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植物叶表面的润湿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辉  王会霞  李秧秧 《生态学报》2011,31(15):4287-4298
植物叶表面的润湿性是各种生境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了叶片对水的亲和能力。叶面的润湿性可以通过测定气、固、液界面的接触角大小确定,接触角θ<110°的为润湿,θ>130°的为不润湿,表现出斥水性。影响叶片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有叶面蜡质含量与形态,叶面绒毛数量、质地、形态和分布方式,气孔和表皮细胞形态和大小,叶水分状况等。叶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态是影响叶润湿性的主要内在原因,但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影响表面的结构和形态来影响叶润湿性。叶面的润湿性是植物叶片截流降水的微观基础,水分在润湿性强的叶面上铺展呈膜;在不润湿的叶面上形成水珠,容易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离开叶面;铺展的水膜,又会对叶的光合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润湿性的叶面,滞留、吸附、过滤各种大气污染物数量不同;这些污染物沉降在叶片表面,与叶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叶面的润湿性。植物叶含水量的高低对叶感染病菌有重要的影响,在病菌感染期间如果叶表面完全润湿则有利于病菌侵染;一旦病菌侵染,又会对叶面结构造成破坏,需要考虑润湿性能对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液滴持留的影响。对于润湿性小、斥水性大的植物,其叶表面表现出一定的自清洁功能;根据这些高疏水性、具有自清洁性的植物叶面特征,可利用或借鉴生物学信息进行仿生设计或制造新的功能材料。润湿性作为固、气、液三相作用的综合结果,是认识植物界面关系的微观基础,对于植物叶面生态功能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性信息素释放系统)位置、 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及雄蛾触角感受器(性信息素接收系统)的种类、 形态、 分布及功能,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榆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和雄蛾的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榆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第8~9节节间膜上的背面中央区域, 腺体表面分布着许多饱满的锥状突起, 2日龄处女雌蛾腺体细胞间有明显的胞连接, 细胞基底膜基褶较多, 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 并与内表皮连接, 内表皮上含有多层几丁质, 胞质中含有脂质粒、 大量空泡、 光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 雄蛾触角鞭节上有5种感受器, 为毛形感器、 刺形感器、 锥形感器、 腔锥形感器和曲毛形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 曲毛形感器最少。柄节和梗节被大量鳞片覆盖, 未观察到感器。榆木蠹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性信息素的提取、 鉴定及成虫生殖交配生物学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受生物启发特殊浸润表面的设计和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燕  江雷 《生命科学》2008,20(3):323-330
浸润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超亲水、超疏水、超亲油、超疏油是固体表面四个独特的浸润性质。自然界中一些生物体具有的特殊微米/纳米结构赋予了其特殊的表面性能,如荷叶的自清洁性、壁虎脚的高黏附性等。从自然出发,由自然获得启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殊浸润性的表面;并通过动态调控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几何结构,制备了浸润性在外场刺激下可发生可逆转变的智能表面。将表面自由能或形貌在外界刺激(如光、电、热)下可发生可逆改变的刺激响应性材料接枝到粗糙表面上,实现了表面浸润性在超亲水和超疏水之间的可逆转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雄蛾味刷的表面超微结构、味刷位置变化节律还未被报道,并且雄蛾信息素的生成时期还没有被确定。【方法】本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味刷不同区域的表面结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不同时间段的处于两种位置状态的味刷提取液中苯甲醇的含量,并分析交配过后味刷中苯甲醛的含量变化。【结果】东方粘虫雄蛾的前腹两侧各有一只味刷,电镜扫描发现味刷的毛干内部呈现中空网状,毛干近轴端的表面具有平行的纵脊与孔,过渡区的表面纵脊消失并且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孔,末端表面呈"蜂窝"状。在雄蛾羽化后8 h,6.67%的味刷从腹部第2节节间膜处缩回到第3、第4腹节囊中;羽化后24 h,96.67%的味刷缩回至腹部囊中。雄蛾味刷缩回至囊内2 h后,所有雄蛾均检测到了苯甲醇;味刷在节间膜处时也有部分雄蛾检测到苯甲醇,尤其是在羽化后24h,80%的雄蛾生成了苯甲醇。雄蛾在交配后苯甲醛并没有显著下降。【结论】雄蛾信息素的生成取决于味刷的位置变化,味刷在节间膜处时信息素已经生成,并在完全缩回囊内后大量合成。雄蛾在求偶、交配过程中味刷不会外翻,只是通过挤压腹部使得囊的边缘张开,从而释放信息素。  相似文献   

5.
低能离子诱变烃降解菌所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直接影响其对石油烃的降解和利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胶束来渗透、润湿、乳化、增溶、发泡、消泡等作用促进石油的利用,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加快油污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对菌株23产表面活性剂和菌株生长的关系,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提取鉴定,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对温度、pH、盐度的稳定性,对石蜡的乳化活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为该菌株进一步的研究以及今后实际应用提供较多的资料和信息,为其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的发挥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植物杂志》2009,(10):4-4
蝗虫的翅膀不但柔韧,而且其表面还有许多纹路和突起。—项新研究显示,正是这些特征使蝗虫具有很高的飞行效率。研究人员建立三维空气动力学模型,以模拟蝗虫的飞行特征,发现蝗虫翅膀上的纹路和突起,翅膀在扇动时出现的变形,都使空气能够平滑地从翅膀表面流过,有助于飞行。研究人员对该模型进行了两次改变,一次去掉翅膀表面的纹路和突起,第二次则假设翅膀处于飞机机翼那样平滑坚硬的状态,结果翅膀的飞行效率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7.
钟茗 《生命世界》2009,(1):78-79
这是一群顽强而执着的生命,为了追逐光明燃尽青春!这便是蛾,真正暗夜的精灵!和蝴蝶的耀眼光芒不同,大多数蛾类的颜色比较暗淡,身体较粗,翅膀较狭窄,这也许是它们不那么惹人喜爱的原因。然而,它们的适应力极强,它们有17万种同伴,几乎存在于森林中的每一寸空间。它们利用各种资源,生活区域从水中、陆地直到空中。蛾类之中,也有  相似文献   

8.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朱海清 《昆虫学报》1980,(3):286-290
天津市某些园林中西府海棠Malus spectabilis Borkh.var.riversii Nash.的枝干遭受一种透翅蛾幼虫严重危害。鉴定为单环透翅蛾Synathedon unocingulata Bartel.自我国主要苹果产地辽宁旅大、锦州,河北昌黎等苹果园索取的当地危害苹果树干,称为“苹果透翅娥Conopia hector Butler”的标本,并非苹果透翅蛾,而是单环透翅蛾。这说明单环透翅蛾危害苹果树,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经济害虫。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群顽强而执着的生命,为了追逐光明燃尽青春!这便是蛾,真正暗夜的精灵!和蝴蝶的耀眼光芒不同,大多数蛾类的颜色比较暗淡,身体较粗,翅膀较狭窄,这也许是它们不那么惹人喜爱的原因。然而,它们的适应力极强,它们有17万种同伴,几乎存在于森林中的每一寸空间。它们利用各种资源,生活区域从水中、陆地直到空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草地贪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和分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3部分组成,雄蛾触角稍长于雌蛾,且触角表面覆有大量鳞片。共观察到7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氏鬃毛(2种亚型,BBⅠ型和BBⅡ型)、毛形感器(2种亚型,ST-Ⅰ和ST-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氏鬃毛主要位于柄节和梗节,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鞭节。【结论】草地贪夜蛾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同类感器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雄蛾各感器显著长于雌蛾,这种特化与差异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还有待通过电生理技术等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2.
鹿蛾科一直被认为是植食性害虫,自1984年以来,笔者通过4年多的观察和饲养发现,牧鹿蛾幼虫确能捕食毛竹拟白须盾蚧等5种盾蚧科的蚧虫。本文着重介绍了牧鹿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对拟白须盾蚧的控制作用。从而确认牧鹿蛾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竹林资源,为生物防治介壳虫提供了一种新天敌。  相似文献   

13.
菜蛾盘绒茧蜂卵携带的免疫抑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是内寄生蜂存活的关键。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Haliday)寄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后,蜂卵如何逃避和抑制寄主的免疫攻击,尚未得到全面揭示。本文采用电镜技术系统观察了菜蛾盘绒茧蜂卵表面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蜂卵表面覆盖有纤维层和絮状的类病毒样纤丝(VLFs),同时携带了含多分DNA病毒粒子(PDV)的萼液。在寄生初期,包裹在蜂卵表面的纤维层和VLFs首先起到保护蜂卵不被小菜蛾血细胞包囊的被动防御作用。随后,PDV发挥主动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假寄生手段,证明了菜蛾盘绒茧蜂PDV (CvBV) 具有较持久的克服寄主免疫攻击的能力,是主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假寄生后连续8 d的观察时间内,菜蛾盘绒茧蜂的蜂卵均未被包囊。结果提示,在菜蛾盘绒茧蜂-小菜蛾寄生体系中,菜蛾盘绒茧蜂采取被动防御和主动攻击两种方式应对寄主小菜蛾的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于表面活性剂应用在润湿和破乳两个方面进行展开讨论,希望对于表面活性剂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知识果味派     
正蝴蝶都是破茧而出的吗?蝴蝶都是破茧而出的——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毛病,可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蝴蝶和蛾的一生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蝴蝶的蛹通常没有茧,而蛾的蛹是有茧的。大多数蝴蝶的成蛹阶段会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最后,蛹会裂开,变成成虫——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蝴蝶。等翅膀干燥变硬以后,它们就开始自己的第一次飞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角石蛾属昆虫(毛翅目:角石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立新 《昆虫学报》1988,(2):194-202
McLachlan(1866)根据采自印度北部阿萨姆Assam的一只雄虫,描述新种灰翅角石蛾Stcnopsyche griseipennis McLachlan并做为模式种,而建立角石蛾属StenopsycheMcLachlan,置于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Ulmer(1907)将前人称之的纹石蛾科分为纹石蛾科(狭义),多距石蛾科Polycentropidae等翅石峨科Philopotomidae和管石蛾科Psychomyiidae。他根据角石蛾属有3个单眼和前足胫节有3个距而置于等翅石蛾科中;但角石蛾属在翅形、脉相、体躯大小和外生殖器等方面与等翅石蛾科的差别极为明显。Banks(1913)认为Ulmer所述的4科,仅能被认为是纹石蛾科中的4个亚科,他将角石  相似文献   

17.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苹果、梨、枣等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以往对此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做了不少工作,但对成虫交配及产卵习性一直没有明确,影响对此虫生殖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明确了成虫交配时间、次数、性比例与交配率以及雌蛾产卵习性等。 观察结果 一、交配活动 以往文献中报导,桃小食心虫成虫白天栖息于果园中的草丛或其他明暗处,于午后7时开始交配或产卯。汤浅启温(1955)认为,成虫在日落后1—3小时内活动最盛,但没有指明交尾或中卵。黄可训等(1958)利用各种饵物和灯光,都未诱到成虫。 从我们的系统观察中得知,桃小食心虫成虫多于午后4时开始羽化,以6—7时(日落前后)羽化数量最多。成虫羽化后在地面静止,展翅后,即飞走。新羽化的成虫一般自夜间9时开始交配活动。首先,雄蛾作短距离飞翔,或作迅速爬行,似在引诱雌蛾。之后雄蛾活动减少,雌蛾开始作短距离飞行或震翅,并翘起两翅约成30°角,尾端向上,静止。此时雄蛾又复活动,做旋转式飞行,寻找已翘翅的雌蛾,当雄蛾接触雌蛾时并不避开,即行交配,呈一字形。偶遇惊动,雌蛾随即迅速爬行,雄蛾被拖倒行。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和一色兜夜蛾(Cosmia unicolor)为优势种,稀有种较多。蛾类的种-多度分布接近生态位优先假说。7月份蛾类的物种数、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最低。不同种类对时间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virens)对8月,厉切夜蛾(Euxoa lidia)对6月的适应力相对较强。各物种的顺序日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10种蛾类在3个月份都被采集到。研究表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的多样性较低,成虫活跃期较短;不同类群的蛾类在苔原环境中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夜蛾科的适应能力超过其它类群,尺蛾科(Geometridae)的适应性相对较低,蛾类对时间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了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的生殖系统及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形态结构,揭示交配过程中雌、雄外生殖器的匹配机制,为该虫生殖生物学及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解剖及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内、外生殖器以及雌蛾卵巢发育特征。【结果】与其他斑螟亚科种类生殖系统比较,微红梢斑螟生殖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形态特点:(1)微红梢斑螟雌蛾的交配囊片特别发达,导精管从交配囊体的侧腹面发出,导精管内无导精管球;(2)雌蛾腺体环状,位于第8~9腹节节间膜处,雄蛾具有发达的味刷构造,由6对重叠的鳞片刷组成;(3)雌蛾交配囊管表面的棘刺与雄蛾内阳茎外表面的阳茎针在分布位置和方向互补,具有高度匹配的关系。微红梢斑螟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5级,2日龄后雌蛾卵巢饱满,发育良好;4日龄后卵巢衰退。【结论】(1)雄蛾发达的味刷及外生殖器的高度匹配关系提示其复杂的求偶行为和交配模式,加之成虫期较短,可能成虫为单次交配。(2)雌虫羽化后卵巢基本成熟,补充营养似乎并非卵巢发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舟蛾科 (中名旧称天社蛾科 )是鳞翅目夜蛾总科中一个中等大小的科 ,全世界已记载约 3 5 0 0种。舟蛾大都是林木害虫 ,在森林、防护林、行道树、果树和苗圃等场所常有发生 ,也有少数种类为害禾本科农作物 ,个别种类 (如杨二尾舟蛾 )甚至可咬破电缆 ,造成电路事故。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和杨二尾舟蛾是重要的杨、柳树害虫。1 97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 舟蛾科 )记述了我国舟蛾 1 70种。随着我国舟蛾科昆虫已知种类的大量增加及舟蛾系统分类研究的进展和不断变动 ,《中国经济昆虫志》(舟蛾科 )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科研、教学和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