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寨卡病毒是蚊源性虫媒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一头哨猴(恒河猴)中首次分离到。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报告有散发性病例。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雅浦岛发生以发热与皮疹为特征的第一次大流行;2013年10月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了南太平洋最大的寨卡病毒爆发流行;在2015年引入巴西的寨卡病毒引起爆发。迄今,巴西已有150万人感染,并扩展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大多数在南美洲。由于在巴西不正常地密集出现新生儿小头畸形,而母亲在孕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寨卡病毒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寨卡病毒感染是酷似登革热的、自限性的发热、皮疹、关节痛综合征,我国称寨卡病毒病。大多数病例是轻症,主要症状是皮疹、发热、关节痛、肌痛、头痛和结膜炎。寨卡病毒自然传播中的媒介为伊蚊,但也存在非生物媒介传播的危险。曾从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并证实性交传播。最近有更多的由性传播的病例报告。寨卡病毒由病毒携带的男性经性行为传染给女方。如果最近刚从寨卡病毒流行区来的男性,在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如果女方已经怀孕,最好是放弃性接触,以保护胎儿。  相似文献   

2.
崔香玲  周睿  岑山  周金明 《病毒学报》2018,34(2):264-271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通过伊蚊属传播。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的小头畸型症和成人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紧密相关,但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FDA已批准的药物。新近研究表明,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寨卡病毒。虚拟筛选技术、老药新用等思路有望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的研发带来新突破。本文就目前寨卡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发现新型高效寨卡病毒抑制剂提供依据及思路。  相似文献   

3.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虫媒病毒,可经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血液、泪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寨卡病毒一旦感染孕妇,就会有导致胎儿感染的可能.成人多出现一些较轻的临床症状,但胎儿更容易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继而诱发小头畸形,重症脑部发育缺陷以及一些神经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寨卡病毒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等都属于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属病毒。寨卡病毒分离于1947年,但由于分布区域有限,所致寨卡热症状较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最近一些年,特别是2015年后,巴西的寨卡疫情暴发及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关联,引起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疫苗是应对寨卡疫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有30余个机构在进行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发。本文综述了寨卡病毒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当前不同类型寨卡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同时对其他几种黄病毒属病毒批准和临床阶段疫苗情况进行了概述,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然  陈辉  安静 《微生物学报》2017,57(2):188-196
寨卡病毒系由伊蚊传播的黄病毒,超过20亿人在其流行区域生活。近几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寨卡疫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证实寨卡病毒感染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造成新生儿小头症。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率先报道的寨卡疫苗为一款DNA疫苗,其在设计、制备和生产方面均较其他类型疫苗更加简易,且可避免可复制型疫苗因毒力回复而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威胁,在寨卡疫苗的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他传统类型疫苗和基于抗体的新型疫苗等均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文将扼要综述寨卡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6.
自2015年巴西确诊首个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以来,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引发了大规模疫情。寨卡病毒感染不仅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还会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后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导致患者瘫痪乃至死亡。但是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疫苗或药物可以用于阻断寨卡病毒的感染。近几年来,寨卡病毒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多个关键蛋白的结构逐步得到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致病机制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特异性药物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对寨卡病毒多个非结构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及其抑制剂研发的主要方向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药物靶点的分析筛选及抗病毒药物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江涛  张建琼 《病毒学报》2017,33(5):791-797
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紧密相关,甚至可能损伤男性生殖系统,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研究其结构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寨卡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发病机制及免疫逃逸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寨卡病毒NS1的空间精细结构,并将其与其它黄病毒NS1进行比较。本文也分析了寨卡病毒基于NS1的致病机理,总结了NS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5年寨卡病毒在巴西大规模暴发以来,寨卡病毒的传播呈现上升态势,并不断向亚洲地区扩散,各国科学家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寨卡病毒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人们已经成功解析出寨卡病毒颗粒以及数个病毒蛋白的三维结构,并对其不同结构组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新一项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腾川团队的研究,在寨卡病毒NS3解旋酶结构和机理方而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1].寨卡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基因组由单股正链RNA构成,分别编码3个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9.
近期寨卡病毒病在世界各地的爆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寨卡病毒病的病原体是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病毒,能够感染孕妇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还可引发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征。目前,对寨卡病毒的了解并不深入,针对病毒的诊断系统尚不健全,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因此,还需要针对寨卡病毒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寨卡病毒的基本特征及其防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寨卡病毒在南美洲的突然爆发引起了公共健康威胁。然而目前并无针对性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防治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蛋白酶NS2B-NS3是病毒复制所需的核心酶,是最好的潜在药物靶点。针对其结构和功能研究,对深入了解病毒的复制和研发抗感染药物十分重要。本研究介绍了近期寨卡病毒蛋白酶结构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以来,南美暴发大规模寨卡疫情,因其与新生儿小头症等严重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虫媒黄病毒类似,寨卡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的3种结构蛋白构成病毒颗粒,7种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生活周期的调控。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寨卡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病毒复制与致病机制的认识,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潜在靶标。本文将对寨卡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那琳  许梅花 《病毒学报》2021,37(6):1534-1538
寨卡病毒病是近年来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流行的一种隐性传染病.该病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导致,虽然患者或携带者的病情并不明显,或在短期内很难察觉.但由于近些年来的突然流行,患者数目的 急剧增加,而且各国间贸易往来愈加繁荣,亦加快了该疾病流行的步伐.疾病的防治离不开确切的诊断,如何快速、准确检测出寨卡病毒不容小觑,是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而使得通过捕捉和测试蚊子来监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传播能够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低廉。这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寨卡病毒亚洲毒株和非洲毒株,而且在理论上可能被用来在现场直接检测蚊子中可能存在的寨卡病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而使得通过捕捉和测试蚊子来监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传播能够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低廉。这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寨卡病毒亚洲毒株和非洲毒株,而且在理论上可能被用来在现场直接检测蚊子中  相似文献   

15.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黄病毒。不同于其他黄病毒,ZIKV还可以通过性传播或垂直传播引起神经系统障碍,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密切相关,这些特征使ZIKV受到全球关注。进一步临床证据表明,产前暴露于ZIKV的婴儿,即使在出生时没有小头畸形,也可能存在与ZIKV有关的神经发育障碍,尤其是在远期神经发育方面表现出语言、运动和认知的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目前针对先天性非小头畸形ZIKV感染的机制已有一些直接和间接证据,其发病机制可能包括ZIKV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诱导细胞自噬以及非神经细胞作用等。现就近年来产前ZIKV暴露对非小头畸形新生儿神经发育影响相关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正大部分针对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孕妇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发现了寨卡病毒对于小鼠雄性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胁的严重关切。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通过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报道了寨卡病毒对于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统的损害。研究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够在感染者精液内停留数月之久。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到过兹卡流行地区的个体应该坚持使用  相似文献   

17.
2015年5月以来,在巴西等美洲中部和南部发生了寨卡病毒暴发流行,并且疫情仍在不断升级。针对寨卡病毒所带来的全球健康风险和生物防御要求,本文在简述当前寨卡疫情态势的基础上,概析了寨卡疫情全球应对主要策略,并就我国做好应对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主要以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其感染孕妇后,可导致胎儿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感染成人后,可引起以神经缺陷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症。近年来,寨卡病毒已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威胁,因此,各国相关研究人员均在积极研制安全有效的ZIKV疫苗,以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和蔓延。现就ZIKV的基本特征、目前正在研究的几种ZIKV候选疫苗,如减毒活疫苗及嵌合活疫苗、全灭活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作一概述,旨在为该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大肠杆菌重组表达并纯化寨卡病毒NS2B蛋白,制备抗NS2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方法:构建携带NS2B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采用大肠杆菌ER2566作为表达菌株,以IPTG诱导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NS2B目的蛋白。用纯化后的NS2B蛋白免疫BALB/c小鼠,筛选制备抗NS2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抗体的反应活性和特异性。结果:表达并纯化获得寨卡病毒NS2B蛋白,筛选获得可与NS2B蛋白结合并具有较好反应活性的单克隆抗体2H11,该单抗可识别寨卡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的NS2B蛋白。结论:筛选获得靶向寨卡病毒NS2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为后期深入开展寨卡病毒NS2B蛋白的功能和相关抗病毒药物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寨卡病毒(ZIKV)感染者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特异性IgA抗体水平,进一步了解ZIKV感染免疫机制,本研究重组表达制备寨卡病毒NS1蛋白,对其浓度、纯度进行鉴定,初步评估了NS1蛋白抗原性,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Indirect-ELISA)方法,检测患者临床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寨卡特异性IgA抗体。利用健康人群血清、尿液和唾液标本,评估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确定以阴性对照的均值加3倍标准差作为判定检测结果的阈值,特异性为100%。对经病毒核酸检测所确诊病例的33份血清样本、4份尿液样本和3份唾液样本进行检测。选择3份具有较高IgA抗体水平的血清,通过2倍系列稀释的方法评价了血清样本中特异性IgA抗体的滴度,可有效检出经3 200倍以上稀释的血清样本中的IgA抗体。重复性检测实验显示板间变异系数为(3.0±0.8)%,板内变异系数为(2.7±1.0)%。寨卡患者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特异性IgA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5.8%(25/33)、100%(4/4)和33.3%(1/3),提示IgA抗体在3种体液标本中均具有显著的存在,具有充当体外诊断指标的意义。同时尿液、唾液标本中特异性IgA抗体的存在,提示潜在的粘膜免疫效应,有助于增强对病毒体内播散和体外传播的理解,也初步提示了寨卡病毒NS1蛋白可用于相关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