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其乳腺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高表达Ki-67和低表达Ki-67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结果: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绝经情况、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的表达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Ki-67组3年生存率为79.49%,5年生存率为30.77%;低Ki-67组的3年生存率为85.92%,5年生存率为46.48%;两组3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生存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Ki-67呈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68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者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调查患者术后1年的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有1例呼吸道感染、1例腹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患者有3例呼吸道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腹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34例患者中有29例进行了根治术治疗,有5例患者进行姑息治疗;对照组有21例患者进行了根治术治疗,有13例患者采用姑息治疗,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有31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91.2%;对照组患者有25例生存,生存率为73.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够改善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在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各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EGFR能否作为判断晚期声门上喉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性指标。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共52例晚期(Ⅲ期、Ⅳ期)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手术后切除的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GFR表达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生存率及术后放疗对预后的影响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GFR在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存在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物质呈棕黄色,表达率为76.92%(40/52),其中过表达率为44.23%。EGFR的表达与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无关,与浸润程度(P=0.005),淋巴结转移数目(P=0.018),TNM分期(P=0.003),病理分化程度(P=0.011)有关。单因素分析得出EGFR表达程度、T、N分期以及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T、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肿瘤浸润程度(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N分期)是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EGFR的阴性表达组与阳性表达组的3年、5年生存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GFR在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证实了EGFR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对晚期喉癌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但EGFR尚不能作为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行手术及术后辅助放疗患者对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放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经根治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50例,按知情同意原则分成单纯放疗组(48例)、单纯化疗组(54例)、放化疗组(48例)三组,单纯放疗组于术后6周内用15MV-X线照射,总剂量50Gy/25f,治疗30天.单纯化疗组于术后4周内开始用DDP和5-Fu联合方案进行序贯性化疗,放化疗组的剂量同单纯放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91%、51.85%、91.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三年生存率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三年生存率最高.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应用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疗效较单纯化疗和单纯放疗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NSCLC患者(NSCLC组)、5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组)、50例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MIC-1、chemerin水平,分析血清MIC-1、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血清MIC-1、chemerin水平N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血清MIC-1、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患者血清MIC-1、chemerin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MIC-1水平与NSCLC患者年龄、目前吸烟、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复发或转移、生存状态有关(P0.05),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目前吸烟、TNM分期、复发或转移、生存状态有关(P0.05)。高MIC-1水平患者生存率低于低MIC-1水平患者(P0.05),高chemerin水平患者生存率低于低chemerin水平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1、chemerin、TNM分期与NSCLC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血清MIC-1、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部分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相关,可作为早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确诊为晚期NSCLC患者(NSCLC组)和门诊接诊的102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RDW、NLR,分析RDW、NLR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RDW、NLR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60岁、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RDW高于年龄<60岁、无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P<0.05),TNM分期为Ⅳ期、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NLR高于TNM分期为Ⅲ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RDW组、高NLR组NSCLC患者生存率低于低RDW组、低NLR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RDW、NLR与NSCLC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DW、NLR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RDW、NLR较高,RDW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有关,NLR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高水平RDW、NLR预示着NSCLC预后不良,可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PLT)计数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测定99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食管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和PLT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ESC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食管癌组血浆D-dimer、PL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食管癌组D-dimer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而PLT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单因素分析提示D-dimer、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疾病进展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是局部晚期ESC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D-dimer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D-dimer可作为评判局部晚期ESCC预后的独立指标,为ESCC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19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与否将上述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n=103)与对照组(n=92)。先后采用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TNM分期、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N分期、TNM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新辅助化疗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进展期胃癌的N分期、TNM分期是其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而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食管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57例食管鳞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过碘酸雪夫氏(PAS)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合HE染色,观察食管鳞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情况。对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比较和Cox风险模型分析。通过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三维培养建立,观察RNAi沉默VE-cadherin对食管鳞癌Eca109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结果:食管鳞癌中VM表达的阳性率为54.3%,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VM在病理分型为低分化食管鳞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8.9%,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III-Ⅳ期食管鳞癌患者VM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食管鳞癌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者VM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VM的发生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VM组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无VM组(P0.05);Cox分析显示VM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F=0.67)。三维培养结果显示Eca-109细胞在基质胶上形成典型的血管网状样结构,VE-cadherin-siRNA可有效抑制VE-cadherin在Eca109的表达,抑制体外培养的Eca109细胞VM的形成。结论:血管生成拟态是食管鳞癌一种独特的血液供应模式,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转移密切相关,是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包括直接经食管与间接经鼻饲、胃造瘘进食的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一年来放射治疗的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直接经食管进食,其余17例治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进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及放疗并发症护理。结果:放疗前行鼻饲或食管造瘘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放射性食管炎能更好的控制,未发生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等重大放疗并发症。结论:放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的食管癌患者,周密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主动的护患沟通,会导致积极的临床效应,可减轻放射损伤,降低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化疗对食管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及角蛋白19片段(Cyfa21-1)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尿嘧啶,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顺铂。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CEA及Cyfa21-1浓度的变化,应用KPS评分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CEA及Cyfa21-1浓度均较低,KPS评分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CEA及Cyfa21-1浓度较低,KPS评分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联合氟尿嘧啶能较单用氟尿嘧啶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12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转移度、转移数、转移域数等相关数据资料,并分析各种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再对基于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组"与"手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数以及淋巴结转移域数均对胸段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手术+放疗组(P0.01),同时术后加行放疗治疗对转移度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数0、1、及≥2枚的三级别分类或可更准确地反应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术后预防性放疗能提高有淋巴结转移、转移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5-氟尿嘧啶对食管癌晚期患者CEA,SCC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晚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顺铂+5-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实验组患者给予奈达铂+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及SCC水平的变化情况、毒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EA及SCC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EA及SCC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5氟尿嘧啶能够降低食管癌晚期患者CEA、SCC以及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榄香烯注射液对食管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接诊的食管癌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予以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生存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19/3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6.67%(11/30)(P<0.05)。两组治疗6周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CD3+、CD4+、CD4+/CD8+水平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卡劳夫斯基(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机体免疫抑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72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采用字数表法随机分成联合组和传统组,各36例;传统组给予传统开腹开胸手术,联合组则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治疗。随访1年,比对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量对比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创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住院费用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转ICU者1例、并发症者2例,与传统组的3例和5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复发1例,死亡1例,传统组复发1例、转移1例,死亡1例,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联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及精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其余5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低,预后良好,值得在老年食管癌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B (CDC25B)表达特点,分析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集的60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C25B表达,分析CDC25B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或放化疗治疗,观察不同疗效患者CDC25B表达差异,分析CDC25B对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食管癌组织中CDC25B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CDC25B阳性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放疗敏感组CDC25B阳性表达率低于放疗抗拒组(P<0.05)。CDC25B预测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95%CI:0.580~0.856),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68%。结论:食管癌患者CDC25B表达上调,CDC25B阳性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恶性侵袭行为有关,CDC25B可作为食管癌放疗敏感性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avary-Gilliard扩张器扩张和电化学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Savary-Gilliard扩张器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电化学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vary-Gilliard扩张器扩张治疗较电化学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及CT扫描对预测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共146例,患者均行CT及腹部彩超,检查者CT及腹部彩超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检测的准确率及漏诊率,检测CT淋巴结转移数、CT三分区转移情况及CT最大病变直径等CT检测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结果:CT淋巴结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彩超检出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中胸上段、胸中段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彩超检出率,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自手术日起计算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3.3%(107/146)、47.9%( 70/146),CT 转移数≥2枚、CT三分区转移<2区、CT最大病变直径≤3cm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率较高,CT转移数、CT三分区转移及CT最大病变直径检测可用于评估患者术后生存率情况.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IMRT)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间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普通适形放疗,40例)和研究组(IMRT治疗,40例)。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观察放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组间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IMRT治疗,可有效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内镜套扎术联合奥美拉唑、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27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再出血率。结果:研究组所有患者的均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大出血情况,对照组有10例患者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其中1例患者转为手术治疗。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的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0例和7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食管异物感、头昏、心悸、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和发热等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的大便次数增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而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随访时间内,无死亡患者,研究组在第0.5、1、3、6、12个月的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套扎术联合奥美拉唑、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有效、快速止血,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和再出血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