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妍 《生物技术世界》2012,(2):22-22,24
海洋微生物多糖主要是从海水、海泥和海藻中的细菌中分离出来的多糖,大多是微生物胞外多糖。海洋微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由于其生存环境所限,微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生了一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此活性物质便可提炼出结构迥异、作用独特的活性多糖。本文综述了海洋微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对海洋微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
极端微生物:一种新型的酶资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极端微生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代谢产物 ,在食品工业、化工、药用工业和环境生物技术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一些酶已经得到纯化 ,其基因在宿主中已成功克隆。主要介绍和讨论极端微生物的类型、基因组及极端酶类的生产、分离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培宏  金湘  王芸  娄恺 《生物技术》2006,16(5):88-91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丰富、代谢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了放线菌新属2个,放线菌新种24个,根瘤菌新属1个,嗜盐古生菌2个,食用真菌195种,药用真菌97种。通过对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分析,论述了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研发对策,明确了重点研发领域为新疆特殊环境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新疆特色药用真菌研究和新疆维吾尔医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同时建立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库及功能基因库和生物信息系统,从而实现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保护及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对植物源中药有效成分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内外生长着大量微生物,它们主要从表皮侵入植物体.植物识别侵入的微生物后,会形成次生代谢产物来抵抗微生物的侵入,这些代谢产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药源.血竭、沉香、皮用中药、组培生产药用成分及一些栽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形成都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微生物在中药上的应用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深入研究微生物对中药的影响对提高中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隽娴  田黎 《菌物研究》2009,7(3):221-224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的微生物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种群,其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区域微生物较高的药用价值。文中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海域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和微生物的特性及药用前景,为该区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异喹啉生物碱(plant isoquinoline alkaloids,PIAs)包括吗啡、可待因、加兰他敏及小糵碱等药用活性产物和其他天然活性产物。从植物中提取异喹啉生物碱,受制于低含量、种植季节及提取方法。人们开始研究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和改造天然异喹啉生物碱,从而获得低成本的药用活性物质。异喹啉生物碱合成途径长,反应复杂,为实现微生物异源合成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合成途径和酶的解析和鉴定,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在微生物中合成异喹啉生物碱提供了可能。综述了PIAs合成途径解析的最新进展,以及微生物异源合成PIAs的代谢工程策略,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的微生物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种群,其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区域微生物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海域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和微生物的特性及药用前景,为该区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广西中医药大学海洋药物研究院于2018年6月成立,是专职从事海洋药物科学研究的二级研究单位,主要围绕传统海洋中药和新型海洋药物研究、海洋天然药用化合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海洋大健康产品开发、海洋药用生物繁育和微生物种质资源等四大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海洋药物研究院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圆二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等一批大型现代精密仪器,仪器设备费用超过2 000万元,科研实验室面积约3 000 m~2。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对花生资源的利用却并不充分,大多数仅仅作为油料作物,而花生资源中还含有许多有益于健康的药用成分。长期以来,花生秸秆一般被丢弃田间,榨油后的花生壳和红衣也被大量弃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药用成分的角度对花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花生中药用成分的分类、加工技术以及微生物预处理对成分加工3个方面,尤其是花生废弃物如何通过微生物转化获得高附加值的药用成分。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指出,花生废弃物的微生物转化可能是今后花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将促进花生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野鸦椿属植物是我国药赏两用的珍稀野生植物,可以通过播种、组织培养和扦插等方式繁殖。野鸦椿属植物的药理研究较多,其具有消炎、抗细胞增殖和抑菌杀虫等作用。综述了野鸦椿属植物繁育技术和药用成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野鸦椿属种群生态学、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微生物生态多样性等四个方面展望了野鸦椿属植物微生物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玉蕊属(Barringtonia)植物是一类应用较广的药用红树植物,文章综述了玉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文献报道的玉蕊化学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特别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皂苷;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和抗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药用石斛内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与宿主互作关系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在介绍药用石斛内生真菌、内生细菌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对石斛内生细菌做出的相关研究工作,对其研究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微生物菌肥、中医药产品、新资源功能性食品,合理利用药用石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史中某一阶段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没有明显病害症状的一类微生物,研究发现其主要包括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和内生放线菌。内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物质,从而拓宽了药用资源并且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从植物内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生长特点,与宿主植物的关系,研究领域以及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内生菌在药用资源开发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药用木本植物的生态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阎秀峰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561-1564
在分析我国药用木本植物的利用现状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揭示了药用木本植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和需要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年龄差异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特别是年龄差异;研究环境因素(培育条件)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和调控规律;进一步从蛋白质(主要药用成分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核酸(关键酶的编码基因)水平解析环境因子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一些新疾病的发生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微生物来源次级代谢产物的筛选重复率越来越高,微生物一些代谢基因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无法表达,所以需要发现新的微生物资源,同时找到激活微生物代谢产物基因的方法。海洋动物体内蕴含着大量的共附生微生物资源,可以产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潜在的药用资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动物(海鞘、海绵、珊瑚和海葵等)来源的微生物进行共培养的研究策略,包括共培养菌株的选择、共培养条件、群体感应和信号分子对共培养菌株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微生物间的共培养实例。共培养与单培养相比,增加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提高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或产量。共培养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海洋动物来源微生物的活性天然产物,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多样性和诱人的生物活性,持续启迪着创新医药和农药的发现。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微生物基因组数据揭示了多样生物合成和新颖天然产物的潜能远高于以前的认知。然而,如何高效地激活隐性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BGCs) 并识别相应的化合物,以及避免已知代谢产物的重复发现等挑战依然严峻。本文描述了面对这些问题时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代谢组学、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发现药用先导化合物过程中提供的机遇;总结并论述了在潜力菌株优选、BGCs的生物信息学预测、沉默 BGCs的高效激活以及目标产物的识别和跟踪方面的新见解;提出了基于潜力菌株选择和多组学挖掘技术从微生物天然产物中高效发现先导结构的系统线路 (SPLSD),并讨论了未来天然产物药用先导发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云南高黎贡山地区野生蕨类植物药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民间访谈和集市药摊调查,总结出主要的药用蕨类植物85种,分属27科,44属。本文介绍该地区17种常见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功效,并整理出85种主要药用蕨类植物的初步名录。  相似文献   

18.
闽北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闽北地区的民间访谈和集市药摊调查,从闽北地区已记录的245种蕨类植物中总结、整理出主要药用蕨类植物74种,分属30科,45属.本文主要介绍38种药用蕨类的分布、生活型、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19.
链霉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资源,因其能产生新药用抗生素等一些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商业和医用开发价值。主要从抗生素、酶类和其他成分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从陆地、海洋和一些极端环境等生境中分离出的链霉菌及其所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新的类型,并对这些新型代谢产物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修复等不同领域潜在应用前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药用植物防病治病的基础是含有药用化学成分,这些药用成分都贮存在它们的药用部分(根、茎、树皮、叶、花、果实或种子等)内.为此,研究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先后研究和阐明了西洋参、金丝桃属和芦荟属植物、绞股蓝、盾叶薯蓣、青藤和毛青藤以及地黄等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在药用部分中积累的部位、贮存结构的特点,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同属不同种植物的结构与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药用植物的合理采收、制定植物药材的SOP、GAP,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