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蜘蛛是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在稻田、棉田、果园、茶园、森林及室内均有分布。农田蜘蛛常守在水稻、棉株的上中下部,以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等十多种害虫为食,它不为害水稻,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即早、晚稻全生育期,蜘蛛都能捕食害虫。据调查,在稻田中蜘蛛与害虫的效应指标达1∶4时,蜘蛛就能控制害虫的发生与发展。根据省农田蜘蛛治虫科研协作网(湘阴、湖南师范学院、酃县等三十四个单位)试验证明,利用农田蜘蛛治虫,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人畜健康;能解决农药暂时的不足,节约成本,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是植保工作中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中,蜘蛛是各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稻、棉田中有40种以上。我县稻、棉田的优势种有拟环纹狼蛛、水狼蛛、草间小黑蛛、管巢蛛、沟渠豹蛛等,它们常守于水稻、棉花的上中下部,捕食量大,每天能捕食数只到十多只害虫,常捕食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螟铃等十多种害虫。它吃活虫,不为害水稻。每年从四月上旬到十月下旬均能捕虫,即在早稻、晚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利用蜘蛛治虫。我们对  相似文献   

3.
蜘蛛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对于抑制害虫种群暴发、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蜘蛛作为生态系食物链网中的一个环节,本身也受到其它天敌的作用,从而使得生态系中的食物链网更为复杂。病原真菌是蜘蛛的主要天敌之一,这类真菌习惯上放在虫生真菌中研究。我们在调查研...  相似文献   

4.
微蛛科(Micryphantidae)的蜘蛛在农田蜘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微蛛的个体虽小,但它们的数量多,繁殖力强,分布广,有飞航习性,利于迁移。且因个体小,便于荫蔽在稻丛基部或棉桃苞叶等处,甚至可钻进虫苞猎食害虫。在利用天敌蛛蜘消灭害虫方面,微蛛无疑是一类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农田中的微蛛已引起不少人的重视,本文介绍五种常见的农田蜘蛛,以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种蜘蛛两种害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才 《昆虫知识》1991,28(2):65-67,73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三种蜘蛛(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两种害虫(稻纵卷叶螟幼虫、褐稻虱若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初步的结果分析表明共存系统中天敌通过捕食害虫能明显地减轻水稻损失;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褐稻虱自身密度每增加1倍,水稻损失率大约增加6%左右;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的增加对水稻损失有加重趋势,但损失率的增量较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稻小红瓢虫在稻田生物群落的分布中,常占着较大的比重,尤以7-9月早、晚稻抽穗扬花期,其分布数量常居首位;由于成虫、幼虫此时喜取食水稻花药,故被列为水稻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而它的消长常常成为多种害虫(稻蓟马、稻螟蛉、三化螟、稻潜叶蝇)的“晴雨表”,并不与它“公害后果”空谷率的增减成比例。1973—1974年,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调查观察,基本肯定稻小红瓢虫对水稻无害,而且还是多种害虫的天敌。现将调查观察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7.
多物种共存系统中3种蜘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蜘蛛优势种食虫沟瘤蛛(Oedothorox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水稻主要害虫飞虱(Nilaparvata lugenis)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方法探讨多种蜘蛛对1种稻虫的控制作用,分析天敌之间以及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了天敌对害虫的捕食量模型2个。对模型进行主次分析表明,害虫自身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捕食量影响较大。天敌中对捕食量作用最大的是粽管巢蛛,其次是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的作用稍小。分析天敌间的交互作用表明,天敌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生态位窄及其重叠值高、捕食量大,它们的种内种间干扰程度也大,特别是粽管巢蛛的种内干扰、拟水狼蛛和粽管巢蛛的种间干扰作用十分明显。最后讨论了天敌蜘蛛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最大密度,以及在该害虫密度下各种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第 5代稻飞虱虫量稻鸭共栖小区比对照小区分别下降 4 7.6 %、72 .8% ,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 5 0 .0 %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稻鸭共栖对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较差 ,水稻生长后期需结合采用药剂防治 ;稻鸭共栖可改变农田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 ,减少用药次数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1961年在湖南滨湖区水稻生长季节中每五日调查稻虫的结果。 查明该地区共有水稻害虫46种。田间虫口密度大小因稻田类型和季节的不同而异, 早稻田和中稻田有7种害虫数量较大, 一季晚稻田有9种, 双季晚稻田有4种。 全年内各种主要稻虫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时间、次数、以及峰态的高低均有不同。种群数量较大的害虫, 依其高峰期出现的迟早顺序, 有稻象虫、稻蝗、二化螟、褐稻虱、黑尾叶蝉、稻苞虫、三化螟和粉白飞虱等。 在不同历史条件的稻田里, 稻虫群体组成及数量互有差异。老稻田稻虫种类较复杂, 主要稻虫虫口密度较高。新开稻田稻虫种类较少(如颤蚓、三化螟等), 而叶蝉和飞虱等较多。 分析了稻田历史条件、稻由生物学特性、还及气候和食料条件, 对于稻虫群体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常见的蟹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珠科(Thomisidae)是农田、花草丛、果园中常见的一类蜘蛛。这一科蜘蛛的多数种类身体短宽,八足左右伸展,能横行或倒退,宛如螃蟹,故名蟹蛛。蟹蛛的侧眼常位于隆起的眼丘上,多数种类的前两对步足较后两对粗而长,常向上举起作探索状。不结网。一般在地面或植物上捕食害虫,也有生活在树皮下。体色与环  相似文献   

12.
稻弄蝶(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是众所周知的稻作大害虫,猖獗为害之年,对稻谷的损失极大,严重影响着粮食增产。因此,三十多年来,国内有关方面对此虫极为重视,柳支英(1933)、刘调化(1935,1936)、张斌等(1954,1957)、饶钦与(1957)、阳惠霖等(1959)以及受灾稻区的植保机关,都曾对此虫进行过形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但  相似文献   

13.
稻菜轮作对稻田褐飞虱和蜘蛛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和白云区系统调查了稻菜轮作田、水稻连作田的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及其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数量,结果表明:与水稻连作相比,花都区稻菜轮作模式总体上降低了褐飞虱数量,同期最高降低66.6%,对田间蜘蛛数量影响不明显;白云区的稻菜轮作模式也显著降低了褐飞虱的数量,同期最高降低56.3%,对蜘蛛数量的影响也不明显。稻菜轮作模式能有效降低田间褐飞虱数量,有利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4.
蜘蛛是水稻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广大贫下中农对它的食虫作用早有认识,把它的网比之为“谷屯”,认为蜘蛛网多的年份,虫害轻,年成好。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坚持科研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鉴球 《昆虫知识》1991,28(5):305-307
<正> 60年代中期以后,稻纵卷叶螟成为我国主要稻区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为了研究其发生虫源和影响种群变动原因,从1976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本文就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 六十年代初,褐稻虱在我国仅是次要害虫,但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它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一般群栖于稻株的下部,刺吸液汁,导致水稻枯萎,甚至死亡。特别是对连作晚稻为害尤为严重,常因其大发生而形成“虱烧”(hopperburn),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过去10年内,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南部稻区因褐稻虱造成的损失达40%。此外,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grassy stunt)和蓬乱矮缩病(ragged stunt disease)。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抗药性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加上褐稻虱又是一种迁飞性昆虫,其抗药性还与虫源地的防治有关。这  相似文献   

17.
食根金花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查江西,湖南等省这种害虫是很多的。这种害虫是属於鞘翅目的金花虫科。它的学名是Donacialenzi Schonfeldt。它的幼虫生活於泥土层内,不易发现;在早稻移栽以後,它们都丛集於稻根上,就在那裹嚼食须根。为害现象到了显著时候,水稻生机已失,便无法补救了。这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季稻区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捕食天敌蜘蛛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害虫—天敌—农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害虫管理系统工程的原理,处理害虫、捕食天敌与农药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稻纵叶螟—蜘蛛—甲胺磷和稻飞虱—蜘蛛—甲胺磷两系统优化管理模型,绘制了它们的优化反馈控制策略图,利用微机对系统进行最优监控。使用时输入当前田间害虫与天敌数量,就可对系统作出即时的预测和最优决策。该策略确立的控制害虫的最优性能指标,是使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所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之和最小,并且使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处于系统平衡状态。文中比较分析了该策略与基于经济阈值的常规害虫管理策略,指出了新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对天敌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作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但对它行为习性研究不多,特别是各虫态的生理日节律(Circadianrhythms)报道更少,为了更好掌握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为测报、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79—1981年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生理日节律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网蝽科Tingidae害虫严重危害我国农林经济作物,盲蝽科Miridae昆虫作为该虫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对网蝽害虫的绿色防控具重要意义。为明确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Schumacher)雌、雄成虫对5种重要网蝽害虫的控害潜能,评价其生防潜力。【方法】在恒定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70%±5%,L︰D=14︰10)下研究了军配盲蝽雌、雄成虫对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Drake)、梨网蝽S.nashi(EsakietTakeya)、桂花网蝽Eteoneussigillatus(Drakeet Poor)、入侵害虫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和悬铃木方翅网蝽C. ciliate(Say)成虫的捕食选择性及捕食作用。【结果】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捕食选择率大小依次为茶网蝽悬铃木方翅网蝽梨网蝽菊方翅网蝽桂花网蝽,且雌虫比雄虫选择偏好性更强;军配盲蝽对5种网蝽的平均捕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雌虫较雄虫平均捕食量大;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对茶网蝽捕食效能a'/Th最高,最大日捕食量1/Th,分别为36.2和28.6头,其次为悬铃木方翅网蝽,而对桂花网蝽捕食效能最低,最大日捕食25.4和18.7头。【结论】军配盲蝽成虫对5种网蝽均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茶网蝽和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选择偏好性和捕食效能,研究为准确评价军配盲蝽捕食网蝽的生防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