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大陆种群以布列亚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2004~2005年,通过实地测量丹顶鹤东、西种群主要繁殖地的31处巢址的生境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的芦苇密度、苇丛面积及巢距干扰源距离的差异显著(P﹤0.05);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将位于5 个保护区的丹顶鹤巢分成两类,且两类鹤巢分属东、西种群;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不仅表现在单个生境因子的数量差别,还表现为群体采取不同的隐蔽对策;丹顶鹤东、西种群营巢对水深和芦苇高度的选择稳定一致.生境丧失作为外因通过丹顶鹤的"K生活史"特征起作用,导致丹顶鹤东、西种群的巢址选择具有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卵期行为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7年4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散养和野生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孵卵期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的孵卵期行为模式基本相同.在总体行为发生频次上,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明显高于野生丹顶鹤,游走行为则低于野生丹顶鹤.行为日节律的比较表明,一天中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波动小于野生丹顶鹤.由于人为干扰,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的繁殖行为(P<0.05).在个体间差异比较中,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在觅食表达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散养丹顶鹤的警戒行为表达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白枕鹤Grusvipio的巢址选择特征,2007~2009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样方调查法、因子调查法和因子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对白枕鹤的营巢生境类型和营巢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白枕鹤对营巢生境类型的要求比较单一,仅选择芦苇沼泽;巢址生境特征具有明显的偏好,即(1)距干扰区的距离多在1.5km以上(86.36%),(2)巢周的水深多小于16cm(95.45%),(3)巢周明水面面积多小于200m2(90.90%),(4)巢距火烧地的距离以1.0~2.5km居多(63.64%),(5)剩余苇丛面积多小于200m2(86.37%)、距剩余苇丛距离多大于30m(81.82%)、剩余苇丛密度多小于500株/m2(77.27%)、剩余苇丛高度以大于1.5m的居多(7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白枕鹤对营巢生境特征的要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火烧地、剩余苇丛、干扰区和水是其营巢的主要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4.
明确物种繁殖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对于受胁物种的保护与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扎龙保护区是国际濒危物种丹顶鹤西部迁徙种群的主要繁殖地之一,近年来繁殖种群数量波动较大。通过GIS空间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2012—2013年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营巢分布点和环境特征变量,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营巢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01);绿度(34.9%)、距道路距离(17.1%)、土壤湿度(16.3%)、海拔(15.7%)是丹顶鹤营巢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核心区中部和南部是丹顶鹤主要的适宜营巢分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有少量的适宜营巢区分布,丹顶鹤适宜营巢生境面积为35857.3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07%。建议在重点管理核心区的同时,对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小面积芦苇沼泽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扎龙湿地丹顶鹤繁殖生境质量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基于1996和2004年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因子专题图,通过建立生境适宜性模型和种群格局最邻近体模型,定量分析了扎龙湿地丹顶鹤繁殖生境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扎龙湿地丹顶鹤繁殖适宜生境经历了面积丧失和功能丧失过程;2004年,研究区内丹顶鹤繁殖适宜性生境已大量丧失,核心区繁殖适宜生境已经严重斑块化.丹顶鹤繁殖生境选择行为对生境质量变化的响应表现为两个过程:一是丹顶鹤巢址不断向核心区集中的过程,二是在核心区的分布格局经历了从均匀分布到成群分布的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野生与散养白枕鹤(Grus vipio)觅食生境选择的异同,2004年春季,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对扎龙湿地二者繁殖前期的觅食生境选择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前期,野生白枕鹤繁殖对觅食生境选择具有严格要求,倾向于选择人为活动较少(1.67km)、靠近明水面(21.0m)、剩余苇丛隐蔽度较高的苔草沼泽生境中觅食;散养白枕鹤对生境类型的要求不高,倾向于选择距人为活动区域较近(0.32km)的生境觅食。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候鸟丹顶鹤春季利用的农田生境情况,以期为后续的该时期鹤类监测及觅食农田而产生的补偿评估奠定基础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2002—2015年的5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样方法、GPS定位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春季利用的农田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丹顶鹤觅食偏好选择的农作物为玉米(100%),偏好选择2—5片叶(94.32%)、回避1片叶和超过6片叶(100%)的玉米苗;(2)丹顶鹤觅食利用的农田生境通过有效食物因子和干扰因子进行判定;(3)有效食物因子包括作物高度、作物密度、作物面积、距明水面距离、距芦苇沼泽距离等;其中,选择的作物密度约为8—10株/m~2、作物高度为6—7cm,作物面积4—50hm~2大小不等、距明水面和芦苇沼泽距离相似约为0.4km左右;(4)干扰因子包括季节性弱干扰因子如道路等和强干扰因子如居民区等,针对弱干扰因子丹顶鹤采取不排斥的忽视方式,约保持在0.20km以上;针对强干扰因子丹顶鹤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保持在1.20km以上。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扎龙保护区在春季巡护时应对人为活动区和农田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大庆龙凤湿地优势物种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营巢的主要环境因素,于2016年5—7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对绿头鸭的巢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38个绿头鸭巢的常规参数测量以及巢区与附近无巢区生境的比对发现,绿头鸭巢址选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非随机性,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植被密度、植被高度、植被盖度、裸地比例、干草比例,这些因素决定了巢址的隐蔽度,说明绿头鸭更喜欢隐蔽度较大、草本植物盖度较大和距公路较远的生境,而隐蔽性成为绿头鸭巢址选择的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2009—2011年4—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同域分布的遗鸥和棕头鸥巢参数特征、巢群空间分布和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巢外径、巢深、巢高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与营巢生境和巢址空间分布上有关;从巢群空间分布上来看,两者均选择于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但彼此没有混巢现象,有时甚至通过压缩种间巢间距来达到共存,由于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占优势,遗鸥总是占据最佳的巢域,棕头鸥巢群通常被排挤至湖心岛边缘部分;在巢址生境选择上,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巢离水面高度和巢距最近水边距离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者巢址生境选择上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得巢址生境选择上存在生态位差异,促成了遗鸥和棕头鸥能在同一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红菲  吴庆明 《生态学报》2009,29(4):1710-1718
为了探讨丹顶鹤繁殖种群的空间分布,2002~2006年的4~5月份,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无样地取样法、GPS定位等研究方法和分布距离指数、最近邻体法等衡量指标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I2002=2.140>2,I2003=2.048>2,I2004=2.093>2, I2006=3.263>2,均为聚集分布;(2)在假设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域面积等于领域面积、巢域形状为圆形且所有个体面积大小相等的前提下,丹顶鹤的巢域为(0.510±0.019)km2,年度间有所差异,分别为2002年(0.542±0.257)km2、2003年(0.569±0.067)km2、2004年(0.557±0.054)km2、2006年(0.344±0.119)km2.分析表明,丹顶鹤对于栖息生境的整体分布和繁殖微生境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适应和应答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并对丹顶鹤进行保护,还有待于长期监测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半散放丹顶鹤越冬日活动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5年1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和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察半散放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越冬行为,发现在迁徙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保护区,雌雄成体丹顶鹤多数日间行为(包括觅食、运动和修饰行为)无明显差异,而其行为与亚成体丹顶鹤存在一定差异。与盐城自然保护区相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雄性、雌性及亚成体丹顶鹤日间的觅食、运动、修饰、静栖等行为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分别采用了相同或不同的行为对策来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东来  魏宏伟  孙兴海  张正旺 《生态学报》2015,35(15):5009-5017
大规模的芦苇收割会对在该生境中繁殖的鸟类产生严重影响。为降低芦苇收割对鸟类繁殖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的湿地管理者逐渐采用了镶嵌型的芦苇收割方式。但是,这种新的芦苇管理方式对鸟类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震旦鸦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完全依赖芦苇生境而生存的珍稀鸟类,已被IUCN定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大规模的芦苇收割导致其适宜生境丧失,被认为是该物种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选择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采用AIC信息准则法,从巢址微生境、巢域斑块和全模型3个水平上对可能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并重点探讨芦苇镶嵌收割对其巢址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相互效应。结果发现,震旦鸦雀的巢址选择受巢址微生境和巢域斑块尺度双重水平的影响,但巢址微生境因子的影响要大于巢域斑块因子。在巢址微生境水平上,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和巢的可见度;在巢域斑块水平上,影响因素包括芦苇生境类型、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和植被盖度;在综合模型中,影响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巢的可见度和植被盖度。综上,震旦鸦雀倾向于在植被盖度较高、具有一定比例(18.3%)旧芦苇面积、1.5—2.5 m旧芦苇密度较高、可见度较低的生境斑块中筑巢。研究中,78.7%(n=141)的震旦鸦雀将巢筑在新旧芦苇混合的微生境中,其中36.9%的巢址附近旧芦苇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3.2%(n=111)的巢筑于新、旧两种芦苇茎秆之上,22.3%的巢的支撑芦苇中旧芦苇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旧芦苇在震旦鸦雀巢址选择和筑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范围的芦苇收割在微生境水平上可降低1.5—2.5 m旧芦苇的密度,在巢域斑块尺度上可降低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因此建议,在震旦鸦雀的繁殖地,未来的芦苇收割应采用镶嵌收割的形式,并至少应保留面积在20%以上的结构较好的旧芦苇斑块,以供震旦鸦雀选择巢址和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13.
就地保护中实施迁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较为有效的形式。扎龙保护区自1976年筹建以来,就计划并开展了以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种群为平台的孵化、训飞、放飞工作,本文通过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扎龙保护区自建区以来的丹顶鹤孵化、训飞、放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建区至今,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种群的年均孵化成功率为77.41%(1981年最高,为100%);孵化成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约为27只(2003年最高,为52只),近10年来基本维持在30~50只之间;训飞规模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基本维持在100~120只之间;放飞规模与训飞规模同步也在逐年提高,年均放飞8只,2009年以来维持在10只以上;放飞野化的丹顶鹤已记录于中国的江苏盐城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韩国铁原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扎龙保护区在丹顶鹤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扎龙自然保护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扎龙自然保护区10只雌性成体丹顶鹤在越冬期、繁殖期和迁徙期的20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肌酸肌酶、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钙离子、无机磷和镁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总蛋白、球蛋白和血糖外,研究区雌性丹顶鹤血液中的其他指标均在不同时期之间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总蛋白、球蛋白和血糖可作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可靠参考值,其他17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年变化动态体现出雌性丹顶鹤在不同生理时期的生理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如果以这17项血液生化指标作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参考值,就必须考虑不同生理时期对其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芦苇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群落类型,其地上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指标。应用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分类技术,基于多季相Landsat8 OLI遥感数据,提取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湿地分布信息;依托野外实测芦苇地上生物量数据(AGB)和同期MODIS数据源的NDVI、EVI、RVI、MSAVI和WDVI 5种光谱植被指数,探讨不同光谱植被指数对芦苇AGB的敏感性,进而构建松嫩平原西部芦苇AGB遥感估算最优模型,并进行芦苇AGB遥感反演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松嫩平原西部地区芦苇总面积为1653 km~2,其中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芦苇分布面积最大(1178km~2),占区域芦苇总面积的71.3%;所选取的5种植被指数均与芦苇AG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EVI构建的指数曲线模型为松嫩平原西部芦苇AGB反演的最优模型(R2=0.55)。研究区芦苇平均AGB为372.1g/m~2,AGB总量为6.14×105t,其中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芦苇AGB总量为4.38×105t;各保护区芦苇平均AGB由大到小依次为:向海保护区(469.7 g/m~2)大布苏保护区(454.1 g/m~2)莫莫格保护区(373.0 g/m~2)扎龙保护区(372.4 g/m~2)查干湖保护区(369.8 g/m~2);松嫩平原西部芦苇AGB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将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及芦苇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4年3—8月,采用样方法对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郊区的4处崖沙燕(Riparia riparia Linnaeus 1758)营巢地的13个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测定了巢址样方和对照样方各160组数据,并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这些数据的显著水平进行了检验;最后采用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te analysis)方法确定影响崖沙燕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并建立了标准化的典则判别函数。结果表明,1)崖沙燕洞巢的洞口横径(8.46±0.79)cm,纵径(8.30±0.79)cm,巢洞深(87.80±11.97)cm,巢室长径(11.25±1.33)cm,短径(10.43±1.33)cm,巢室高(9.99±1.33)cm;2)巢址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植被均高、植被密度、坡位、坡度、崖高、崖长、崖龄及干扰度等8个方面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崖沙燕偏好选择的洞巢周围植被较高(97.24±8.42)cm,植被密度较大(64.34±7.15)株/m~2,坡度较大(83.78±0.35)°、上坡位(1.41±0.04)、崖较高处(7.54±0.13)m、崖壁较长(51.18±3.54)m、崖龄较短(2.41±0.05)月及人类干扰较低(1.94±0.06);3)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崖沙燕营巢地选择的主要生境因子是坡位、崖龄和干扰度,标准化的典则判别函数为y=0.753×坡位+0.681×崖龄+0.288×干扰度。建议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崖沙燕的巢址选择特性建立合理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