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笔者在鉴定广东海南尖峰岭天牛标本时,发现下列三种在我国系首次纪录,现报道如下: (一)天牛亚科 Cerambyeinae 1.丽露胸天牛 Artimpaza pulchra Gressitt et Randon 1970分布:广东海南尖峰岭(1975年6月3日);老挝。 2.红褐叶胸天牛 Hypoeschrus (?)implex Gressitt et Rondon 1970分布:广东海南尖峰岭(1981年7月5日);老挝。  相似文献   

2.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 海南尖峰岭热带森林长期的气候动态变化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尖峰气象观测场1957-2006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利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 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尖峰岭林区气候突变和气候异常以及变化周期特征, 结果表明: 该区近50 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78 年左右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突变; 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水汽压在1988 年左右都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突变; 年蒸发量在1988-1990 年经历由大到小的突变。在1998 年高强度ENSO 事件发生的年份, 气温和地温均出现异常偏高, 表明该林区的气候变化正是对全球气候异常的一次明显响应过程。Morlet 小波分析表明尖峰岭林区气候变化主要存在10~25 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4.
金文驰 《生命世界》2012,(11):64-73
在海南岛西南部,一座海拔1412米的山峰如匕首般直插南天,这便是尖峰岭。尖峰岭地区是海南重要的林区之一,由于地处琼岛西部,东来的暖湿气流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尖峰岭也因此比岛东南部的吊罗山等山地干燥一些。这里还是我国少见的山海相连的地方,从海滨到山顶,可以看到有刺灌丛、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山顶苔藓矮林等多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5.
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 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海南尖峰岭6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鸟类和兽类进行了调查。共在79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 累积27,848个相机日, 获得可鉴定到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15,320张。经鉴定, 共拍摄到46种野生动物, 包括16种兽类(隶属于6目11科)和30种鸟类(隶属于8目16科)。其中, 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种, 即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和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种, 分别是猕猴(Macaca mulatta)、巨松鼠(Ratufa bicolor)、红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和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兽类依次是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白腹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前5种鸟类依次是白鹇、海南孔雀雉、蓝背八色鸫、海南山鹧鸪和栗颊噪鹛(Garrulax castanotis)。本研究补充调查了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 与之前的基线调查对比分析了大样地内野生动物物种及其相对多度的动态变化, 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军  卜文俊 《昆虫学报》2002,45(2):221-225
记述了双翅目瘿蚊科一中国新记录属垫瘿蚊属 Conarete Pritchard 的4 种,其中包括2新种: 短须垫瘿蚊 C. brevipalpa Li et Bu, sp. Nov.(模式产地: 海南尖峰岭)和葫茎垫瘿蚊 C. sicyoidea Li et Bu, sp. Nov.(模式产地:海南尖峰岭); 另外2种为在中国首次记录的种: 米垫瘿蚊 C. mihijamensis Grover (分布:海南尖峰岭)和印垫瘿蚊 C. indorensis Grover(分布:陕西周至板房子)。文中给出了垫瘿蚊属与近缘的短角瘿蚊属Anarete Haliday的区别特征和中国种类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学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海南3种蟹蛛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大祥 《蛛形学报》1994,3(2):119-123
记述海南尖峰岭3种蟹蛛:海南泥蟹蛛Borboropaclus hainanus Song(雌蛛新发现),大东斜蟹蛛Lox obales dailoensis Ono(中国新纪录)和海南花蟹蛛Xysticus hainanus sp.nov.(新种)。同时对各种的分类地位作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海南吊罗山与尖峰岭热带林区气象要素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了海南吊罗山与尖峰岭地面气象站2001年7月-2003年7月的资料,对比研究了这两大林区气象要素的特点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两大林区的共同点是年降雨量多,蒸发量大,全年旱季雨季分明,降雨具有季风型和台风型的特点;由于受山体位置与山系走向的影响,吊罗山和尖峰岭两大热带林区的气温及降雨的差异较大。年均气温尖峰岭热带林区比吊罗山偏高0.4℃,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高0.5℃和2.7℃;年降雨量尖峰岭林区比吊罗山林区少500 mm左右,而且尖峰岭林区有效降雨少,早期较长。气象条件的不同导致了两地在森林植被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李秋实  魏玉莲 《菌物学报》2021,40(10):2653-2672
木腐真菌是一类依托倒死木生活的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国热带地区木腐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本研究选取海南尖峰岭、霸王岭、云南西双版纳为代表性研究地点,分析比较了三地点木腐真菌的物种组成、出现频率、寄主种类、生态习性等。经统计,三地点木腐真菌共有362种,其中尖峰岭222种,霸王岭200种,西双版纳119种,三地点共有种仅37个,81.08%均为常见种。尖峰岭、霸王岭属种组成较为相似,西双版纳则与上述两地存在较大差异。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主要为白腐真菌,占所有种类的93.92%。相比而言,尖峰岭、霸王岭的褐腐真菌数量高于西双版纳。  相似文献   

10.
27268——这是我国种子植物的种数,这一数字高居北半球各国之首。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乏物种丰富的植物名山:海南尖峰岭的种子植物有2087种,四川峨眉山则超过2400种,与缅甸接壤的云南高黎贡山更是高达4292种。  相似文献   

11.
27268——这是我国种子植物的种数,这一数字高居北半球各国之首。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乏物种丰富的植物名山:海南尖峰岭的种子植物有2087种,四川峨眉山则超过2400种,与缅甸接壤的云南高黎贡山更是高  相似文献   

12.
何森  胡金林 《蛛形学报》2000,9(1):14-16
记述采自海南省乐东县尖峰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巨蟹蛛科小遁蛛属1新种,海南小遁蛛Micrommata hai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3.
香蕉枯萎病拮抗放线菌Da08006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尖孢镰刀菌4号小种为指示菌株,对海南尖峰岭原始森林和发病香蕉园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遗传稳定的放线菌Da08006.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鉴定菌株Da08006为Streptomyces morookaense.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雨季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18年8月采用地笼、手抄网等网具对该区域内溪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样本310尾,隶属于6目13科21属23种。新记录鱼类共有14种,其中9种为外来物种。鱼类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为2. 41,物种丰富度(D)为3. 84,均匀度指数(J')为0. 77,优势度为(λ)为0. 14。与历史资料相比,群落多样性显著升高,同时外来物种入侵生态风险也在升高。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尖峰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基础资料,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山地雨林是海南尖峰岭地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凋落物产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的响应规律。本研究采用尼龙网收集框法于2013-2017年对尖峰岭60hm2大样地内132个样方的凋落物产量进行为期5年的连续定位观测,测定枝、叶、杂物(含花、果和枝叶碎片)的组分产量,探讨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年凋落物总产量为617.5~1084.7g/m^2,年均768.6g/m^2,各组分凋落物平均产量由大到小为:叶>枝>杂物,其值分别为507.9、163.4、97.3g/m^2,凋落叶产量占66.1%,为优势组分;凋落物总产量的季节变化为不规则型,出现3次峰值,各组分凋落物产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峰值月存在差异;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叶凋落为主,夏季以枝凋落为主;凋落物总产量及各组分产量受不同气象因子的影响,凋落枝产量与各气象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凋落叶产量与月极小气温和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凋落杂物产量与日最高气温显著相关,凋落物总产量与平均气温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森林凋落物产量一年间呈现3次峰值,其动态变化是受多种气象因素特别是受极端气候因子的影响,这对于了解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从1956年开始,在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1956年10月,林业部提交了《(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广东鼎湖山、浙江天目山、海南尖峰岭、福建万木林、云南西双版纳等我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陆续建立起来。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63年5月,国务院颁布(《森林保护条例》,进一步提出要保护珍稀树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26年的热量因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作为中国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其长期的气候动态状况对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池气象站1980—2005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热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6年来,林区热因子(平均气温、平均地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最低地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地温、地气温差、年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平均地温、地气温差、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地温升高趋势明显,每10年分别增加0.32 ℃、0.59 ℃、0.27 ℃、0.39 ℃、2.03 ℃、1.62 ℃,最低温度的升高趋势都大于最高温度的增长速率,说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区气候变暖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海南尖峰岭和吊罗山热带林区海拔245~1255 m范围内根据林分恢复时间设立固定监测样地,探讨了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树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热带次生林平均地上生物量为(155.38±37.16)×103 kg/hm2,其中低地次生雨林为(137.91±31.02)×103 kg/hm2,山地次生雨林...  相似文献   

19.
热带山地雨林是海南尖峰岭地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凋落物产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的响应规律。本研究采用尼龙网收集框法于2013-2017年对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内132个样方的凋落物产量进行为期5年的连续定位观测,测定枝、叶、杂物(含花、果和枝叶碎片)的组分产量,探讨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年凋落物总产量为617.5~1084.7 g/m2,年均768.6 g/m2,各组分凋落物平均产量由大到小为:叶枝杂物,其值分别为507.9、163.4、97.3 g/m2,凋落叶产量占66.1%,为优势组分;凋落物总产量的季节变化为不规则型,出现3次峰值,各组分凋落物产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峰值月存在差异;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叶凋落为主,夏季以枝凋落为主;凋落物总产量及各组分产量受不同气象因子的影响,凋落枝产量与各气象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凋落叶产量与月极小气温和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凋落杂物产量与日最高气温显著相关,凋落物总产量与平均气温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森林凋落物产量一年间呈现3次峰值,其动态变化是受多种气象因素特别是受极端气候因子的影响,这对于了解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欣赏雨林     
来到海南岛大多数游客都是奔大海沙滩去的,极少有人想到去山里走走转转,少看了一半的美景,这实在可惜!我曾在海南岛的尖峰岭林区做过两次自然生态摄影工作,每天钻丛林,攀悬崖,涉溪流,汗流浃背,很辛苦,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可以欣赏到中国极有特色的热带雨林。2002年,我又一次走进海南尖峰岭。 榕树奇观 亚洲热带雨林里榕树种类繁多,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榕树种类不同,结果时间各不相同,因此一年四季不断有果实成熟,为各种动物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许多嗜食果实的狭食性动物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