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Landsat-8影像的沿海城市公园冷岛效应——以厦门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利忠  孙凤琴  陈娇娜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20,40(22):8147-8157
城市公园主要由水体和绿色植被等景观构成,其形成的公园冷岛(Park cool island,PCI)已成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景感生态学中的景感营造理念规划设计城市公园或优化公园空间结构有助于增强公园冷岛效应,进一步改善局地城市热环境。选择沿海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8月的Landsat-8 OLI/TIRS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高分影像数据,首先提取了研究区15个公园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改进的地表温度单通道算法,获取了城市公园地表温度数据,并采用缓冲区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公园内部平均地表温度、城市公园冷岛强度(即降温幅度)、公园冷岛影响距离(即对周边区域的降温范围)三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利用景感生态学原理初步剖析了城市公园景感营造的原则。结果显示:(1)公园面积和公园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公园平均温度的关键因子(R2=0.915),这两个因子与公园平均温度均呈显著非线性相关;公园面积存在阈值55 hm2左右;(2)公园冷岛PCI强度由公园绿地面积、公园建筑面积和面积-周长形状指数(P/A)三个因子决定(R2=0.911);公园冷岛PCI强度与公园绿地面积呈显著非线性正相关,与公园建筑面积呈显著非线性负相关,与面积-周长形状指数(P/A)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在确保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一定阈值时,应该尽量降低公园建筑面积,增加公园形状复杂度,有利于其PCI强度的增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公园冷岛影响距离由公园面积和公园水体面积比例决定(R2=0.719),公园冷岛影响距离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绿地公园中提高公园水体的面积比例,有助于增大公园冷岛的影响距离;(4)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景感生态学的原理,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充分考虑公园大小、形状、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比例及空间配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绿地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调节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莲  孙然好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3,33(8):2372-2380
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重要.研究基于北京市2002年7月的QuickBird数据和Landsat 7 ETM+数据分别提取城市绿地格局和地表温度,分析城市绿地格局(绿地面积、形状指数、邻接关系)与绿地地表温度及冷岛强度的相关关系.邻接关系包括邻接绿地斑块个数百分比和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主要以乔木林地对地表热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例.结果表明绿地格局参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差较大:①城区主要的绿地类型(乔木林地、水体、草地)的温度都与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水体的相关系数最高;②只有乔木林地、水体的温度与其形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灌木林地的温度与各个格局参数不相关;③乔木林地的缓冲区分析显示温度与其大小、形状、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关系都呈负相关,其中与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相关关系最强,其冷岛强度也主要受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影响.基于遥感识别的城市绿地微气候调节功能研究,有助于提高有限的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可为城市绿地的规划管理和景观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是反映公园服务水平与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分别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与网络分析法,结合道路与人口数据对城市三环内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三环内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和服务效率较低;缓冲区分析法计算的可达面积大于网络分析法,15 min时两种方法结果相差近一倍;城市中心区域可达性好于周边;两种评价方法下可达面积差异的数量关系与路网形式有关;方格式路网中,5 min时两种方法结果相差约3倍,随可达时间增加,差异逐渐缩小。本研究可为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悦怡  胡潭高  张力小 《生态学报》2014,34(12):3179-3187
热岛效应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绿地和水体为主体的城市公园所形成的"城市冷岛"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研究选取北京市城区24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 TM遥感影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探讨城市公园内部景观构成、斑块形态和空间布局这3个方面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其内部温度(Ta)、对周边环境降温的影响范围(Lmax)及降温幅度(ΔTmax)的关系。研究表明:从景观构成来看,Ta、Lmax、ΔTmax与水体面积均呈现显著相关性,是影响公园内外热环境的关键因子;Ta及ΔTmax与公园内绿地面积无显著相关性,而主要受三维绿量和硬质地表比例的影响;与此相反,Lmax与绿量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林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综合考虑公园内外整体降温效应,应在保证绿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同时,尽量丰富绿地内部空间结构,增大三维绿量;从斑块形态来看,绿地斑块形状越复杂,公园内部温度越低,影响范围越远,而公园外围边界形状与内部温度呈较显著正相关,但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从空间布局来看,硬质地表分布与Ta、Lmax、ΔTmax均显著相关,其布局越分散,内部温度越低,对周边的影响范围及降温幅度越大;此外,公园林地布局越分散,内部温度越低,影响范围越大,但对ΔTmax影响不明显。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出发,应将公园景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供给水平对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一数量指标忽略了可达性问题以及实际人均公园绿地水平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在城市绿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精准化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尝试通过基于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对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并从可达性的视角提出人均有效绿地面积的概念,用以分析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和供给情况,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昆明城市绿地结构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屿化的绿地格局对城市鸟类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昆明城区19块绿地内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乔木种类和数量,结合遥感影像和现场调查,使用ArcGIS分析绿地生境结构,研究了城市绿地与鸟类的关系。结果表明,鸟类种类和数量与绿地面积呈正相关、与绿地距市中心距离无相关性;绿地内水域、硬化地、建筑地面积与鸟类种类和数量呈一定的负相关;乔木种数和食源乔木种数与鸟类种类呈显著正相关;城市绿地结构对鸟类的影响还与鸟类的生态习性相关。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生境结构、改变绿地面积及乔木组成来提高城市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在促进城市居民公共健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泛效益,其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对维护环境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公平性的研究仍侧重其数量的地域均等,对其质量、可达性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关注不足。本研究基于环境正义视角,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从公园可达性、公园面积、公园质量3个特征(共6个参数),综合运用互联网地图服务可达性分析、主客观综合质量评价、空间自相关及非参数检验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公平性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在可达性、面积、质量3个特征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环境不正义格局;3个特征6个参数空间配置的不公平性存在显著差异,可达性得分值、可达的公园面积的不公平性最突出,到达公园绿地的最小时间、到达最近公园的质量的差异次之,到达高质量公园的数量与最小时间差异较小;高收入居住社区能够访问的公园的可达性得分值、总面积、公园质量平均值分别是低收入社区的3.7、2.7和1.6倍,表明收入高的居住社区享有更好可达性、更大面积、更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其中,中等收入社区享有绿地优势最突出,大多数低收入居住社区尚难以在步行30 min内到达高质量公园。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园绿地的优化配置与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与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根据对研究案例区常住居民空间行为轨迹的刻画,就社区生活圈内公园绿地、绿化水平、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常住居民就医频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评价单元内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与居民就医频次具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而文化体育设施与居民就医频次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价单元内医疗卫生设施的影响,发现其数量、可达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民就医的频次。故此,便利易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可能增加居民的就医频次,而城市中公园绿地的建设则对于降低居民就医频次有一定的显著作用。相较于增加集中的公园绿地面积,整体性的提高绿化水平则更有益于居民就医频次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校园绿地植被结构、生境特征与鸟类多样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探索影响城市鸟类多样性的生境因素,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绿地为对象,基于城市生态单元制图分类系统选取9种不同植被结构共23个绿地,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利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开展每周一轮次的鸟类多样性调查。通过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植被结构、生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鸟类多样性受绿地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树种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鸟类多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与绿地面积、植物丰富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鸟类密度与绿地周长、绿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提出了以提高鸟类多样性为导向的植物群落营建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丽华  岳文泽 《生态学报》2008,28(4):1702-1710
城市热环境受到地表的物理性质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现.而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显著区别于其它景观类型.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研究对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上海市为例,首先提取了城市公园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数据,再利用Landsat7的ETM 为基本数据源,定量反演了城市热环境温度,然后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探讨了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公园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与其对应的温度具有负相关关系,而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环境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环境温度的相关程度远高于面积、周长与热环境温度的相关程度.公园斑块的面积以及周长与公园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在统计上相关性较差;而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其影响力则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形状越复杂,公园对周围热环境影响力越强.因此,在城市公园建设中,除了公园类型、空间选址外,边界形状也应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颜金珊  祝薇  王保盛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21,41(22):8921-8930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公园绿地为城市提供环境基础及景观保障,其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出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新的内涵,即无论个体所处的人居环境条件如何,其获得的城市公园绿地质量应该平等。工业城市向服务型、创新型城市的转变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典型趋势,研究其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性为城市更新改造与公共资源分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东莞市东城街道为例,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居指标体系与公园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可达性模型与Pearson相关性系数对公平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更新强度及顺序不同,研究区的绿地布局存在不公平现象,居民享受的公园质量与小区的自然、经济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转型中的工业城市高质量公园聚集于风景资源优越的高端居住区,其他公园质量普遍不佳。工业园区以及旧城区为公园服务盲区的主要聚集地。  相似文献   

12.
景感生态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知与环境的关系,为理解城市景观与人群活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景感生态学视角,对城市公园常见的景感要素进行归纳分类,探讨城市公园景感要素对不同人群活动的作用途径;然后选择厦门市滨海、滨湖、山体、老城区和文化等五类典型城市公园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和比较五类公园景感要素组成和民众感知评价的差异,并以此尝试解释不同类型公园吸引不同人群(访客密度、访问时间)及其在公园活动方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公园景感要素通过多层次关联对人群活动产生作用,即景感要素作用影响人的感觉类型,产生多样景感效果,满足民众由愿景产生的需求,进而影响其活动意愿和方式;各景感要素综合作用,共同对公园活动产生影响;当公园景感要素承载的设计愿景与民众愿景产生共鸣,才能产生良好景感效果,促进游园人群活动热情;公园景感要素和人群活动的关系侧重体现暴露性的生态系统服务。该论文研究结果希望为深入研究城市公园服务人群机制拓展一个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崭新视角,同时为城市公园设计和运营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李晓玲  修春亮  程林  王女英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641-3648
防灾公园作为重要的空间要素之一,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主要形式.基于防灾目标,运用邻域法对长春市公园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防灾公园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疏,呈现出同一等级防灾公园集中分布、不同等级防灾公园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防灾公园避难有效性较低.50%以上公园人均避难面积不足,近40%公园可达性超过最长避难时间.不同等级防灾公园的避难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中心防灾公园最高、固定防灾公园次之、紧急防灾公园最差.针对长春市防灾公园布局不合理情况提出以下主要建议:不同等级防灾公园可采用镶嵌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公园设置标准应与人口分布趋势相对应;加强紧急防灾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吴健生  沈楠 《生态学报》2017,37(22):7483-7492
城市公园绿地是当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方便地享用公园绿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与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地关系和谐状况、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对象,计算单点绿地步行指数,衡量均质区域的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法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基于面域绿地步行指数耦合绿地空间分布与人口格局,评估深圳市福田区居民通过步行方式到达城市公园绿地的便利程度,即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水平。结果表明:深圳市福田区在区域均质假设下,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整体较好,区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优西劣的趋势,梅林公园周边、莲花山公园南部、荔枝公园周边及皇岗公园周边是四个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最好的区域,福田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差;供需平衡视角下,70%街道的居民可以便捷、公平地享用城市公园绿地所提供的服务,华强北街道、莲花街道、园岭街道和华富街道公园绿地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且绿地格局与人口格局配置合理,香蜜湖街道与沙头街道开放性公园绿地建设状况有待改进。将步行指数应用于公园绿地建设状况评估,为步行城市建设、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贾玉秋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19,39(8):2986-2994
中国城市需要更为紧凑的空间形态,但是城市空间紧凑性的环境效应并不十分清晰。采集城市管网设施指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指标、生态协同指标等建立环境因子指标集,选择标准化紧凑度指数NCI、标准化离散度指数NDIS、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EAN、周长-面积分形维数PAFRAC等形态指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索中国146座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单因子环境效应、综合环境效应及环境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供水管密度、排水管密度、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万人拥有出租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环境因子与城市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城市紧凑度越高,城市管网系统密度越低,公共交通设施越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少。城市形状越复杂,城市管网系统密度越高,公共交通投入越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大。(2)综合环境因子与LSI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r=0.43,P0.01)。城市空间形状越复杂,城市资源环境相关设施总体投入越多。(3)在不同的紧凑及形状复杂性水平下,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万人拥有出租车辆、供水管道密度及综合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差异再次表明城市越紧凑,交通越发达;城市形状越复杂,环境投入越多。本文研究证明了城市空间形态越紧凑、资源越是节约,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能够用于中国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济南市1989、1996和2004年SPOT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解译的城市绿地分类图、道路图和水系图为基础数据资料,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可达性的概念与原理,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对济南市整体绿地系统和公园与广场绿地可达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济南市城市绿地的可达性不断提高与改善;2)济南市城市绿地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但仍不均衡、不太合理;3)城市绿地面积和斑块数量的不断增加、绿地分布格局的日益均衡和道路网的日臻完善是可达性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4)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是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性的有力手段,充分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目前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补充。因此,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可为合理调整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orts in urban areas often focus 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ll aspect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ublic parks and green space provide a variety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to urban residents, but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parks on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the city level. Using 2014 data from 44 U.S. cities, we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ark quantity, quality, and accessibility and aggregate self-reported scores on the 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 (WBI), which considers five different domains of wellbeing (e.g., physical, community, social, financial, and purpose). In addition to park-related variables, our best-fitting OLS regression models selected using an information theory approach controlled for a variety of other typical geographic and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wellbeing. Park quantity (measured as the percentage of city area covered by public parks) was among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overall wellbeing, and the strength of this relationship appeared to be driven by parks’ contributions to physical and community wellbeing. Park quality (measured as per capita spending on parks) and accessibility (measured as the overall percentage of a city’s population within ½ mile of parks) were also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wellbeing, though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not significant. Results suggest that expansive park networks are linked to multiple aspect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cities and positively impact urban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8.
欧阳晓  王坤  魏晓 《生态学报》2022,42(21):8713-8722
城乡建设用地数量及相互联系的变化是空间要素及结构演化的重要方面,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关联视角出发,运用引力模型、InVEST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洞庭湖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呈现下降趋势;(2)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强度呈不断增强趋势,且强关联网格以建成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展,低关联网格分布于远离建成区的地方;(3)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食物供给则呈现上升趋势,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4)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负向影响,人口密度、GDP密度、夜间灯光、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服务也呈现负向影响,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关联视角下城乡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城乡空间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