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初步分析丁山东省麦红吸浆虫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毗邻四省是麦红吸浆虫的高发区.为扩散到我省提供了虫源条件.鲁南各有虫县常年的4月上旬~5月上旬的温度和麦田湿度有利于麦红吸浆虫的化蛹和羽化.麦红吸浆虫成虫峰期和小麦抽穗期相吻合.为麦红吸浆虫产卵提供了条件.小麦品种混杂,增加了田间感虫机会.地膜蒜地形成了麦红吸浆虫的早期虫源.田间种群数量的积累.666停用后没有很好的替代土壤处理药剂.也是有利于麦红吸浆虫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麦红吸浆虫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可能性和扩散方向, 本研究于2010年5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利用系留气球携带取样器调查了麦红吸浆虫种群在5~75 m高空的分布以及活动节律, 应用HYSPLIT-4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2010年以洛宁县(34.35°N, 111.52°E)为起始点, 空中不同高度层麦红吸浆虫种群的扩散轨迹, 以及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在我国北方麦区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 在成虫发生期, 麦红吸浆虫在空中5, 45, 50和65 m 4个高度层种群密度较大, 表现出了明显的成层效应。2010年河南洛宁迁入的种群来自西南方的河南南阳地区, 迁出种群能够随气流进入东北方向的河南省宜阳县境内。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能够随小麦发育期的先后, 随西南气流逐步向东北方向扩散。成虫随气流扩散是麦红吸浆虫种群远距离扩散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麦红吸浆虫远距离扩散方式, 同时对优化发生动态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ao J  Wu YQ  Yu ZX  Chen HS  Jiang YL  Duan 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779-784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时期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宽腹姬小蜂和尖腹黑蜂)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休眠体的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球型,成虫的最优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幼虫最优模型为线性有基台型,卵寄生蜂混合种群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球型-指数型.麦红吸浆虫休眠体、成虫羽化初期、成虫羽化高峰期、幼虫和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的空间相关范围分别为53.6、190.6、154.1、4.2和280.3 m,空间变异强度分别为30.5%、95.6%、96.3%、14.9%和95.3%.采用普通克立格插值法模拟的空间分布模拟图可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分析不同时期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洛宁县小麦田夜间用黑光灯诱集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成虫,结果表明黑光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有极强的吸引作用,2010年4月30日至2010年5月19日之间日累计灯诱数量在9~5661头之间。5月7日是麦红吸浆虫发生的最高峰,当晚从20:00-23:30累计灯诱数量多达5661头;20:00以前天未完全黑,麦红吸浆虫成虫对黑光灯灯光不太敏感,灯诱数量较少;21:00-21:30时间段是麦红吸浆虫成虫夜间灯诱的高峰期,监测期间该时间段累计灯诱4134头;22:30以后吸浆虫活动显著减少。每晚灯诱数量与当日田间黄色粘板捕捉数量、网捕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诱集到的红吸浆虫性比偏向雌性,表明黑光灯可以用作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5.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山东埕口盐场海欣分场卤虫种群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卤虫在盐田生态系统的生物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盐田生态环境对卤虫种群的影响,选取盐度由低到高的盐池6个,采用连续定点取样、现场测量及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卤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随卤水盐度升高而小幅增加;pH随卤水盐度升高而略有降低;卤水中叶绿素a含量与自然海水相比普遍较低(<0.3μg·L-1);总氮和总磷浓度随卤水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且较低盐度下氮为限制性元素,而较高盐度下磷为限制性元素;卤虫种群密度随卤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较低盐度(7 ~12°Bé)和较高温度(6-8月)下卤虫种群密度较高.分析雌雄卤虫性比表明:埕口盐场为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混合种群,盐度和温度对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种群密度均有一定影响;春夏季和低盐度环境下孤雌品系卤虫种群占绝对优势,而在秋季和较高盐度下两性生殖种群卤虫种群逐渐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幼虫的饲养密度对生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研究并比较了两种幼虫密度(15头/130 g块茎、45头/130 g块茎)的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按照1:5和1:1比例交配后代的产卵量、畸形卵率、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性比等生物学参数。[结果]高幼虫密度饲养的马铃薯块茎蛾化蛹率、羽化率、存活率、性比均显著较低,而幼虫~蛹的历期显著短于正常幼虫密度的。两种密度成虫按1:5头配对产卵,若雄性亲本为高幼虫密度饲养则卵的孵化率显著较低,若雌性亲本为高幼虫密度饲养则产卵量较低,畸形卵率显著较高。两种密度雌雄虫均为5头进行配对时,正常幼虫密度雌虫其所产卵的畸形率显著较低,产卵量、卵孵化率均显著较高,后代幼虫历期、化蛹率显著较高。而高幼虫密度雌虫其所产卵则受雄虫影响,亲代为高密度雄虫则畸形率较低,孵化率较高。[结论]高幼虫密度饲养的雄、雌虫生殖活力均降低。高幼虫密度雌虫可受高幼虫密度雄虫的诱导提高生殖能力,并影响其后代性比从而调节其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对线偏振光的趋光效果。【方法】在室内采用自行设计的Y-型管装置,测试了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选择差异,并利用线偏振光诱捕装置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结果显示,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趋光选择率分别为47.23%和20.31%,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田间设置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紫外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的诱集量分别为:水平线偏振光(60.20)垂直线偏振光(37.60)非偏振光(25.60),且水平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源对麦红吸浆虫的诱集量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麦红吸浆虫对线偏振光具有较强的偏好性;水平线偏振紫外光诱捕装置与非偏振相比,对麦红吸浆虫有较强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0.
吴丰年  梁广文  岑伊静  高娃 《昆虫知识》2013,50(4):1085-1093
亚洲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为黄龙病的媒介昆虫。本文研究了其雌雄成虫在刚羽化、羽化后3 h、交配盛期和产卵盛期的腹部和前翅颜色变化规律,明确了每个时期的主要体色,同时探讨了不同季节、虫口密度和寄主条件对体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木虱羽化后前翅颜色均由白色→黑色→红褐色渐变,木虱雌成虫腹部颜色随时间推移由黄绿色→灰白色→蓝色→橙色渐变,雄虫由黄绿色→灰黑色→橙色渐变。季节、寄主和虫口密度的变化对雌虫腹部颜色构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对雄虫基本上没有影响。不同条件下雌虫腹部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橙色,雄虫均以橙色为主,其次为灰黑色,表明木虱成虫多处于交配期或产卵期。木虱5龄若虫的体色变化也较大。多数条件下木虱的性比接近于1∶1,仅春秋季雌性比例略低于雄性。通过观察木虱的体色变化规律可以初步判断其羽化情况和性别,估计羽化期、交配期和产卵盛期,作为木虱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预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