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东方蝾螈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报道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的繁殖生态,内容有精巢分叶、精子形态、怀卵量、性征、性比、求偶、交配、纳精、产卵及孵化等,并对产卵场中性比的周年变化、精包形态、精子存活力及与蓝尾蝾螈的种间差异进行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白鲟肝脏和胰脏的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姚承昌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1):i003-i004
白鲟肝脏较大,可分为左右两大叶及小的中叶,胆囊位于右叶的凹缺内。肝板多由双层细胞构成,肝小叶不明显。肝内毛细胆小管由4个肝实质细胞围成。胰脏有3支,被厚的浆膜。胰岛明显。胰管与胆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小肠最前部背面。对肝、胰实质细胞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消化道内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5-羟色胺(5-HT)细胞从食管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其中十二指肠的分布密度最高,空肠次之,幽门和直肠部最低.5-HT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根据其形态认为东方蝾螈消化道5-HT免疫活性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4.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相似文献   

5.
长蛸生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蛸雌雄异体并异形,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长蛸雌性生殖系统由一个卵巢、成对的输卵管及输卵管腺组成.卵巢壁上发出一条线状具分支的生殖索,米粒状的滤泡以卵柄连接至生殖索上.每个滤泡是由单层滤泡细胞围绕着一个卵母细胞构成.输卵管形成丰富的纵行褶皱,黏膜上皮具有纤毛.输卵管腺含有两种类型腺细胞.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前段、储精囊、摄护腺、盲囊、输精管后段和精荚囊.精巢内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精小叶,精原细胞由小叶壁中的生殖上皮产生,并向小叶腔中逐步分化成精子.输精管前段、盲囊和摄护腺所分泌的黏液物质共同参与精荚的形成.储精囊和输精管后段形成较多的纵行褶皱,输精管后段上皮游离面的纤毛可运输生殖细胞.精荚囊的作用则是贮存精荚,囊壁中的平滑肌利于长蛸交配时精荚的排出.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重点研究了东方蝾螈的产卵行为、受精卵孵化、仔螈的变态发育等繁殖生物学.东方蝾螈雌螈产卵前有明显的筑巢行为,分批产卵,产卵时间不集中,产卵期持续46~98 d,平均产卵期为78 d±14 d,产卵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平均产卵量为101±56枚;温度对受精卵孵化影响十分显著,3月份产的卵平均54.1 d孵出仔螈,6月份产的卵平均11 d孵出仔螈,在15~26℃的自然水温条件下,受精卵一般需要11~30 d孵出仔螈;仔螈的变态发育与温度、饲料等因素密切相关,在24~25℃的控温养殖条件下,仔螈40 d后外鳃开始萎缩,68~79 d完成变态发育,但在自然水温下,只有78%的仔螈当年能完成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7.
在胚胎发育的一定时期,表皮细胞呈现较强的β-内啡肽阳性免疫反应,而这时期正是表皮传导最活跃的时期。为了探索胚胎表皮传导和β-内啡肽-类阿片样多肽之间是否有关系,本实验采用纳络酮处理,发现表皮传导消失,待纳络酮作用消除后,表皮传导现象又再出现,说明纳络酮在胚胎表皮细胞传导中起了阻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东方蝾螈大别山种群为实验材料,随机选取162只蝾螈(雄52只,雌110只),通过单变量、双变量、多变量分析的方法,进行11项体征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头体长是本研究的最适单变量,且头体长与腋胯距之间的相关性最高;PCl在雄性和雌性中均与头体长密切相关,且大多数体征与头体长进行比例分析均显示出异速生长关系,东方蝾螈性二型性普遍存在.本研究中11项体征呈现符合Renseh法则的雌性依赖性二型性演化特征,这种性二型性特征可能是一系列复杂的非对称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等较先进的实验研究方法,对水栀子(大花栀子Gardeniajdsminoides Ellis. var. grandiflora Nakai. 的果实)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其侧膜向果腔延伸,并产生桔红色的、肉质分枝的假隔膜,其与种子相间排列并将种子包裹而交结成球状体,种皮石细胞五面增厚,细胞腔中填充色素块,薄壁细胞富含栀子索等,特征明显,为水栀子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水栀子所含的色素和药用有效化学成分栀子甙较栀子高,对水栀子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向人们显示了可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对安南龟的肝脏和肾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肝脏分为3叶,肝实质内结缔组织少。肝脏由无数肝小叶构成,肝小叶分界不清。肝细胞为多角形的腺上皮细胞,细胞核圆球形,位于中央。胆小管沿着肝细胞索向肝小叶四周放射并连成细长的微细管道。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和收集管6部分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在肾小体附近可见致密斑样结构,未见髓袢结构。肾小球由盘曲的毛细血管构成。肾小囊是肾小管的起始端,由内、外两层壁层构成,内层与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紧贴,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
自从我们观察到两栖类胚胎的表皮在一定的发育阶段能够传导兴奋性,很自然地想到表皮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的问题,想到Rohon-Beard细胞(以下简称R.-B.细胞)。R.-B.细胞自从1860年在七鳃鳗被发现以来,在无尾两栖类的青蛙、蟾蜍、铃蛙都被找到。在有尾类的钝口螈胚胎,Coghill在1914年进行了经典的,比较系统的研究,相当精细地叙述了这种细胞的发育,联系到胚胎的早期行为,他认为这些细胞是躯干部最早的感觉细胞,在背部的感觉神经节建立之前,执行感觉的功能,尽管那时关于兴奋是怎样传入到这种细胞的,还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切片方法观察了猞猁Felislynx肝脏的组织结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肝脏外被覆一层结缔组织薄膜,肝小叶不规则且分界不清,肝板、肝血窦及狄氏间隙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板由一排肝细胞构成。肝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多为单核,少数具双核,肝细胞间比较松散。肝血窦发达,内可见血细胞。EGF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质中,表明EGF可能参与细胞新陈代谢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陈丽莉  刘绍龙 《四川动物》2012,31(4):598-600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泽陆蛙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泽陆蛙的消化道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各管壁都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道黏膜层有皱褶和纤毛,无杯状细胞;胃黏膜层有杯状细胞和胃腺,黏膜下层有血管分布;小肠具绒毛、杯状细胞和肠腺,大肠皱褶少,杯状细胞也少。  相似文献   

14.
禁食对东方蝾螈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和分布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禁食对东方嵘螈(Cynops orientalis)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 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喂食组东方蝾螈胃肠道5-羟色胺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高峰为幽门和十二指肠,直肠其次,其余部位较为接近;禁食组幽门最高,十二指肠其次,贲门、空肠、回肠和直肠最低.禁食组胃体和空肠的比值高于喂食组,回肠低于喂食组,其余部位无组间差异.喂食组幽门和直肠的分布密度最高,胃体最低;禁食后,十二指肠的分布密度最高,贲门和回肠最低.禁食组胃体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喂食组,其余部位无组间差异.结论 东方蝾螈可通过胃体、空肠和回肠开放型5-羟色胺细胞数量的调整及胃体分布密度的增加来调节禁食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东方铃蟾的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粘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但空肠和大肠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其中大肠的外侧纵肌最发达。  相似文献   

16.
王昱  杨小录  何九军  崔文辉  王瀚  王振福 《四川动物》2011,30(2):227-230,封2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文县疣螈的消化道和肝脏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文县疣螈的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各段皱褶丰富.胃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十二指肠最少,直肠部最多,胃的各部无杯状细胞.肝小叶分界不清,肝...  相似文献   

17.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马铁菊头蝠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食管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轻微角质化,前、中、后段的上皮结构没有显著差异,食管腺在前段较多,中、后段较少.胃固有层含有大量的管状腺.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在十二指肠上段粘膜下层分布有十二指肠腺.大肠粘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小动脉、静脉和淋巴管.肝内结缔组织多,肝小叶分界较明显,肝血窦发达.胰的小叶间分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HE染色和Holmes银染法对蟾蜍中脑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中脑背侧,视叶可分为顶盖和被盖,顶盖从外侧到内侧依次分为:带状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灰质层、深白质层和中央灰质.被盖前端分层与顶盖相同,后端分层不明显.中脑腹侧包括被盖和大脑脚,HE染色和Holmes银染法显示,大脑脚从外向内颜色由浅变深,存在大量纵向神经纤维束,两脚底分界处有横向交错的神经纤维.被盖外侧细胞不分层,聚集形成核团.被盖内侧,细胞和纤维以中脑水管为中心,呈同心圆环分8层.通过比较蟾蜍中脑背腹差异程度,了解背腹功能不同.同时对中华蟾蜍中脑同其他脊椎动物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