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香港东平洲岛的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1997和2008年间赴香港东平洲岛进行实地调查,记录该岛共有维管植物207种,隶属于65科173属。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地理成分为优势,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次生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和海边沙滩植物群落以及人工林等。该岛的植物区系与临近岛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香港果洲群岛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实地调查统计,香港果洲群岛共有维管束植物140种,隶属于54科115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6种.裸了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8科108属133种.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灌丛、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滨海砂生植被.果洲群岛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报道了果洲群岛各岛植物种类,并分析了各岛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为香港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凤尾蕨属44个分类群进行孢粉学与叶表皮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属的水平,该属的孢子形态稳定。根据赤道环的有无和脊类纹饰的情况,该属可划分成6种类型。但这与该属的孢子体形态不相关。在属和种的水平,该属的气孔器类型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大部分种类以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为主。气孔器密度、面积、长宽比这3个定量特征在属和种的水平上稳定性都较差,因此不具有分类学价值。基本气孔器类型在种间重复性较高,可作为该属稳定的形态特征之一,在属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但不宜作为该属属下的分类学依据。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对部分疑似种进行初步的分类学处理,并探讨了易混淆种的分类学关系。  相似文献   
4.
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通过切割靶mRNA和抑制mRNA翻译,可在动植物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自2002年首次出现植物mi RNA的报道后,植物miRNA的研究迅速成为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植物miRNA的生物形成途径和作用机制,重点概述了药用植物中miRNA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药用植物中miRNA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香港索罟群岛植被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罟群岛植被的次生性很强,以常绿灌丛为主,兼有次生性常绿阔叶林、滨海沙生灌草丛及少量半红树植物,其中灌木、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群岛共有维管植物259种,隶属于85科207属,其中本土野生植物70科193属245种,包括2种受国家或地方保护的植物。其植物区系热带性质明显,56.47%的科属于泛热带分布,94.69%的属为热带分布类型,83.40%的种为热带分布,与邻近的广东内伶仃岛植物区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受岛屿面积、海拔、隔离程度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群岛各岛屿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各有特点,其中大鸦洲、小鸦洲植物种类最丰富。  相似文献   
6.
凤尾蕨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弄清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台湾凤尾蕨Pteris taiwanensis Ching ex Ching et S. H. Wu为中国大陆分布新记录,另外11种凤尾蕨属植物为省新记录,分别是海南凤尾蕨、指叶凤尾蕨、多羽凤尾蕨、大明凤尾蕨、细弱凤尾蕨、线羽凤尾蕨、栗柄凤尾蕨、单叶凤尾蕨、细羽凤尾蕨、三叉凤尾蕨和鸡冠凤尾蕨。并证实凤仪凤尾蕨Pteris dalhousiae Hook.没有分布至中国。  相似文献   
7.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叠,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生境对卷柏属(Selaginella)植物微观形态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南七仙岭采集的7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孢子叶的叶表皮形态以及小孢子形态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并计算气孔器大小、气孔密度、孢子大小等,比较分析其微观形态的区别及微形态与生境间的关系,为卷柏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同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与孢子叶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明显差异,尤其是孢子叶上的气孔与营养叶相对较小且稀疏,与孢子叶的繁殖功能相符合。(2)不同种卷柏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叶缘刺、气孔和瘤状突起上,表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卷柏属植物种间区分的依据。(3)卷柏属植物的小孢子形态稳定,纹饰多样;部分种间的小孢子形态相似,但可通过纹饰类型、裂缝的曲直进行区分。(4)琼海卷柏的小孢子具有独特的网状纹饰,暗示其具有独特的演化途径。(5)卷柏属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特征、瘤状突起特征,小孢子的颜色、纹饰,与海拔、生境的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