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斯人 《化石》2016,(3):19-23
正大庆博物馆新馆是大庆城市大文化战略的重点工程,其建设及对外开放都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馆以"东北第四纪"为主线来贯穿全馆,诠释了大庆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古环境、古动物与古人类的发展脉络。新馆常设《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三个陈列,展出了大量珍贵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嫩江流域古代文物,讲述这片地域数百万年的演化历史,使人们认识大庆乃至松嫩平原远古自然的沧桑巨变和  相似文献   

2.
江山  叶勇 《化石》2016,(4):65-66
正1959年,随着松嫩平原上一座名为"松基3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大庆——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组(周明镇等)根据当时收集的顾乡屯及东北其他地点的标本,对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首次综合性记述,编著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志》,确立了东北地区晚更新世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57年后,为了进一步促进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格恩西拍卖行拍卖了300多件恐龙和其他古生物的化石。这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鹦鹉嘴龙带围岩化石,估价6000~8000美元;肉食恐龙的双联蛋化石,估价4500~6500美元;鹿头骨化石,估价为8000~12000美元。但在中国,除了用于展览和科学交换之外,任何动物化石都被禁止出境,因此这些被拍卖的中国古生物化石都只能来自于同一个渠道:走私。  相似文献   

4.
吉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吉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前人研究很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等对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做了综合研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吉林省博物馆对吉林境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又获得了大量资料,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据几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对已出土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整理,笔者试图探讨一下吉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的特点,供研究本区的古地理、古气候以及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琼 《化石》2000,(1):10-11
“文雅博物馆”在辽西名城锦州落成,这是锦州人杜文雅个人创办的。开业典礼将于2000年1月8日举行。由个人投资800万兴建博物馆,这在我国尚属创举。所以开业前“文雅博物馆”已经引起国内新闻媒体的关注。作为文雅博物馆的珍贵收藏———古生物化石精品,曾经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引起强烈震撼,作为其收藏者的锦州人也令世界瞩目。锦州人与珍稀古生物化石结缘,起于1994年。一块兽类化石标本轰动世界,该化石被古生物学家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为“张和兽”。张和是锦州一位奇石收藏爱好者,化石收藏只是其中之一。寻根溯源,我国科…  相似文献   

6.
汪清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过去在汪清从未发现过,但在延边其它县境曾有过零星发现,并由日本德永重康、直良信夫进行过研究和报导(1934)。1957年和1960年,李虎男同志先后两次在汪清发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延边大学、延边博物馆筹备处分别收藏和陈列了这些标本;笔者在1960年以后,又曾几次到化石地点作了调查。由于本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过去一直研究的很少,这一发现很值得记述报导。  相似文献   

7.
张玉光 《化石》2001,(4):32-34
古生物化石是古时期的生物在死亡后经过漫长的地史变迁使之石化形成的 ,时间延续从几百万年到几亿年。它不仅可以描述过去世界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而且通过对古代生物的系统研究进一步了解、明确史前生命的演化过程以及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特征 ,所以 ,只有凭借古生物标本 ,我们才能以更加充足的理由说明生物的整个进化历程并预测未来生物发展的方向等。因此 ,作为化石专门研究、收藏机构的博物馆、研究所是十分重视化石的收集和研究工作的 ,化石标本成为它们的至宝。近年来 ,由于新的古生物化石点的不断发现 ,更多新类型的古生物时有出土 ,…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0,(2):40-40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在国内的首食馆藏科普基地。基金会向该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化石标本,共870件,包括200吨硅化木。此外,安徽省企业、政府机构对基金会运营计划之一的“我赠你读”公益行动有大量捐赠,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基础较好。为了弘扬捐赠单位的公益精神与行为,体现基金会的公信力,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定于安徽合肥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并举行了古生物化石捐赠与“我赠你读”公益行动签约仪式。  相似文献   

9.
张洪钢 《化石》2016,(3):41-42
正为庆祝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结合2016我国传统"猴"年的到来,由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沈阳师范大学等联合主办的"从猿到人"化石特展于5月21日起在沈阳举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院士等地质古生物学界和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及化石保护管理部门领导以及沈阳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等150余人出席了21日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举行的特展开幕式。  相似文献   

10.
李毅  李飞 《化石》2016,(2):66-67
正2016年3月11日上午,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发起,自贡市国土资源局、自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主办,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承办的"南方丝绸之路化石论坛"在自贡举行,来自全国的60余名古生物学者及科普工作者、西南各省(区、市)古生物专家委员会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化石研究、保护和利用之经验,对建立在化石保护基础上古生物学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当天,与会专家学者还为四川省第一座"化石村"——自贡土柱村保护站进行了揭牌,并正式启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化石科  相似文献   

11.
辽宁营口金牛山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东北更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成果甚少,辽宁省几无报道。解放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1957年,周明镇和薛祥煦记述了建平和康平发现的更新世晚期的动物化石;《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志》(1958)一书,记述的主要是吉林榆树发现的材料,也提到辽宁的某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1964年,丁梦麟等对朝阳-赤峰间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作了报道,并探讨了这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问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辽宁省古人类、旧石器文化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出现了崭新面貌,改变了东北地区无可靠的旧石器文化的局面,部分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这些文  相似文献   

12.
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汇集全国17家研究所、大学和博物馆的化石精品所举办的展览,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近年来的高速发展。160余块化石,块块堪称珍品,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具观赏价值。但受展览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定有无数的古生物爱好者无法亲临现场,亲自观察古老生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踪迹  相似文献   

13.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4.
记辽宁早第三纪一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长期以来,东北广大区域内未曾发现过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1984年,在吉林桦甸第一次发现了一个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王伴月、李春田, 1990).1988年,辽河油田秦德荣同志将一件哺乳动物化石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是辽宁首次发现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发现于辽宁沈阳以西大约37.5公里的大  相似文献   

15.
甘肃庆阳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庆阳——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发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记载较为少见。1962年胡月长康同志曾报导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但多数化石没有确切的地层层位。1963年5—7月间我们在甘肃庆阳发现了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这里仅记述庆阳龙骨沟地点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地点除含有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外,并有完整的地层剖面,这为晚更新世黄土和河湖相沉积关系的研  相似文献   

16.
《化石》2012,(4):57-58
为共同推动中国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发展科普教育和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搭建更广泛的古生物和地质环境保护公益平台,我会资助并协办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四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北京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特别是晚更新世的河湖相地层里,相继发现了廿多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计有十余种化石,其中以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化石较丰富,而披毛犀(Coelo-donta)化石则屈指可数。(表2)。本文记述的这件披毛犀下颌骨,是1972年春在阜成门地铁槽发现的。该资料虽然早被有关学者所引用,但标本  相似文献   

18.
榆社作为全国的"化石之乡",全县大部分区域分布有世界少有的古脊椎动物生物化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化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通过总结目前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最后罗列出该地区今后化石开发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当地发展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韩江秦 《化石》2009,(2):76-77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下设等家委员会.由22名委员组成。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博物馆和大学,他们都是奋战于科研和教学线的古生物工作者,其工作的领域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和古植物的各个主要门类。  相似文献   

20.
许汉奎 《化石》2002,(2):39-40
受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博物馆古生物部负责人Cook博士的邀请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人到澳访问一个月。除了观察、讨论该馆收集的中泥盆世腹足类和腕足类外还到昆士兰州东北部进行9天野外考察 ,我们驱车4千公里 ,所见所闻均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澳州有7百多平方公里土地 ,比中国小 ,它位于南半球 ,所以我们这里是夏天那里恰是冬天 ,它划为6个州 ,昆士兰州在东北部 ,比南面新南威尔士和维克多利亚州还大 ,它离赤道较近 ,所以一年只两季即冬天的旱季和夏天的雨季 ,冬天的气温平均也就10—20度左右。由于当地居民不太怕冷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