沟两侧发育高度不等的不对称性的沿岸堤;盐沼边缘发育有陡坎和冲沟,并贯穿整个米草带。③潮沟的发育是影响米草向内陆碱蓬区扩张的因素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而米草陆向扩张的宽度和幅度取决于所在区域潮沟的发育程度。同时,随米草扩张速度的降低,光滩上潮沟的活动性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16.
恭映璧  靖磊  彭磊  吴晓芙  胡曰利 《生态学报》2012,32(23):7302-7312
利用GIS技术,对长沙市1955、1972和1990年地形图湿地数据及2007年长沙市湿地资源普查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斑块湿地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规模与填埋等视角,研究50年来城市斑块湿地生态系统各层次要素的时空演变过程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时间层次上,长沙城市斑块湿地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总体增加的态势;斑块湿地面积变化幅度不断加大,速率逐步加快;(2)规模层次上,面积在32 hm2规模以下的斑块湿地呈增加态势,32 hm2规模以上斑块湿地呈减少态势;(3)动态空间层次上,被填埋斑块湿地的比例在建成区和郊区呈相反的演变结果;(4)静态空间层次上,斑块湿地密度在建成区范围和郊区范围演变结果相背.研究显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同时间尺度、不同规模尺度、不同空间属性、不同空间状态的城市斑块湿地常常呈现差异很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演变结果;无论是动态空间还是静态空间,建成区与郊区的空间分界线往往是城市斑块湿地演变态势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的湿地景观格局季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静  王宗明  任春颖 《生态学报》2014,34(24):7149-7157
以中国东北地区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域,利用2012年多季相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根据影像的物候、时相等特征,提取不同月份的湿地信息,进行景观格局季相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面积、类型格局在同一年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化,总体呈现缓增骤减的态势。湿地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主要湿地类型为草本沼泽,其次为河流,其他湿地占总面积比例较小。(2)研究区各阶段湿地都有转化,主要发生在湿地和非湿地之间,多数表现在草本沼泽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湿地分布和湿地转化面积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区域和低坡度区域,其中海拔100 m和坡度5°以下范围内的湿地分布面积和湿地转化面积占湿地总面积及湿地转化面积的绝大部分。(4)年内季节性湿地转化与降水、温度和湿地植被物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tidal fla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oastal wetland system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YRD). It can stabilize shorelines and protect coastal biodiversity. The erosion risk in tidal flats in coastal wetlands was seldom been studied. Characterizing change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quantity soil erosion in tidal flats.

Method/Principal findings

Based on the fractal scale theory and network analysis, we determined the fractal characterizations (singular fractal dimension and multifractal dimension) soil PSD in a successional series of tidal flats in a coastal wetland in the YRD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 soil texture was from silt loam to sandy loam. The values of fractal dimensions, ranging from 2.35 to 2.55, decreased from the low tidal flat to the high tidal flat. We also found that the percent of particles with size ranging between 0.4 and 126 μm was related with fractal dimensions. Tide played a great effort on soil PSD than vegetation by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content and salinity in the coastal wetland in the YRD.

Conclusions/Significance

Tidal flats in coastal wetlands in the YRD, especially low tidal flats, are facing the risk of soil erosion. This study will be essential to provide a firm basis for the coast erosion control and assessment, as well as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19.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1987年、1997年、2007年3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驱动力下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管理区,景观斑块平均面积由205.31 hm2降至55.60 hm2,景观多样性指数1.4284降低到1.2928,优势度从0.3634上升到0.7766,表明景观破碎化明显,景观多样性呈降低趋势,优势度则呈上升趋势。景观变化的结果导致景观带状特征变弱,镶嵌性特征十分明显;1987—1997年期间,景观格局空间演变表现为从陆地向海洋的单向演替;而1997—2007年,景观演替呈现多向性特征。(2)自然湿地区,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从0.4844下降到0.3164;而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其指数从0.9019上升到1.4754。景观带状格局发育更加明显,各景观带宽趋于均匀,并且景观从陆地向海洋呈单向演替特征。(3)影响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是:自然湿地区主要受海洋潮汐作用影响,其主要自然过程如地貌过程和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等呈连续性变化,从而导致景观演变呈带状连续性发展;人工管理区主要受人为管理影响,人为管理往往使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发生突变,从而使景观演变呈多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provided by coastal and estuarine wetlands, wetland degradation continues worldwide due to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Chongming Dongtan wetlands, adjacent to Shanghai, the largest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trading port in China in rapid urban expans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urrently threatened with biodiversity reduction, wetland loss, contamination, and invasion of exotic plant. Sustainabl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Dongtan Nature Reserve necessitate research to develop diagnostic tools and indicators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health condition. Based on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framework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urveys at the Dongtan wetlands, an indicato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evaluating the coastal wetlands ecosystem health, using indicators detected from satellite imagery and current field survey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 assessment units and spatial quantification of the indicators, the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integrated with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make an accurate diagnosis of ecosystem health for Chongming Dongtan wetlands and highlight the areas in subhealthy and unhealthy condition and urgent need of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ecosystem health condition at the Dongtan wetlands showed spatial vari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distributions of elevation and land cover types. More than 75 % of the total study area was at a relatively healthy level, with 34.19 km2 for the very healthy zone and 41.08 km2 for the healthy zone, while the subhealthy and unhealthy zones covered 18.23 and 4.76 km2,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for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to give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for the dynamic coastal and estuarine wetlands and provide up-to-date information to assist with early warning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Chongming Dongtan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