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安徽水阳江流域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15处旧石器地点,获得56件石制品。石制品可分为剥片类、废片类和打击类三大类。剥片类(包括石核、小型修理工具和大型切割工具)43件,石核类型有随意石核、准石球、盘状石核、多面体石核、砸击石核、石核刮削器、重型刮削器、单面和两面砍砸器等;小型工具1件,为尖状器;大型切割工具4件,手斧和手镐各2件。废片类10件,有I型、II型和III型石片、砸击石片、碎片和碎屑;打击类2件,包括石锤和石砧各1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燧石、安山岩和玄武岩等,原料多为河流砾石,就地取材。石核剥片与工具修理以锤击法为主,少量为砸击法产生。这批石制品埋藏于水阳江及其支流两岸的第二、三级阶地,石制品主要埋藏于网纹红土层中,依据已有工作初步推测,新发现地点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其中五磁地点埋藏于灰黄色-灰白色黏土中的石制品应为晚更新世。大型切割工具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存在模式2技术,这为探求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的扩散和技术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中石核的形态和技术分析显示, 至少存在三种剥片技术。一是简单锤击剥片, 以简单石核、多台面石核为代表; 二是系统剥片,以漏斗型石核、盘状石核、交互打击石核和扁脸石为代表; 三为细石器技术, 以细石核为代表。在锤击剥片过程中, 至少有三种剥片方式存在于二道沟地点的石核上, 即单向打片、交互打片和多向打片。  相似文献   

3.
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之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6,25(2):129-142
本文以动态类型学和操作链思想为指导,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虎头梁遗址中的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研究。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量得知,从两类细石核上剥离的细石叶的宽度基本一致,都集中在3—8mm之间。Ⅰ型细石核剥离的细石叶的长度集中在15—40mm之间,Ⅱ型则集中在10—40mm之间,Ⅰ型细石核较Ⅱ型细石核有更多剥离下较长细石叶的可能性。两类细石核所采用的原料包括火山角砾岩、硅质岩、流纹岩、石英岩、碧玉、玛瑙、英安岩、黑曜岩及水晶等9种,以火山角砾岩和硅质岩为主,原料利用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将石核按剥片阶段划分为预制、剥片、中止、终极4种,处于不同阶段的石核被废弃的原因是不同的,包括毛坯中存在瑕疵、剥片失误以及用尽遗弃等。  相似文献   

4.
东沟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黄梅乡常胜疃村,埋藏于定安河(壶流河支流)支流右岸第二级阶地下部。联合考古队于2017年9-11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揭露文化层面积约25 m2,出土包含石质标本和动物化石在内的编号遗物共计2892件。石制品原料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安山岩为主,主要为就地取材;石制品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废片、石器和砸击品;石核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锤击石核多以单个台面为基础进行剥片,呈现出一定的权宜性剥片特征;石器类型多样,以刮削器为主,修理均采用锤击法,加工相对简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总体显示石片石器技术特征。动物化石保存状况不佳,初步鉴定的动物种类包括鹿类、马类、牛类和犀牛类。14C年代测定显示该遗址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沟遗址的发现和试掘为完善蔚县盆地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序列、探究古人类生存行为特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仝广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23,42(1):129-136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学者对东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楔形细石核进行了模拟剥片实验,尝试使用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压制法从该类石核上剥制细石叶,设计了多种与剥片工艺配合使用的石核固定方式,还从原料选择策略、石核预制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本文从选用原料、预制石核、剥片工艺与固定方式等方面对这些实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剖析,并对模拟实验在细石叶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启示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也曾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地区。2019-2020年度在蔚县盆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认18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获得35件石制品以及少量动物化石。从文化遗存的出露层位来看,泥河湾河湖相地层和黄土堆积是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含细石核)、废片和工具;原料以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石核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技术类型总体上包含了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组合。结合相关地貌、地层对比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其中含细石叶技术制品地点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库区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地区。2016年对坑南遗址发掘前,在周边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制品20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石器等。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毛坯类型多为片状,少量为块状、砾石。石器修理方式以正向为主,其次为反向和复向。初步判断其时代最早能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新发现对于探讨晚更新世南北旧石器过渡地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细石核出自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该层为桔黄色粉细砂,2008-2013年发掘,出土细石核82件,其他还有与之相关的材料。该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细石核素材一般为燧石质的石片、小砾石等。根据其毛坯形状、细石叶剥离进度等的差异,形成了角锥形、柱形、圆锥形等各种形状。在剥离石叶过程中,曾运用过台面修理、工作面上端(细石叶头部)修正、台面更新、台面转移等调整手法。灵井石器工业的细石叶工艺是一种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的技术。通过对比,灵井与华北各地的同类细石核大小尺寸接近,与本省临近的大岗、李家沟等细石器遗址应属相同或相近技术传统的细石叶工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可见局部更新和全部更新两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沿台面周缘向内打下浅平、细小的片疤,全部更新表现为将原台面全部修掉。细石核楔状缘预制包括两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两种方式。作业面更新可见局部更新、全部更新和作业面转移三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修掉原有作业面的一部分,全部更新即将原有作业面全部修掉,作业面转移表现为转向细石核后缘继续剥取细石叶。细石叶工艺对比研究显示,该区域细石叶工艺与"阳原技术"和"拉乙亥技术"在细石核原型选择、毛坯制作、台面更新以及细石叶剥取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2014年7-8月在河北怀来盆地开展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确认10处旧石器地点,获得20余件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以及断块,总体来看包含了石片石器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技术组合。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石核剥片与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永定河两岸第二、三级阶地是文化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依相关地貌、地层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主要为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flakes produced via “core and flake” technologies and those resulting from bifacial shaping strategies. We investigate systematic variation between two technological groups of flakes using experimentally produced assemblages, and then apply the experimental model to the Cutting 10 Mid -Pleistocene archaeological collection from Elandsfontein, South Africa. We argue that a specific se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and their interactions—including external platform angle, platform depth, measures of thickness variance and flake curvature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e two technological groups. The role of these variables in technological group separation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using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as well a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Discriminant model was used to classify archaeological flakes from the Cutting 10 locality in terms of their probability of association, within either experimentally developed technological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lect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separating core and flake from bifacial technologies. Thickness evenness and curvature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sizes in both the Generalized Linear and Discriminant models. Interesting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ickness evenness and platform depth was significant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echnological group membership. The identified interaction emphasizes the complexity in attempting to distinguish flake produc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flake morphological attributes. The results of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flakes at the Cutting 10 locality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the numerous Large Cutting Tools found at the sit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previous suggestions regarding technological behaviors reflected in this assemblage.  相似文献   

12.
阿舍利技术的两个核心要素在于剥取大石片以及制作手斧等定型化大型工具。目前,国内有关手斧工业的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大型工具的加工与制作,而对于大石片生产的方式与策略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本文重点介绍和综述了目前国外发现和报道的大石片生产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的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根据剥片复杂程度的不同,阿舍利大石片生产技术可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指砾石初级剥片技术,是利用原料的自然特征,选择合适台面和剥片角度进行单次剥片;第二类包括两面剥片技术、板状石核剥片技术和昆比哇技术,是在了解原料特征的基础上,对石核进行有计划的剥片,以便连续生产出多个大石片;第三类包括奇尔基技术、塔拜勒巴拉-塔奇恩基特技术和西维多利亚技术,是在较为复杂的剥片流程引导下,通过对石核的预制,获取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大石片。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大型石核和大石片标本,探讨其在深入认识该地区石器工业面貌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Acheulean to Middle Palaeolithic tran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at occurs over the course of human evolution. Here we examine stone artefact assemblages from Patpara and two other excavated sites in the Middle Son Valley, India, which show a mosaic of attributes associated with Acheulean and Middle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The bifaces from these sites are very refined and generally small, but also highly variable in size.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lake scar density and biface size indicates extensive differential resharpening. There are relatively low proportions of bifaces at these sites, with more emphasis on small flake tools struck from recurrent Levallois cores. The eventual demise of large biface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uration of small prepared cores from which sharper, or more task-specific flakes were struck. Levallois technology appears to have arisen out of adapting aspects of handaxe knapping, including shaping of surfaces, the utilization of two inter-dependent surfaces, and the striking of invasive thinning flakes. The generativity,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action, and recursion evident in recurrent Levallois technology may be attributed to improvements in working memory.  相似文献   

14.
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细石叶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文化传播、人群迁徙和生态适应研究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广东西樵山石器制造场的大批细石叶技术产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细石叶技术流行、传播范围的认识。早期研究中不少学者就西樵山细石叶制品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鲜见后续研究,缺乏对技术内涵、石核开发策略的深入解析,亦未开展对其所指示的文化传播与人口迁徙问题的探讨。本文选取收藏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343件细石叶石核,通过对石料、毛坯类型、台面类型和数量、剥片面等多方位观察以及对相关技术数值的测量统计,建构西樵山细石叶石核开发策略的模式。这项工作总结了西樵山细石叶技术的特点,并与其他区域的细石叶技术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出现在亚热带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的认识,为尝试进一步讨论其可能的技术源流和指示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郧县人遗址石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郧县人遗址中发现的石核占整个遗址石制品总数的26%。虽然数量仅77件,但从石核上可以看出打片以锤击法为主,采用硬锤直接打击。其利用率不高。石核的打片长度基本上只占该台面周长的一半以下,多在台面的一个边打片,剥片面上的石片疤多为单层,有些打下一块石片后就不再继续打片了。  相似文献   

17.
陈淳 《人类学学报》1983,2(4):331-408
通过中国十个重要细石器遗址中细石核的观察,对中国细石核的类型和工艺技术作一初步的区分和综合的比较,以探讨中国细石器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同时与发现于东北亚、西北美的细石核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异同来看这一地区在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库区是国内发现的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目前,该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旷野地点达100余处,其中经过发掘的地点有30余处。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丹江口库区规划淹没水位线以下区域,即汉江和丹江第二级和第三级阶地。为进一步探讨阿舍利技术在该地区出现的最早时间和起源方式等问题,我们对区域内第四级阶地进行了系统野外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地点24处,采集石制品273件,其中包括手斧、手镐和石刀等具有阿舍利技术风格的大型工具。研究表明,古人类在原料利用上具有选择性,脉石英主要用于生产中、小尺寸的石制品,而千枚岩和粗面岩主要用于加工阿舍利大型工具。不同类型石核反映了古人类在剥片策略上的多样性。加工技术方面,小型工具与大型工具共存,且不同类型的大型工具反映出较为完整的阿舍利工业器物组合面貌。  相似文献   

19.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地处松嫩平原西缘的嫩江右岸。本文以2018年在查哈阳农场太平湖管理区第八作业区东北的E2地点试掘的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石核的剥片和石器修理的角度对石制品进行技术分析。石核、石片以及石器分析显示,E2地点存在两种剥片技术体系:一是简单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不存在剥片前对核体的预制过程,以片状石核、大量不规则的石片以及修理程度较低的石器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以剥离石叶(长石片)为最终目的,存在剥片前对核体“几何组织结构”的修型、预制现象,同时伴随台面的预制修理。E2地点的石制品技术分析,可为嫩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面貌的揭示和技术变化的探讨提供新的材料与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