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皖南山区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有维管植物2 342种、隶属198科913属。本区植被水平地带从北到南植被组成日趋复杂,南方成分和蕨类植物明显增多,阔叶林常见,但均呈小块状分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逐渐减小,常绿阔叶林面积随之增大。垂直分布明显,从下至上依次是农耕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灌丛或山地草甸,基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其原始植被更是如此,并随着纬度的升高,其植被类型分布的上限随之降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热带-温带分布占优势,其科的分布类型分别占31.8%与23.6%;属的分布区类型显示温带分布占50.7%处于优势,热带分布占36.6%,其中北温带和泛热带成分各自占了19.6%与18.6%,科属统计数据的差异性,以及本区草本植物含59.0%占优势等,都显示本区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说明皖南山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重要地带。皖南山区古老成分众多,有单种科3科,单种属和寡种属丰富,各有65与133属,分占总属数的7.1%与14.6%。特有属、种众多,有特有属29个,占总属数的3.5%,低于全国特有属所占比例7.1%,有安徽特有被子植物25种,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特有蕨类4种,被子植物81种。本区还蕴藏丰富的食用、药用、工业与观赏用等经济植物,但一些种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正逐渐减少,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24-241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3.
 九龙山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北纬28˚21′,东经118˚52′。土地面积约75km2。主峰海拔1724m。植物种类丰富,初步统计约有种子植物143科、584属、1149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组成为主。本文用数值分类NTS专用软件在IBM—PC型计算机进行数值分类。主要有6个植被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林,针叶林和竹林。常绿阔叶林为本区地带性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本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4.
李庆辉  朱华 《广西植物》2007,27(5):741-747
基于西双版纳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植被调查资料,统计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组成,记录有种子植物95科223属351种(包括变种和亚种)。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以泛热带分布科最多,达41个,占总科数的43.16%。属的分布类型中,热带分布属共计187个,占总属数的83.86%。在热带分布属中,又以泛热带分布属最多,达61个,占总属数的27.35%;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计有47个,占总属数的21.08%。种的分布类型中,各类热带分布的种最多,占总种数的70.37%,其中又以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具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特点,属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进一步分析表明此区系具热带北缘的性质,但同时也呈现出向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香港长洲岛野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洲岛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37种,隶属于73科184属.植被类型以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灌丛群落.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地理成分占优势,热带性质明显.该岛的植物区系与邻近岛屿植物区系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香港植物区系组成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人为活动和外来植物的影响,其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的保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朱华 《植物科学学报》2016,34(5):715-723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800~3400 m的山地,这类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且植物区系组成与热带植物区系有古老的渊源。该文以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例,对其植物区系与其气候条件的不协调进行剖析。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记录了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在植物区系科的地理成分上,无论是含种数多的科,还是所有科的分布区类型,都是以热带分布科为主,体现了它的远古热带起源背景。在该种子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7.75%,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33.45%,在近代演化上仍体现出明显的热带亲缘特征。按照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的暖温带-温带气候条件,它相当于中国东部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在中国东部地区类似气候条件的地带性植被的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属通常只占总属数的25%~27%,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与所在地的温带气候明显不协调。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笔者认为结合哀牢山地区曾经是低海拔夷平面,在第四纪以来才迅速抬升形成的地质历史,可能这里曾经在第四纪以前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常绿阔叶林随着地形的迅速抬升,逐渐适应了因海拔上升而形成的温带气候,成为在云南高海拔山地存在的所谓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其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及常绿阔叶生态外貌并未因气候改变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香港索罟群岛植被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罟群岛植被的次生性很强,以常绿灌丛为主,兼有次生性常绿阔叶林、滨海沙生灌草丛及少量半红树植物,其中灌木、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群岛共有维管植物259种,隶属于85科207属,其中本土野生植物70科193属245种,包括2种受国家或地方保护的植物。其植物区系热带性质明显,56.47%的科属于泛热带分布,94.69%的属为热带分布类型,83.40%的种为热带分布,与邻近的广东内伶仃岛植物区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受岛屿面积、海拔、隔离程度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群岛各岛屿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各有特点,其中大鸦洲、小鸦洲植物种类最丰富。  相似文献   

8.
香港果洲群岛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实地调查统计,香港果洲群岛共有维管束植物140种,隶属于54科115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6种.裸了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8科108属133种.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灌丛、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滨海砂生植被.果洲群岛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报道了果洲群岛各岛植物种类,并分析了各岛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为香港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9.
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海 《广西植物》2010,30(1):95-101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植被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维管植物计有116科235属39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 ;在科、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中,热带分布55科、温带分布21科,热带分布142属、温带分布68属,热带分布231种、温带分布148种,其中中国特有分布类型有1科、7属51种,热带、亚热带分布区类型与温带分布区类型的比例分别为100∶38 .18、100∶47 .89和100∶64 .07 ,说明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地理性质;构成闽西绿阔叶林群落乔木与灌木层的数量优势表征科为樟科、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茜草科、大戟科、桑科、冬青科等多为热带或亚热带科,均为华夏植物区系的典型成分,且含有许多古老、原始的类群;通过比较不同纬度分布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中亚热带植物区系向南亚热带植物区系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101科273属514种,落叶栎林分布面积最广。随海拔升高,植被依次呈现出4个分布带:沟谷落叶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主要有4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其中热带分布占总属数的75.21%,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热带性质。其天然植被类型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含暖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草丛,2个植被亚型含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林,以及33个群系。  相似文献   

11.
后河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研究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 ,有 110科 2 88属 5 34种 ,科的分布型以热带类型为主 ,属的分布型温带类型占优势 ,反映该群落区系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区系特点 ;该混交林主要由以单叶、中型叶及非全缘叶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组成 ,群落层次分明 ,从上至下 ,落叶阔叶树种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常绿阔叶树种比例逐渐增加 ;除两低海拔样地外 ,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小 ,各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于2010-2011年在湖南八大公山(Badagongshan,BDG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25 hm2(500 m×500 m)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样地区系成分、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样地属于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以泛热带分布科(24.50%)和北温带分布属(24.56%)占优势,包括9种珍稀濒危植物。样地内木本植物合计53科、114属、238种(含种下分类单位),186556株存活个体。落叶树144种,常绿树94种。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樟科(Lau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占据优势;个体数超过1000的有38个物种,以常绿树种(63.16%)为主;稀有种(〈25株)103个(占样地物种总数43.28%)。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优势树种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和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亚乔木层(优势种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灌木层(优势种短柱柃Eurya brevistyla和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个体数超过1000的树种和稀有种主要来自灌木层。由于生长型限制,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5.41 cm),DBH〈5 cm的个体占优势(68.40%)。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植物区系及南坡和北坡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鹏   《广西植物》1993,13(3):225-233
大别山位于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约有维管植物1722种,隶属于199科、697属。大别山植物区系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2)植物区系起源古老;3)大别山特有成分较多;4)地理成分复杂;5)区系过渡性明显。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从大别山不同区域的五个山头(马宗岭、天堂寨、多枝尖、陀尖、湖北大别山)的气侯、植物地理因素,种子植物的数目和结构、优势科、常绿植物和常绿阔叶林、属种相似性系数等方面着重研究了大别山南、北坡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整个大别山植物区系应归属于华东植物区系,其植被应归入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在划分中、北亚热带分界线时,大别山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14.
广西岩溶植被植物区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数十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对广西岩溶植被全面调查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 1 )广西岩溶植被的植物区系成分有 1 75科 662属 1 5 0 0种 ,其中 6科 1 71属 83 4种为岩溶植被专有 ;( 2 )广西岩溶植被的区系成分以番荔枝科、椴树科、大戟科、苏木科、榆科、鼠李科、楝科、无患子科、漆树科等为主 ,与岩溶植被区系关系密切的科或乔木层优势科一般是落叶种类多或藤本种类多的科 ,如果优势科多数种类或优势种类是常绿的 ,这些种类不是热带植物区系成分 ,就是一类硬叶阔叶或针叶的亚热带种类 ;( 3 )岩溶植被植物区系组成为地域性但带有明显的地带性烙印 ;( 4 )广西岩溶植被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 ,温带成分为辅 ,62 2属种子植物 ,热带分布占 76.2 1 % ,温带分布占 2 1 .1 3 % ,中国特有占 2 .66% ;( 5 )组成山顶矮林的区系成分比较固定 ,乔木种类主要有 :乌冈栎、铁屎米、山胶木 (假水石梓 )、圆叶乌桕、铜钱树、化香树、广东松、翠柏等 ;( 6)与广西酸性土植被比较 ,岩溶植被植物区系中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以及单子叶植物 ,无论是科属组成 ,还是种的组成 ,均没有酸性土植被植物区系占的比例高 ,另外 ,与组成酸性土植被乔木层优势科的关系也很疏远  相似文献   

15.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已知藓类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分别占全国总种数的9.8%和4.2%。该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型多样性。尽管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物种种类的调查与区系成分研究和少数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研究,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物种多样性研究也不平衡,昆虫类和苔藓植物的调查刚起步,真菌资源、淡水鱼类等尚未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宁波北仑常绿阔叶林植被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生活型谱,叶的性质以及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组成植被的热带属略占优势,区系组成极为分散,常绿建群种大多在Castanopsis,Cyclobalanopsis二个属中,植被性质主要表现为中亚絷带常绿阔叶林特征,并逐渐向北亚热带过渡,优势种群的结构表明,本区植被已接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沙群岛的植物与植被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沙群岛是我国最南端的一个植物地理区域,但目前我国植物学家对这里的植物与植被还了解得不多。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个别人工岛,并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概述了南沙群岛的植物与植被的组成、特点及其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8.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已知藓类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分别占全国总种数的9.8%和4.2%。该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型多样性。尽管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物种种类的调查与区系成分研究和少数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研究,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物种多样性研究也不平衡,昆虫类和苔藓植物的调查刚起步,真菌资源、淡水鱼类等尚未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