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浮游纤毛虫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有些浮游纤毛虫在生活周期中会形成包囊,条件适宜时包囊会萌发,这对纤毛虫种群动态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对于浮游纤毛虫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营养期细胞,浮游纤毛虫包囊的研究尚少,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对浮游纤毛虫包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包囊的形态、沉积物中包囊的丰度、包囊形成的环境因素、包囊萌发过程及环境因素对包囊萌发的影响等方面,希望对国内开展浮游纤毛虫包囊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但对其他类  相似文献   

3.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大、小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顾福康  张作人 《动物学报》1992,38(2):208-213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时大核除经历形态大小的变化外,大核DNA含量也低于正常大核水平;细胞脱包囊前,在大核一端或两端发生染色质粗浓集,是大核DNA复制的结果;染色质粒在整个大核内浓集时,大核DNA含量已达到正常大核水平,此时DNA复制结束,细胞脱包囊。小核在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其形态大小、DNA含量等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杨振云  顾福康  倪兵  季玲妹 《动物学研究》2001,22(1):85-87,T006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尽管不同类群的纤毛虫形成包囊过程中 ,细胞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形成不同类型的包囊 ,但是其休眠包囊生命活动中对细胞内物质的消化、能量利用和代谢等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顾福康等 ,1995 ,1999;李恭楚等 ,1999;陈灵等 ,2 0 0 0 )。这一现象提示 ,纤毛虫在休眠条件下的生命活动可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由于在高等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中间纤维-核纤层 -核骨架体系对细胞生命活动起到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且尽管目前仅对极少数原生动物观察到该结构体系 ,但它却预示了在这一原始的单细胞类群中以中间纤维为基…  相似文献   

5.
两种纤毛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蛋白组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化抽提和SDS-PAGE方法显示,膜状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营养细胞含38条蛋白谱带,休眠细胞含29条蛋白谱带,两者共有谱带为26条,特有谱带各为12条和3条,相似度为77.6%;休眠细胞的包囊壁含22条蛋白谱带,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含15条蛋白谱带,两者共有谱带为14条,特有谱带各为8条和1条,相似度为76%。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的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均含23条蛋白谱带,两者共有谱带为19条,特有谱带各为4条,相似度为82.6%;休眠细胞的包囊壁和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均含20条蛋白谱带,两者共有谱带为19条,特有谱带均为1条,相似度为95%。结果表明,两种纤毛虫的营养细胞向休眠细胞转化过程中,细胞结构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结构的分化及其生命活动特征相关。形成“毛基体吸收型包囊”的急纤虫与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的游仆虫相比较,前者营养期和休眠期细胞蛋白组成有更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其细胞结构更大程度的脱分化有关;根据纤毛虫休眠细胞的包囊壁和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两者蛋白组成的差异推测,前者包囊壁可能含有与休眠细胞生命活动相联系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休眠期和营养期包囊游仆虫的纤毛器骨架及其微管蛋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 ,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 ,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 -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 ,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 ,背部毛基体完整地按原有模式保存下来 ;纤毛杆解聚后微管蛋白多集中在细胞皮层 ,小部分均匀散布在细胞质中。据所得结果认为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后 ,微管蛋白主要有 3个去向 ,即 :①处于自噬泡内被逐步消化 ;②以“微管蛋白库”的形式分布于细胞皮层及细胞质中 ;③保留在残留的基体中。此外 ,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棘毛基部纤维网络未被标记上 ,提示这些纤维体系可能不属于微管系统  相似文献   

7.
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细胞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灵  倪兵  顾福康 《动物学研究》2000,21(3):199-203
为研究纤毛虫在休眠状态下细胞生命活动的特征及细胞器的功能,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休眠包囊中,在自噬泡位置,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形成多种形态的泡状体,ATP酶反应颗粒聚集形成泡状体或球状体,在分散分嘏的线粒体中于内膜位置形成少数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由所得结果推测,纤毛虫休眠包囊中的自噬泡消化现象是细胞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的重要生命活动,是休眠  相似文献   

8.
绿眼虫(Euglena vlrlclis)隶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鞭毛纲(Mastigohora)、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眼虫目(Euglenoidina)、眼虫科(Euglenaceae)、眼虫属(Euglena)。绿眼虫在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能分泌胶质形成包囊,一旦条件改善又会脱包囊而出。水环境pH值的变化可诱导绿眼虫形成包囊。本实验采取改变水样液的pH值诱导绿眼虫形成包囊。  相似文献   

9.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包囊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  符文俊 《动物学研究》2003,24(6):435-440
根据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分为粒细胞、浆细胞、类绛色细胞、原血细胞和球形血细胞五类。调查了幼虫的血细胞总数(THC)和各类血细胞数量(DHC)的变化情况。从三龄末期到五龄第五天期间,幼虫的THC在蜕皮前后会下降,蜕皮后约12h降到最低点,然后又慢慢回升。在五龄幼虫前5d期间,浆细胞在前第三天呈增加趋势,之后开始下降,而粒细胞呈相反趋势。浆细胞和粒细胞具有附着延展性,它们可以附着在载玻片表面,但延展能力不同。血细胞可以迅速黏附在外源物如葡聚糖凝胶珠表面形成包囊,部分包囊会发生黑化现象。体外培养条件下,血细胞也可以形成包囊,其结构与体内形成的包囊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化学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膜状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乳酸脱氢酶、α磷酸甘油脱氢酶、醇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7种同工酶的酶谱组成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休眠包囊中其同工酶成分少、活性低,部分同工酶酶谱表现出趋于简单的趋势。ATP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等3种同工酶在休眠包囊与营养细胞中有相同的酶谱,但在休眠期包囊酶的活性低于营养期细胞。  相似文献   

11.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纤毛器的分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顾福康  张作人 《动物学报》1991,37(3):287-292
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形成包囊时,各类纤毛器中的纤毛杆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毛基体被保留下来。休眠包囊中,背纤毛器的定位无明显变化,但原腹面纤毛器中的口围带和波动膜、额腹棘毛和横棘毛,以及左、右尾棘毛都按序陷入在细胞质内深处,并相互汇聚在一起。脱包囊时,纤毛结构在原毛基体上再分化,新纤毛器按口围带、横棘毛、额腹棘毛和左、右尾棘毛的顺序从细胞内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包囊的种类组成及外来甲藻入侵风险, 本文根据包囊及其萌发细胞的形态特征辅以分子生物学信息对江阴港5艘外来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的活体甲藻休眠包囊的种类进行鉴定和分析。共鉴定出甲藻休眠包囊29种(不含3种未鉴定种), 包括膝沟藻类、钙甲藻类、裸甲藻类、翼甲藻类以及原多甲藻类, 活体休眠包囊密度介于0.73-44.3 cysts/g DW。其中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Alexandrium tamarense species complex)、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等有毒有害甲藻的包囊在取样的5艘船舶中均有发现。此外还发现了多种中国近海未报道的甲藻包囊种类, 其中一种经过分子手段确定为异常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insuetum)包囊, 萌发和培养实验表明该种包囊能够在中国近海萌发并增殖, 有潜在的入侵风险和暴发赤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纤毛虫在营养及休眠条件下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关系,对膜状急纤虫(Tachysomapellionella)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大核DNA、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4条随机引物中,大核DNA共扩增出203条片段,其中以休眠包囊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5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36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40%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216条片段,其中以休眠包囊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35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47条特有片段,两者有38%的差异。结果表明,膜状急纤虫休眠包囊与营养期的大核DNA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膜状急纤虫在包囊形成过程中,大核及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包囊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昆虫细胞免疫反应中的吞噬、集结和包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姗  凌尔军 《昆虫学报》2009,52(7):791-798
细胞免疫是昆虫天生免疫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 包括了由血细胞介导的一系列吞噬、 集结和包囊等作用。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在昆虫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参与昆虫细胞免疫的血细胞类型, 识别外来异物的受体因子, 影响免疫活性的一些酶和化学物质等。另外还就吞噬模式, 以及集结和包囊过程中粘附态细胞的形成等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甲藻包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眠包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们对于甲藻种群的生存、延续以及扩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能够形成休眠包囊的甲藻大部分时间以包囊的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因此研究包囊有助于揭示甲藻的物种多样性.根据沉积物中甲藻包囊的种类和数量还可以追溯各海区的富营养化历史,以及重建古海洋环境.本文介绍了甲藻包囊的研究方法,指出形态分...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不同海水养殖模式对纤毛虫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的影响,于2014年4—6月,对汕头南澳海域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大型海藻龙须菜栽培区和自然水体(对照海区)的纤毛虫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每3~4 d一次的高频次监测,并应用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了纤毛虫包囊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纤毛虫17种,纤毛虫丰度为75~150 ind·L-1,对照海区和鱼类养殖区内纤毛虫丰度变化相对剧烈;龙须菜栽培区纤毛虫功能群中食藻者所占比例达50%;鱼类养殖区纤毛虫包囊沉降通量最高,平均沉降1.9×104cysts·d-1·m-2,显著高于对照海区和龙须菜栽培区;不同养殖区水体纤毛虫群落结构与沉积物中包囊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龙须菜栽培区纤毛虫群落结构最稳定。  相似文献   

17.
绿眼虫 ( Euglena)是一种常见淡水动物 ,广泛分布在有机质丰富的池塘及湖泊等小型富营养性静水水体中。在环境条件适宜时 ,绿眼虫大量繁殖使所栖水域呈现绿色。一旦生活条件不适宜 ,虫体即能分泌胶质形成包囊 ,以抵御不良环境 ,环境条件改善后又会脱包囊而出。如何在实验室内诱导绿眼虫包囊形成 ,使学生直接观察到这一生命现象 ,目前未见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实验室内诱导绿眼虫包囊的形成 ,它可作为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中“眼虫形态结构观察”的一个补充。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实验用绿眼虫采集于南京西郊水沟。沟水呈浅绿色 ,…  相似文献   

18.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期和形成包囊期间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中含有轴杆样结构。细胞形成包囊期间,胞质内发生自噬作用,并产生由这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其分泌物质聚集成高电子密度的嗜锇晶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含膜粒层,内层壁和外层壁的“尾柱虫类包囊”。  相似文献   

19.
张永宏  左仰贤 《动物学报》1992,38(4):440-441
左仰贤(1988)曾报道一种寄生于水牛的肉孢子虫未定种(Sarcocystis sp.)包囊,其光学形态和梭形肉孢子虫(S.fusiformis)、莱氏肉孢子虫(S.levinei)、枯氏肉孢子虫(S.cruzi)、毛肉孢子虫(S.hirsuta)的包囊均不同。本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对这五种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材料和方法 将包囊分别用0.85%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2.5%戊二醛固定,(1)经脱水、干燥、喷金,用 Jsm 3.5 型扫描电镜观察;(2)用 0.1mol/L、pH7.2 磷酸盐缓冲液洗两次,1% 锇酸固定,经脱  相似文献   

20.
田沁  张莉 《动物学研究》2002,23(5):405-408,T004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背部毛基体完整地按原有模式保存下来;纤毛杆解聚后微管蛋白多集中在细胞皮层,小部分均匀散布在细胞质中,据所得结果认为,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后,微管蛋白主要有3个去向,即:91)处于自噬泡内被逐步消失;(2)以“微管蛋白库”的形式分布于细胞皮层及细胞质中;(3)保留在残留的基体中,此外,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棘毛基部网络未被标记上,提示这些纤维体系可能不属于微管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