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不同密度柽柳根系形态及生长特征,以山东省滨州港附近滨海滩涂的低密度(1100株/hm2)、中密度(4100株/hm2)和高密度(7100株/hm2)柽柳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挖法对不同密度柽柳根系进行挖掘,测定分析柽柳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拓扑结构和连接长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中、高密度下,柽柳对根系生长的投入量更大,以保证对地下资源的吸收利用,根冠比分别为0.59、0.53;而低密度柽柳根冠比为0.44。(2)低、中密度下柽柳根冠生长关系均表现为异速生长,高密度下为等速生长。(3)不同密度柽柳根系生长都以水平分布为主,表现出水平根型特征。中、高密度柽柳根幅及侧根长均小于低密度,低密度柽柳根系水平分布范围最大,可利于增强觅养和固定能力。(4)林分密度与拓扑指数显著相关,低密度柽柳根系拓扑结构趋向于叉状结构(拓扑指数TI=0.62);中、高密度柽柳拓扑结构趋向于鱼尾形分支(TI=0.86;TI=0.81)。(5)不同密度柽柳根系外部连接长度显著大于内部连接长度,呈现滨海滩涂柽柳根系向外扩张的生长策略。滨海滩涂不同密度柽柳根冠异速生长关系、根系形态及生长特征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表现出不同的密度适应特征。不同密度柽柳根系均以地表分布、向外扩张为主。低密度柽柳主要通过增加分支,扩大根系生长空间;中、高密度柽柳减少分支,加强对内部资源的利用,以降低与邻株间的竞争。柽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扎根深度、侧根长、拓扑指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低效次生林质效等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次生灌木生态林为对象,选取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状等24项指标,采用综合因子法研究柽柳林低效的主要影响因子和低效林划分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柽柳树木生长指标与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相关性不明显,仅依据树木的生长状况不能反映柽柳林的低效程度,需采用树木生长和土壤改良指标来综合判断.土壤含盐量、林龄、土壤含水量、单株地上茎和叶生物量及地径是反映低效柽柳林分质效高低的主要指示因子,其次为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养分特征.莱州湾柽柳低效林可划分为生长潜力型、轻度低质型、中度低效型、中度低质低效型和重度低质低效型5大类型.依据聚类分析的类平均值探讨了其林分特征、低效原因及经营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低效次生林质效等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次生灌木生态林为对象,选取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状等24项指标,采用综合因子法研究柽柳林低效的主要影响因子和低效林划分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 柽柳树木生长指标与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相关性不明显,仅依据树木的生长状况不能反映柽柳林的低效程度,需采用树木生长和土壤改良指标来综合判断.土壤含盐量、林龄、土壤含水量、单株地上茎和叶生物量及地径是反映低效柽柳林分质效高低的主要指示因子,其次为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养分特征.莱州湾柽柳低效林可划分为生长潜力型、轻度低质型、中度低效型、中度低质低效型和重度低质低效型5大类型.依据聚类分析的类平均值探讨了其林分特征、低效原因及经营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4.
流溪河生态公益林下土壤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变化能够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以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3种不同密度林分生态公益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密度林分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林分密度土壤养分和土壤细菌的分布规律,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合理利用公益林土壤资源、维护地力及提高公益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服务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高密度林分(HD)、中密度林分(MD)、低密度林分(LD)3种林分类型,采用"S"形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利用R语言和SPSS21.0等软件分析林分密度对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高林分密度土壤肥力状况较中低林分密度高;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略有差异,中密度林分指数最高;流溪河区域土壤细菌多样性较高,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主要类群。【结论】流溪河生态公益林土壤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以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林分密度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其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影响;流溪河区域中密度林分(1 800-2 200株/hm2)更适合土壤细菌的繁衍生息;土壤的肥力状况受林分密度、灌木杂草的影响;16SrRNA基因的基因组异质性会导致对细菌多样性的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5.
昌邑海洋保护区柽柳灌丛枝干生物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柽柳属植物(Tamarix spp.)是我国沙漠干旱地区和滨海盐渍化地区的重要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在滨海地区,柽柳是一种典型灌木,分枝多、可塑性高,以往对柽柳生物量模型的研究,多以直立枝基径和长度作为自变量,此方法虽有较高精度,但工作繁琐。因此,研究以昌邑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柽柳林为对象,分别以株高冠幅组合、冠幅为自变量,以一元线性、幂函数、二次多项式等形式建立柽柳枝干鲜重的回归方程,并进行验证比较,目的是建立准确高效且适合滨海地区的柽柳生物量估测方法。结果表明:(1)对滨海地区柽柳林,冠幅和株高是较好的测树因子,以此建立回归方程,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应用前景较好;(2)综合方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无论以冠幅株高组合,还是单以冠幅作为自变量,均确定幂函数形式的回归方程为最优,经验证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为-2.22%和2.92%;(3)基于冠幅的方程虽预测精度稍差,但由于冠幅面积可从高分辨遥感影像上直接提取,因而有极好应用前景;(4)R2~是评价模型优劣的重要标准,但仅以此为标准并不严谨,还需结合其他验证方法;(5)测区柽柳的株高、冠幅、鲜重的均值分别为(215.2±41.4)cm,(2.49±2.21)m~2,(4.15±5.80)kg,建议通过人工管理的方式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植被模式的土壤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滨海盐碱地的重要分布区,种植植被是盐碱地绿色改良的主要生态修复措施。为探讨滨海盐碱地不同植被模式的土壤改良效应,探索适宜植被模式,选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竹柳+NyPa草、旱柳+NyPa草、柽柳+紫花苜蓿、白蜡+柽柳+紫花苜蓿4种林草措施为研究对象,以纯竹柳为对照,测定土壤水分物理参数、盐碱含量、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等20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等统计方法评价了不同植被模式的土壤改良效应。结果表明: 林草复合模式可显著改善滨海盐碱地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白蜡+柽柳+紫花苜蓿的乔灌草混交模式在压碱抑盐、增加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效果最好,而旱柳+NyPa草的乔草混交模式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能的效果最好。不同植被模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改良效应表现为白蜡+柽柳+紫花苜蓿>旱柳+NyPa草>竹柳+NyPa草>柽柳+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的绿化先锋——柽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人们对于新疆的柽柳林早已十分熟悉,而在黄河三角洲———祖国这片新生的土地上也分布着浩瀚的天然的海岸灌丛,面积有8126公顷,一般分布在潮上线的近海滩涂上,土壤为淤泥质盐土,含盐量1%左右,有机质含量低,地势平坦,是在盐地碱蓬群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植被类型,外观呈鲜艳的紫红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保护好这一自然资源,对改良该地区的土壤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柽柳灌丛以柽柳为优势种,呈大面积连片分布,伴生的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翅碱蓬等。柽柳(Tamarixchinesis)属柽柳科柽柳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生境条件下芦苇种群生长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天津滨海湿地三个不同生境条件(S1、S2、S3)的芦苇分株密度、分株生物量、土壤的理化指标进行监测,并对芦苇分株密度、分株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各月份土壤含水率、土壤pH和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S1S2>S3。(2)各月份芦苇分株密度和分株生物量变化规律一致:S1>S2>S3;并且三个不同生境下芦苇分株密度和分株生物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在生长初期的5月份最低,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9月份达到最大值,10月各指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3)不同月份影响芦苇分株密度和分株生物量的土壤因素不一致。结论:滨海地区土壤含盐量和pH以及养分是影响芦苇种群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自然发育14 a后,林分密度从1050 株·hm-2增加到1800株·hm-2,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增高.密度为1800 株·hm-2时,多样性指数最高.当林分密度继续增大到2250 株·hm-2,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却呈降低趋势.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林分密度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在林分密度影响下,林下灌木生物量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草本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性差异显著(P<0.05).除全K、速效K和速效P外,土壤表层(0~20 cm)养分含量与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密度林地速效K和速效P含量变化波动较大.密度为2100 株·hm-2的林分土壤 全P含量较高.中密度(1800 株·hm-2)林地的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均较高,土壤容重较低.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南坡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水源林生长过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六盘山南侧的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21年生低、中、高3种密度(1200、1500和2000 株·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3种密度林分在10年生前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10年生后的林木直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21年生时,低密度林分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中、高密度林分,但树高生长受密度影响不显著;3种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异较大,高密度林分的Sk(0.338)大于中密度(0.072)和低密度林分(0.015).前者直径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呈现顶峰偏左的现象;后者的直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结构较合理;中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峰度系数(K,1.691)大于高密度(1.532)和低密度林分(0.665).说明中密度林分的林木分化程度比高、低密度林分小;林龄为21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保留密度应为1200 株·hm-2.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湿地柽柳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灌丛环境因子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柽柳灌丛空间分布类型的影响,采用样地与样方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对柽柳灌丛样地距海远近、地下水水位、土壤盐碱含量、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基本物理参数以及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养分等13个环境因子参数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柽柳种群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林分密度与距海距离和地下水水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盐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下水水位和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莱州湾柽柳灌丛13个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在0.060—1.296之间,土壤K+含量、土壤含盐量和林分密度变化幅度较大;其次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变异性高于至海距离,而土壤p H值、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等基本物理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土壤盐碱含量分别为0.47%和p H为8.48,呈重盐土和偏碱性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盐碱含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湿地柽柳灌丛分布的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海距离,土壤速效磷和地下水位次之。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云顶山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林分密度(1100、950、800、650、500株/hm~2)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168种,隶属75科140属。随林分密度的降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在密度650株/hm~2出现峰值,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950株/hm~2和650株/hm~2出现峰值。同时发现光照为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林分密度对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影响显著,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随林分密度降低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钾、氮、有机质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关系最密切。结论:林分密度650株/hm~2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最适密度,该密度能较好的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冯慧芳  余明  薛立 《生态学报》2020,40(14):4894-4902
研究了林分密度和外源性氮(N)磷(P)添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可以为当前不同密度的亚热带林在氮沉降和施磷肥条件下,影响我国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养分转化的酶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人工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_4Cl)和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_2PO_4·2H_2O)作为N肥和P肥,氮磷添加设置4个处理,即对照、施N、施P和施N+P;种植密度设置低密度(1667株/hm~2)、中密度(2500株/hm~2)、较高密度(4444株/hm~2)和高密度(10000株/hm~2)4个水平。在4种密度的大叶相思人工林下各设置一个样地(即4个样地),每个样地内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设置4种处理,合计共16个处理,5个重复,80个小区,测定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林分密度和NP添加对大叶相思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添加对各林分密度下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P添加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和高密度林分大叶相思林地的土壤脲酶活性,却降低了低密度林分的土壤脲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在P和N+P添加两种处理下显著小于对照和施N处理;土壤脲酶、磷酸酶以及对照和P添加处理下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N和N+P添加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升高。林分密度和外源性NP添加的交互作用对三种土壤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韦维  卢立华  李华  农友  何日明  陈海  黄彪 《生态学报》2021,41(11):4521-4530
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4种林分密度(A:650株/hm2;B:1100株/hm2;C:1250株/hm2;CK:1650株/hm2)林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草本层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双峰型变化趋势,在密度A和C处均出现峰值;灌木层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林分密度升高而降低,且灌、草层4种多样性指数最小值均出现在密度CK处。(2)草本层生物量比灌木层高。草本层总生物量(地上+地下)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凋落物的量则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3)土壤养分含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且有机质含量在密度A取得最大值。(4)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草本层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5)各指数与灌木层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强。综上所述,密度A (650株/hm2)能够促进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有机质,可提升维持地力的能力,有利于杉木林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陇山不同林龄锐齿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浩  张宋智  关晋宏  杜盛 《生态学报》2016,36(24):8025-8033
以甘肃小陇山林区3个林龄阶段(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及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各龄级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致,表层土壤中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逐渐降低。1 m土层范围有机碳和全氮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碳密度分别为122.92、242.21t/hm~2和280.53 t/hm~2,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3个林龄阶段的土壤全氮密度分别为10.37、18.94t/hm~2和24.76 t/hm~2,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在0—20 cm土层中占有很高比重,达37%—56%。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00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速率随林龄阶段存在差异,在生长旺盛期(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有机碳(10.84 t hm~(-2)a~(-1))和全氮(0.78 t hm~(-)2a~(-1))的积累速率要大于成熟期(近熟林-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1.92 t hm~(-2)a~(-1))和全氮(0.29 t hm~(-2)a~(-1))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下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35''-12''N,118°33''-119°20''E)黄河入海口附近,根据长势基本一致的原则分别在碱蓬群落、柽柳群落和芦苇群落各选3株柽柳,采集柽柳灌丛下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盐分和盐碱化参数的空间分布以及距基茎不同距离处研究对象(土壤总盐(TS)、电导率(EC)、pH、交换性钠百分率(ESP))和环境因子(Na+、K+、Ca2+、Mg2+、Cl-、HCO3-、SO2-4)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为弱碱化盐土,离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l->Na+>SO2-4 >Ca2+>Mg2+>HCO-3>K+。除pH在土壤表层数值最低外,表层土壤TS、EC、ESP和盐分离子大于深层土壤,显示表聚性。(2)土壤盐分和盐碱化参数空间分布总体为:在柽柳基茎周围形成"盐谷"、"碱谷"效应, Na+、Mg2+、Cl-表现为"盐谷",K+ 、SO2-4 、Ca2+ 表现为"盐岛"。(3)在整个土壤剖面中,与TS、EC相关性最强的阴阳离子为Mg2+、Cl-,从灌丛中心到灌丛间裸地Ca2+、SO2-4与TS、E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Mg2+、Cl-与TS、EC的相关性逐渐增强。Ca2+和SO2-4与pH表现为较强的负相关性;与ESP相关性最强的阴离子为HCO-3,与之相关性最强的阳离子为Na+和K+,并且Na+和K+与ESP的相关性表现出从灌丛中心向外逐渐增强。(4)土壤盐渍化主要受控于Na+,从灌丛下到灌丛间裸地Cl-对盐渍化程度的影响逐渐增加,SO2-4的影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Question: What are the interactive roles of abiotic stress and plant interactions in mediating the zonation of the shrub Tamarix chinensis along a salinity gradient? Location: Yellow River estuary (37°46′N, 119°09′E), northeast China. Methods: We surveyed the zonation of T. chinensis along a salinity gradient and quantified its salt tolerance using a pot experiment. In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 transplanted T. chinensis seedlings into salt marsh, transitional zone and upland habitats, manipulated neighbours and quantified survivorship and biomass to examine neighbour effects. We also quantified vegetation effects on abiotic conditions in each zone. Results: Tamarix chinensis dominated the transitional zone, but was absent in upland and salt marsh habitats. In the pot experiment, T. chinensis grew well in freshwater treatments, but was inhibited by increasing salinity. Field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competition from neighbours limited T. chinensis growth in the uplands, while T. chinensis transplants were limited, with or without neighbours, in the salt marsh by high soil salinity.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however, T. chinensis transplants performed better with than without neighbours. Vegetation removal significantly elevated soil salinity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ut not in other zones. Conclusions: Competition, facilit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are all important in mediating the zonation of T. chinensis. Within its physiological stress tolerance range, or fundamental niche, it is limited by plant competition in low salinity habitats, and facilitated by neighbours in high salt stress habitats, but cannot survive in salt marshes having salinities above its salt stress tolerance limit. Our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ilitation and stress gradients.  相似文献   

18.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  相似文献   

19.
蒸发条件下潜水埋深对土壤-柽柳水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西梅  夏江宝  陈为峰  陈印平 《生态学报》2017,37(18):6074-6080
盐水矿化度下模拟设置4个潜水埋深(0.9、1.2、1.5、1.8 m),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含盐量(S_C)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C_S)等水盐参数,及柽柳叶片和新生枝条的含水量及Na~+含量,探讨盐水矿化度下土壤-柽柳水盐参数对潜水埋深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各土层RWC与潜水埋深呈负相关,0.9 m潜水埋深下各土层的RWC均最高,且各土层RW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它潜水埋深下各土层RWC均逐渐增加,1.2 m是地下水所能上升且保持柽柳柱体土壤表层湿润的最高高度。各土层S_C和C_S与潜水埋深呈抛物线型,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潜水埋深1.2 m时,各土层S_C均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潜水埋深下S_C先降低后增加,而C_S呈现减少趋势;潜水埋深越高,土层间C_S变化幅度越激烈。潜水埋深对柽柳叶片和新生枝条的含水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随潜水埋深的增加,柽柳叶片Na~+含量逐渐增加,新生枝条Na~+含量则先增加后降低。从整个柽柳土柱看,随潜水埋深的增加,整个土壤剖面的RWC均值逐渐降低,而S_C和C_S均值先增加后降低,潜水埋深1.2 m是盐分变化的分界点,建议栽植柽柳的潜水埋深大于1.2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