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倩  张学林 《生理学报》2021,(1):143-147
按照肌纤维收缩时长度的变化,可将骨骼肌收缩分为向心(长度变短)、等长(长度不变)和离心(长度变长)收缩。与前两种收缩形式相比,离心收缩在增加肌肉体积和肌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2],偏重于离心收缩的运动方式作为训练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和运动康复领域[1–3]。然而,离心收缩很容易对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出现超微结构改变(如肌节、Z盘损伤),引起肌肉酸痛、肿胀和肌力下降等损伤症状[1,4,5]。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和无氧阈强度(AT)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和骨质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73名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为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分为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组(F组,25人)、无氧阈强度运动组(A组,25人)、对照组(C组,23人),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测(身体成分,骨密度,生长激素分泌指标,骨质代谢指标,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前测结束后24 h内分别对F组进行最大脂肪氧化强度测试;对A组进行无氧阈强度测试,前测结束48 h后开始为期36周的运动干预,运动干预结束后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后测。研究发现,以C组作为参照,F组、A组经过36周两种强度运动干预后,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腰臀比、葡萄糖耐量(OG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后测数据显著低于前测数据(p0.05);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水平、血清骨钙素(BGP)水平的后测数据显著高于前测数据(p0.05)。相比C组,A组经过36周无氧阈强度运动干预后,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腿部肌力的后测数据显著高于前测数据(p0.05);F组经过36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干预后,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腿部肌力后测数据高于前测数据但是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数据表明长期采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或无氧阈强度运动均可有效改善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和骨质代谢,并且无氧阈强度运动对骨质代谢具有更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肌调节因子(MyoD)在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表达,为促进运动肌肉损伤的再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2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下坡运动组(n=70),下坡运动组再分为运动后即刻组、12h、24h、48h、72h、7d和14d组,各运动组动物均进行持续性下坡跑,分别在运动结束后8个时间点麻醉,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取双侧腓肠肌。常规检测CK、LDH的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统计MyoD因子表达情况。结果:血清CK、LDH在运动后即刻显著上升,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成肌调节因子MyoD在正常骨骼肌中即有表达,各运动组大鼠腓肠肌MyoD因子表达较对照组均有增加,48h组大鼠腓肠肌MyoD免疫阳性细胞核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后随时间逐渐下降。结论:离心运动后即刻MyoD的表达水平开始上升,48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提示成年早期大鼠(2月龄)已具备较成熟的肌肉再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人体进行最大等速离心运动(ECC)诱发血液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与肌肉损伤(EIMD)的关系,本研究筛选出150名"缺乏运动"的健康大学生为受试者,进行血样采集,进行前测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最大等长肌力(MVC)、肘关节活动角度(ROM)、上臂围(CIR)、肌肉感受(VAS)。受试者进行5组×12次最大等速离心运动,运动后恢复期,将全部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值进行排序:血清肌酸激酶值最高和最低20%样本,高肌酸激酶水平组(HCK组)和低肌酸激酶水平组(low LCK组),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以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比前测结果,p<0.05。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变化皆明显大于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p<0.05。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与最大等长肌力、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肌肉感受最大变化值有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肌肉损伤程度与肌酸激酶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尤其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者肌酸激酶水平较大程度反映肌肉损伤程度趋势。本研究表明,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具有预测肌酸激酶峰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8周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对腿部肌力、爆发力、动作稳定度、肌力保留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招募33名2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在训练前1周进行前测(等速肌力60°/s和180°/s,摆臂垂直跳,动态稳定性),将33名受试者随机分成浮力负重增强训练组(buoyancy 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 B组)(n=11)、一般增强式训练组(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 P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C组)(n=11)。各组按照方案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操作人员与内容与前测一致。本研究发现,等速肌力测试、爆发力测试、身体稳定性方面C组、B组和P组的前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前测组间差异不会对干预结果造成影响。经过8周运动干预后,B组和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C组(p0.05),且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B组(p0.05)。在停训4周后,B组和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C组(p0.05)。而肌酸激酶方面,第2周至第6周内,C组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B组和P组(p0.05),且B组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P组(p0.05)。到第4周,P组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第2周(p0.05);且P组第6周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第8周(p0.05)。到第8周,P组与C组肌酸激酶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本研究认为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能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肌力、下肢爆发力,并且可以显著改善下肢稳定性,且其效果优于在地面进行的增强式训练。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后下肢肌力、爆发力、稳定性衰退速度缓慢,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降糖通脉胶囊联合运动锻炼对老年肥胖患者肥胖指标、抑郁情绪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120例老年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观察组加用降糖通脉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肥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抑郁评分。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对照组为83.8%(5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 p0.01);观察组BMI、WHR、腹围及股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59.15±9.51)比(55.12±4.36), t=7.03)、心理功能((72.25±3.18)比(65.08±5.31),t=8.36)、社会功能((70.14±8.57)比(68.00±6.46), t=6.38)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FBG ((6.5±1.4)mmol/L比(8.2±1.7) mmol/L, t=8.05)、2hPG ((8.6±2.1) mmol/L比(11.3±2.5) mmol/L, t=7.84)、HbAlc ((5.1±1.0)%比(6.4±1.5)%, t=6.3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 ((9.35±2.21)比(11.43±2.08), t=7.31)、HAMD评分((9.09±2.38)比(11.53±3.31), t=8.35)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降糖通脉胶囊联合运动锻炼治疗老年肥胖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糖降脂,降低肥胖指标,改善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β-丙氨酸摄入干预对下坡跑运动诱发的肌肉损伤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6名男性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β-丙氨酸组(n=8)和安慰剂组(n=8),以双盲实验设计进行摄入。β-丙氨酸组每天摄入4.8 gβ-丙氨酸,安慰剂组每天摄入4.8 g纤维素,每天摄取3次(早上,中午,下午),每次服用两颗摄入剂胶囊(每颗剂量800 mg)。持续摄入28 d后,进行30 min强度70%V4 O2max的下坡跑运动,分别于运动前和运动后24~72 h进行肌肉损伤指标与氧化伤害指标的检测。研究发现,运动后72 h,β-丙氨酸组的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运动后48 h和72 h,丙氨酸组的关节活动角度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运动前后β-丙氨酸组的丙二醛水平都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研究数据表明,β-丙氨酸的摄入具有一定的减缓下坡跑运动后肌肉损伤的效果,可降低肌酸激酶,促进关节活动角度的恢复,同时还具有减缓氧化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对老年性肌肉衰退风险的人群补充含有支链氨基酸(BCAA)的溶液,其缓解肌肉量减少症状的效果,本研究从医院门诊筛选出老年性肌肉衰退高风险或老年性肌肉衰退症受试者,共45人。对受试者进行前测(身体成分,握力和6 m步行测试),并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为期60 d的支链氨基酸溶液补充,60 d后进行后测(身体成分,握力和6 m步行测试)。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检前后差异发现,受试者骨骼肌肉质量提升0.15 kg/m~2,后测结果显著优于前测(p0.05),6 m行走速度改善0.12 m/s,后测结果显著快于前测(p0.05),手握力增加3.6 kg,后测结果显著大于前测(p0.05)。摄入BCAA溶液可显著降低受试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本研究认为对老年性肌肉衰退风险的人群补充含有支链氨基酸(BCAA)的溶液,能够有限缓解肌肉量减少症状,并能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探讨FATmax(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对肥胖大学生外周动脉硬化的影响及生物学机制。选取30名肥胖大学生为运动组,另选取30名肥胖大学生为对照组,运动组进行12周FATmax强度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系统性的体育活动。两组受试者分别在试验前、试验后对进行体成分、同步四肢血压、臂踝脉搏速度测量及NO、NOS、ET-1检测。试验后,体质量(P=0.022,ES=0.701)、体脂率(P=0.032,ES=0.672)、BMI(P=0.038,ES=0.662)具有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其中运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BAI(P=0.030,ES=1.207)、右侧BAI(P=0.010,ES=1.000)、左侧baPWV(P=0.037,ES=0.760)、右侧baPWV(P=0.024,ES=0.841)具有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其中运动组左侧BAI、右侧BA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侧baPWV、右侧baPW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P=0.032,ES=0.503)、TNOS(P=0.043,ES=0.470)具有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其中运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12周的FATmax强度运动能显著降低肥胖大学生体质量和体脂率,改善动脉血管硬化指数,其中NO增加可能是重要的生物学机制之一,但NO的路径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为探索利用贴扎治疗对下背部疼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产生的疼痛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效果,在医院门诊病人中筛选出33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贴扎肌内效贴前进行视觉模拟测试评分和背部肌肉疲劳测试(前测),测试完成后由康复医生贴扎,于患者下背部总共贴着4条5 cm宽的玉型肌内效贴,第1条、第2条肌内效贴,由L-S spine交接处至第12胸椎棘突外侧,第3条、第4条玉字型贴布,固定端在贴布中心点。将贴布中间部分黏贴在腰椎第4及第5脊突的部位,肌肉内效贴张力为25%。贴扎完成后进行第2次视觉模拟测试评分和背部肌肉疲劳测试(后测),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比校前后测结果。结果表明,背部肌肉疲劳测试中后测结果显著优于前测(p0.05);视觉模拟测试评分方面,后测评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前测的ODI评分显著高于贴扎后测((16.34±1.46) vs (7.35±0.66)(p0.05)。患者应用贴扎技术治疗后的自我认知、疾病控制和自信心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本研究表明,贴扎技术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背部痛现象,并能增加背肌耐力变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VICs)激活后增强效应对上肢力量表现的效益以及不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时间诱发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后对卧推(BPT)表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4名男性运动员参与此重复量数交叉设计实验,通过3组3 s卧推MVICs处理(3 MVICs)、3组5 s卧推MVICs处理(5 MVICs)与控制处理(CON),记录推掷高度与杠铃腾空时间,并分析推掷高度以及力量与功率的峰值。本研究发现,不论是3 MVICs、5 MVICs或是CON,后测各时间点卧推高度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p0.05),功率峰值于第4分钟、第8分钟与后测平均值,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p0.05);后测各时间点力量峰值与前测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即使给予较长的组间恢复时间,3 MVICs与5 MVICs产生肌肉疲劳的程度高于诱发PAP的程度,因此无法提升训练良好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动训练已被证明能够改善许多慢性肌肉功能疾病,被用于治疗衰老型肌萎缩。本文采用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研究人类小腿肌肉对运动训练生理响应的电学特性,旨在使用EIT方法可视化运动训练对人类小腿响应肌肉隔室内肌肉纤维体积增加的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被要求在连续5个实验日进行左、右腿单侧提踵训练,应用EIT检测每日运动训练前和运动训练后小腿肌肉的电导率分布。为了定量分析运动训练对响应肌肉隔室的作用,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EIT重建图像的空间平均电导率<σ>。结果 运动训练后,由小腿腓肠肌组成的M1肌肉隔室空间平均电导率<σ>M1显著增加。此外,连续5个实验日的EIT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训练前的空间平均电导率<σpre>M1呈上升趋势。所有实验对象在实验日1早晨进行实验前的腿部瘦体重与<σ>M1呈线性关系,即<σ>M1随腿部瘦体重增加而增加;运...  相似文献   

13.
高强度运动造成肌肉损伤进而提高肌肉的耗氧量,而矿物质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的物质。本研究为了探讨摄入海洋性矿物质对肌肉组织耗氧量的影响,选取了10名大学生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在单次高强度运动前后,测量体重来判定运动员的脱水量,并在高强度运动挑战后按照脱水量的1.5倍给予饮料摄入。饮料分成海洋性矿物质饮料及安慰剂两种,并在安静期与摄入海洋性矿物质饮料后2 h后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检测肌肉组织氧含量及耗氧量。研究显示,高强度运动会降低肌肉组织的血液量((93.82±5.06)μmol/L>(80.35±3.71)μmol/L)及提高耗氧量((0.53±0.12) mL·min-1·100 g-1<(0.79±0.12) mL·min-1·100 g-1),摄入海洋性矿物可以降低高强度运动后2 h肌肉组织的耗氧量((0.79±0.12) m L·min-1·100 g-1>(0.44±0.09) m L·min-1·100 g-1)。因此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挑战后,摄入海洋性矿物质饮料可抑制高强度运动所造成的肌肉耗氧量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郑瞳  牟长城  张毅  李娜娜 《生态学报》2016,36(19):6284-6294
运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方法,测定了我国温带张广才岭7种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坡位和阴坡上、中、下坡位及谷地)天然白桦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白桦林植被碳储量((76.28±18.11)—(115.57±5.59)t C/hm~2)在阴、阳坡的上坡位和下坡位显著高于谷地35.1%—51.5%(P0.05),阴、阳坡中坡位高于谷地但差异性不显著(32.5%—33.6%,P0.05);2其土壤碳储量((81.53±6.15)—(181.90±21.62)t C/hm~2)在阳坡各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下部与谷地24.0%—123.1%(P0.05),阴坡上、中部显著高于阴坡下部和谷地36.0%—81.2%(P0.05);3其生态系统碳储量((174.57±20.27)—(282.96±17.92)t C/hm~2)在阳坡各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下坡位与谷地14.1%—62.1%(P0.05),阴坡上、中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下坡位与谷地19.5%—48.1%(P0.05);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6.98±1.60)—(9.59±0.69)t hm~(-2)a~(-1))在阴、阳坡上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坡位34.2%—37.4%(P0.05),其他4个立地类型高于阴坡中坡位但差异性不显著(8.5%—20.6%,P0.05);5其年净固碳量((3.26±0.74)—(4.56±0.36)t C hm~(-2)a~(-1))在阳坡上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坡位39.9%(P0.05),其他5个立地类型高于阴坡中坡位但差异性不显著(9.2%—30.4%,P0.05)。因此,张广才岭天然白桦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均存在着明显的立地分异规律性,故在评价与管理我国温带白桦林碳汇时应考虑立地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下游戏运动模式对小学生能量消耗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无固定运动习惯的12位小学男生为受试对象。受试者年龄(9.75±0.45)岁,身高(135.91±7.63) cm,体重(38.25±13.00) kg,身体质量指数(20.41±5.40) kg/m~2。在熟悉器材与环境后,进行3次每次20 min的虚拟现实游戏(棒球,网球,拳击),实验过程配带CosMed K4b 2可携式气体分析仪与Polar表,采集能量消耗与心率变异度指标。将实验数据分别以单因素方差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受试者进行3种游戏各变量间差异情况,显著水平定为p0.05。研究发现,拳击在VO_2 ((18.46±6.50) mL·min~(-1)·kg~(-1))、HR ((136.74±25.4) beats/min)、VE ((23.80±7.33) L/min)、做功((378.24±147.51)kJ·kg~(-1)·min~(-1))、总能量消耗((60.52±14.66)Kcal)与METs(5.26±1.85)等变量,皆显著高于网球(V0_2:(14.18±4.36)mL·min~(-1)·kg~(-1),VE:(16.15±3.18)L/min,HR:(113.09±11.71)次/min,做功数:(298.87±87.45)kJ·kg~(-1)·min~(-1),总能量消耗:(49.10±12.66) Kcal与METs (4.04±1.24))与棒球(V0_2:(11.39±2.90) mL·min~(-1)·kg~(-1),VE:(13.75±5.17)L/min,HR:(104.73±9.83)次/min,做功数:(240.08±68.22) kJ·kg~(-1)·min~(-1),总能量消耗:(40.86±16.5) Kcal与METs:(3.25±0.83))。而拳击在心率变异度的指标(LF,HF与LF/HF,Mean HR,Mean RR与rMSSD)上则明显高于棒球与网球(p0.05)。10 min恢复期与安静期比较发现,棒球与网球的副交感神经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拳击项目则在恢复期明显高于安静值(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以虚拟现实拳击游戏能量消耗较接近中等强度运动效果,在对于消耗热量、运动健身与体适能方面则有明显的效果,另也可作为体重控制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表面肌电分解技术,分析伸膝动作中不同发力状态下大腿肌肉运动单元的解码准确性,并对比神经特征和肌电特征在肌肉激活程度估计中的效果. 12名大学生分别以2种发力速度和4种发力等级完成伸膝动作的等长收缩.实验同步采集受试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处的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和伸膝动作收缩力.基于卷积核补偿算法解码肌电信号得到运动单元动作电位,提取神经特征用于收缩力的互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对于股内侧肌,2种任务及4种收缩力等级下平均解码得到(7±4)个运动单元,股外侧肌平均解码得到(9±5)个运动单元.它们的平均脉冲信噪比(pulse-to-noise ratio,PNR)为30.1 d B,对应解码准确率大于90%.股内侧肌的两种神经特征与力之间的平均相关性分别为(0.79±0.08)和(0.80±0.08),股外侧肌的两种神经特征与力之间的平均相关性分别为(0.85±0.05)和(0.85±0.06).综上可见,基于肌电分解技术可以准确识别不同发力状态下大腿肌肉的运动单元放电活动,并且运动单元放电频率与伸膝动作力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运动康复、运动训练及人机接口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水平及其与RA继发性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之间的关系,探讨RA的发病机制及RA继发ILD的相关因素,我们选择了64例RA患者,其中单纯的RA患者36例,RA并发性ILD患者28例;健康对照者32例。我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IB)检测了各组患者血清中HO-1的含量,同时,通过对各组患者免疫学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A,IgM,α2-球蛋白以及γ球蛋白的差异)、各组临床相关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晨僵时间,关节肿痛数,抗环胍氨酸蛋白抗体(cyclic peptide containing citrulline,CCP)阳性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总RA组患者血清HO-1含量((6.34±0.71)ng/L)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17)ng/L)(p0.05),且RA并发性ILD组患者血清HO-1的含量为(9.52±1.14)ng/L显著性高于单纯RA组((3.92±0.24)ng/L)(p0.05),表明HO-1可能参与RA的发病,并且在RA继发I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我们的研究为类风湿关节炎及其继发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吸烟对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以及对内皮功能和baPWV的影响.方法: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根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n=60)和不吸烟组(n=60),所有患者服用氨氯地平(5 mg,Qd)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降压疗效以及治疗前后NO、ET-1、baPWV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吸烟组与不吸烟组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53%、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吸烟组与不吸烟组NO浓度分别为272.96± 48.62 (μmol/L)、318.42± 44.17 (μmol/L),ET-1浓度分别为432.22± 50.78(μg/L)、342.75± 43.81 (μg/L),baPWV分别为1857.9± 214.2 (cm/s)、1630.3± 110.0 (cm/s),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经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不吸烟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O 318.42± 44.17 (μmol/L) vs 385.37± 58.45 (μmol/L);ET-1342.75± 43.81(μg/L) vs 258.49± 43.19 (μg/L);baPWV 1630.3±110.0(cm/s)vs 1573.9± 140.4 (cm/s)),而吸烟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NO 272.96± 48.62 (μmol/L) vs 289.87±48.63 (μmol/L);ET-1 432.22±50.78(μg/L)vs 423.31±47.43 (μg/L); baPWV1857.9±214.2(cm/s) vs 1804.5± 226.1 (cm/s)).结论:吸烟对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吸烟影响氨氯地平改善内皮功能及baPW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38通路是真核细胞转导细胞外信号到细胞内引起细胞反应的一类重要信号通路,它能够调控多种细胞内分子事件。p38是p38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末端激酶,它能够通过调控MyoD、Myf-5活性或表达、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某些细胞分化相关mRNA的更替等方式影响肌肉分化进程。运动能够激活p38,p38可能通过NF-κB/IL-6/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MRF)及肌细胞专一增强因子2(muscle-specific enhancement factor2,MEF2)、过氧化物增殖物活化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在运动介导的肌肉发生、线粒体发生、血糖摄取能力提高等几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经临床表现、血清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例DMD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案进行治疗.术后第3、6、9、12个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疗效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该患者肌力提高,动作灵活.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较前明显下降,活动能力评分和徒手肌力较前增加,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减低及时限缩短较前改善,肌肉MRI复查显示肌肉病变程度较前减轻、肌肉轮廓较前清晰.结论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是一种治疗DMD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