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板块塔中Ⅰ号坡折带附近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取芯井段中可识别多种生物礁灰岩类型,包括珊瑚骨架/障积岩、海绵骨架/绑结岩、苔藓虫绑结岩、钙藻障积岩、钙质菌藻障积/绑结岩等礁灰岩类,藉此可归纳出珊瑚礁、珊瑚-钙藻礁、层孔虫礁、层孔虫-钙藻礁、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苔藓虫礁丘、钙藻礁丘、灰泥丘和微生物礁等生物建造单元。这些礁体的时空分布模式与古环境分异相关联,纵向上具有灰泥丘向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至苔藓虫礁丘和钙藻礁的群落结构更替趋势;空间分布则向台地北缘,即I号坡折带延伸显示由低能带灰泥丘向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礁的相变,而且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主体礁和环其周缘相对低能带的钙藻礁丘、灰泥丘等在一定范围内构成造礁群落结构分异。  相似文献   

2.
华南板块古生代生物礁及其古地理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板块在古生代处于中、低纬度,碳酸盐岩类型多样并形成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多种生物礁建造,生物礁发展序列基本吻合于全球古生代生物礁的宏演化趋势,寒武纪生物群和古生代动物群演化过程中重要造礁生物门类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事件是塑造礁群落基本生态结构的历史因素。寒武纪早期的古杯-藻礁和继之的微生物礁生长区域相当局限;早—中奥陶世的苔藓虫礁、藻礁以及瓶筐石-硬海绵礁群落分异明显;晚奥陶世珊瑚-层孔虫礁以及藻丘建造见于浙赣局限台地及台缘带,而扬子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生物礁的生长频繁受陆源碎屑岩覆盖;中泥盆世的珊瑚-层孔虫-藻礁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晚泥盆世法门期—密西西比亚纪的微生物礁、苔藓虫-珊瑚礁、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的苔藓虫-海绵-藻礁、中—晚二叠世的珊瑚-苔藓虫-海绵-藻礁可诠释为与生物灭绝事件相关的幕式群落演替。区域构造活动导致的岩相分异和海平面变化显著制约生物礁的时空分布。中—晚奥陶世的偏深水环境、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早泥盆世早期扬子区整体抬升的古地理格局造成适宜于生物礁生长海域的缩减;泥盆纪较长的温室期促进了生物礁发展,而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偏凉的海洋水体对生物礁的规模影响力度明显。从华南板块古生界整体的视角看,海相碳酸盐岩具有量值优势,海水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展布上多维持较高的清澈度,陆源碎屑岩沉积在特定的时间段可视为生物礁生长的主控因素;海平面变化因其幅度有限可在单剖面或区域上控制生物礁群落的纵横迁移,碳酸盐岩沉积区多见基底沉降与沉积补偿速率基本均衡,具备不同规模的浅海相沉积空间,因此水深变化并非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定时段碳酸盐岩台地海水的盐度异常可造成大规模白云岩沉积可排除生物礁发育。  相似文献   

3.
南丹六寨中泥盆统台地边缘层孔虫生物群内的层孔虫头骨有块状、柱状、板状、短粗枝状及皮壳包覆状等五大类型(其中块状又可分为孤立的11种类型和复合的9种类型,它们是丘状礁主要的建造格架块状体),分属8个属,可鉴定15个种。层孔虫大多分布于礁相,少数分布于礁相和非礁相,极少数只在非礁相出现。有三点结论:1.造架层孔虫共骨外形表现出较高的稳固性。这些形态基本上限于礁相。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长扩展特征。2.共骨外形在礁相的远较在非礁相的多样化,并具多变性。3.环境中底质性质和沉积速率是造架层孔虫生长发育的制约因素;也是层孔虫格架礁形成和发育规模的制约因索。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板块塔中井区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灰岩中底栖固着型的钙质微生物、钙藻以及动物苔藓虫、珊瑚、层孔虫,可通过障积、盖覆和粘结等方式形成多种类型的生物绑结岩。对15口井部分岩芯以常用的绑结岩分类方案作岩石学微相分析,并描记底栖固着型生物颗粒的形成特征。菌藻类可在内碎屑表面以包结方式形成粘结岩;钙藻,特别是分枝状钙藻可形成障积岩;层孔虫可被隐藻层纹包结,也可单独形成小型盖覆岩;床板珊瑚格架岩可大量障积生屑和灰泥基质;苔藓虫在动物格架岩比例上占优,可与菌藻类粘结岩互相包结生长,也可独立形成局部小型障积岩。对比巴楚露头区同期藻丘中的绑结岩特征,显示塔中良里塔格组代表晚奥陶世由高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礁滩复合体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藻是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形成钙质"骨骼"的分属多个门类的藻类的俗称。钙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发生第一次辐射演化。本文系统讨论了绿藻门绒枝藻目(Dasycladales)、羽藻目钙扇藻科(Udoteaceae)的科和属级分类标准和红藻门珊瑚藻科、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属级分类标准及其中各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塔中—巴楚台地和塔北台地发育了一套礁滩相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其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本文系统描述了来自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塔北地区取心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岩层中的钙藻化石11个属15个种。包括绿藻门绒枝藻目西莱特藻科(Seletonellaceae)的Dasyporella,Kazakhstanelia,Vermiporella,Aphroporella,Arthroporella,绿藻门的羽藻目Bryopsidales(siphonales)的钙扇藻科的Dimor phosiphon,Palaeo porella,红藻门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管孔藻科的Solenopora,Parachaetetes及Corallinales incertus familiae的Petro-phyton,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Monili porella。其中绒枝藻Ajakmalajsoria被视作Kazakhstanelia的同义名。  相似文献   

6.
华南地区中泥盆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海侵,而块状群体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则是这次大海侵开始时的标志性化石,Endophyllum往往与其它的群体造礁珊瑚(如Argutastrea,Alveolites等)和层孔虫(如Stromatopora,Clathrostroma等)形成生物层或生物岩礁.华南地区End...  相似文献   

7.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礁组合剖面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台地的边缘,是一个礁、滩、开阔台地沉积互相交替的叠置礁。礁组合中出现5个主要的生物群落。其中以层孔虫、床板珊瑚为主的 Stromatopora-Alveolites群落是最重要的造礁群落。这些群落有规律地分布在礁组合的不同部位。它们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显示礁组合的发育过程分成3个大的旋回,其中包括9个次一级的成礁旋回。旋回反映了海水深浅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扬子区中奥陶世—志留纪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产出丰富 ,尤以兰多维利世最为繁盛。目前已报道的1 2 3属 (包括中奥陶世 4属 ,晚奥陶世 2 5属 ,兰多维利世 94属 )中 ,有 30属最早出现在扬子区 ,尔后扩散到欧洲、北美和其它邻区。例如 :Calostylis最早出现在川南的中奥陶世 (Llandeilo)地层中 ;Aphyllum和Cantrillia最早出现在浙西的晚奥陶世中Ashgill地层 ;扭心珊瑚类Briantelasma ,Pycnactis和Tunguselasma等 ,最早出现在黔东北晚Ruddanian地层 ;柱珊瑚类Ceriaster、Stauria、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等 ,泡沫珊湖类Maikottia ,Rhizophyl lum等均最早出现在黔东北的中兰多维利统 (MiddleLlandovery)。根据这些资料 ,我们认为扬子区应该是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起源中心之一。文中论述扬子区中奥陶世—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动物群特征及其生物古地理关系。该区中奥陶世珊瑚以穿孔珊瑚类的Calostylis和Yohophyllum为特征。下扬子区浙西晚奥陶世三衢山组 (中Ashgill)四射珊瑚群有某些澳大利亚分子Hillophyllum和Bowanophyllum ;而上扬子区晚Ashgill观音桥层的四射珊瑚动物群与北欧同期珊瑚群有高度的相似性。这表明扬子区当时与欧洲具有较密切的古生物地理关系。扬子区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群与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9.
广西桂林晚泥盆世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藻丘中发育着大量孔洞,其中的隐生环境主要有藻丘中的大型“花斑”及小型“花斑”、晶洞(常被再溶蚀)、裂隙孔洞(水成岩墙)等几种类型。主要的隐生生物为 Epiphyton-Renalcis,隐藻类,Girvanella及可能营穴居生活的介形虫和少许单房室有孔虫。隐生环境中的隐藻类可能是Epiphyton-Renalcis穴居藻类的先驱生物组合。穴居藻类在藻丘中的发育型式反映水深是导致藻丘内主要造礁丘藻类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兴义地区及邻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台地边缘生物礁发育在上扬子台地西南缘,为大型堡礁。造礁生物主要为暗管管壳石Tubiphytes obscurus,鹿角状管壳石Tubiphytes alcicornis,以及脑型丛状管壳石Plexoramea cerebriformis,占造礁生物总量的90%以上。苔藓虫类Reptonoditrypa cautica,珊瑚类Pinacophyllum spizzensis,奥顿菌Ortonella sp.以及普拉塔拉丁管Ladinella porata等为次要造礁生物。此外,礁灰岩中还见棘皮动物、腹足动物、腕足动物和有孔虫等附礁生物。该生物礁为晚二叠世绝灭事件之后在中三叠世开始重新建立的台地边缘礁复合体。本次研究为中三叠世造礁生物种类的恢复提供了新材料,同时也填补了上扬子台地西南缘安尼期生物礁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