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人类感染病原菌,人感染该菌后可以被诱导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和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但是,自然感染往往不能使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相反可引起对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有效的疫苗应该被设计为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非病理损伤的特异的免疫保护反应,以此来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本综述了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引起机体强的胃粘膜免疫应答,机体却无法对其进行完全根除,表明幽门螺杆菌具有逃避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特性。影响H.pylori逃避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因素或途径有很多,如肽聚糖的结构性修饰、H.pylori形态的改变、脂多糖抗原表位变化、IV型分泌系统、VacA和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引起吞噬细胞的凋亡等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为以后对H.pylori的防御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石云  吴超  邹全明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6):17-19,36
研制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是防治该菌感染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以便深入了解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的机制,为研制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面临着细菌耐药性的威胁,研究该细菌未知基因的功能,寻找新的抗菌靶,将为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开辟新途径。将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运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亦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癌患者血清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以探讨H.pylori感染时宿主TH1/TH2细胞的免疫应答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7例H.pylori阴性胃癌患者和13例H.pylori阳性胃癌患者血清IL-4及IFN-γ的含量。结果 2组患者血清IL-4及IFN-γ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7)。结论 H.pylori感染对胃癌患者TH1/TH2细胞的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He CY  Yuan Y 《遗传》2011,33(2):109-116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特殊类型胃癌。它的发病过程至少包括炎症、萎缩和癌变3个主要阶段。宿主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包括炎症反应、胃酸抑制、免疫识别等相关基因SNP,可能特异性参与了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文章综述与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病3个主要病理阶段相关的宿主基因SNP及其与胃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癌SGC-7901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本研究将幽门螺杆菌感染SGC-7901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盒(CCK-8)检测SGC-7901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以及IL-8的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细胞TNF-α、IL-1β以及IL-8 m 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蛋白表达以及IκBα磷酸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SGC-7901细胞活力显著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上调SGC-7901细胞TNF-α、IL-1β以及IL-8 mRNA的表达;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显著增加SGC-7901细胞TNF-α、IL-1β以及IL-8的水平;此外,幽门螺杆菌处理的SGC-7901细胞,其NF-κB p65的蛋白表达以及IκBα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调。本研究的结论初步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机制可能涉及激活NF-κB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H)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致病因子主要包括尿素酶、细胞粘附素、过氧化氢酶、脂酶、蛋白酶、细菌毒素和能导致炎症反应的物质。HP的致病机理与HP的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应答有关,尤以细菌的毒性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均关注HP的免疫预防和治疗。由于HP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条件尚不成熟,目前正重点进行全菌体死疫苗、组分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HP动物模型、疫苗的免疫途径、免疫佐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HP疫苗的治疗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HP的致病机理、疫苗的研究进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疟所引起的严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疟疾宿主体内免疫应答紊乱是引起脑疟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在疟疾流行区,疟疾患者常常伴有蠕虫感染,但感染虫株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感染途径不同均会影响感染结局。为探讨前炎症免疫应答在混合感染中的作用地位,采用日本血吸虫和ECM模型来探讨相关免疫机制。通过建立混合感染模型,监测原虫血症水平和宿主生存期;FACS检测脾脏中DC亚群、巨噬细胞、Treg以及相关功能分子CD86、TLR4、TLR9的表达水平;ELISA和Griess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NF-α、IFN-γ和NO的分泌水平。日本血吸虫感染增加ECM小鼠体重,降低原虫血症,延长小鼠生存期。混合感染抑制ECM模型小鼠脾脏DC亚群和巨噬细胞的数量,TLR9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ELISA和Griess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显著降低ECM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NO的表达水平,同时增加Treg的数量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会通过抑制前炎症免疫应答来缓解ECM的发生,从而延长宿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王宁  邹全明 《生命的化学》2004,24(6):487-489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统治疗方案面临着耐药性和依从性差的问题,而其治疗性疫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免疫机制、主要抗原、佐剂、已有的治疗性疫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迄今,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未有定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人类胃部持续性感染,导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尽管会发生强烈的前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却并不能够将菌体清除。然而,这种细菌逃脱免疫监视的机制并不清楚。树突细胞是固定性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之间重要的中介细胞,并且在抗原的捕获及抗原的呈递中。尤其是在人类免疫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与树突细胞之间的作用可能与其免疫逃避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念珠菌作为一类最常见的人类机会性致病菌,会导致重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其自身有效的策略可入侵宿主并逃避宿主防御系统。而宿主对抗念珠菌的能力取决于天然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宿主体内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协作针对侵入性的真菌做出反应。该文就宿主对念珠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冠心病发病也有关系,但其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炎症免疫反应、高半胱氨酸血症、脂质代谢紊乱、促凝物质增加等因素有关。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所有幽门螺杆菌菌株均有vacA基因,但部分菌株不表达VacA蛋白,不同的vacA等位基因组合后组成sla/ml、sla/m2、slb/m1、elh/m2、s2/m1和s2/m2等亚型。cag毒力岛是部分幽门蠕杆菌具有的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组。CagA和VacA可能不是幽门螺杆菌不变或可靠的毒力标志,不能单纯以I型菌株(CagA^ /VacA^ )和Ⅱ型酋株(CagA^-/VacA^-)来区分细菌致病性强弱。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具有宿主依赖性,其遗传多样性和毒力因子差异、基因型地理分布不同、宿主易感性及环境因素不同也可能手致感染后出现不同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组织后差异基因变化,深入分析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5081),根据胃粘膜组织是否受损分组,分别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阴性对照组,获得差异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包括GO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基因相互作用及基因共表达,得到重要核心基因,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得到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上调的44个主要基因,主要涉及的GO分析及信号通路包括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原提呈、细胞因子通路、因子受体关联,细胞粘附分子等。研究发现核心基因CXCR4,CCL20,JAK3,TNFAIP2,PLEK,HLA-DMA,PTPRC,CXCL13,BCL2A1,并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进行部分验证,CXCR4,CXCL5,CXCL2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胃黏膜组织表达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粘膜组织引起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原提呈,因子受体关联,细胞粘附分子通路的激活。同时发现一些主要的趋化因子相关基因CXCR4,CXCL5,CXCL2,CCL20,CXCL1等,涉及增殖,炎症,免疫,凋亡基因JAK3,TNFAIP2,PLEK,HLA-DMA,PTPRC,BCL2A1等的表达上调,并实时定量PCR验证部分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为从分子网络机制层面上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分析思路及基础。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是一类高传染性的致病细菌,能导致人类多种疾病。为比较不同佐剂对该致病菌的免疫原性的影响,实验中利用简单的布氏肉汤添加环糊精液体培养基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分别与福氏佐剂、自制油佐剂、氢氧化铝佐剂混合免疫昆明种小鼠,经间接ELISA法分析抗血清效价证实,三种免疫佐剂都能有效地刺激小鼠对幽门螺杆菌产生明显的体液应答,其中福氏佐剂的效果最好,自制油佐剂略强于氢氧化铝佐剂的免疫活化作用。三者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分别为,福氏佐剂1∶25600,自制油佐剂1∶12800,氢氧化铝佐剂1∶128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小儿慢性胃炎患者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内镜检查消化不良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使用改良的Giemsa染色检测胃粘膜活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用苏木精/曙红和改良的吉姆萨染色活组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染色后胃粘膜样品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各组胃粘膜细胞中调控细胞凋亡的Bcl-2、Bcl-xl、Bax和PCNA的mRNA表达,提取胃粘膜细胞蛋白质,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蛋白质浓度。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患有胃炎和幽门杆菌感染后的胃炎患者胃粘膜细胞明显增加,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胞增殖更显著(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后Bcl-2和Bcl-xl,PCNA在患者体内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细胞促凋亡因子Bax基因在胃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被显著下调(p<0.05),蛋白免疫印迹分析Bcl-2,Bcl-xl,Bax和PCNA蛋白表达趋势与基因表达一致,说明结果可靠。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提高慢性胃炎儿童患者胃粘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