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濂艨 《昆虫学报》1993,36(2):223-224
雄虫 复眼具极疏微毛。额约为头宽的1/16。间额黑,约为一侧额宽。侧额近单眼三角处粉被褐色,其余部分及侧颜粉被银白色。下眶鬃7。细弱上眶鬃1,位于前单眼侧方。侧颜约为触角第三节宽之半。触角黑,粉被褐;第三节约为第二节长的2倍。芒具稀疏短纤毛,芒毛长显然不及基部芒径。颊粉被灰褐;颊高不及眼高的1/5。中颜板中部具明显隆起的颜脊。口上片突起,但不突出于额前缘。下颚须细长,黑褐。胸几乎全呈暗褐色;沟前具中部很宽的断开淡色狭带和两条颇宽的淡色纵条;小盾沟前具一对淡色斑,翅后胛亦呈淡色;肩胛、背侧片和胸部各侧片均具蓝灰色粉被(中侧片鬃附近黑褐);小盾背面黑褐。中鬃仅小盾前的一对发达。刚毛状的前中鬃前方呈2列,后方呈4列。背中鬃  相似文献   

2.
我国蚊类两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单环伊蚊Aedes(Finlaya)unicinctus Edwards,1922雌蚊头顶大部平覆暗色宽鳞,仅中央近后头有部分淡色鳞。触角、触须和喙暗色。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平覆银白宽鳞;中胸盾片平覆致密的黑色窄鳞,在前端缘、侧缘、中侧区及翅基前区有淡黄窄鳞饰;小盾片具窄鳞,中叶的暗色,侧叶的淡黄色。后足股节淡色,具一亚基窄黑环和一亚端宽黑环;各足跗节暗色,仅中足和后足跗节1有基白环。腹节暗色,腹节I—Ⅷ背板具基侧白斑;Ⅲ一Ⅶ节腹板具基白带。雄蚊中胸盾片平覆淡色窄鳞,仅肩窝有暗色鳞;小盾片3叶都具淡黄色窄鳞。腹节Ⅲ—V背板具狭窄的淡色基带。尾器…  相似文献   

3.
1984年在整理西北农学院所藏蜡蝉总科标本中,发现瓢蜡蝉科(Issidae)的一新录种透翅瓢蜡蝉Ommatidiotus japonicus Hori 1977,现报导如下: 体长5毫米左右(包括翅端),体宽1.7毫米左右。头顶灰褐色,中线长度为基部宽的1.9倍,前缘弧形,后缘近平直,中域略凹,近基部具一条纵沟,侧缘略呈波形,近基部1/2处的侧缘近平行,中线处具一红色纵条,直达前胸和中胸背板,额除灰色的唇基缝外均为黑色,中域隆起,并具稀疏的细毛,近中部复眼间最宽,中线长为最大宽度处的2倍,具中脊,侧缘呈脊状,弧形;唇基黑色,其长为额的1/2,具中脊,表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盲蝽科(Miridae)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e)束盲蝽属(Pilophor-us))一新种。模式标本存南开大学生物系。文中所用长度单位为毫米。黑二带束盲蝽Pilophorus bistriatus,新种(图1-4) 体短宽,长3.30,黑色。前翅具两条直的横贯革片和瓜片的由银白色鳞状毛组成的横带,基部一条窄,端部一条宽。头短宽,具黄色短毛,后缘薄片状,并具长直立毛,前端和两侧淡色。头宽0.92,眼间距0.48。触角红褐,具短毛,第1节腹面黄白,第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载我国长蝽科杆长蝽亚科(Blissinae)三个新种。文中所用长度单位均为毫米。 粗壮巨股长蝽Macropes robustus新种(图2,4,5) 体长5.7—5.8,较粗壮,胸部宽平,翅淡色的种类。头及触角黑,后者第1、2节及第3节前半有时较淡,复眼远离前胸。头长0.65,宽0.76,触角各节长0.15:0.42:0.40:0.66。前胸背板(图2)黑,最后缘处略淡;形状宽扁平坦,前缘显著后凹,侧缘基部两侧平行,在后叶横缢前向外略拱,背板在胝区后部最宽,胝区宽大,中央微下陷,有少数刻点,毛较浓密,半直立;前胸长1.54,后缘宽1.30,胝区最大宽1.45。小盾片长0.47,宽0.67,无粉被区域“1”形,隆起不显。爪片及革片底色淡黄白,各脉色略  相似文献   

6.
1972年,我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采获一种新的赛蚊。由于新种赛蚊的第九背叶特大,因崦取名为大叶赛蚊Culista(Culiseta)megaloba新种。 大叶赛蚊Culiseta(Culiseta)megaloba新种形态特征 雌蚊 大型深褐色蚊虫,翅长6.3—7.0(平均6.5)毫米。 头部:头顶和后头覆盖淡色窄鳞,后头并有黑色竖鳞;沿复眼后缘有淡色鳞环,头侧为平铺的淡色宽鳞。触角蒂节(梗节)褐色,内面有淡色鳞,轮毛黑色。触须约为喙的1/8长,暗色,有时第三节基部和末端有少数淡色鳞。喙暗色,比前足股节赂长。 胸部:前胸前背片是淡色窄鳞和褐色宗毛,杂有少数淡色舌形鳞;前胸后背片具淡色窄鳞。中胸盾片的体壁黑色,具淡色或淡金黄色细鳞形成的不很明显的纵条,包括央、  相似文献   

7.
陈方洁 《昆虫学报》1974,(3):325-328
红帽蜡蚧Creropfastes centroroseis新种 雌成虫蜡壳 广椭圆形,背面隆起。边缘灰白色,背中部为橙红色,两色间界限分明。近产卵时,边缘宽而直立,上边与红色交界处,幼龄期的蜡角遗痕,隐约可见,位于前后气门及尾角处,还常呈突起状;气门沟泌出之蜡,形成白色线纹。背面红色部分,拱起不高,常划分不定形的小块3—6片,每小块有一突起,在前端及气门附近的突起特别明显,几呈半球状。产卵时量较大的蜡壳10头,长约3.2—4.0毫米,平均3.8毫米;宽2.5—3.2毫米,平均3.0毫米;高1.9—2.9毫米,平均2.1毫米。 雌成虫 雌成虫剥去蜡壳后,体呈淡棕色,早期的色较浅黄。背皮上隐约可见6—7个肿大部分,前端1个,两侧各3个,成虫愈老,则愈不明显。还有若干小凹窝,排列成3—4对纵走线,体背隆起后更明显。腹面体节区分明显。触角和足均发达,触角一般为6节,较老的雌虫,间有7节的,第3节最长,但比第2节及4—6节之和为短,按微米(μ)计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们在广东海南岛尖峰岭采到蝽科昆虫一种国内新记录,记述如下:小(?)Aspidestrophus liueola Vollenhoven 体长:♀8.5—8.9毫米。腹宽:♀4.6—5.0毫米。 体漆黑色,被灰黄色短毛,刻点稀疏而粗,头侧叶长于中叶并相交子前端,侧缘稍内凹;复眼黑,其前方有擂勾前侧方的刺突(图);触角黑色,末节呈棒状,端半黄褐色,各节长度分别为0.5,0.4,0.6,0.7,1.0毫米;喙黄褐色,伸达后足基节间,前胸背板中部稍后具一横凹沟,其前半较不平整,中部有一浅色斑,后半较平坦;前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2):225-226
雌虫体长20毫米,棕黑色。眼有二条带。前额颇窄,深棕,具黑毛;端部明显宽于基部,长为基宽的2倍,高为基宽的9倍。亚胛高,棕色,颊与颜亦棕色,颊具黑色短毛。口毛黑色。基胛黑色,棒状,上端延线超过前额高度的1/2。触角黑色,柄节密覆黑毛,梗节具黑毛,鞭节较窄长,背缘有明显的背角。下颚须黑色,第2节较窄长,末端钝,具黑毛。盾片黑棕,具浅棕色条纹。小盾片、翅前胛(prealar callus)亦呈黑棕。小盾片侧后缘具白毛。胸侧片黑色、覆同色毛。翅透明,具浅棕色阴影,R_4脉无附脉。腋瓣上的一丛毛白色。平衡棒棕色。足黑色,具同色毛。腹部背板黑色,第1—4节中央具不明显白点状斑,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枯叶蛾 Lebeda nobilis Walker的卵上,近年来发现有黑卵蜂寄生,经鉴定为一新种,现记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油茶枯叶蛾黑卵蜂 Telenomus(Aholcus)lebedae,新种 体长0.95—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6节为棕黄色,7—10节为褐色,足为黄褐色,但第5跗节为褐色。头宽于胸,约为头长的2.6倍,复眼具细毛。触角(图2)10节,第1节长为宽的5倍.以2.8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4倍长于宽,以1.3倍长于第3  相似文献   

11.
在协助周尧教授整理西北农学院收藏的蜡蝉标本中,发现颖蜡蝉科Achilidae 2新记录种,报导如下:马颖蜡蝉Magadha,flavisigna Distant,1906,中国新记录 成虫体长5毫米,翅展16毫米,头、胸部赭色,头窄于前胸背板;头顶短,其长与宽约相等,后缘呈弧形凹入,侧缘脊状,中域凹陷,上有一条不伸达前缘的中脊;额近长梯形,长为宽的二倍,有一条中脊,其两侧凹陷,侧缘脊状,额的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宽横带;唇基有纵脊三条,基部色稍深;喙细长,伸达后足基节;复眼圆形,深褐色;触角短粗,赭色;侧单眼红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呈圆角状突出,后缘凹入为钝角状,有三条纵脊;中胸背板也有三条纵脊,于中后域有一黑褐色的大斑,此斑的前缘平截形,侧后缘模糊,略超过侧脊,腹部栗色,前翅长,外缘圆形,后缘近爪片处有向内的小凹陷,斑基部的2/3全为纵脉,近外缘处有一列横脉,前翅色泽为灰褐色,略透明,翅脉色淡,外缘色较深,正个斑面上散布有多个深浅不一的小褐斑,翅脉上也有多个暗色小斑点;后翅比前翅宽,灰褐色,足赭色,后足胫节外侧无刺,其基跗节长, 分布:四川,印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黑卵蜂属Telenomus三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竹岚黑卵蜂 Telenomus dazhulanensis,新种 体长1.10—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2节为黄色,3—7节黄褐色,8—11节黑褐色;足黄色,但第5跗节为黄褐色。头宽于胸,其宽为长的3.3倍。触角(图4)11节,第1节以5.6倍长于宽,以3.5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倍长于宽,比第3节短1/5;第  相似文献   

13.
中国鞭蝽科首记(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树芝  杨集昆 《昆虫学报》1991,34(3):333-336
鞭蝽科(Dipsocoridae)为小型的捕食性昆虫,体长约1—3,色泽一般为黄褐、褐色,光亮;体长形。头似三角状,前端向前突,不强烈向下倾斜;复眼小,具单眼;触角细长,第1、2两节短,第2节显著长于第1节,第3、4两节长,纤细,具稀疏长毛。喙一般细长,达到或略超过后足基节。翅的长短常有变异,具翅室;前翅前缘近中部有楔片缝(楔片缝长者,可达革片的中部)。跗节2节或3节。雄虫生殖节构造复杂;雌虫生殖节一般有产卵瓣。  相似文献   

14.
在整理由青海省采得蝗虫标本时,发现1新种,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大学生物系。青海雏蝗Chorthippus qinghaiensis,新种(图1—8) 雄:体小型。头部短于前胸背板。头顶平,侧缘明显隆起,顶锐角形。头侧窝狭长方形,长为宽的3.3倍。颜面向后倾斜,颜面隆起纵沟较浅,具刻点,侧缘在中眼处略狭。触角丝状,中段一节长为宽的1.4倍。复眼较小,卵圆形,纵径为横径的1.3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原花蝽属新种记述(半翅目:花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文俊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90,33(3):330-332
原花蝽属(Anthocoris Fallen)在花蝽科中种类较多而且常见,我国已记载19种。本文记述2个新种。文中所用长度单位为mm。 秦岭原花蝽Anthocoris qinlingensis新种(图1—4) 头黑,长0.50,宽0.52,眼前部分长:眼前缘以后部分长=1:1。触角第1节、第2节端部1/4以及第4节黑褐,第2节基部3/4黄褐,第3节基半黄褐或全部黑褐,各节毛长不超过该节直径,各节长0.22:0.64:0.42:0.42。前胸背板黑色,长0.58,领宽0.48,后缘宽1.18,毛被短,平伏;侧缘几不伸出,前角处平缓,胝后缘凹陷较浅,胝后横皱明显,延至背板后缘。前翅革质部全具光泽,毛被短,平伏;爪片淡黄白,基部、内缘及端部褐色,界  相似文献   

16.
易同培 《植物研究》1982,2(4):99-111
秆高12-14米,直径粗8-10厘米,全秆共有40节,微作之字形曲折,先端直立,节间最长35-38厘米,一般长约30厘米,基部最短节间长约10厘长,圆筒形,绿色,无白粉,无毛,基部2-3节间幼时具黄白色细纵条纹(宽0.2-1毫米)秆壁厚1.5-2.5厘米,髓呈头垢状;箨环隆起,暗褐色,无毛,有时具箨鞘基部之残留物;秆环平;节内宽5-10毫早落,灰褐色,三角形至长三角形,长10-23厘米(约为节间氏度的1/3,基部宽20-30厘米,顶端宽8-16厘米,背面通常无毛(偶有稀疏棕黑色刺毛),纵脉纹显著,上部和两侧的小横脉略明显;算耳显著,不等大,厚纸质,略呈三角形或半圆形,约褶,具脉纹,无毛,易碎落,长召-4厘米,宽1-2厘米,边缘密生黄褐色长卜5毫米微弯曲之遂毛;榨舌略呈圆弧形,灰褐色,纸质,无毛,高1-3毫米,口部密生灰白色纤毛,捧片宽大,卵状三角形,直立,长5.5-16厘米,基部宽10-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微作圆形收缩,背面无毛,微被白粉,纵脉纹较细而略明显,内面黄褐色至棕黑色,密生小刺毛和刺毛,纵脉纹显著隆起;秆芽圆锥形,不贴主秆,芽鳞无毛或有时具稀疏灰白色小刺毛,纵脉纹明显,边缘具纤毛,分枝低矮,通常于第1-2节即开始分枝,主枝常为3枚,全一民达3米,具15节,节间长6-32厘米,直径粗1-2.5厘米,无毛,无自粉,具有与秆捧性质相同的枝释,主秆下部之小枝不发达而缩短成软刺,小枝具叶5-11枚,叶鞘长5-6.5厘米,淡黄绿色,无毛,有光泽,上部纵脊明显,纵脉纹略可见,边缘密生灰白色纤毛;叶耳缺失,鞘口两肩无继毛,叶舌截平形,黄褐色,无毛,高不及1毫米,口部整齐,外叶舌显著,无毛,光亮,叶片披针形,革质,长12-23厘米,宽1.5-2.5厘米,正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均无毛,先端渐尖,旅部楔形或有时略呈圆形,次脉6-8对,小横脉不发育,边缘一侧具小锯齿而略粗糙,另一侧近于平滑,叶柄长1-3毫米,扁而微扭曲,无毛;花枝未见。笋期6-7月。  相似文献   

17.
记述采自东北黑龙江省及吉林省蝗总科2新种,即网翅蝗科的北安雏蝗Chorthippus beianensis sp.nov..新种近似于琼根河雏蝗Chorthippus genheensis Li et Yin,主要区别为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宽度的2.5倍;前翅中脉域宽为肘脉域宽的4倍(♂);后翅仅达前翅长的1/2;雌性前翅仅到达第3腹节背板后缘;后足股节仅上膝侧片黑色.另1新种为剑角蝗科的宽肘迷蝗Confusacris amplicubitus sp.nov.,该种近似于短翅迷蝗Confusacris brachypterus Yin et LI,主要区别为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宽度的3~4倍(♂)或2倍(♀);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最狭处宽与长度相等(♂)或为长的1.4倍(♀);前翅超过后足股节中部;前翅肘脉域宽为中脉域宽的2.3倍;雌性前翅径脉域黑色,不具淡色纹;后足股节膝侧片及胫节基部非黑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梁铭球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91,34(3):331-332
本文报告采自西藏的蝗虫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室。 工布雏蝗 Chorthippus gongbuensis 新种(图1—4) 雄虫 体小。触角丝状,到达后足股节基部,中段一节长为宽的3.7倍。颜面倾斜与头顶成锐角。颜面隆起具深纵沟,两侧自上而下微展开。头侧窝长方形,长为宽的4倍。复眼卵形,纵径为横径的1.47倍,眼下沟与横径等长。前胸背板前缘略呈弧形,后缘宽圆形;中隆线明显,侧隆线在沟前区呈弧形弯曲;后横沟明显,位于前胸背板中部。中胸  相似文献   

19.
在协助周尧教授整理西北农学院所藏蜡蝉总科标本中,发现颖蜡蝉科Achilidae的一新记录属(Deferunda Diftant 1912)和一新记录种(Deferunda stigmatica Distant 1912)。现报导如下:德颖蜡蝉属Deferunda Distant 1912,中国新记录属 头顶长大于宽,明显地突出于复眼之前,端部略向上,侧缘向上翻折,中域扁平;额长大于宽,明显地突出在复眼之前,具中脊和侧脊,近端部有一深洼;唇基小,长约为额的1/2,侧缘脊状,前胸背板短,中域有纵脊三条,侧缘角扩大;中胸背板广阔,有脊三条,侧缘角略尖,腹部宽而粗,前翅长为宽的三倍,端部略膨大,后缘在爪片之外稍凸出。爪脉伸达爪片末端,爪片外方有一明显的方圆形小翅室,它的外方和前方有一列端室;后翅较前翅宽,比前翅略短。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泉种蝇属七新种(双翅目:花蝇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花蝇科泉种蝇属Pegohylemyia七新种,所有模式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1.鬃林泉种蝇Pegohylemyia setisilva新种,(图1-5) ♂:体长约10毫米,翅长约8毫米。额较前单眼略宽,间额约与一侧额等宽,间额鬃1对,发达,其下方有数根小刚毛,上眶鬃1,小,下眶鬃7,鬃间杂有小毛,毛长约为鬃长的1/3弱;触角黑,第三节长约为其宽的2.5倍,触角芒短羽状,最长的小毛约为芒基最粗处的3倍;前额约为触角第三节宽的1.6倍;颊高约为触角第三节宽的1.4倍;上倾口缘鬃1行;口前缘稍后于额前缘;下颚须稍短于触角第二节和第三节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