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比目鱼     
(一)比目鱼的释名比目鱼的名称在中国古文献中记载很早,《诗经·尔雅》内就有“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曰鲽”的记载.因它们的两眼同位于头的一侧,古人乃猜测游动时一定是两条鱼合作,一尾鱼看左侧,另一尾鱼看右侧,是并肩而行的;故曰“不比不行”,因而得名比目鱼.古时我  相似文献   

2.
皮鳞鱼属(Rugogymnocypris)系岳佐和、黄宏金于1964年以采自西藏羊卓雍湖的皮鳞鱼Rugogymnocypris tibetanus为模式而建立的。所依据的主要特征是“全身被着排列不整齐、分布不均匀、较大、埋于皮下的鳞片”,并以其极相似于裸鲤属(Gymnocypris)而定的属名。 1962、1963和1965年我们在青海湖渔场先后收集到四尾具有类似皮鳞鱼鳞片的青海湖裸鲤标本(图1);1974年,在西藏班公湖采到一尾类似的高原裸裂尻鱼标本(图2)。访问当地渔工和群众,一致认为“皮鳞鱼”标本是极为罕见的。不由使人怀疑,“皮鳞鱼”所  相似文献   

3.
龙鱼     
近几年来,热带观赏鱼的种类,增添了新品种——龙鱼。龙鱼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不在于“新”,而在于奇。它那威武奇特的嘴脸,细长的胡须,体色银光粼粼。龙鱼适应性强。生活力更强,水温降到8℃,其他的热带观赏鱼已相继死亡,可是它仍能生存一段时间。而且龙鱼的食性很杂,荤素均可。龙鱼的繁殖方式很怪。其他热带观赏鱼大多产于水草上孵化,可它把卵产出后,吞进口里慢慢孵化。历经一月之久,才将其孵出幼鱼从口中吐出。目前的龙鱼品种有“巴西银龙鱼”,“巴西黑龙鱼”、“马来西亚金龙鱼”、“马来西亚青金龙鱼”“印度尼西亚红龙鱼”、“印度尼西亚红尾金龙鱼”及“澳大利亚神龙鱼”等。  相似文献   

4.
稻—鱼—蛙立体农业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是一个稻米生产大国 ,古代劳动人民早已认识到稻田中的鱼、蛙与水稻生长的互利关系。三国时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出稻田可以作酱”;宋朝诗人辛弃疾的词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生动地描述了那种自然景象。但是到目前为止 ,对稻 -鱼 -蛙共生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还较缺乏。本文旨在通过在稻田中放养美国青蛙及草鱼 ,进行立体种养殖来分析探讨稻 -鱼 -蛙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 ,为该项技术的深入研究、生产的推广普及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放草鱼夏花 2 0 0尾 ,进行经济效益的比较试验。1 .3 秧苗的栽插与鱼…  相似文献   

5.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东湖鱼群数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了武汉东湖中的鱼类个体数。鱼探仪的探头可以横向或垂直放置,水平探鱼时得到的是从湖面到1.5米深的个体鱼探图像;垂直探鱼时得到的是从1.5米到水底的个体鱼探图像。按半减半角3°计算了鱼探仪探索的水团中鱼的密度。根据每100米距离的个体鱼探图像计数值的时间系列变化以及鱼类密度的两向方差分析,发现鱼类的栖息密度随湖区的不同而异。根据各湖区鱼类当时的“现存”尾数,估计东湖郭郑湖区(11平方公里)1983年10月“现存”的鱼数为44万尾,1984年3月为112万尾。  相似文献   

6.
作业1 “鱼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条件”为了功课的进行需要有: 1.活的鱼,不大的(10—12厘米长)小鳟鱼、鲫鱼或鲤鱼。数目按每3—4个学生一尾计算。 2.容量1—2公升的瓶或小养鱼缸,数目也是每3—4个学生一只。 3.演示用的养鱼缸(大小约60×30×30厘米),在里面预先栽种植物和养二三尾中等大小的鱼。为了使在课上能够演示出鱼的取食,在上课前一天不要给鱼喂食。 4.在容量3—4公升的瓶中,倒满预先煮  相似文献   

7.
1979年8月我们在河南商城县南部的深山区里采到了过去只听说而始终未得到的“石花鱼”。地点是大别山北坡的金刚台林场附近的小河沟里,用蚯蚓作诱饵,共钓到这种成鱼8尾,体长75—133毫米;幼鱼2尾,体长27—31毫米。经鉴定为属鲃亚科的侧条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朱作言研究员主持的“快速生长转基因鲤鱼的中试研究”已通过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和林浩然院士等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研究建立了快速生长转基因鲤鱼的高效、安全养殖模式;对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食品消费安全进行了严密的科学实验,证实了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的食品消费安全性,为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朱作言院士主持的该项研究,筛选获得了快速生长的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黄河鲤鱼核心群200尾,其生长速度比对照鱼快140%以上。试验证明:转基因鱼怀卵量略低于普通黄河鲤鱼,受精率和孵化率与对照鱼无显著差异,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黄河鲤鱼具备大规模苗种繁育生产能力;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F1代的大规模养殖不仅增产,而且可降低养殖成本,并为转基因鱼的进一步选育提供材料;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三倍体鱼平均体重增长速度比对照鱼提高15%,铒料利用效率提高11.1%,由此建立了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试验还证明:摄食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对小鼠的生长、脏器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繁殖能力及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均无影响。为此,专家建议,尽快推广养殖转基因三倍体鲤鱼,在我国建立世界首例转基因动物品种商品化生产的范例。杨淑培  相似文献   

9.
食蚊鱼卵胎生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霆隽  曹春华 《生物学通报》2005,40(3):56-57,F003
2001年初夏,我们在学习《动物学》时,为验证课本中关于食蚊鱼(Gambuisa Amnis)卵胎生的理论知识.从野外捕回一些食蚊鱼,其中一尾正在产仔,我们仔细观察了它产仔的全过程,然后将它单独饲养于室内。1个月后,意外发现这尾雌鱼再次产仔、这是什么原因呢?经查阅文献,见到郑文彪的“卵胎生鱼类的受精受孕方式”一文和高书堂等的“放养食蚊鱼”一文。  相似文献   

10.
低温对转抗冻蛋白基因罗非鱼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逐渐降低水温对转抗冻蛋白基因罗非鱼生存影响的初步观察结果。用30尾转抗冻蛋白基因罗非鱼,从22℃开始,以2℃/h下降至7℃,发现在9℃有6尾死亡,7℃又有10尾死亡,有14尾存活,但有不同表现,从存活14尾鱼和死亡的6尾鱼中提取总DNA,作原位杂交,有10尾为阳性,再从这10尾呈阳性鱼肝中分离总RNA,作RNA—DNA杂交并未发现阳性结果,表明有外源DNA的整合,但未发生转录或弱的转录,不过有部分转基因鱼表现出具有耐低温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光唇鱼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光唇鱼[Acrossochilus yunnanensis(Regan)]原名云南鲃[Barbus yunnanensis(Regan)],土名“马鱼”,是滇东经济鱼类之一。现将在南盘江支流巴江进行的生态观察简述如下。 (一)年龄组成与生长 分析150尾标本,以鳞片环纹切割现象为龄期依据,其年龄组成Ⅰ—Ⅲ龄鱼占94%,Ⅳ—Ⅴ龄占6%。各龄鱼的体长和体重,据150尾测量结果,与昆明湖的比较,同龄鱼无论体长和体重均较昆明湖的为小(表1)。这与各水域饵料的多少,捕捞时所采用网目的大小以及个体生长的差异等有关。 (二)肥满度和含脂肪量 为进一步了解巴江云南光唇鱼的生长情况,根据公式: Q(肥满度系数)=(W(鱼的体重)×100)/L~3(鱼的长度)  相似文献   

12.
从XY雌鱼雌核发育产生YY超雄黄颡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激素性逆转结合雌核发育技术,从XY雌鱼产生YY超雄黄颡鱼。与性逆转和后代测交选种技术比较,本文的方法可以缩短两代的育种时间,并提高超雄鱼的产出。通过测交证明,与正常的XY雄鱼一样,YY超雄黄颡鱼是能成活和有生育力的,其后代雄鱼占75.9%—100%,平均90.30%。从29尾雌鱼产生的雌核发育的后代294尾,只有11尾雄鱼,绝大多数是雌鱼;而在12尾YY超雄鱼测交的后代出现0—24.1%雌鱼。从上述结果可以推测,黄颡鱼的性决定体制是雌性配子同型(XX♀/XY♂),但常染色体性修饰基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本文还对超雄鱼在商业上大量生产全雄黄颡鱼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和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鱼岁)属(Phoxinus),隶属鲤科雅罗鱼亚科,是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的鱼类。全世界有10种左右,我国已有记载的有7个种,四川省尚无记载,我们先后共得标本百余尾。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先生和我们多次鉴定核实,认为是杂色(鱼岁)(Phoxinus variegatus)。其生态特征,我们也进行了初步观察。 杂色(鱼岁),在城口、万源一带群众叫“麻鱼子”,南江、平武的群众叫“木叶鱼”,最大个体体长为11厘米,体  相似文献   

15.
官亭水库发现一尾具有两个肛门的雌性鳙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冬捕期间,曾在湖南省临澧县官亭水库进行鱼获物分析时,发现一尾具有两个肛门的雌性鳙鱼,并对这尾鳙鱼进行了测定和解剖,在检查中看到该鱼的肠道、鰾、生殖腺等器  相似文献   

16.
范凤娟  章群 《生态科学》2009,28(5):457-459
测定并分析了长江水系汨罗江4尾鳤鱼(Ochetobius elongates)和珠江水系柳江2尾鳤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981bp,发现6个单倍型,其中19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5个;AT含量和GC含量分别为57.6%和42.4%。在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的邻接树上,汩罗江和柳江鳤鱼各自聚群。汨罗江4尾鳤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7,柳江2尾鳤鱼间遗传距离为0.001,而2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5(0.013~0.017),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表明汩罗江鳤鱼与柳江鳤鱼出现较明显的遗传分化。由于本研究采集地理群体少,分析的样本小,为更好地揭示长江和珠江水系鳤鱼的遗传变异,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分析更多大样本的地理群体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辽宁阜新县大五家子镇三吉窝铺的鱼化石。该鱼具有颞孔 ,前上颌骨小 ,上颌骨大 ,辅上颌骨 1块 ,口缘有一行锥形齿 ,背鳍小于臀鳍 ,1 6根分叉尾鳍条 ,尾下骨 7块 ,尾上骨 1块 ,尾神经骨 3~ 4块。这些特征基本上是狼鳍鱼的定义特征 ,因此 ,应该属于狼鳍鱼属。阜新标本的第三眶下骨呈半圆形 ,不同于狼鳍鱼属各已知种。阜新标本的下颌长而低 ,在狼鳍鱼属中 ,只有三棵榆树狼鳍鱼和德永氏狼鳍鱼的下颌与之相似。但阜新的标本在具有 1 0根胸鳍主要鳍条、1 6根尾鳍分叉鳍条以及 1块尾上骨方面不同于三棵榆树狼鳍鱼。与德永氏狼鳍鱼相比 ,阜新标本的第三眶下骨小、半圆形、后端不伸达前鳃盖骨的前缘 ,辅上颌骨较大 ,身体较宽。根据上述阜新标本的特征 ,建立狼鳍鱼属一新种———阜新狼鳍鱼。  相似文献   

18.
图们江滩头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滩头鱼Leuciscus brandli(Dybowski)又名三块鱼、远东雅罗鱼或勃氏雅罗鱼,为鲤科少有的河口性鱼类。繁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急滩上产卵,故名滩头鱼。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图们江、绥芬河流域和台湾省。滩头鱼为图们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有关滩头鱼的生物学研究,国内尚无正式报道。1977年4—10月,我们调查图们江流域的鱼类,同时收集了滩头鱼标本1,317尾,其中用于解剖的1,215尾材料,取自珲春河下游,滩头鱼主要产卵场东岗子(距图们江干流约1公里)。习性观察及人工授精工作均在  相似文献   

19.
细鳞斜颌鲴的养殖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21-438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