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卵果松地理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中美洲4个国家16个地区的卵果松(Pinus oocarpa)种源进行苗期试验,测定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并对其55个月生的苗高和地径进行方差分析,共结果发现:不同种源的卵果松,在同一试验地上,其苗高、地径差异极为显著,初步选出超过对照114—125%的种源,滇南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可引种洪都拉斯种源造林。本试验还对卵果松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地理种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尹擎  罗方书  皮文林  万国华   《广西植物》1995,15(1):52-56
在云南松全分布区内,按不同经纬度、海拔采集种源,共收到64个种源进行栽培试验。6年的试验材料证明,各种源间生长差异极为显著,筛选出了苗高为对照118.1-134.6%的9个优良种源。对云南松形态和持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云南松种源选择和早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地理种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Fr.)全分布区内.按不同经纬度、海拔采集种源.共收到64个种源进行栽培试验。6年的试验材料证明,各种源间生长差异极为显著.筛选出了苗高为对照118.1—134.6%的9个优良种源。对云南松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云南松种源选择和早期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厚朴苗期性状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6~10月,对试验区种植的18个1 a生厚朴(Mqgnolia officinalis)种源的苗高、地径等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了厚朴不同种源苗高、地径的遗传变异、生长节律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高、地径差异极显著,且有显著相关性;不同种源厚朴在6~7月生长缓慢,7月后加快,9月后生长缓慢;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厚朴种源的遗传变异有显著影响,且以地理因素为主;依据种源间苗高、地径生长性状的二维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结果,18个种源被划分为5个种源区,根据种源苗期生长优劣,初步筛选出道县、桑植、安化3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厚朴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生长量实测法,对19个种源的厚朴幼苗进行了连续测定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厚朴的苗高、地径、地下部干重、根冠比及总含水量等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厚朴苗木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变化规律均呈现“S”型增长,并且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厚朴苗高和地径生长的主要时期是7~9月,该时期苗高和地径分别占全年生长量的77.7%和50.0%.厚朴种源苗期地理变异表现为经纬双向变异.苗高、地径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苗高与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地径与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综合其生长表现,选出5个优良种源是道县、江华、安化、融水及潜山种源.  相似文献   

6.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苗期表现优良的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种源/家系,对其13个种源55个家系的苗高(h)、地径(bd)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山鸡椒1年生苗木生长期可分为生长初期、速生期和完全木质化期,苗高、地径生长不同步。山鸡椒不同种源、家系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利用综合选择指数法建立综合选择式为I=0.007Xh+0.74Xbd,建阳2号、富阳1号、遂昌8号、遂昌13号和岳西1号等5个家系优良度为I级,入选率为9.1%。浙江富阳和福建建阳2个种源的苗高、胸径期望遗传增益值最高;建阳2号、遂昌8号、富阳1号、遂昌13号、岳西1号、建阳3号、岳西6号等7个家系的苗高、胸径期望遗传增益最高。因此,依据生长性状综合选择和遗传增益表现,选择出建阳2号、富阳1号、遂昌8号,遂昌13号,岳西1号5个家系以及浙江富阳和福建建阳2个种源为优良家系/种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褂木不同种源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马褂木6个种源(云南金平、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贵州黎平、广西全州、江西庐山)一年生实生苗的苗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源在苗高生长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2)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苗高生长方程,发现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呈现明显的"慢—快—慢"的"S"型生长节律。(3)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苗木生长划分为幼苗期、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阶段,福建武夷山种源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长,江西庐山种源最晚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短。速生期苗高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最大的是浙江安吉种源,达56.05%;第二是福建武夷山;最小的是江西庐山种源,只有34.29%。(4)依据苗高和地径两个性状的聚类分析把6个种源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全州种源,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第二类是金平、安吉、武夷山、黎平种源;第三类是庐山种源。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马褂木6个种源(云南金平、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贵州黎平、广西全州、江西庐山)一年生实生苗的苗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源在苗高生长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2)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苗高生长方程,发现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呈现明显的“慢—快—慢”的“S”型生长节律.(3)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苗木生长划分为幼苗期、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阶段,福建武夷山种源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长,江西庐山种源最晚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短.速生期苗高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最大的是浙江安吉种源,达56.05%;第二是福建武夷山;最小的是江西庐山种源,只有34.29%.(4)依据苗高和地径两个性状的聚类分析把6个种源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全州种源,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第二类是金平、安吉、武夷山、黎平种源;第三类是庐山种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源厚朴苗期性状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植物及分布区域广、环境异质化程度明显的现象,采用田间种源实验,对分布在中国7个省的14个种源厚朴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厚朴的苗期生长性状差异显著。种源遗传力分析表明,苗高和单株叶面积两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93、0.79,可认为以苗高和单株叶面积为主的种源多性状综合选择改良潜力巨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遗传相关、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单株叶面积和地上部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程度高于地下部生长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性状组合数量和程度低于遗传相关。厚朴苗期种源选择的首选因子为各生物量及单数叶面积性状,辅助因子为苗高和地径。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初步选定景宁、武夷山、龙胜、开县、城固、宁强及洋县的种源为优良厚朴种源。  相似文献   

11.
用成年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Franch)Rehd.树的无菌增殖芽苗作为生根试验材料。结果表明:接种在含生长素(IBA、NAA)0.01-1.0mg/1的MS/2培养基中,芽苗的平均生根率为50.4%;在高浓度(150-250mg/1)生长素溶液中浸泡芽苗基部30分钟,然后接种到无生长素的MS/2培养基中,其生根率为60.1%;用高浓度生长素液蘸芽苗基部的生根率为83.5%;芽苗在含IBA1-5mg/1的培养基中培养2-4天,然后转入MS/2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生根率可达92%以上,根伸长正常。黑暗条件明显抑制生根,每日16小时至24小时光照对芽苗生根有益。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ICP),测定相同立地上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10个种源针叶内25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矿质元素含量与树高、胸径生长量的相关性,认为利用常绿针叶树种休眠期内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性研究马尾松矿质营养水平是可靠的。矿质营养与产地经、纬度呈负相关。广东和广西的种源可作为江苏地区今后推广马尾松的主要种源。马尾松针叶内钙和锌含量可作为马尾松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的预测因子。初步认为马尾松属于高钙吸收和高锌利用型树种。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物种,在当地的经济、生态和水土保持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云南东北部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测定了成年植株的胸径、株高、叶片长度、干重、比叶长及叶片碳、氮、磷含量,分析了不同海拔下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胸径、株高、叶P含量和叶C∶N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而叶C∶P和N∶P呈现的趋势与叶P和叶C∶N的相反;云南松叶片单束松针长、比叶长、叶C、N随海拔升高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单束松针重呈增加的趋势;各海拔的N∶P值(平均值为5.82±0.10)均小于14,且与植株胸径、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云南松对海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植株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营养限制,该结果支持生长速率假说。本研究揭示了云南松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为云南松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和生长差异,该文以30个种源樟树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叶面积、长宽比、形态因子、株高、地径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30个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88%~16.14%,显示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面积、叶厚...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种源在异质养分环境中的觅养行为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广东信宜、福建武平、广西岑溪3个不同磷效率特性的马尾松种源,构建同质和异质两种养分环境开展盆栽实验,研究马尾松搜寻利用异质分布养分的获取机制及不同种源觅养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与同质营养环境相比,异质营养环境中马尾松种源具有较高的苗高、地径生长量、较强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生产能力。研究证实了根系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可塑性在马尾松获取异质分布养分中的重要性。马尾松可通过在富养斑块中须侧根的大量增生、对N、P、K等元素的有效吸收提高其觅养能力。马尾松在拓殖富养斑块的初期主要依靠新生侧根的增加和侧根的延长,在拓殖一段时期之后则主要靠新生侧根的生成和须根数量、须根密度的增加来搜寻异质分布养分。异质养分环境中的根系具有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主要缘由在富养斑块中对N、P、K大量的吸收。综合比较分析认为,在3个参试种源中广西岑溪和福建武平种源在异质营养环境中拓殖富养斑块和觅养能力较强,广东信宜种源拓殖和觅养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和苗木性状地理变异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志龙  虞木奎  马跃  唐罗忠  方升佐 《生态学报》2011,31(22):6796-6804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是优良的能源和用材树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并已有悠久栽培利用的历史,研究其种子和苗木性状地理变异规律对选择优良种源和适生区十分必要.研究收集了13个省(区)36个种源的麻栎种子,在测定麻栎种子性状的基础上,在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林场进行了苗期试验和苗木性状测定,并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这些性状在经纬2维方向的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1)麻栎种源间种子长度、宽度、百粒重和营养内含物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百粒重、长度和宽度总体表现双向渐变趋势,随经度增高而增大,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主要受到经度的控制;以西南到东北为中间地带,可溶性糖含量向东南表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向西北则相反;淀粉含量从西北到东南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麻栎种源苗高、地径、生物量、热值和木材化学组分存在极显著差异.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呈双向渐变,经正向变异且变化幅度较大,纬负向变异且变化幅度较小,经度影响大于纬度;热值拟合回归方程不显著,方程无意义.木质素含量北部大于南部,但北部以西北部最高,南部以东南部最高.3)研究显示,麻栎种子和苗木性状多数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这也是麻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遗传变异结果.  相似文献   

17.
红松种源材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帽儿山地区17 年生26 个红松种源试验林进行了材质性状研究, 主要包括材质性状在不同种源间遗传变异情况以及从髓心到树皮径向变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各项材质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各项材质均存在着一定的径向变异模式, 主要表现在:红松各种源的管胞长度、管胞直径、木材密度和晚材率总体趋势是从髓心向外呈迅速增加趋势, 而年轮宽从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本项研究为红松材性早期选择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