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地麻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配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不同年龄和器官山地麻竹养分垂直分布及生态系统现存养分分配格局研究 ,结果表明 :麻竹地上器官各养分浓度随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在竹林层中 ,各年龄单株麻竹地下器官含量低于地上部分 ,但 N、Ca、Si O2 养分现存总量高于地上部分 ,P、K低于地上部分器官总量 ;各养分在竹秆不同高度含量不同 ,呈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规律 ,竹枝和竹叶养分量随高度的分配呈现“小 -大 -小”的变化规律 ,但两个年度麻竹养分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不同 ;不同年龄麻竹单株养分含量都以幼竹为最小 ,1年生麻竹 N、P、K含量高于 2年生麻竹 ,但 Ca、Si O2 含量低于 2年生麻竹 ;地下器官中 ,竹蔸各种养分含量高于根。在群落中 ,各种养分都以麻竹林层占绝对优势 ,N、P、K、Ca、Si O2 分别占群落养分的 89.0 931%、89.0 2 4 7%、89.5 0 2 7%、93.186 7%和 88.4 135 % ,凋落物层养分其次 ,林下植被层最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主要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年龄各3块1000 m2样地(共计45块)的建立和调查,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型不同林龄径级样木和其它基本数据,探讨了3种人工林各组分各层次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特征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林龄密切相关,增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相关显著;杉木、马尾松、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92.30、191.53、105.77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分别占95.76%—98.39%、75.01%—99.14%、85.60%—97.61%;生物量的层次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并随年龄而增加,其它层次所占比例较小,总体趋势为凋落物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杉木、马尾松、桉树分别占54.89%—75.97%、49.93%—83.10%、51.07%—98.48%,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的比例次之,枝叶所占比例较小,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的相对生物量较大,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分配规律不明显;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杉木和马尾松的生物量处于中上游水平,桉树的生物量较低,但3种人工林的生产力均很高,分别为12.37、8.98、21.10 Mg hm-2a-1,均是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中国南方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3.
四川红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60年代人工栽培的四川红杉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径阶标准木法”和“样方收割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和枯枝落叶层。据调查数据,应用“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木各器官干重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文中还研究了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四川红杉人工林分生物量平均为135.17t/ha,净生产量为10820.52kg/ha·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13.57t/ha,占林分生物量的84.02%,净生产量为8951.63kg/ha·a,占林分净生产量的82.73%。林分中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占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1.01%和3.16%、4.44%和13.86%。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为14.23t/ha,占林分的10.53%,林分年凋落物量和枯损物量为3996.14kg/ha·a,占林分生产力的36.93%。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5个年龄(6、16、23、32和50年生)共15块1000 m2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杉木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除16 ~23年生因间伐略有下降外均随林龄而增加,6、16、23、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62.73、172.51、141.65、192.30、247.32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占95.76% ~98.39%;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为89.77% ~96.55%,其随林龄的变化与总生物量一致,其次为地上凋落物,占1.61% ~4.24%,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0.01% ~4.26%和0.27% ~4.07%,分别以6和23年生最大;乔木层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54.89% ~75.97%,根占11.91% ~ 12.66%,均随林龄而增加,枝、叶分别占11.86%~15.19%和4.80%~13.17%,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除50年生杉木人工林枝相对生物量小于叶,23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根相对生物量大干枝外,其大小顺序为枝>根>叶;草本层分配以6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地上相对生物量最大,其他林龄相反;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各层次及总生物量具有良好的优化增长模型,其32年生人工林总生物量与其他森林类型相比,处于中上等,是一个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5.
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为281.47t·hm-2,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97.89%)>凋落物层(1.87%)>灌木层(0.16%)>草本层(0.08%);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275.54t·hm-2,其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树干(63.01%)>树根(21.01%)>树枝(9.64%)>树皮(4.38%)>树叶(1.72%)>果实(0.25%);乔木生物量的径级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径级为25~29cm的林木,占乔木层生物量总量的48.15%;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年均净生产力为15.61t·hm-2·a-1,各组分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乔木层(81.50%)>凋落物层(16.82%)>灌木层(0.98%)>草本层(0.70%);乔木层年均净生产力为12.72t·hm-2·a-1,各器官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树干(48.76%)>树叶(18.64%)>树根(16.26%)>树枝(7.46%)>果实(5.50%)>树皮(3.39%)。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7、29和32 a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格木各器官碳含量在509.0~572.4 g·kg-1,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不同林龄间格木人工林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7、29和32 a格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1.8、100.0和121.6 t·hm-2,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与碳含量一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2.6、220.2和242.6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为主要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以上.乔木层碳储量分配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碳储量分配则减小,而林龄对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配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
桂东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a、15a、21a、32a、60a生的5个不同林龄的15块1 000m2样地(3次重复)调查资料,利用21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马尾松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a、15a、21a、32a和60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15.03、125.93、183.51、191.53、405.31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占75.01%~94.19%,地上凋落物占0.86%~24.99%.(2)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占90.20%~98.35%,且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次为地上凋落物,占0.86%~24.99%;草本层和灌木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0.47%~34.85%和0.32%~27.00%,均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3)乔木层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49.93%~83.10%,且随林龄而增加;根相对比较稳定,占6.97%~12.82%;枝、叶分别占11.75%~14.83%、1.33%~23.65%,均随林龄增大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除幼龄林为根>枝>叶,其余的均呈枝>根>叶的趋势.草本层中龄林和近熟林生物量地下>地上,其他林龄生物量地上>地下.(4)各林龄凋落物生物量在3.48~6.68Mg/hm2,规律性不强.(5)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及林分生物量具有良好的优化增长模型,其32a生林分生物量高于同林龄的楠木人工林,低于热带雨林,是一种速生丰产、固碳潜力大的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8.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竹鞭、竹枝、竹叶、竹干、竹蔸、竹根,但是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与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林地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0.746%~2.390%,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和碳贮量最高。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6.34tC·hm-2和150.19tC·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其中,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83.92%,乔木层占15.3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38%和0.32%;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70%和2.28%。另外,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从植被年固定碳量来看,毛竹林为9.94tC·hm-2·a-1,相当于年固定CO2量为36.44tCO2·hm-2·a-1,是杉木林的1.39倍。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3块2 500 m2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相对生长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建立了石灰山季雨林优势种尖叶闭花木、缅桐、轮叶戟、短棒柄花、油朴及林分2~5、5~20和>20 cm等3种不同径级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总生物量为(319.158±79.740)t·hm-2.其中,活体植物的贡献达96.32%,粗死木质残体和地上凋落物的总量占3.68%.乔木层生物量占活体植物的96.80%,木质藤本占2.68%,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0.39%和0.12%.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为最高(63.72%)、根为18.82%、枝为15.63%,叶的比例仅为1.84%.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20≤D≤40 CB)和大径级(D>40 cm)中,并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内.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处于该地区的较低水平,其叶面积指数为7.697±1.419.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碳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颖  邹梦玲  赵雨森 《生态学杂志》2015,26(11):3443-3450
为了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碳储量的影响,以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天然恢复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烧法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含碳率进行测定.采用全收获法和平均标准木法获得林分各组分生物量估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分各组分碳储量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人工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灌木层平均含碳率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灌木层平均含碳率为45.8%、枯枝落叶层为45.3%、乔木层为44.4%、草本层为33.6%.樟子松人工林灌木层和乔木层平均含碳率高于50%.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平均含碳率在42%左右.森林植被层中,生物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森林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总和为123.90 t·hm-2,远高于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火烧后人工恢复23年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森林植被碳储量为50.97 t·hm-2,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为49.87 t·hm-2,占森林植被层总碳储量的97.8%,草本层所占比重仅为0.02%.人工恢复的林分植被层总碳储量高于天然恢复的林分,火烧迹地在这一时段内采用人工恢复的方式较天然恢复碳汇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2,3,5,8a共5个不同年龄的15块1000 m2尾巨桉样地(3次重复)调查资料,利用18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分析了其组成、分配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1,2,3,5年生和8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12.49,47.75,64.51,105.77和137.51 t/hm2,其中活体植物占85.60%—97.61%,地上凋落物占2.39%—14.40%;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占54.80%—91.56%,且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次为凋落物,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1.02%—6.47%和0.28%—24.33%,均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乔木层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51.07%—98.48%,且随林龄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5.76%—11.80%,2.17%—21.01%和6.72%—14.87%,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以枝所占比例最高,为37.89%—56.79%,叶和根分别占16.35%—34.24%和19.52%—39.52%,随林龄的变化均不大;草本层分配1—5年生以地上所占比例较大,8年生地下所占比例高达63.87%;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地上凋落物及总生物量具有良好的优化增长模型,其总生物量的增长模型为Y=-1.693×104+3.337×104X-1.761X2;8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总生物量与30年生的木莲人工林持平,低于热带雨林,但其年均净生产量高达17.19 t/hm2,是一个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比较了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和碳贮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15年生杉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7.15%~50.43%之间,不同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波动在44.51%~4991%,各器官碳含量高低依次为竹鞭、竹枝、 竹叶、竹干、竹蔸、竹根,但是毛竹不同器官碳含量与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林地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0.746%~2.390%,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和碳贮量最高。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6.34tC•hm-2和150.19tC•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其中,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83.92%,乔木层占15.3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38%和0.32%;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70%和2.28%。另外,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从植被年固定碳量来看,毛竹林为9.94 tC•hm-2•a-1,相当于年固定CO2量为36.44 tCO2•hm-2•a-1,是杉木林的1.39倍。  相似文献   

13.
彭娓  董利虎  李凤日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749-3758
基于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主要林型的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3个主要树种的一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探讨了不同林型森林群落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乔、灌、草、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71.00、0.34、0.05和11.97 t·hm-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各层碳储量分别为47.82、0.88、0和5.04 t·hm-2,杜鹃-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分别为56.56、0.44、0.04、8.72 t·hm-2,杜香-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分别为46.21、0.66、0.07、6.16 t·hm-2,杜鹃-白桦林分别为40.90、1.37、0.04、3.67 t·hm-2,杜香-白桦林分别为36.28、1.12、0.18、4.35 t·hm-2.林下植被为杜鹃的林分群落碳储量大于林下植被为杜香的林分;林下植被相似的情况下,森林群落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兴安落叶松林>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白桦林;不同林型群落碳储量不同,大小顺序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83.36 t·hm-2)>杜鹃-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65.76 t·hm-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3.74 t·hm-2)>杜香-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10 t·hm-2)>杜鹃-白桦林(45.98 t·hm-2)>杜香-白桦林(41.93 t·hm-2),且不同林型森林群落碳储量垂直分配规律为:乔木层(85.2%~89.0%)>凋落物层(8.0%~14.4%)>灌木层(0.4%~2.7%)>草本层(0~0.4%).  相似文献   

14.
吊丝单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垂直空间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吊丝单竹(Dendrocalamopsis vario-striata)林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吊丝单竹不同器官的碳密度为0.4684~0.5092 g g-1,依次为竹秆>竹蔸>竹根>竹枝>竹叶;碳储量在吊丝单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最大(达50.46%),其次为竹蔸(20.71%),竹叶的最小(仅5.01%)。整个吊丝单竹林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4部分组成,总碳贮量为104.9321 t hm-2,其空间分布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灌草层,其中土壤层占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59.74%);整个吊丝单竹林乔木层年固碳量为6.4460 t hm-2a-1,相当于每年同化CO2的量为23.6353 t hm-2a-1,这略低于我国森林植被的平均年固碳量,表明吊丝单竹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甘肃小陇山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的碳库大小,应用干烧法对该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13种乔木、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7类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及森林植被的储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林分各组分的碳储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锐齿栎、油松、栓皮栎、白桦、红桦、日本落叶松、华山松、云杉、秦岭冷杉、水曲柳、大叶椋子木、五角枫、辽东栎13种乔木树种的器官平均含碳率范围为0.4501~0.5049,14种灌木和10种草本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0.4446和0.3270,7类林分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0.4221.该地区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范围为0.4676~0.4976;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层平均储碳密度为39.4254 t hm-2,总碳储量为13.3579 Tg.8类林分总碳储量分配中,乔木层占98.07%±0.73%,灌木层占1.38%4±0.43%,草本层占0.17%4±0.08%,枯落物层占0.37%±0.37%.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乔木层的平均储碳密度值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储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6.
选取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4种林分的凋落物储量和营养元素释放量等进行观测,并应用室内模拟酸雨实验对4种林分凋落物进行淋溶模拟。结果表明:缙云山各林分现存凋落物厚度为1.4~4.5 cm,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林分未分解U层、半分解S层和分解D层现存凋落物量分别为1.97~8.59、2.84~10.18和3.58~17.43 t·hm-2,林分年凋落物量为2.17~9.86 t·hm-2·a-1,凋落物总储量为14.21~32.42 t·hm-2,凋落物分解常数为0.15~0.31,林下凋落物分解95%时所需时间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均在10年以上,凋落物分解速率比较缓慢;林下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以Ca、N为主,Fe、K、Mg次之;凋落物总的营养元素释放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0.80)>灌木林(0.72)>针阔混交林(0.50)>楠竹林(-0.17);与叶片相比,凋落物中N、K、Mn 3种营养元素含量明显降低;为探明酸雨影响营养元素循环的作用机理,对模拟酸雨的离子含量与凋落物淋滤液盐基离子含量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性大小表现为楠竹林(相关系数0.895)>针阔混交林(0.826)>灌木(0.700)>常绿阔叶林(0.699),楠竹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淋滤受酸雨影响最大,常绿阔叶林受其影响最弱;推测在这一过程中以凋落物的吸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约为390.4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362.5t·hm-2,占总生物量的92.8%,灌木层生物量为19.3t·hm-2,占4.9%,层间植物(包括附生植物)的生物量为3.6t·hm-2,草本层生物量为5.0t·hm-2.分别占1.3%和0.9%.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227.3g·m-2.年-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553.5g·m-2.年-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69.7%,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26.9%、2.4%和1.0%.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达42.0%;其次为叶,占30.2%;枝仅占13.5%.叶面积指数为7.06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3块1 hm2 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23株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预测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样 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 获取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总生物 量为423.908±109.702 Mg•hm-2(平均值±标准差,n=3) ,其中活体植物生物量占95.28%,粗死木质残体占4.07%,地上凋落物占 0.64%。在 其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优势明显,占98.09%±0.60%;其次为木质藤本,占0.83%±0.31%;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均小于木质藤本的生物量; 附生植物最低,仅为0.06%±0.03%。总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所占比例最高,达68.33%;根、枝、叶的比例分别为18.91%、11.07%和1.65 %。 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和最大径级。大树(D>70 cm)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占整个乔木层的43.67%±12.67%。树种分配方 面,生物量排序前10位的树种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63.43%±4.09%,生物量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叶面积指数 为6.39±0.85。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位于世界热带湿润森林的中下范围。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33.87、73.42和111.62t·hm-2,灌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65、1.40和1.52t·hm-2,草本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13、0.09和0.13t·hm-2,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47、1.34和0.93t·hm-2,乔木层碳密度作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总生物碳密度的98.35%、96.29%和97.74%,林下植被(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密度分别占1.31%、1.95%和1.44%,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占0.34%、1.76%和0.82%。土壤(0~100cm)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57.04、66.92和54.12t·hm-2,土壤碳密度的60%储存在0~40cm土壤中,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生物量和土壤层碳密度均表现出: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大于人工林。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碳密度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可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更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闽西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养分分布及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福建省永安市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3种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N、P、K、Ca、Mg元素分布格局及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N、P、K、Ca、Mg5种养分元素的排列顺序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土壤层(0~60cm)养分累积量占系统养分总量99%。3种林分养分元素累积量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分别为146196.59、144466.35和105002.59kg.hm-2,其中植被层养分累积量的排列顺序为ⅠⅡⅢ,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养分累积量排列顺序为ⅡⅠⅢ,竹阔混交林土壤层和凋落物层养分累积量最高,立地生产潜力最大。林分Ⅰ和Ⅱ的养分利用系数显著高于林分Ⅲ,反映了林分维持高生产力需要消耗更多的养分元素;循环系数排列顺序为ⅢⅡⅠ,竹针混交林和竹阔混交林维持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元素少于毛竹纯林;毛竹纯林养分周转时间最长,竹阔混交林次之,竹针混交林最短,分别为31.89年、12.39年和12.23年,混交林周转时间显著低于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既有较高的生产力,又有较强的养分归还能力,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