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许多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它是人口暴增对自然环境与日俱增的压力,尤其是工业化发展、过度物质主义追求、高消费文化等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源地,出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工业污染,动植物灭绝等生态危机和灾难的欧美地区,最先发起了"保护自然"运动。从19世纪中下叶开始,欧美各国纷纷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旨在保护动植物生存的理想家园,以及人类珍贵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张睿  师玮一  周靖宣  方贺  王宇白  徐深  康娟  徐栋 《生态学报》2023,43(5):2101-2113
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还不清晰,理解这些规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中国历史高分辨率生态环境质量数据CHEQ数据集以及自然因素,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驱动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CHEQ指数呈现多阶段波动变化,总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平均趋势率为-0.54×10-3/a;在空间上,中国自然保护区CHEQ变化趋势值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且恶化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其中自然因素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在-3×10-3/a—0/a之间,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10-3  相似文献   

3.
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地社会生态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增让  邹秀萍 《生态学报》2020,40(23):8743-8752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社会生态评价有助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景观生态指数等指标对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以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为指标,对自然保护地的社会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生态效果:2000-2015年自然保护地的NPP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保护地建立后NPP下降趋势有所减缓。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形态复杂化。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景观斑块空间集聚性增强。除部分偏远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外,大部分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扰动依然较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地比重增加、生产用地比重下降,自然景观得到一定恢复;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生产用地比重增加,尤其是草地优势度进一步增大,生态压力加大。2)社会经济效果:1990-2015年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农业产值总量显著低于生态功能区,但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显著高于生态功能区。保护地建立后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都有增加,人口密度生态功能区增加更显著,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增加更显著。今后,对自然保护区要强化管理、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功能区要着力缓解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冲突,提高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探索保护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与切实保护相协调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内容简介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北,素有"华中屋脊"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植被类型谱系完整,自然保护工作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也堪称典范,是华中地区野外科学研究和宏观生物学实践教学最具吸引力的去处,也是研究生物物种多样性、典型性以及自然演替规律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5.
本书主要讨论了自然保护区的历史使命和生存战略问题,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建立自然保护区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及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广泛领域的密切联系,试图在全社会唤起更充分的保护自觉和自然保护区文化认同;揭示自然保护区以“自然为本”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社会中“人”在捍卫自然生态利益上的局限性.认为以实现国家保护目标为导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思想和决策方向,始终追寻有利于落实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既坚守生态底线不退缩,也努力争取更和谐保护.寻求保护的软着陆,自然保护区事业则有望在曲折前行中展现乐观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 因此维持自然状况, 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 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 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 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 并结合特定人类活动干扰类型的变化情况, 研究了1995、2006和2017年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增强,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加剧, 相同区域间连通性减弱, 斑块的形状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则, 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1995-2017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度呈逐渐增加趋势, 从0.476上升到0.499, 但是后期(2006-2017年)的增长速度缓于前期(1995-2006年); 在空间上, 人为干扰度等级基本呈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规律。自1995至2017年,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总体以及各个功能分区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均不断增加, 在人类活动因子中, 农田所占面积最大,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左右, 而围网养殖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最高, 高达5.5×10-3。针对上述现象, 建议严格控制建筑用地, 加强林地保护; 大力推进“退养还湿”和“退耕还湿”; 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推进渔民转产和发展社区替代产业, 缓解自然保护区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王建 《化石》2021,(1):78-79
距今一万年以来,中国、西亚、中美洲、南美安第斯山、东南亚、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现代人群共同开启了人类对自然动植物驯化的宏伟篇章,这一过程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文化以及社会组织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起源的原因和机制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演化,社会演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自20世纪初,拉斐尔·庞培里(Raphael Pumpelly)和戈尔登·柴尔德(Gordon Childe)提出"绿洲理论"以来。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其他自然保护地)提供了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资源,为人类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生态观测和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研究等提供了天然实验场所。自1956年广东鼎湖山作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经历了60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保护着我国85%以上的生物物种资源。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保护成效是指自然保护地对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 及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近年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评估对象、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 近年来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尺度, 针对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等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了评估, 发展了“matching”技术等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 探索了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并应用一些指标进行了保护成效的案例研究。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部门也相继开展了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网络尺度和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管理评估相结合, 研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面临的新问题和潜在影响, 为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的起点     
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4年作为一个内部刊物问世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热情支持。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丰富了内容,改进了版面。从今天起它将正式面向社会出版发行。值此机会,我谨向一惯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读者、作者、摄影工作者、科学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以及有关的机构和领导表示深深的谢意。 随着本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技术突飞猛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冲击日益加重。自然保护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到当今的议事日程。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采取综合的措施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在这些综合的措施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应重视和开展农村聚落生态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和外围景观分析农村聚落与自然保护区的相互关系,其主要特征为镶嵌分布的地理格局与协同作用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由于它们既具有其自然地理属性,也有其社会文化属性,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不同属性的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并通过人耦合而成的统一体。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加强自然保护区研究和管理的同时,应该注重协调区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矛盾,以整体论的观点考察自然保护区与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保护区作为地球上生态保育的基石,其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大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为解析这种复杂性,可以把自然保护区管理看成是博弈问题,将博弈论作为有力工具来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一般地,自然保护区可以描述为n人博弈,能够通过Nash均衡和n人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以及核仁(Nucleolus)等方法求解。作者用博弈论思想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天然林保护、以电代柴和适度开发等典型案例,总结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博弈分析的一般步骤。认为必须通过政策、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密切合作,才能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公平与效率、高效与持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与林业部合作项目备忘录,在林业部组织安排下,我有机会参加了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在米埔自然保护区举办的第14期湿地自然保护区培训班。来自河南、浙江、陕西3省11人参加了学习。由5月9日至18日暂短10天学习与参观,收到了显著的培训效果。米埔自然保护区所处社会环境与大陆有很大区别。但  相似文献   

14.
陈建伟 《人与生物圈》2012,(4):1-7,82,2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264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体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 5%,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在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质量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自然保护区人"克服了所面临的体制不顺、机制僵化、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队伍不整、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社会经济环境不良等等诸多困难,始终不断地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尤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多少保护区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走出一条有中  相似文献   

15.
赵卫  王昊  肖颖  白丰桦  梁芳源 《生态学报》2023,43(13):5270-5280
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体系加快构建、人类活动不利影响逐渐得到遏制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将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鉴于此,分析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野生生物的影响,剖析了气候变化对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的风险,以期为协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生物物候、种间关系的影响更加凸显,加剧了物种灭绝风险;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种适应性迁移,将对以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保护边界、功能分区为主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使得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保护功能等面临风险,形成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而且当前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仍然滞后于气候变化影响,将进一步加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破坏,物种绝灭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自然保护区作为濒危物种的避难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珍稀濒危动物为主而闻名于世的自然保护区。同时,由于卧龙自然保护区高山峡谷地形的屏障作用,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强度比  相似文献   

17.
吴敏兰 《生物学通报》2005,40(2):24-26,F004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状况、生物及其他资源状况,以及资源保护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西藏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及其空间布局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可为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自然保护区名录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在深入认知西藏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人文和自然角度对其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底,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7万km2,较全面保护了西藏脆弱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2)西藏1990—2015新增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以前由东南部往中西部扩展,2000年以后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中部,其空间分布和类型趋于完善;(3)从人文角度看,西藏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矛盾不突出,总体布局合理;(4)从自然角度看,各个生态地理区(植被带)内自然保护区密度较为接近,但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差异较大,空间布局还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学说与麦克阿瑟-威尔逊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建国 《生态学报》1990,10(2):187-191
全球正两临着一场物种灭绝的大危机,自然保护己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减缓物种灭绝速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岛屿生物地理学为自然保护区理论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该学科尚未成熟,尤其在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应用颇为有限,无疑,现代自然保护区理论应是多学科研究的综合产物。本文概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影响,并对种群脆性分析和景观生态学途径在自然保护区理论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学说与麦克阿瑟-威尔逊理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邬建国 《生态学报》1990,10(2):187-191
全球正两临着一场物种灭绝的大危机,自然保护己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减缓物种灭绝速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岛屿生物地理学为自然保护区理论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该学科尚未成熟,尤其在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应用颇为有限,无疑,现代自然保护区理论应是多学科研究的综合产物。本文概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影响,并对种群脆性分析和景观生态学途径在自然保护区理论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