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阿拉善黄鼠数量分布及有关生态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eus)传播疾病、破坏草原、危害农作物,是宁夏黄土高原的主要鼠害。1973年蔡桂金等在山西省对阿拉善黄鼠的生活习性与数量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宁夏南部黄土高原的阿拉善黄鼠的数量分布及生态学末见报道。为了保护草原、保粮防病,掌握其有关生态学规律,为杀灭其提供参考。1982年5—8月和1983年5—9月,在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地区对黄鼠的数量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宁夏宽寄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胭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4月,在宁夏海原县的阿拉善黄鼠 Citellus alaschanicus Büchner巢穴中采得一种宽寄螨 Euryparasitus Oudema+ns,1902,经鉴定系一新种,记述如下。文中测量单位均为μm。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黄鼠模式产地标本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的方法,对采自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1888)模式标本产地,内蒙古阿拉善南部典型荒漠区的5号黄鼠(Spermophilus spp.)标本进行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二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38,与达乌尔黄鼠(草原黄鼠)(S.dauricus Brandt,1843)二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2n=36,完全不同,且形态特征与达乌尔黄鼠具有明显差异.基于该种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以及分布区域,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的结果,确认该种为阿拉善黄鼠.  相似文献   

4.
宁夏常革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寄螨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常革螨属Vulgarogamasus一新种,命名为海原常革螨Vulgarogamasushaiyuanensissp.nov.模式标本采自宁夏海原县阿拉善黄鼠巢穴内,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所。  相似文献   

5.
巢区(Home range)被公认为动物日常活动(取食、生殖、育幼等)的场所。有关鼠类的巢区,学者们已作了大量工作,但对黄鼠巢区的研究确很少,国内仅有吴德林等在《灭鼠与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1978年第三集中报道了蒙古黄鼠的巢区。我省东部、中部广泛分布着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 alashanicus Buchner)。已经证明该黄鼠是甘宁黄鼠鼠疫疫区的主要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黄鼠的生命表及繁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敬先 《兽类学报》1991,11(2):138-142
将采自野生种群的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 alaschanicus Buechner)( 下称黄鼠)样本划分为8个年龄间隔,然后编制生命表。结果表明,黄鼠的平均死亡率(qx)为0.7512(♂)和0.6222(♀),平均寿命为1.3311年(♂)和1.1073年(♀)。0-l岁龄黄鼠的期望寿命(ex)为0.8311年(♂)和1.1073年(♀)。世代净增殖率(Ro)每代为l.7327。种群内禀增长率(瞬时)(rm)为0.1433,世代平均时间(T)为3.8346年,周限增长率(r)为1.1541/年。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气候和其他一些因素所导致的阿拉善黄耆(Astragalus grubovii Sancz.)的多态现象和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的分类问题予以订正,将长期以来混乱不清的8个名称处理为异名,为阿拉善黄耆种的界定提供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交界处,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主峰海拔3556米,山体东侧巍峨壮观,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同时也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有人说,阿拉善即“贺兰”一音之转,可见贺兰山对阿拉善的重要性,尤其是为这个干旱地区带来了宝贵的降水,甚至有老百姓说:“没有贺兰山就没有阿拉善”。  相似文献   

9.
阿拉善黄鼠三种寄生蚤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我国蚤类幼虫形态的描述至1982年先后已发表15种,包括5个科,7个亚科的12个属。本文再报道来自青海地区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cus B?chner)巢内的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 Jordan&Rothschild,1911),似升额蚤长指亚种(Frontopsylla elatoides longa Mikulin,1958)和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 Ioff,1946)等三种寄生蚤幼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攻毒后的阿拉善黄鼠冬眠生态繁殖与抗体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黄鼠在人工饲养下,每日平均食量为80-120g,春季食量为100-150g,进入冬眠期(呈半睡状态)每日还可食30-50g。玫毒后存活黄鼠在室温高的环境中,能越冬和冬眠,但冬眠时间较晚,12月中旬呈全睡状态的只占30%,睡眠和醒眠呈交替。体温自32-35℃了8-6℃时,呈完全冬眠状态。冬眠期呼吸6-8次/分钟。发情时间比自然条件下提前1-2个月,发情高峰出现在2-4月份(2月份发情率达55.  相似文献   

11.
地厉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厉螨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地厉螨属Dipolaelaps Zemskaya et Piontkovskaya,1960一新种:同心地厉螨Dipolaelaps tongxinensis Baiet Lu,sp.nov.,标本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cus Buchner,1888巢穴内.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对分布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和阿拉善的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s Kom)种群的叶片形态特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叶厚度、面积、长/宽、生物量及SLA来看,阿拉善种群与和林格尔种群之间存在明显变异,阿拉善种群比和林格尔种群保水能力强,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好。遗传结构比较研究发现,甘蒙锦鸡儿种群间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遗传相似度为0.711),表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分子基础的、是以遗传变异为基础的种群分化适应。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达乌尔黄鼠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吉林省14个区县市1953~1994年达乌尔黄鼠密度监测资料,利用折线回归求出黄鼠密度转变年份和动态模型,得到结论。42年的黄鼠密度分为2个阶段,1953~1954年为黄鼠密度从原始状态经灭鼠后迅速下降阶段;1955~1994年为黄鼠平均密度稳定在1只/hm2以下阶段。最后,用移动平均数法和折线回归对黄鼠密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雉鸡阿拉善亚种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讨论雉鸡阿拉善亚种是否确立.共测定了雉鸡12个种群132个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control-region)1 078个碱基长度的基因序列,61个变异位点产生68个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雉鸡阿拉善亚种是单系枝.雉鸡阿拉善亚种与甘肃亚种的分歧时间(0.15 ~0.23百万年)发生在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干旱化、腾格里沙漠的形成以及贺兰山的存在导致分歧形成.结合系统发生树、单倍型网络图、Fst值(P<0.001)以及基因流(Msohokhotensis to strauchi=0.006,Mstrauchi to sohokhotensis=0.014),雉鸡阿拉善亚种在其分布区内独立进化.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达乌尔黄鼠种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吉林省14个区县市1953 ̄1994年达乌尔黄鼠密度监测资料,利用折线回归求出黄鼠密度转年份和动态模型,得到结论。42年的黄鼠密度分为2个阶段,1953 ̄1954年为黄鼠密度从原始状态经灭鼠后迅速下降阶段:1955 ̄1994年为黄鼠平均密度稳定在1只hm^2以下阶段。最后,用移动平均数法和折线回归对黄鼠密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季节性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经1981和1984两年的工作,重复了Dawe(1969)注射冷藏的冬眠动物血清,诱发夏季活泼黄鼠冬眠的原始实验。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在非冬眠季节诱发达乌尔黄鼠冬眠,发现禁食在人工诱发冬眠中起重要作用,却不能证实血源性冬眠触发物(HIT)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达乌尔黄鼠冬眠阵过程中感觉兴奋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宇英  蔡益鹏 《兽类学报》1992,12(4):287-293
对冬眠阵中的达乌尔黄鼠施加皮肤电刺激,以心率和体温的变化作指标,发现冬眠黄鼠有3种类型的兴奋反应。本实验还发现诱发兴奋性反应的刺激强度在冬眠阵后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随冬眠阵进行达乌尔黄鼠的感觉兴奋性是逐步升高的,即具有“累进的应激性”现象。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谱系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瑞亚  娄安如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11):2072-2081
为探究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构建机制,该研究选取净亲缘关系指数(NRI)作为谱系结构指数,在对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群落物种组成为基础数据,计算各样地群落的NRI,并分析NRI在经纬度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因子和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谱系结构在阿拉善高原东南部以发散状态为主,在阿拉善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以聚集状态为主。(2)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NRI随经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3)阿拉善荒漠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群落谱系结构均无显著相关性;在降水因子和温度因子中,与群落谱系结构相关系数最大的分别为年降水量和年温度变化范围(最暖月最高温与最冷月最低温的差值),其中:年降水量与NR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年温度变化范围与NR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最暖月最高温和最冷月最低温与NRI均有显著相关性,推测年温度变化范围对阿拉善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是通过最暖月最高温和最冷月最低温起作用的。研究发现,阿拉善高原东南部区域的荒漠灌丛群落构成主要受竞争排斥的作用,其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群落构成主要受环境过滤的影响;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主要受年降水量和极端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又称阿拉善马鹿,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是我国马鹿亚种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隔离种群。为了解阿拉善马鹿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以对该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在贺兰山采集的93个野生个体新鲜粪便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991 bp)进行扩增和分析,共检测到68个变异位点,定义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40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32,说明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阿拉善马鹿曾出现过种群扩张,贝叶斯天际线分析(BSP)显示扩张时间约在末次冰盛期(0.028—0.010 Ma)。FST检验表明阿拉善马鹿种群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本研究表明阿拉善马鹿目前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建议加大对该亚种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分布着超过20万km2的典型戈壁生态系统, 且这些戈壁生态系统正遭受着持续性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影响。然而, 土壤、气候、空间变量等因子对阿拉善戈壁大尺度植物β多样性及其关键组分的相对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阿拉善典型戈壁生境的276个样方进行植物群落组成调查, 并结合气候、土壤等数据, 探讨了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阿拉善戈壁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表明: (1)在阿拉善戈壁区, 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 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物种周转组分显著增加, 而且β多样性主要源于物种周转组分, 物种嵌套组分的贡献非常有限; (2)偏Mantel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对β多样性及其物种周转组分均有显著的单独作用; 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表明, 环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共同解释了植物β多样性及其物种周转组分10.84%-17.67% (Bray-Curtis)和15.47%-24.81% (Sørensen)的变异, 但环境因子可以单独解释更多的变异(6.62%-9.97% (Bray-Curtis)和8.98%-14.51% (Sørensen))。在众多环境因子中, 气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和地表砾石盖度对植物群落β多样性和物种周转组分的贡献更大。以上结果表明, 环境过滤、扩散限制以及其他未知过程可能共同影响阿拉善戈壁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 其中环境过滤可能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