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鸦片样活性肽在机体内广泛地分布,并已从许多组织中(如脑、垂体、胃肠道、胰、性腺等)提取出来。近来,Matsumura等已证实在人胃、十二指肠粘膜内同样存在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物(β-endorphin like immunoreactivity,β-EpLI)。正常人的胃和十二指肠组织是从消化性溃疡患者手术时得到的。做成匀浆后,分别进行放射免疫测定。发现在每克十二指肠粘膜的湿组织内的β-EpLI的含量约为26.7pmol,胃的含量约为7.1pmol;用十二指肠粘膜提取物进行凝胶层析,已分离出两种成分的β-EpLI,其分子量大小及理化性质均与合成的β-内啡肽相似。同时,作者用人十二指肠粘膜组织100~150mg置于1ml体积的塑料小室内,分别用恒速的、不同溶液灌流30分钟,结果发现:(1)用20mM氨基酸混合灌流液(对照溶液),对β-EpLI的释放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胃超声造影剂检测上消化溃疡。方法:采用“胃窗-85超声造影剂化水量500毫升口服后进行超声检查。结果:56例超声检获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经手术病理,胃镜证实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B超误诊8例。B超诊断符合率分别赤85%;86%。结论:胃超声造影检查对上消化溃疡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作者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16只大白鼠消化道不同部位粘膜中胃动素Moti-lin(MTL)含量和血浆MTL含量。结果表明:贲门表明:贲门粘膜中MTL含量最高,并依次为胃体,幽门、十二指肠、小肠。经统计学处理,贲门与胃白组,幽门与十二指肠组,十二指肠与小肠组均呈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袭球部粘膜,前者攻击力超过后者防御力所致。主要变现为患者突然出现腹部持续剧痛、空腹疼痛,饱后缓解等,本文主要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专业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影像查找病情原因,用超声确定病情部位,说明超声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病情的主要原因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蓖麻油对三种大鼠溃疡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证明一些刺激性泻药,例如,番泻叶、大黄、蓖麻油等的导泻作用部分是通过刺激肠粘膜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PG)起作用的。实验还证明,番泻叶和大黄还可刺激胃粘膜PG合成并对其产生保护作用。为探讨蓖麻油是否也能通过刺激胃PG合成而保护胃粘膜,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掀起对胃十二指肠病认识的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些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科研活动和出版物大量涌现,形成爆炸之势。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一些胃癌,是由此菌引起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医学界的古老信条:“无酸则无溃疡”,或将由“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无溃疡”所代替。根治胃十二指肠病的诱人前景,即将成为事实。因此可以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认识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不断报道关于前列腺素(简称PG)对胃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但以Robert等最近的报道更为生动。他们用浸蚀大鼠胃粘膜的物质如无水酒精、沸水、浓的盐溶液、强碱、四倍于胃酸浓度的盐酸等以产生粘膜坏死,但如在一分钟前向胃内灌注微量的PG、则能保护粘膜,防止这些物质的浸蚀作用。他们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方法复方氯胺酮麻醉动物,将内镜经口腔、咽依次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观察粘膜状况后在胃、十二指肠分别取材,术后清洗消毒内镜,动物即时苏醒。结果内镜顺利进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镜深度分别约10cm、30cm、50cm,各段粘膜光滑平整,未见明显异常。术后动物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的建立,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上消化道疾病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9.
前言牛病毒腹泻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慢性或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腹泻,病理上以口腔、食道、前胃、真胃和肠道的糜烂为特征。因为特征性糜烂和溃疡局限于消化道粘膜,因此,称之为“粘膜病”。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观察到在半胱胺(400mg/kg×2,po)诱发大鼠十二指肠溃疡过程中,十二指肠近端pH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壁结合粘液量减少,而十二指肠纽织DNA合成速率出现暂时性升高。这些结果提示:溃疡的生成可能与十二指肠酸化以及粘液-HCO_3~-盐屏障作用的降低有关,而与十二指肠组织修复能力的大小似无明显关系。但致溃疡剂量的半胱胺(250mg/kg,sc)并不增加shay大鼠的胃总酸排出量。因此,半胱胺导致十二指肠酸化的主要原因似不是由于其酸负荷的增加,而可能由于十二指肠对酸处置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酶的组织化学方法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胃贲门中贲门腺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LP主要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粘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和回肠粘膜上皮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NSE和POX在整个消化道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均有分布,胃各部位酶活性显著较低(P0.05)。SDH除在食管和直肠酶活性显著较低外,其它部位均有大量分布,十二指肠和回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粘膜6种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6种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东方铃蟾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东方铃蟾的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粘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但空肠和大肠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其中大肠的外侧纵肌最发达。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是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自身粘膜作用的结果,从微生态学观点出发,是胃内微生态平衡异常的表现,对溃疡治疗则是调整受到破坏的微生态环境。本文主要研究了西咪替丁(Cimetidin)和奥美拉唑(Omeprazole)对溃疡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Warren在胃炎病人胃上皮发现栖息的类弯曲菌之后,1982年4月到7月间在Royal Perth医院组织了一次新的分离革兰氏阴性螺菌——幽门弯曲菌(Pyloric Campylobacter(pc)的研究。在下胃镜的100例病人中,有57例存在此菌,其中包括13名十二指肠溃疡病人,18例胃溃疡病人。该细菌在组织学上正常的粘膜上是罕见的,而在典型活动性多处浸润的粘膜疾病的40例病人中,发现38例,该菌明显寄生在增性层的粘液中。  相似文献   

15.
王昱  杨小录  何九军  崔文辉  王瀚  王振福 《四川动物》2011,30(2):227-230,封2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文县疣螈的消化道和肝脏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文县疣螈的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各段皱褶丰富.胃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十二指肠最少,直肠部最多,胃的各部无杯状细胞.肝小叶分界不清,肝...  相似文献   

16.
电磁疗法是在我国经络学说和磁石治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采用本法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初步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者70岁,青壮打工者为多。病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胃溃疡2例,合并胃窦炎15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一类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lis,简称(P)研究报告日趋增多,并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Marshall首次从胃窦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cp获得成功。随后Marshal等用自身试验和Girdwood等通过比较正常人及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CP分离阳性率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观察等,提出了CP胃炎的观点,并认为CP是引起CP胃炎及胃肠溃疡的病原菌。病人CP的分离率一般在50—90%以上,[4.6.7]但在正常的胃和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却很少能查出此菌。曾有报道,让志愿者吞服10~9个CP后,引起低胃酸性胃炎,持续时间约2周,病理学检查和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优于对照组的75.0%,而且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明显低于对照组(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疗效明显,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勇 《蛇志》2014,(2):207-210
<正>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原因为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而导致溃疡形成。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如上腹痛、上腹胀闷不适、嗳气反酸等,可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中医胃痛、痞满、吐酸、嘈杂等证范畴。近年来,我国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其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西非冠鹤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择西非冠鹤的食管、素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几部分进行组织学观察 ,目的为改进饲养方法和饲料配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西非冠鹤的消化管粘膜层粘膜上皮由复层扁平上皮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膜均发达 ,粘膜肌层因段而异。粘膜下层很薄甚至缺如。肌层为内环外纵 ,除食管外其它均为浆膜。以上消化管的结构特点可能与西非冠鹤的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