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州是我国南方白垩、第三纪轮藻化石和红层研究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有关轮藻化石方面,直到1979年之前没有任何发现;有关红层方面,自侯德封教授等(1945)在黔北仁怀创名“茅台砾岩”至本文研究的材料发现前,全省红层一般都被笼统地称之为下第三系。近些年来,贵州区调队对省内各处小型红色盆地作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本文研究的轮藻化石系该队人员1979和1983年先后在黔中地区修文县扎佐和黄平县旧州一带采集的(插图1),经笔者鉴定计7属、11种。这一发现  相似文献   

2.
1985年江苏区调队在宜兴地区进行野外调查时,从访问群众得知这一带石灰岩溶洞中曾采到许多“龙骨”。1986年笔者等再次到这一地区调查,见到许多溶洞及洞穴堆积物,并在白石山开采场的溶洞堆积物中采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3.
1964年,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茶陵盆地“红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确定了该盆地“红层”中有古新统存在。为了作进一步的研究,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出湘东队到该盆地进行调查,并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这两批材料的研究结果。钝脚目 Pantodonta 阶齿兽科 Bemalambdidae 叉齿兽属(新属)Hypsilolambda gen.sp. [词意]Hypsil:“希”,希腊字母γ,意即颊齿的附尖明显分叉如γ的阶齿兽。属的特征与Bemalambda相似的一阶齿兽类。个体大小中等。头骨关节后突和关节窝横向很窄。下颌骨较细弱,水平支下缘呈弧形凸出,无前外凸缘;咬肌窝不显著;下颌髁很小,不呈横轴状;下颌角小,但明显地向后突出超过下颌髁的后缘。P单齿根;P~2—M~3  相似文献   

4.
李官桥盆地“红层”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开始于二十年代(李捷、朱森,1930)。随着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的发掘,地层的划分对比臻于完善。我国非海相早第三纪介形类是其中较丰富的化石之一,因此,对已知地层中建立对比标准有一定意义。本文共描述介形类7属11种,并着重对保存丰富、完美的Cypris henanensis的个体发育进行阐述,为它们的生长发育、正确鉴别及古生态的探讨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粤北“红层”中的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部及邻近地区分布很广的“红层”的分层和地质时代,在地质工作者之间一直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红层”中找到的化石很少,至于脊椎动物的化石则过去还未有过发现。1961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野外工作队的同志们,在粤北的南雄和始兴两县境内分别找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图1)。这个发现为了解粤北  相似文献   

6.
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地层和脊椎动物概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分属10个目16个科。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可以在潜山古新统中识别出7个化石层位。基于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证据,望虎墩组下段至上段下部可以大致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江西池江盆地狮子口组对比,对应于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上湖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和痘姆组可以与南雄盆地浓山组以及池江盆地的池江组对比,与浓山期相对应。综合我国几个古新世盆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上湖期可以大致与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Puercan和Torreionian对比,浓山期则与Tiffanian早中期(Ti1-Ti4a)相当。上湖期和浓山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丹尼期(Danian)和塞兰特期(Selandian)对比。因此,潜山盆地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属于早、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7.
湖南茶陵盆地“红层”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茶陵盆地位于湖南东部,为一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延伸的窄长带状盆地,全长约90公里,最宽仅约24公里。盆地东以罗霄山脉与江西相隔,西北以武功山与醴攸盆地相间,南端与永兴盆地相连通,因此亦称茶永盆地。湘江的支流洣水和永乐水从东南向西北横贯盆地。盆地内为由“红层”组成的低丘。关于湖南的“红层”,前人虽作过不少工作,但茶陵盆地的“红层”却很少有人注意。解放以后,对茶陵盆地“红层”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对茶陵盆地的红层进行了不少的工作,并采到了脊椎动物化石,为茶陵盆地“红层”的划分打下了基础。为了对该盆地的“红层”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于1972年冬在湖南茶陵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工作了一段时间,从不同层位采集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为茶陵盆地“红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宋磊 《化石》2001,10(1):27-28
山东莱阳是世界发现恐龙化石最早而又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23年,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就曾在莱阳的将军顶一带发现比较完整的谭氏龙,以后王恒升、周明镇、杨钟健等在这里采集过化石,其研究结果已在著名刊物上发表。尤其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西北沟挖掘出举世闻名的“青岛棘鼻恐龙”化石以后,对莱阳恐龙的研究达到了高峰,丰富多彩的化石,使专家学者兴奋不已,被誉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的杨钟健先生在仅仅对莱阳蛋化石进行研究之后,便向世人宣称“莱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蛋化石最丰富的一个区域(古生物学报1954年12月第三卷第四期)。  相似文献   

9.
广西百色盆地那读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3年至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在百色盆地进行新生代古生物地层调查时,找到不少新的脊椎动物化石。为了配合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探讨当时古气候和古植被,在田东那楼附近,采集了部分层位的孢粉样品。经分析后,仅在那读组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现将这部分孢粉研究结果作一简单报道,供有关同志参考。百色盆地下第三系,根据我所和广西石油队的研究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六吜组,晚始新世早期洞均组,晚始新世晚期那读组和早渐新世公康组。关于孢粉命名,文中基本上采用自然分类,一般鉴定到属,并适当地采用器官属、形态属。工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正> 1972年5月至7月,作者和其他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存义同志的协助下,在前人从事过的地层和古生物学工作的基础上,于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古新世的“红层”中,采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本文报道的几件龟的标本,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几件龟的标本产于湖口罗佛寨组向斜堆积之中,本馆野外编号为72009和72009A,经修理拼接后,发现至少可代表  相似文献   

11.
山西榆社一蛙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内所记述的材料系1955—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队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发掘时采集的,在同层位中还有大量的鱼化石,已由刘宪亭、苏德造研究。这部分两栖类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经笔者观察系属于蛙属(Rana)一新种,这不但代表蛙化石在山西省的初次发现,而在地史分布上也很有意义,故记述于此。本文在完成过程中,承刘宪亭先生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成都医学院刘承钊教授惠赠有  相似文献   

12.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3.
1970年春,李传夔、阎德发、张宏在安徽省潜山县黄铺附近的红层中发现了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继广东南雄、湖南茶陵之后,华南红层中又一极为重要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随即组织了安徽野外队,先后用了三个野外季度的时间(至1971年底),对安徽省内的红层做了一次粗略的普查。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业务人员,除上述三同志外,还有苏德造、崔贵海、汤英俊、邱占祥、黄学诗和  相似文献   

14.
正广东的三水盆地化石资源丰富,几乎包括了脊椎动物各主要类群。在三水盆地众多的脊椎动物化石中,我对鱼类特别偏爱。鱼虽小,但是种类丰富,细节精美,无论是鱼鳍还是鱼鳞、牙齿都在岩层中得到了良好的保存。每逢周末,我一有空就来寻找这美丽的生命印记,而洞庭鱖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皖南晚侏罗世的弓鳍鱼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0年秋,我所安徽野外工作队在皖南屯溪、歙县一带调查中生代后期脊椎动物化石时,从歙县岩寺附近的“岩塘组”中采集到一批鱼化石。在歙县地区,岩塘组主要为一套黄绿色的砂页岩沉积,厚约81米,鱼化石产于上部页岩中;本组与上覆红层“桂林组”(K_I)呈不整合接触,与其下的火山岩系“石岭组”(J_3)呈假整合接触。关于岩塘组的时代,各家意见不一,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过去在该层位中发现的化石较少,至于鱼化石则过去还未有过发现。此次采获的鱼化石较多,保存较好,经笔者鉴定,除绝大多数是属于和狼鳍鱼类很相近的原始真骨鱼类外,还有两块标本是属于弓鳍鱼目中的中华弓鳍鱼科(Sina-miidae)。这一新发现,不但有助于对中华弓鳍鱼的地理分布有进一步了解,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东南部和华北地区中生代后期地层对比的依据。本文仅就中华弓鳍鱼化石加以记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广袤的干旱地区,在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的早期曾经是各种脊椎动物大量繁衍的地区。该州有不少著名于世的盆地,盛产各类脊椎动物化石。文德瑞弗尔盆地就是其中之一。该盆地主要出露的地层是始新世的沉积物,其上部地层是桔红色的“莱塞特组”,在该组地层中曾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下部为绿灰色文德瑞弗尔组,长期以来累有化石发现。自1980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州的卡  相似文献   

17.
一、绪论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有许多“红色岩系”(“红层”)及类似的陆相堆积,分布在各个独立或半独立的盆地中。它们在沉积上无明显间断,在岩性上亦无可靠的分层特征和对比标志,且缺乏化石,因此,其划分对比及时代确定,均较困难,并常引起争论。过去华南下第三系很少发现化石,仅在少数地点(如云南路南,曲靖;湖南衡阳;湖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9.
1998-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给水部队联合考察队在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的红层进行考察时,在克克阿木地点的下部红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并称该动物群为克克阿木哺乳动物群(王伴月、王培玉,1991).其中,有几件小哺乳动物化石可能代表梳趾鼠类一新属、种.现给予描述报道.  相似文献   

20.
1973年和1974年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石油普查勘探队组成的考察队,两次到百色和永乐盆地作地层古生物考察,除对两个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外,还采集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将按门类分别发表,这篇报告是爪蹄兽类材料的记述。我国已知的爪蹄兽类共有2科8属12种。在南方发现的共4属5种;其中3属、4种是早第三纪的。过去南方发现的三个始新世的种,均产于云南路南,永乐盆地发现的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