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菲氏叶猴与黑叶猴的下颌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5只菲氏叶猴和8只黑叶猴成年下颌骨作了功能形态学研究。在21项所分析的变量中,两种之间有4项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而10项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水平。从所分析的结构看来,菲氏时猴下臼齿及门齿的面积大于黑叶猴,而黑叶猴的咬肌附着部分(支高、颌高,支宽及髁头长)大于菲氏叶猴。这表现了黑叶猴比菲氏叶猴具更强的咀嚼能力。因而,可以推测在食物成分中,黑叶猴食坚果的比例要大于菲氏叶猴。  相似文献   

2.
菲氏叶猴和黑叶猴的齿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成年头颅的上下齿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说明,在黑叶猴中,由于与颧骨眶低点相连,垂直于M~3根部齿弓的距离非常显著地大于菲氏叶猴,因而其面颅体积显著性地大于菲氏叶猴,而且菲氏叶猴的面颅比黑叶猴更为凸出。在对齿弓的对称性研究时发现,除黑叶猴的上齿弓向右偏离外,别的都向左侧发生偏离。这种偏离似乎与用手优势相联系。在进行多变量分析时发现,两种叶猴所研究的变量下颌的比上颌的发生了更大的变异。进一步证实了运动的器官比固定的器官易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3.
RAPD分析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确定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分析了菲氏叶猴、紫面叶猴、长尾叶猴、黑叶猴、白头叶猴、共13个个体的随机扩增DNA多态。用于检测的30个随机引物中有22个产生清晰的条带。根据遗传距离建立的系统树显示,黑叶猴与白头叶猴亲缘关系最近,且两者都不是单系群。白头叶猴3与黑叶猴6的亲缘关系比与白头叶猴1、2的更近。根据系统树中的关系对群体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在5%水平上,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有显著差异;然而,在同  相似文献   

4.
潘汝亮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2,38(2):128-135
本文利用三维笛卡儿空间座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francoisi)颅骨的形态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描绘了它们的侧视和俯视投影图形。结果表明,两种投影图形均显示黑叶猴的颅骨大于菲氏叶猴,且显著性增大的区域出现在眉点、囟门、枕骨大孔附近和下颌骨体的高度。但菲氏叶猴较黑叶猴具有更凸的面颅。据枕骨隆突至眉点的侧视投影弧长,两种叶猴的数学模式均为:Y=a+bX-cX~2(R=0.92)。从侧视投影看,两种叶猴自枕骨隆突至眉点主要表出大小的不同。若据俯视投影图,两种颅骨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外耳道以前的部分。黑叶猴较菲氏叶猴具有十分显著性增高的下颌骨体以及相对应更发达的咬肌和咀嚼器官,这很可能与它取食更多的果类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5.
黑叶猴外形整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汝亮  彭燕章 《兽类学报》1989,9(4):247-253
根据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解剖标本的测量数据,用几何方法绘制出整体外形结构图;用R聚类分析结果找出了所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Q聚类和三维空间模式结构展示了黑叶猴外形整体结构与蜘蛛猴、食蟹猴、长臂猿、大猩猩和黑猩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所测的23项变量中,由5个小聚类组成:与个体大小相关的变量、与前肢结构相关的变量、与后肢结构相关的变量、与颅骨结构相关的变量和臀部结构。在这些变量中,臀部宽与其他变量表现了极弱的相关关系。黑叶猴的外形整体结构与其他几种灵长类比较,更接近于食蟹猴和长鼻猴,其次接近于蜘蛛猴。因此从外形整体结构相似性分析,黑叶猴的运动与食蟹猴、长鼻猴和蜘蛛猴具有某些相似处。  相似文献   

6.
黑叶猴是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南部和越南北部喀斯特石山特有的灵长类,全世界不足2000只,其中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我国。黑叶猴隶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该属是疣猴亚科种类最多的一个属,共有20个种。根据系统演化,这个属可以分为戴帽叶猴种组、郁乌叶猴种组、银叶猴种组和黑叶猴种组,其中黑叶猴种组包括了我国的黑叶猴、白头叶猴、越南的金头叶猴、德氏叶猴、越南乌叶猴、印支乌叶猴和老挝乌叶猴,这7个种只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石山叶猴,其中黑叶猴扩散能力最强,是分布范围最广和分布纬度最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杂交白头叶猴F1代及其后代性状和行为跟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杂交所得的雌杂白头叶猴F1代(F1f)的性状及行为观察,以及F1代与黑叶猴进行回交繁殖出来的后代Be1、Be2、Be3和Be4的性状表现及生长发育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白头叶猴及其回交代的性状、形态特征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白头叶猴所拥有的性状在杂白头叶猴及其后代中几乎不表现,仅是在生长中存在部分印记,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转变时间延长,毛色转变也有痕迹的现象。这说明白头叶猴的基因控制在回交代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总的以黑叶猴的基因控制为主。白头叶猴回交代个体弱仔率比例高达50%,高于同期的黑叶猴弱仔率,后者一般为10%—20%,呈现出远交衰退迹象。杂交代F1在繁殖行为及对后代的哺育投资上与黑叶猴无明显区别;回交代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与黑叶猴的行为有趋同性。综合上述特征,结合杂交白头叶猴F1f的连续繁殖成功,可以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8.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χ2=6.602,df=11,P=0.830;黑叶猴:χ2=11.393,df=11,P=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T.leucocephalus)、德氏叶猴(T.delacouri)、金头...  相似文献   

10.
南京现代人颅骨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南京出土成年颅骨273个(男157,女116)进行了9个项目的测量。结果表明,除1项性差不显著外,其余8项的性差均有高度的显著性。按颅指数,颅长高指数及颅宽高指数分级,南京人颅骨多分别属于圆颅、高颅及中颅型。  相似文献   

11.
幻想星球     
<正>森林里跑出来一只聪明可爱的菲氏叶猴"灰姑娘",它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呢!因为人类的捕捉,菲氏叶猴"灰姑娘"从森林中跑了出来。它不愿意看同伴一个个倒下的悲惨情景。慈溪胡叶蝶"灰姑娘"本是菲氏叶猴家族的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猴王去世了。它无法忍受后母的虐待,便离家出走了。西安谢若琳  相似文献   

12.
关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只雄性白头叶猴与一只雌性黑叶猴杂交繁殖的F1代(雌体)与黑叶猴(雄体)的回交,成功繁殖出两只回交代个体,出生后两回交代个体健康状况良好,所显露出来的形态学特征介于亲本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杂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从而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3.
西安现代人脑颅的性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对西安现代人成年颅骨一百例(男50,女50)进行了廿个项目的测量。对其中性差非常显著的八项,进行了性差鉴别。 中颅、高颅和狭颅型的出现,两性均占多数,与湖南、长春男性的资料作了比较,高颅型的出现率在三个地区之间无差异,似乎可作为国人之代表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的云南江川、保山发现的三种猕猴类:江川猕猴(Macaca jiangchuanensis sp.nov.),早更新世;保山塘子沟的短尾猴(M.arctoides)和菲氏叶猴(Presbytis cf.phayrei),早全新世,经~(14)C年代测定约7000年B.P.。江川猕猴是联系西瓦立克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早期猕猴类型,为南方早更新世猕猴种的首次记录。保山菲氏叶猴的发现意义则是在更新世一全新世时期猴科的地史和地理分布上增加了新的成员。  相似文献   

15.
保护动物(灵长类和食肉类)列入国家保护的灵长类动物有:一级:蜂猴、熊猴、台湾猴、尾猴、菲氏叶猴、灰叶猴、黑叶猴、金丝猴、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等十一种。二级:红面猴、猕猴、四川短尾猴等三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食肉类动物有:一级:马来熊、大熊猫、紫...  相似文献   

16.
袁传照  周绮楼 《动物学报》1990,36(3):324-326
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为疣猴亚科,叶猴属动物。有学者在评述叶猴的分类地位时指出,叶猴在进化的历程中,虽进化的步伐很慢,但仍继续沿着其重要的演化路线发展。叶猴在旧大陆猴类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兼有进步和原始特征。其进步特征处于旧大陆猴与长臂猿之间,而原始特征仍保留着类似其祖先的特点,它与这个祖先的亲缘关系似较其它旧大陆猴更为接近。通过对长尾叶猴(Presbytisentellus)的形态解剖,有人认为叶猴的脑髓演化水平介于猴科动物与长臂猿之间。  相似文献   

17.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别名乌猿、乌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为亚洲特有的灵长目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黑叶猴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E)级保护动物。本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  相似文献   

18.
从2001年3月至12月,对生活在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上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黑叶猴生态习性的影响.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柄息地植被的影响,作者设置了10个植被样方,其中5个位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坡;5个位于人类活动较少的山顶.观察结果表明,山坡的植物种类、多样性以及植物密度均低于山顶;山顶上黑叶猴喜食植物的密度也明显高于山坡.扶绥黑叶猴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猴群偏好在食物丰富而人类活动少的山顶休息和觅食,而很少利用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坡.雨季里,猴群明显增加对山顶的利用率,而相应地减少对崖壁的利用.因此,扶绥黑叶猴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可能是觅食利益和躲避人类活动干扰权衡的结果.黑叶猴选择崖壁上的突出平台或石洞作为夜宿地;通常重复利用少数几个夜宿地,并且会连续利用同一个夜宿地.  相似文献   

19.
贵州东北部作为黑叶猴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黑叶猴的数量在近30年急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深入了解黑叶猴在贵州东北部地区地理种群的分子变异及遗传水平现状,可以为黑叶猴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以黑叶猴的粪便、毛发为实验材料,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对采自贵州东北部地区黑叶猴野生种群79个粪便样品和黔灵公园笼养种群22个粪便样品、5份毛发样品的线粒体控制区(mt DNA D-loop)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贵州东北部黑叶猴样品共获得88条395 bp的序列,共有30个多态位点,其碱基突变形式为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共6个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贵州黑叶猴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群,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贵州东北部地区野生黑叶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种群适应能力与进化潜力,为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白头叶猴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于1963、1976和1977年间,先后几次到贵州、广西南部进行黑叶猴的生态地理调查,采到黑叶猴标本22号,观察了近40个猴群。经研究,认为白头叶猴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T’an,1957应让正为黑叶猴 Presbytis francoisi的一个亚种。鉴于原命名人未作正式描记,故予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