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露水草中20-羟基蜕皮甾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技术对云南产鸭跖草科分属于3个族10个属的13种植物中的20-羟基蜕皮甾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羟基蜕皮甾酮广泛存在于已分析的该科植物中,但含量除露水草外均甚微,不具有化学分类学的意义。20-羟基蜕皮甾酮在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季节的露水草中的含量变化,则与蝶类昆虫的活动显示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提示20-羟基蜕皮甾酮有可能是露水草与蝶类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的具有化学生态学意义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2.
平卧川牛漆甾酮是紫背金盘中的主要植物蜕皮甾类 ,在筋骨草属植物中普遍存在。试验结果表明 ,用 5 0mg L平卧川牛漆甾酮处理小菜蛾卵 ,其孵化受到抑制 ,总孵化率为 94.7% ,显著低于对照的 1 0 0 %孵化。平卧川牛漆甾酮对幼虫具有弱的毒杀活性和良好的拒食活性 ,且与浓度相关。小菜蛾的生长发育也受平卧川牛漆甾酮的影响。用高于 5 0mg L浓度处理幼虫 ,其生长受抑及蛾的产卵量下降 ,而较低浓度处理则有利于幼虫生长 ,卵量提高。这种双重作用可能是由于平卧川牛漆甾酮的激素活性和拒食活性的作用结果 ,后者导致昆虫营养不良。处理幼虫后 ,试虫的化蛹和羽化受阻。小菜蛾对平卧川牛漆甾酮比 2 0 羟基蜕皮酮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于杰  迟德富  李晓灿  宇佳 《昆虫学报》2012,55(4):386-394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 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 处理6 h, 摄入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 幼虫停止取食; 处理12 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 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 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 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 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 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 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 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 新表皮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 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 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 72 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 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 处理96 h时, 与对照组相比, 皮细胞细胞器较少, 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 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 虫体发黑缩小, 即将死亡; 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96 h虫体活跃, 正常取食, 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 表皮层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 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 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 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 内含物丰富; 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 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 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4.
华麻花头根中的蜕皮甾酮类成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根中分得7种蜕皮甾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0-羟基蜕皮松(1),podecdysone C(2),3-氧-乙酰基-20-羟基蜕皮松(3),20-羟基蜕皮松-20,22.-缩丁醛(4),shidasterone(5),atrotosterone C(6)和carthamosterone(7),其中20-羟基蜕皮松-20,22.缩丁醛为一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从沙打旺分离到15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理化实验及与已知化合物比较,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R,24S)-3.16-二羰基-6α,25-二羟基-20,24-环氧-9.19-环羊甾酮(9)和(20R,24S)-3,16-二羰基-6α,25-二羟基-20,24-环氧-9,19-环-23氧-羊毛甾酮(10)。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处理6h,摄人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幼虫停止取食;处理12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新表皮由上表皮、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72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处理96 h时,与对照组相比,皮细胞细胞器较少,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虫体发黑缩小,即将死亡;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 -96 h虫体活跃,正常取食,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表皮层由上表皮、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内含物丰富;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7.
β—蜕皮甾酮延缓衰老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β-蜕皮甾酮的抗衰老作用,结果表明,β-蜕皮雷酮能明显延长果蝇寿命,提高大鼠血清SODI知性及GSH-Px活性,降低MDA,提示,β-蜕皮甾酮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蜕皮甾酮类是最重要的昆虫激素之一,它在昆虫生长和变态过程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由于蜕皮激素放射免疫法的建立和一些微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蜕皮甾酮类的研究取得较快的进展,并且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我们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粘虫末龄幼虫期和蛹期血淋巴内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鳞翅目蛾类 2科 42种和蝶类 7科 31种昆虫的翅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蛾类还是蝶类 ,迁飞昆虫前翅形状均具有区别于非迁飞昆虫的共同特征 ,即前翅相对窄长 ,前缘较平直 ;然而与不同的翅振模式相适应 ,蛾类与蝶类迁飞昆虫的翅形特征又有所不同 :蛾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宽阔 ;蝶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窄小。  相似文献   

10.
从祁州漏芦中分离得到4个已知植物蜕皮甾酮,1个地榆皂甙I以及1个新植物蜕皮甾酮。经光谱分析(IR,MS,^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 推定这个新天然产物为2β,3β,11α,14α,20β,23-hexahydroxy-5-cholest-7-e-6-one. 命名为异漏芦酮。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蛹期血淋巴的蜕皮甾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为止仅在少数几种昆虫中研究过蛹期的蜕皮激素。关于蜕皮甾类的性质分析,结果也颇不一致。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薄层层析、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蛹血淋巴内的蜕皮激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物理-化学方法证明蛹血淋巴内存在二种蜕皮甾类:蜕皮酮和20-羟基蜕皮酮。2.蛹期蜕皮甾类滴度呈一宽峰,高峰出现在化蛹后的第5天(3435ng/ml)。3.在高峰时,蜕皮酮与20-羟基蜕皮酮的比例为1:3.57,说明20-羟基蜕皮酮是主要的蜕皮甾类。4.比较雌雄两性蛹的蜕皮甾类滴度,未见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在棉铃虫中影响成虫发育的主要激素是20-羟基蜕皮酮而不是蜕皮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0-羟基蜕皮甾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SD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电图和脑组织Nissl染色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20-羟基蜕皮甾酮组。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认知功能,酶联免疫法测定缺血再灌注后3-24小时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从4.50±1.90%上升至72.90±8.40%(p0.01),给予20和40 mg/kg 20-羟基蜕皮甾酮干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分别下降至51.40±8.60%(p0.05)和42.70±6.80%(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空间探索试验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目标象限次数明显减少(p0.01),而20-羟基蜕皮甾酮显著抑制上述变化,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缺血再灌注后3-24小时,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浓度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20-羟基蜕皮甾酮能抑制上述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浓度的升高。结论:20-羟基蜕皮甾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认知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露水草家化栽培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B.Clarke),是近年发现提取昆虫蜕皮激素的优良原料植物,是迄今发现的植物中含β-蜕皮激素最多的种之一。它的干燥全草中昆虫蜕皮激素的含量达1.2%,地下部分达干重的2.9%。把昆虫激素用于养蚕,是近代科学养蚕的重要技术,可使家蚕上簇齐一,减少用桑,节约劳力。因此对它进行引种栽培方面的研究,为工业生产昆虫蜕皮激素提供优质原料,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1978—1982年我们对这一新的资源植物,进行了家化栽培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蝶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钱蓓  陈颖  李恺 《昆虫知识》2012,49(5):1327-1337
为探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蝶类昆虫本底资料,提供该地区后续开发利用、进一步保护蝶类资源相应的理论依据,开展本项目研究。对已有和补充采集标本整理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资料,建立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鳞翅目Lepidoptera蝶类昆虫数据库。共记录鳞翅目蝶类昆虫10科58属82种,其中14种(隶属于6科14属)为本研究在该地区新纪录种类。其寄主涉及32科81属植物,不同科的蝶类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专化性。蝶类区系类型组成以东洋+古北共有种类为主,共47种,东洋种32种,古北种3种,分别占总数的57.32%,39.02%和3.66%,表明古北界与东洋界的蝶类物种在该地区有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具有高羟基化能力的细胞株系,首先研究了毛花洋地黄培养细胞的羟化能力与原植物的羟化能力和地戈辛含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各种不同的细胞系对β-甲基洋地黄毒甙的生物转化活性,这些不同的细胞系是来源于各种具有不同地戈辛含量和羟基化率的毛花洋地黄植物,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细胞的羟化能力与原植物的羟化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应的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具有高羟基化能力的细胞株系,首先研究了毛花洋地黄培养细胞的羟化能力与原植物的羟化能力和地戈辛含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各种不同的细胞系对β-甲基洋地黄毒甙的生物转化活性,这些不同的细胞系是来源于各种具有不同地戈辛含量和羟基化率的毛花洋地黄植物,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细胞的羟化能力与原植物的羟化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应的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及神经激素在调节昆虫生长及生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蜕皮激素的合成过程、其活性形式20羟基蜕皮酮的作用模式、蜕皮激素与保幼激素的相互调节机制这三个方面综述了蜕皮激素在昆虫生长及生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的本质是化学。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的嗅觉媒介是植物气味即化学信息物质。在介绍植物气味构成及其扩散模型基础上,阐述了植物气味在地上植食性昆虫成虫、幼虫和地下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过程中的嗅觉导向作用,并指出了今后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来看,植物气味包括构成性气味和诱发性气味两类,这两类气味的概念既相联系而又不同。构成性气味组分及构成因植物分类地位等而不同。诱发性气味组分因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病原微生物、机械致伤等因子的胁迫而变化,这种变化性状随植物属和/或种、植株生长发育阶段、胁迫因子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而不同。无论是哪种植物气味,其释放均具有节律性。气味扩散过程比较复杂,扩散状态可用数学模型表征。对于地上植食性昆虫成虫,植物气味对其寄主搜寻行为具有导向特异性,重点分析了这种特异性形成的两个假说;鳞翅目昆虫幼虫,能够利用植物化学信息物质趋向寄主植物或回避非寄主植物;地下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既与寄主植物地下组织释放或分泌的次级代谢物有关,又与一些初级代谢物有关。初级代谢物中的CO2,起着“搜寻触发器”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昆虫与植...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等动物常见的几种应激现象宗效明(河北省阳原县第一中学075800)张艳平(河北省容城小里中学071700)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如植物根的向地生长,茎则背地生长,这是植物对重力发生的应激反应;昆虫中的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夜晚活动,这是昆虫对日光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浓度的外源茉莉酸甲酯(Me JA)对牛膝生长及其主要药用成分齐墩果酸和蜕皮甾酮均有不同的影响。该文采用不同浓度的Me JA分别浸种处理牛膝种子:0(对照)、0.1 mmol·L-1(T1)、0.15 mmol·L-1(T2)、0.2 mmol·L-1(T3)、0.25 mmol·L-1(T4),对照(CK)以同体积的蒸馏水浸泡。取浸种处理后生长培养60 d的牛膝植株,测定牛膝的株高、根长、地上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取牛膝的叶及根,HPLC法测定其齐墩果酸和蜕皮甾酮的含量,研究Me JA对牛膝生长及主要药用成分齐墩果酸和蜕皮甾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0.15 mmol·L-1Me JA浸种处理,对牛膝生长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最佳,其株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及根鲜重分别比对照显著升高43.9%、38.7%、26.4%、64.0%(P0.05);0.15 mmol·L-1Me JA处理,对牛膝的根和叶中齐墩果酸的积累作用最佳,分别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了114.3%和60%(P0.05);0.25 mmol·L-1Me JA处理,对牛膝根中蜕皮甾酮的积累最佳,比对照高出90.3%(P0.05),却不利于根和叶中齐墩果酸的积累,并可抑制叶中蜕皮甾酮的形成。说明0.15 mmol·L-1Me JA浸种处理对牛膝的生长及其根和叶中齐墩果酸的积累作用最佳,并能显著促进根中蜕皮甾酮的积累,有利于牛膝药材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