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中华血簇虫是湖北产的中华鳖体内发现的一种寄主虫。在其生活史发育中,存在着两种寄主的交替。本文只介绍它在无脊椎动物寄主——鳖穆蛭体中的发育情形。这一时期包括两个阶段: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配子生殖的特点是,两性配子母细胞先融合,然后才进行配子分化,产生4个雄配子核,其中1个核与雌配子核受精,形成合子核。孢子生殖以单核卵囊的核分裂开始,最后形成含8个裸子孢子的成熟卵囊,并解体释放出子孢子。整个过程都发生在蛭消化道内。脊椎动物寄主的感染,很可能是因为吃下含成熟子孢子的无脊椎动物寄主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血簇虫在其无脊椎动物寄主中的发育已另有文描述。这里报道的是中华血簇虫在中华鳖中的发育。这一时期包括三个阶段:组织细胞内裂体增殖、深部血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和外周血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组织细胞内裂殖体产生14—32个裂殖子。深部血红细胞内的裂殖体分为两类:一类是X裂殖体,它产生14—18个小裂殖子;另一类是Y裂殖体,它产生4—6个大裂殖子。外周血红细胞内的初期裂殖体可产生多至14个裂殖子,而随后的裂体增殖却产生越来越少的裂殖子,且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大小也渐趋变小。外周血晚期的裂殖体只形成2个裂殖子。配子母细胞来源于Y裂殖子。营养体是由上一代裂殖子向下一代裂殖体发育的中间时期。  相似文献   

4.
龟鳖类寄生血簇虫六新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血簇虫(Haemogregarina Danilewsky,1885)属真球虫目(Eucoccidia)血簇虫科(Haemogregarinidae),这一属的寄生虫,其寄主以爬行动物为主,两栖动物和鱼类也有寄生。至今已记载有300余种。龟鳖类的血簇虫研究,国内尚无报道。作者在1984年3月—1985年3月,对我国龟鳖类寄生的血簇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解剖检查了中华  相似文献   

5.
肝血簇虫属一新种记述(真球虫目、血簇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研究肝血簇虫Hepatozoon已有近80年历史,从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中描述了近80个种Levine,1980。我国只有Nauck 1927在松鼠Sciurus vulgaris的外周血液中观察到Hepatozoon sp.的寄生,但既没有描述也没有命名。作者在1980年6月到1981年7月,对来自广东各地的81条灰鼠蛇Plyas korras进行血检,发现其中5条感染  相似文献   

6.
7.
8.
首次报道鳞属Lepinotus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该属1中国新记录种:网翅鳞Lepinotusreticulatus Enderlein。该种头红褐色,体躯黄褐色,无单眼和头盖缝臂,仅具前翅,翅脉网格状,具毛;雌虫生殖突外瓣发达,具刚毛。  相似文献   

9.
运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中华球孢虫(Sphaerospora chinensis)的结构与发育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球孢虫呈卵圆形,孢质均匀。极囊和极丝都有透明中间层包围,极丝有粘性且易释放;孢子母细胞边缘有壳瓣形成体,是壳瓣细胞的发育起点,成熟孢子的壳瓣外周有突起的条纹,但两个壳瓣的条纹不尽相同,两个壳瓣之间以紧密连接的方式相连;孢质母细胞的发生属单孢子发育模式;随着细胞的成熟,球孢虫所含的内质网、微管等结构会退化乃至消失。文章还讨论了中华球孢虫极丝易释放性与其对寄生方式适应性的关系。重庆为该虫新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重新建立滇虫脩属Dianphasma Chen & He, 1997 rev. stat. 为1有效属,并记载1新种:陈氏滇虫脩Dianphasma cheni sp. nov.,重新记述了滇虫脩属的特征,提供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李道生 《动物学报》1989,35(3):238-242
本文详细描述了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在实验宿主、中国水蛇肺部裂体生殖整个发育过程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成熟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的超微结构是相似的。裂殖子(3.4×1.3μm)外被由外膜和内膜构成的表膜,它与球虫一样具有包括类锥体在内的完全顶复结构。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和滋养体都没有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具有内膜的长形滋养体变圆,并外被由宿主细胞产生的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转变成为圆形的幼期裂殖体,然后发育成为成熟的裂殖体。成熟裂殖体(23×10μm)内含30—50个裂殖子。裂殖体内没有观察到残余体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并叙述我国四种寄生于淡水鱼上的锚首虫,它们是:福建锚首虫、江西锚首虫、鄱阳锚首虫和钱塘锚首虫,分别寄生于鳅、(鱼勾)和(鱼骨)属淡水鱼的鳃丝上,分布在我国福建建瓯、江西鄱阳湖、浙江曹娥江、钱塘江等淡水江湖中。文内各新种和相似种列表并描述了在形态特征上的相互差別,以确定该新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14.
记述了产于山东省兖州县淡水鱼苗培育池及鱼台县水稻田的介甲目蚌壳虫科原蚌虫属的二新种,命名为兖州原蚌虫Eocyzicus yanzhouensis sp.nov.及拟莱阳原蚌虫Eocyzicus paralaiyangensis sp.nov.分别列表比较了前者与其近似种佩里原蚌虫,多刺原蚌虫及后者与其近似种莱阳原蚌虫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附新种形态插图。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中华真地鳖雌虫产卵习性及其卵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饲养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月龄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雌成虫产卵量调查,并对卵块的质量品级和发育进度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月龄至3月龄中华真地鳖的产卵能力较强;饱满、无破损、形状规则的卵块孵化较好;在卵的各发育阶段,卵块和卵粒的形态变化较明显,以此确立了卵发育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胡霞  刘强 《昆虫知识》2008,45(1):58-61,F0002
中华食蜂郭公虫Trichodes sinae Chevrolat是西鄂尔多斯地区重要传粉昆虫火红拟孔蜂Hoplitis pyrrhosoma Wu的寄生性天敌。文章报道中华食蜂郭公虫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虫在西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陆续羽化出巢,成虫取食植物补充营养后,开始交尾、产卵。1龄幼虫能够寻找并钻入火红拟孔蜂的巢室,取食火红拟孔蜂幼虫,直至结茧化蛹。室温条件下,卵期约6~8d,幼虫期约260~280d,蛹期约40~50d;雄虫寿命约28~30d,雌虫寿命约35~40d。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查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蝽科标本时,发现了中华贝蝽Bathycoelia sinica Zheng&Liu,1987的雄虫标本和滇蝽Tachengia ascra China,1925的雌雄标本,首次记述了此2种雄虫生殖节的形态特征,给出雄虫生殖节构造图并提供了雄成虫背、腹面照片.  相似文献   

18.
讷卡变形孢虫中国新纪录:微孢子门:布雷孢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从河南新乡棉铃虫幼虫分离出一株变形孢虫Vairimorpha sp., 经与美国产讷卡变形孢虫V. necatrix(Kramer, 1965)及从英国引进的印度谷螟变形孢虫V. plodiae (Kellen et Lindegren, 1968) 直接比较研究,确定它是讷卡变形孢虫。28℃染病玉米螟幼虫体内游离孢子形态特征如下表。孢子电镜图片表明它们的特征相同(图1—4)。孢子长度稍有不同,可以认为是地理生态不同所致。在20℃下三者发育周期各形态均与Pilly(J. Invertebr. )Patho1. 28: 177—183, 1976)的描述相同。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