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北稻区螟害在历史上是一大灾害性虫害.据报道,20世纪40~50年代螟害率一般在20%以上,50年代中期,由于水稻种植制度由单季向双季逐步过渡,连晚秧田以三化螟枯心为主的螟害率曾达20%~30%,高的达70%~80%,每公顷产量不到800kg.后来推广六六六治螟才得到有效控制,70年代后螟害率基本稳定在1%以下.80年代后期,停用有机氯高残留农药,但高效低毒治螟农药缺乏,同时春花作物免耕栽培推广,单季稻重又开始种植并逐步扩大,螟害明显回升,特别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2.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相似文献   

3.
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是吉林省近年来治螟工作中推行的一项新措施。它的作用是集中于村屯中消灭越冬虫源,减轻了螟害,具有省工、省药、成本低、简而易行的优点。几年来,在我省多点试验与大面积示范表明,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比对照提高垛内幼虫罹病率70—80%,降低虫量80—87%;大面积示范结果可压低田间螟害率70%左右。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治螟工作的开展,并为今后研究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4 4天。寄主生育期可影响该虫的发生量 ,采用“治花不治角 ,打顶不打底”的施药方法 ,能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残留量。在防治试验用的 12种药剂中 ,2 5%乙酰甲胺磷乳油、2 .5%敌杀死乳油、生长调节剂 5%定虫隆 (抑太保 )、细菌性杀虫剂 Bt乳剂和 HD- 1的防治效果在 80 %以上 ;灭幼脲 2号、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辛硫磷 ,防治效果在 70 %~ 80 %之间 ;而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的防治效果不达 70 %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肯定了6月5—10日为安徽省沿长江两岸水稻产区的中稻安全移植期的极限, 过此后延, 不仅螟害加重, 且产量显著下降, 同时水稻植株及稻桩内三化螟含虫量增多, 虫口基数大, 以致直接影响第二年三化螟前期发生量的增长, 威胁水稻。 通过近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结果证实:中稻早栽避螟是农业栽培技术防治最好的治螟措施, 具有治螟和增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茭白锹额夜蛾是舟山市 (区 ) 1997年初次查见的主害茭白新害虫。它以幼虫主害茭白 ,为害状似螟害的枯鞘、枯心 ,一般受害田的株受害率达 30 %~ 4 0 % ,重发田在 6 0 %~ 70 % ,甚至绝收。为解决生产急需的预测预报、最佳施药适期和筛选高效防治农药等问题 ,作者进行了 2年试验研究 ,从而得出了灯光诱蛾预测及在田间以 2龄幼虫为主期 (即初见茭白心叶青卷为害状时 ) ,每公顷用杀螟松 2 .2 5kg、三唑磷 2 .2 5kg、久效磷 1.2 kg,各掺水 2 2 50 kg喷雨防治 ,可分别达 90 .3% ,88.1% ,92 .5%的效果 ,其防治区比对照区增产 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双季稻、三熟粮的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全县双三制的种植比例稳定在55%左右。水稻品种布局比较复杂,三化螟的消长、为害也起了很大变化,如仍采用原来的治螟方法则不能有效地控制螟害。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群众,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逐步认识和掌握了在新的栽培制度下螟虫发生为害的变化规律,狠抓最有利歼灭螟虫的薄弱环节,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提高了群众性科学治螟的水平,把各代螟害率压缩在0.3%以下,确保了水稻连年丰收。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成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圻  林德芝 《昆虫知识》1990,27(6):321-324
我国自从50年代水稻改制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三化螟种群上升,二化螟种群全面下降。70年代末期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后,长江流域广大稻区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回升,而华南地区则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很少。由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自然因素的差异及其局部地区社会因素的差异,使耕作制度产生区域性差异,进而使苗情与虫情及其相互对应状况,也产生区域性差异,从而形成了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林郁 《昆虫学报》1962,(3):305-308
三化螟向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敌害。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治螟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水稻保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是,1961年的螟虫还是十分猖獗,损失较重,因而说明螟害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除,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治螟方法,改进治螟策略,才能确保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0.
吴进才 《昆虫知识》2001,38(5):396-397
20 0 0年江淮稻区 3代三化螟Tryporyzain certulas(Walker)发生危害严重 ,部分县、乡 (镇 )特大发生 ,发生危害实属历史罕见。相当一部分田块危害 (白穗 )程度可称为触目惊心。以邗江新坝为例 ,3代三化螟白穗率最高达 6 5 7% ;白穗率 3 0 %以上的田块占 1 0 %左右 ;白穗率5%~ 1 0 %的田块占 40 %~ 50 % ;5%左右的田块占 3 0 %~ 40 %。相当一部分严重危害的田块看上去象秋天的芦苇滩 ,健穗反而难以见到。本文就 2 0 0 0年三化螟的发生、防治的调查结果 ,结合过去对三化螟的一些研究阐述三化螟的几个问题 ,并提出…  相似文献   

11.
吴中林 《昆虫学报》1978,(3):233-242
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改变了稻螟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导致二、三化螟的发生世代、发生型和为害程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地单季晚稻区从开始发展双三熟制,到双三熟制稳定在100%的过程,螟害为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显然,螟害程度的轻重,与稻螟的发生型以及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大量蚁螟活动期相配合有关。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进一步提高良种纯度,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促使稻株生育健壮,抽穗整齐:必要时再辅以少量药剂:确能控制稻螟的种群,使它稳定在低密度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上高县是以三化螟为主的稻区,常年一、二代为害早稻较轻,三、四代为害晚稻较重。1965年在防治早稻第一代螟害战役中,由于农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采取了挑治枯心团的办法。其作法是:在三化螟卵块盛孵后5-7天,即幼虫处于一、二龄阶段,受害禾苗心叶枯萎呈死绿色时,用药土挑治(6%可湿性666粉一份拌半干湿细土25份)。用药量视田间虫口密度和枯心苗多少而定,凡每亩卵块在50个左右、枯心率在1%左右者,用药土1.52斤,即666粉6-8钱;卵块大于  相似文献   

13.
稻螟赤眼蜂是三化螟卵的一种寄生蜂。根据前人研究,它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各世代间的变化缺乏规律,常呈波浪式的消长现象,在应用时就很难掌握。故此,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所1963年进行水稻螟虫预测预报时,对该蜂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从左表可以看出,赤眼蜂的寄生率是逐代上升的,尤其是第三代到第四代,寄生效果的变化幅度颇大,卵块寄生率由71.7%上升到100%,卵粒寄生率由17.3%上升到64.5%,第四代三化螟卵平均每块孵出蚁螟数仅7.8条,由于寄生率高,对减轻当年晚稻螟害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15.
高明昌 《昆虫知识》1993,30(3):129-132
通过1969~1990年三化螟年诱虫数序列的游程总数检验,判断三化螟种群存在实质性下降。按相同方法对各世代间增殖率的检验证明,第1代成虫至第2代成虫期间,是引起种群阶段性变动的唯一时期。根据年代段之间“百卵螟害率”(螟害率%÷卵密度×100)的比值,推算出防治效果的提高和第2代白穗史源田的减少,对第2代卵至第3代卵间增殖率下降的作用,分别占67.1%和32.9%。  相似文献   

16.
螟虫是水稻主要的敌害.在螟灾猖獗地方,受害的水稻最少损失5%,严重的达90%以上,颗粒无收不是希罕的事情.近来,在推行水稻改制的地方,螟害严重地妨碍改制工作的开展.所以,消灭螟灾是水稻增产上极为必要的措施. 解放以来,在党与政府正确领导之下,大力开展治螟运动,获得巨大成绩,逐渐解决螟害问题.今后继续不懈地努力,可于7-12年之内基本消灭螟灾.  相似文献   

17.
四种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虫期 6 6 6 7m2 用 70 %杀螟丹 5 0g ,5 8%吡虫啉—杀螟丹混剂A( 1∶4 ) 5 0g,2 2 %吡虫啉—噻嗪酮混剂 ( 1∶4 ) 5 0g ,兑水 75kg,蓬面喷雾 ,对茶小绿叶蝉类药后 7天虫口减退率达 84 5 %~ 93 5 % ,2 0天内维持在 91 6 %以上。 1 0 %吡虫啉用药量偏低 ( 1 0g 6 6 6 7m2 ) ,2 0天的药效仍有 77 2 % ,具速效和持效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64年我下乡搞农药使用技术时,曾看到不少病虫测报站把三化螟蛾误认为二化螟蛾,而错误地作出了二化螟蚁螟盛孵高峰的预报,严重地影响了药剂治螟的效果。这是生产上的重大问题,值得注意。 后来我翻阅了1959-1964年出版的10种主要有关三化螟图书,发现所作形态描述不一致,有的说三化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与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三系配套育成的杂交水稻,已在全国各稻区广泛推广。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稻增产潜力无庸置疑;但螟害严重,尤其是大螟、二化螟的为害更为突出,是高产、稳产的一个障碍。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杂交稻螟害,是推广工作中务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前人工作和我们的粗浅观察,对杂交稻螟害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茉莉花蕾螟的田间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西横县进行了人工释放赤眼蜂、喷施无公害生物农药、黑光灯诱杀成虫等技术协调组合防治茉莉花蕾螟的田间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区茉莉花农药残留降低 90 %以上 ,农药残留指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 0 1 7 2 0 0 1的要求 ;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防治成本降低 3 9.2 % ,为农户增收节支约 280 5 .0元 /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