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为材料,用13C脉冲标记技术研究了150、300、450 kg N·hm-2(分别用N1、N2、N3表示)3个施氮水平下树体各器官生物量、碳积累量以及13C同化物的吸收分配特性。结果表明: 库尔勒香梨树体整株的生物量、碳积累量、13C固定量以及叶片的同化能力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根冠比则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生殖器官果实的生物量、碳积累量在N2处理下最高。树体各器官13C含量和分配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发生动态变化。新梢旺长期,叶片和根系对光合同化物的竞争能力较强,且13C分配率均为N1处理下最高;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叶片和果实的竞争能力较强,叶片13C含量和分配率在N3处理下最高,而果实13C含量和分配率则在N2处理下最大。综上,根据不同施氮水平各器官对碳同化物的吸收分配特征,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建议6年树龄的库尔勒香梨果园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下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征和旗叶水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灌水的W0处理10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低于各灌水处理,W1(灌底墒水60 mm)和W2(灌底墒水和拔节水各60 mm)处理100~200 cm土层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W3(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60 mm)处理;N240处理0~8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模系数和农田耗水量高于N180. W2和W3处理灌浆中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高于W0和W1处理;灌浆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为N240W0和N240W1处理分别高于N180W0和N180W1处理,N240W2和N240W3处理与N180W2和N180W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施氮180 kg·hm-2,底墒水和拔节水分别灌60 mm的W2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高,农田耗水量较低;增加灌水量,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农田耗水量增高,土壤贮水消耗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3.
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和茎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4个灌水处理: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1)、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水氮互作对土壤水分含量、旗叶光合速率、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为180 kg·hm-2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和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较高,籽粒产量、氮肥表观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施氮水平为240 kg·hm-2处理的茎中果聚糖含量较高;不施氮(N0)或施氮过多(N2)均不利于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W1水分处理促进了倒二茎中果聚糖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产量的提高.180 kg·hm-2施氮水平配合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水氮交互处理(N1W1)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及较高的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或灌水量,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升高,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或降低,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3’为材料,在大田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70%和65%的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0 (N0)、180 (N1)、240 (N2)和300 kg·hm-2 (N3),研究施氮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和干物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N2处理开花期群体总茎数、开花后10、20和30 d的叶面积指数、开花后20 d冠层上层和中层及冠层总的PAR截获率和截获量显著高于N0和N1,施氮量增加至N3,上述指标无显著增加.N2处理成熟期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0和N1,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比N0分别高36.7%和35.4%,比N1分别高9.5%和10.2%,与N3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与上层和中层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PAR截获率无显著相关;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为240 kg·hm-2的N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等灌水量和施氮量下,探索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冬小麦生育期微喷灌水氮一体化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016—2018年通过2年田间大区试验,在生育期设6种微喷灌水氮一体化模式,其中,灌水设W1(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各灌600 m3·hm-2)、W2(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各灌450 m3·hm-2)和W3(越冬水、拔节水各灌600 m3·hm-2,返青水、灌浆水各灌300 m3·hm-2)3种模式;施氮设N1(基施氮60%+随拔节水追氮40%)和N2(基施氮60%+随拔节水追氮30%+随灌浆水追氮10%)2种模式,以W1下不施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调查群体动态、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移和成熟期养分积累规律。结果表明: 1)越冬水灌水量由450 m3·hm-2增至600 m3·hm-2,有利于越冬期植株总茎数和成穗数的增加而增产,灌返青水拔节期总茎数增加,对成穗数影响较小;拔节期施氮越多,单株茎数增加越多,但成穗数降低。2)生育期灌4水(W2和W3),配合拔节期和灌浆期分次水氮一体化(N2),有利于灌浆期总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3)灌4水处理比灌3水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和氮、磷、钾素吸收量增加,水肥利用效率提高。灌4水处理(W2和W3)中N2的生育期耗水量低于N1,氮、磷、钾素吸收量高于N1,灌水和氮磷钾利用率显著提高,以W3N2效果最好。因此,W3N2处理,即玉米秸秆还田后播种冬小麦,微喷灌生育期灌4水,越冬水和拔节水灌水量增加到600 m3·hm-2,配合拔节水和灌浆水追施氮肥,使冬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且水肥利用效率最高,是山西南部冬小麦微喷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最佳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稻麦轮作条件下冬小麦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长江流域稻茬冬小麦氮肥的合理施用,研究了施氮量(0、120、210、3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N2、N3)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植株系统氮素平衡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至拔节期,不同施氮处理的硝态氮均显著运移至60 cm土层。拔节后追施氮肥显著提高了N1、N2处理0~40 cm土层和N3处理0~6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而成熟期的硝态氮主要积累于0~40 cm土层。氮素平衡分析表明,氮素吸收、残留、损失因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而异,越冬至拔节期是氮素表观损失的主要时期;小麦全生育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无机氮残留量和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通过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和边际收益综合分析,稻茬小麦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适宜氮肥用量为250 kg·hm-2,基肥与拔节肥的比例为5∶5,相应获得的籽粒产量为6840 kg·hm-2。  相似文献   

7.
于2016—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市史家王子村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济麦22’,在150(N1)、180(N2)和210(N3) kg·hm-2 3个施氮量下,拔节期设置畦灌和撒施追氮(W1)及微喷带灌溉和追氮水肥一体化(W2)两种灌溉施氮方式,研究了测墒补灌条件下灌溉施氮方式对小麦水分利用、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一施氮量条件下,W2两年度灌浆期7日平均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W1处理,60~160 cm 土层土壤水分消耗量显著高于W1处理;W2两年度开花后14、21和28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W1处理;W2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在籽粒中的分配显著高于W1处理;W2两年度总耗水量与W1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1处理,施氮量为210 kg·hm-2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综合考虑,同一施氮量水平下,微喷带灌溉和追氮水肥一体化处理优于畦灌和撒施追氮处理,总施氮量210 kg·hm-2、拔节期采用微喷带灌溉和追氮水肥一体化的N3W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节肥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稻茬晚播小麦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秸秆还田下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含量变化、秸秆氮释放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0~5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生育进程的推进,N270和N360处理下层土壤的矿质氮显著积累.秸秆氮素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越冬至拔节期氮释放量最低,拔节至成熟期释放量占总释氮量的50%以上.全生育期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土壤氮素开始出现显著的盈余,播种至拔节期氮素表观盈余量显著高于拔节至成熟期.籽粒产量在270 kg·hm-2施氮量下最高, 更高施氮量下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有利于秸秆全量还田下晚播小麦兼顾产量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优化新疆滴灌小麦施肥技术,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0 (N0)、104(N1)、173(N2)、242 kg·hm-2(N3)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期叶、茎垂直分布及形态特征、冠层温湿度、粒叶比、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处理较未施氮处理冬小麦各叶位叶长、叶宽均显著增加,株高变幅为65.57~81.58 cm;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叶面积指数、各茎节粗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N2处理达到峰值,分别为5.48和0.49 cm;冠层温、湿度日变化分别呈“凸”、“凹”型变化,温度表现为N0>N1>N2>N3,湿度变化趋势相反,≥35 ℃高温日持续时数随施氮量增大而缩短(缩短1~3.5 h不等);各施氮处理间粒叶比仅N1、N3间差异显著;产量及经济效益均以N2处理最高,较N0、N1、N3处理分别高32.8%、12.6%、5.2%和77.7%、5.4%、4.2%.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冬小麦施氮量控制在173 kg·hm-2左右,冬小麦叶型、株型特征良好,冠层温湿度适宜,产量、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施氮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本试验以登海518(DH518)和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N0)、少量施氮(N1,129kg N·hm-2)、适量施氮(N2,184.5 kg N·hm-2)和过量施氮(N3,300 kg N·hm-2)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玉米的籽粒灌浆受抑制,粒重减小,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增加,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N1处理较N0增产16.4%~57.2%,N2处理较N0增产35.8%~65.1%.N0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及支链/直链淀粉(支/直)降低,粗脂肪含量增加;DH518品种N2处理较N0、N1处理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分别增加32.5%、6.5%,19.9%、9.5%和8.9%、5.2%,且支/直升高;ZD958品种N2处理较N0、N1处理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分别增加16.9%、7.8%,30.5%、14.8%和11.5%、5.7%,支/直升高;两品种N2处理的粗脂肪含量较N0和N1降低4.8%~12.3%.但是,过量施氮(N3)较N2处理夏玉米产量降低,籽粒品质下降.可见,合理施氮可促进夏玉米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1.
稻茬冬小麦氮肥吸收、残留和损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稻茬小麦氮肥合理施用,采取田间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量(0、150、225、3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50、N225、N300)对氮肥回收、残留、损失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植株不同来源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氮肥回收率则显著下降。基肥氮以越冬至拔节期在植株中的积累量最高,追肥氮以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最高;成熟期各处理追肥氮在植株中的积累量均高于基肥氮,N150处理植株中土壤氮的积累量高于肥料氮,N225、N300处理呈相反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成熟期0~100 cm土层氮肥残留量显著增加,肥料氮在60~100 cm土层残留比例逐渐升高。小麦全生育期氮肥损失量和损失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基肥氮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追肥氮损失量以拔节至开花期最高。综合考虑籽粒产量,N225处理可作为稻茬小麦氮肥推荐用量,相应的籽粒产量为6735 kg·hm-2,氮肥回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2.6%、34.0%和23.3%。  相似文献   

12.
水氮耦合对旱地胡麻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旱地胡麻在有限灌水条件下的最佳水氮耦合管理模式,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水(I0: 0 m3·hm-2; I1200: 1200 m3·hm-2; I1800: 1800 m3·hm-2)为主区,施氮量(N0: 0 kg·hm-2; N600: 60 kg·hm-2; N120: 120 kg·hm-2)为副区,测定胡麻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转运特征、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 不同水氮处理对旱地胡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产量的耦合效应不同。不灌水条件下,施氮有利于胡麻花期和成熟期茎秆对氮素的吸收,不同灌水水平下N120均抑制了茎秆对氮的吸收;I1200水平下,花期叶片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N60较N0和N120高11.0%和28.9%;I1800水平下,施氮提高了成熟期胡麻叶片中氮含量,N60和N120较N0高39.7%和26.9%。水氮对胡麻阶段氮素积累量影响的耦合效应主要表现在现蕾期以后,同一灌水水平下,N60促进了胡麻现蕾期以后各阶段氮素积累量,而N120具有抑制作用。施氮分别提高了I1200和I1800水平下叶片和茎秆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灌水1800 m3·hm-2、施氮60 kg·hm-2显著增加了胡麻单株有效蒴果数和籽粒产量(6.6%~22.8%),是试验区比较适宜的水氮耦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探讨限水减氮管理模式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的可行性,可为实现关中平原灌区冬小麦生产的稳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连续2年在陕西杨凌地区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处理,设置两个灌溉水平,1200 m3·hm-2(常规灌溉,在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溉, W2)和600 m3·hm-2(限水灌溉,仅在越冬期灌溉, W1);施氮量为副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300 kg·hm-2(关中地区常规施氮量,N300)、225 kg·hm-2(减量施氮25%,N225)、150 kg·hm-2(减量施氮50%,N150)和0 kg·hm-2(不施氮,N0),分析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和氮素表观平衡。结果表明: 限水减氮能显著增加冬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提升产量和氮素携出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减少硝态氮的淋失,降低氮素盈余量,维持氮素平衡。2017—2019年在W1N150处理基础上增加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冬小麦产量和氮素携出量不会显著增加。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与W2N300相比,W1N150同时期植株氮素含量分别提高0.1%~25.5%和14.0%~31.6%,籽粒氮素含量分别提高0.1%和4.6%。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95.3%、4.2%、81.7%和33.0%,氮素盈余量分别减少97.2%和95.1%,有效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综合各项指标,越冬期灌溉600 m3·hm-2配合施氮量150 kg·hm-2的限水减氮组合能够保证关中平原冬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减氮补水对小麦高产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设自然降水(W1)、适量补水(W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充足补水(W3,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85%±5%)3个水分处理和不施氮(N1)、减氮(N2,195 kg N·hm-2)、高氮((N3,270 kg N·hm-2)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减氮补水对小麦高产群体光照环境、光合性能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减氮补水(N2W2)处理在灌浆期明显改善了群体的光照环境,距冠层顶部20~3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较高氮补水(N3W2、N3W3)处理提高34.5%,透光率提高10.8%;N2W2处理孕穗期叶面积指数最高,灌浆期下降速率最慢,高值(大于7.6)持续期较高氮和无氮处理延长3~4 d,光合势平均提高9.7%;减氮补水(N2W2、N2W3)处理灌浆期旗叶的光合速率仍较高,但与N3W2处理差异不显著.N2W2处理旗叶的表观量子效率达0.101 μmol CO2·m-2·s-1Pn维持在27.692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LCP)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生产力;籽粒产量以N2W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5.
沟灌水氮耦合对毛白杨林木生长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沟灌水氮耦合对幼年生毛白杨林木生长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以4年生砂地三倍体毛白杨为对象,研究3个灌溉水平(W20、W33、W45,即沟渠正下方40 cm土壤水势分别达到-20、-33和-45 kPa时灌溉),4个施N水平(N120、N190、N260、N0,即施肥量为120、190、260和0 kg·hm-2·a-1)和自然条件(对照,CK)下幼年生毛白杨林木生长和水氮吸收利用规律,并结合林木生长状况,分析4年生三倍体毛白杨的最佳沟灌水氮耦合策略。结果表明:W20N120(高水低肥;土壤水势-20 kPa,施N量120 kg·hm-2·a-1)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的林地生产力提升最为显著,其林地生产力最高可达33.37 m3·hm-2·a-1,仅有树高和总株生物量受到水氮耦合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增加灌溉量或施N量都会提高林木吸氮量,但吸氮量主要受施N量影响;W20N260处理总株吸氮量最高,达112.17 kg·hm-2·a-1,较CK增加74.0%。各处理中,W20N120氮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总株、地上部、地下部氮吸收效率可达36.8%、28.5%、6.4%,总株氮肥偏生产力可达221.4 kg·kg-1。不同水氮耦合处理灌水量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其中,W45N260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达13.66 g·kg-1;而W20N120吸水量和水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3268.28 t·hm-2和129.4%。为达到较大的收益,在三倍体毛白杨的幼年生长期间,应保持充足的水分灌溉(-20 kPa)和相对偏低的施氮量(120 kg·hm-2·a-1)促进幼年生毛白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