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灰胸薮鹛消化系统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灰胸薮鹛舌前端有刺毛状结构,后端有一排尖端后指的栉状突,且中间小两边大;雄鸟在舌前端正中央还有一“v”形的凹缺,深约2.5mm;雌鸟食道颈段长为13.2mm,雄鸟为17.5mm;嗉囊雌鸟长7.5mm,雄鸟长8.4mm;食道胸段雌鸟长15.5mm,雄鸟长14.7mm;肌胃发达,具角质膜,腺胃乳突短而小;肠道长与体长基本相等,小肠较发达,雌鸟长153.7mm,占肠道总长92.6%,雄鸟为133mm和95%,具有双侧盲肠,占肠道总长的3.3%,大肠短,雌鸟仅占肠道7.5%,雄鸟仅占4.75%;肝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左右两叶;胰位于十二指肠袢内,细长形,分三小叶。 相似文献
2.
3.
4.
对于特有珍稀鸟类的保护而言,了解其对特定栖息地的要求至关重要。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是我国西南山地一种特有的画眉科(Timaliidae)珍稀鸟类。2010~2013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在四川峨眉山对灰胸薮鹛的冬季栖息地特征进行了调查。沿山间公路、山脊或林中小径布设观察样线。样线共计26条,总长70 km。观察发现,灰胸薮鹛主要在常绿阔叶林林缘地带活动,海拔范围约500~1 300 m。共设置47个利用样方和25个对照样方。χ2检验的结果表明,灰胸薮鹛主要选择阳坡。与对照样方的差异性检验显示,灰胸薮鹛喜好利用海拔较低、乔木数量较少、乔木胸径较小、乔木均高较低、乔木盖度较小、灌木盖度较大、竹子均高较高、竹子盖度较大、草本盖度较大、藤本植物较丰富、植被总盖度较大和距林缘距离较小的生境。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竹子盖度和距林缘距离是区分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关键因子,判别准确率达87.5%。灰胸薮鹛对冬季栖息地的选择主要与食物和隐蔽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5.
6.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从四川省洪雅县野外捕获的10只(4♀,6♂)棕噪鹛华南亚种(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berthemy)的鸣声进行了记录并对主要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其鸣声复杂多变,可分为单声鸣叫、双声鸣叫、鸣唱和效鸣4类。研究中获得了6种单声鸣叫、3种双声鸣叫、7种鸣唱和1种效鸣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棕噪鹛雌、雄个体的鸣唱声有明显的差异,雄鸟的5种鸣唱中有3种是繁殖期所特有的。文中还对棕噪鹛鸣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2006年9月录制了灰头斑翅鹛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16种鸣声,其中雄鸟鸣声有14种,包括: 3种休息时鸣声,3种跳跃、飞行时鸣声,1 种报警鸣声,1种求救鸣声,1 种营救鸣声,1种恫吓鸣声及4种鸣唱.雌鸟鸣声有10种,包括: 3种休息时鸣声,3种跳跃、飞行时鸣声,1 种报警鸣声,1种求救鸣声,1 种营救鸣声,1种恫吓鸣声.灰头斑翅鹛的鸣声简单,其鸣叫为单音节或者单音节的重复,鸣唱均为单音节的重复.用北京阳宸公司的VS-99语音工作站对录制的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并绘制出鸣声的语谱图.研究发现灰头斑翅鹛对录音回放有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8.
9.
10.
在雀形目鸟类系统分类和进化研究中,鸣声有重要作用。褐鹛属(Fulvetta)是近年从雀鹛类(Alcippe)独立的属,其鸣声特征及种间差异尚缺乏定量研究。我们于2016至2022年在野外录制了该属7种463只个体的鸣声,包括棕头雀鹛(F. ruficapilla,n=64)、褐头雀鹛(F. manipurensis,n=71)、白眉雀鹛(F. vinipectus,n=124)、中华雀鹛(F. striaticollis,n=64)、路氏雀鹛(F. ludlowi,n=33)、灰头雀鹛(F. cinereiceps,n=84)和玉山雀鹛(F. formosana,n=23)。基于野外行为观察,将鸣声区分为鸣叫和鸣唱,并将鸣叫分为联络鸣叫、呼唤鸣叫、报警鸣叫及觅食鸣叫4种类型。对鸣唱的声谱图进行人工检视,划分为1~8种鸣唱型。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比较鸣声参数种间差异,显示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峰频率、句子持续时间、频率宽度、平均熵6个参数在该属7种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将7种褐鹛鸣声特征的马氏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进行Mantel检验,表明鸣唱特征与种间遗传距离呈正相关(r=0.5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状态下丹顶鹤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野生丹顶鹤的繁殖行为占观察时间的 38 1 4% ,是其繁殖期耗时最多的行为。在整个繁殖期 ,依次出现的繁殖行为是求偶 ( 1 0 3% )、交配 ( 0 41 % )、筑巢 ( 3 85 % )、产卵 ( 0 2 3% )、孵化 ( 72 32 % )、育雏 ( 2 2 1 5 % ) ,孵化和育雏不呈现明显的节律性。在孵化过程中有明显的换孵规律。方差分析表明 ,降水因素对丹顶鹤的筑巢 (F =1 0 84,P <0 0 1 )和孵化 (F =1 0 7 46,P <0 0 1 )有极显著影响 ;温度因素对求偶 (F =8 76,P <0 0 1 )、交配 (F =9 5 3,P <0 0 1 )、筑巢 (F =1 3 80 ,P <0 0 1 )、孵化 (F =2 2 3 70 ,P <0 0 1 )和育雏 (F =2 5 80 ,P <0 0 1 )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4~5月采用"点样带法"(point transects)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85种鸟类,分属7目22科。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5种,我国特有种13种,优势种4种。把调查区域划分为3种生境: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并对各生境鸟类群落的鸟类数量级、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鸟类群落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1)国家级保护鸟类在原始林中最多,次生林中最少;我国特有种则是次生林中最多,人工林中最少。2)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原始林最高,人工林最低。3)原始林和次生林之间的B ray-Curtis相似性指数最高,原始林和人工林之间相似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5月,对四川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鸡形目鸟类种群的鸣叫雄鸟的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了4种鸡形目鸟类: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采用鸣叫计数的方法,在调查区域的3种生境(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林)中记录了鸣叫雄鸟的数量和距调查点的距离。应用距离取样法对数据的计算估计,4种鸡形目鸟类的鸣叫雄鸟在调查区域的密度(只/km2)分别为20.19±6.07、1.48±0.46、4.24±0.60和11.19±2.97。在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林3种生境的鸡形目鸟类密度,灰胸竹鸡分别为7.19±4.19、26.89±8.92和17.79±9.49;白腹锦鸡密度分别为0.74±0.43、2.92±1.42和1.19±0.58;四川山鹧鸪密度分别为7.94±0.99、1.99±1.63和3.06±0.60;红腹角雉密度分别为17.66±5.98、0和12.58±4.85。鸡形目鸟类群落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均为次生林>人工林>原始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大小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和2006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碧水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了4个鸭巢.记录了巢的特征值、巢周围的环境因子以及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陆续到达永翠河流域,9月末至10月下旬陆续迁离,居留时间210 d左右.其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行为方式独特,营巢树种皆为老龄榆树(Ulmus propinqua)或杨树(Populus ussuriensis),一般距河流和道路较近,两巢相距最近距离大于1.6 km.最大距离10 km,各巢洞口方向视野皆很开阔,巢址附近的植被相对稀疏.孵化期雌鸭用于孵化的时间占85.3%,取食仅占14.7%,雄鸭不参与孵化和育雏,用于觅食和取食的时间占24.4%.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 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 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相似文献
16.
17.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5月对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在秋冬春三季羚牛的集群规模较小,公牛群相对较多,羚牛有明显的头牛现象和主动进攻行为。这些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的发育,雌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少于雄麝,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野捕马麝幼年期的人工哺乳经历使其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相对小于麝场圈养下繁殖马麝。年龄对雌雄麝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相似,亚成体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较多,成体马麝体的刻板行为表达相对较少,老年马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2.5和4.5岁是圈养马麝刻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此外,能顺利繁殖的个体,其刻板行为表达的持续时间少于繁殖失败的个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