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果实的起源与多样化是植物对陆地生态系统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植物的种群繁衍和通过种子传播以适应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这一进化现象与过程造就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极大繁盛.揭示果实的起源与多样化以及其适应性进化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植物果实形态(大小和形状)、果实附属结构的形态创新、果实类型等进化发育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李晶  张亚平 《生物多样性》2009,17(4):319-329
动物的驯化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 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向畜牧的转变。开展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人工选择下动物的进化过程, 而且有助于开展家养动物的良种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 因此该研究领域受到了人们的长期关注。近年来, 随着更多考古证据的发现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人们对于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对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家养动物的野生祖先、起源地、起源时间、建群者大小和扩散路线等问题; 第二部分则涉及家养动物驯化的条件、过程、性状改变及其遗传机制等方面。最后指出了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昌鱼研究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鱼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十分珍贵的模式动物。近50年来,我国在文昌鱼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学者在文昌鱼发育、免疫和进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有尾两栖动物是从水生生活的鱼类到完全陆生生活的爬行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既有适应陆生生活的基本特征,又与水生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动物地理学、动物起源与进化以及细胞学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对有尾目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其研究概况作了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子系统学方面就了肢动物系统进化及高级阶元分类研究中争论的关键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述了该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着重从分子水平来探讨节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DNA是动物细胞核外唯一的遗传物质,具有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母系遗传和基因重组率小等特点。文章在介绍蜜蜂线粒体DNA的结构大小及其多态性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在蜜蜂的种间多态性、亚种间及亚种内多态性、起源进化、群体遗传结构及基因流动、亚种及类型的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蔡新宇  毛晓伟  赵毅强 《生物多样性》2022,30(4):21457-4733
驯化动物伴随了人类上万年的进化历程。在驯化过程中, 家养动物表型和行为特征发生巨大改变, 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相适应。研究动物驯化问题对于了解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 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为生物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专注于动物驯化的初始阶段, 首先介绍了驯化起源的时间与地点、驯化途径和驱动因、驯化后的扩散和品种选育; 其次从驯化对象的角度着重介绍了考古学、分子和群体遗传学两方面的家养动物驯化起源的研究策略、优势与不足,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 我们综合多方面的证据, 介绍了在中国驯化的家猪(Sus domesticus)和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以及其他主要家养动物考古和分子水平上驯化起源的研究进展。本文整合多种证据为家养动物驯化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室以真核生物细胞核,特别是染色体,包括其结构和组成的起源、进化及其和物种形成的关系为研究方向,进而探讨分子进化、核型进化、表型进化的相互关系。近期鼓励下述内容的研究:①真核细胞的起源及其早期进化的研究,侧重于染色体和核骨架方面;②中国特有动物类群的细胞进化与分子进化研究;③细胞与分子进化中的若干理论生物学问题,着重于生物进化的非线性过程。  相似文献   

9.
补体系统的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体系统中的大多数组织成员有着特征性的结构域及其特有的结构域组合形式,这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分析补体系统的起源与进化。综合文献报道和数据分析,发现补体系统的某些结构域存在于低等的后口动物,甚至在原口动物中也有大量分布,但哺乳动物中特有的结构域组合方式只在后口动物中存在。这些揭示了补体系统拥有比适应性免疫更早的起源,完善的补体系统可能形成在后口动物中的无脊椎动物,而更为原始的补体系统雏形则在原口动物中已经出现。就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系统阐明补体系统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10.
巴恒星  胡鹏飞  李春义 《遗传》2021,(4):308-322
鹿科动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在极北地区、热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占世界鹿科动物40%以上,是鹿科动物进化的主战场。鹿科动物除了具有反刍动物常见的独特表型特征外,更是进化出周期性再生新器官——鹿茸角。鹿科动物是研究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非常有价值的动物模型,特别是在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鹿基因组是系统阐述鹿的进化和演变,解析鹿科动物独特生物学性状的依据,对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鹿科动物参考基因组的不断完善,在鹿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详细综述了鹿科动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鹿遗传变异数据、适应性进化分子基础、独特性状鹿茸角的起源进化关键基因和功能基因组学,以期为鹿科动物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