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目的 分析和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情况,研究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效果。方法 根据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的抗菌药物用药信息,对某三甲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手术预防用药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降低至6.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至49.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低至42.48;I类手术预防用药率降低至32.1﹪。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规范化应用,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 ——以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例

    

????? 目的 探讨 PDCA 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 PDCA 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干预计划、检查、总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 运用PDCA循环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PDCA 循环用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的持续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的2010—2012为研究时间,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用药金额及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率、清洁手术术后24小时停药率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0.0%、64.4%和49.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73.3、58.2和37.9,抗菌药物用药金额占药费总额比例分别为21.9%、16.2%和11.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率分别为95.5%、91.0%和50.3%,清洁手术术后24小时停药率分别为11.0%、27.2%和42.0%。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政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对全院手术科室进行行政干预,具体做法: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一把手、医院与手术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科室执业医生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医院配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由医务科牵头与院感染科、药剂科、质控科联合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施目标奖罚,责任到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然后抽取我院2010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前)和2011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210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通知对4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政干预前(2010年7月~12月)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3.81%(176/21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69.52%,大于7天者占6.67%;行政干预后(2011年7月~12月)21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3/210),显著低于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P<0.05),围术期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16.67%,没有1例患者用药超过7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较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行政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2013年3月、5月医院外科手术病历728例作为非干预组;调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全院外科手术病例742例作为干预组。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31.6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9.03%,且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并未出现增长。术前0.5~2h用药率由整治前的81.59%升高至100%(P <0.05)。专项整治后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长由5.72天降至1.56天。整治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明显提高。结论 医院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 目的 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中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 2005年以来定期调查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根据调查和反馈的结果不断改进干预措施。积极使用计算机网络和HIS的后台管理进行干预,同时将查出问题反馈给手术医生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结果 通过连年的综合干预,围术期抗菌药物带入手术室使用率从51.19%上升到97.33%,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合格率从25.03%上升到79.68%,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平均天数I类手术从5.49天下降到1.72天,II类手术从6.29下降到3.79天。结论 多部门联动、综合干预、持续改进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DCA循环、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决策树等管理工具,寻找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通过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并控制在每百人天40 DDDs以下。结论 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能有效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 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对某综合性医院在实施专项整治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专项整治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累计AUD值,大环内酯类等药物AUD明显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和不同管理级别抗菌药物AUD均下降。但还存在用药集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AUD下降不明显等问题。结论 专项整治有效降低了综合医院住院患者AUD,但与卫生行政部门标准仍存在差距,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至2011年12月病例1680份,抽取甲状腺/乳腺/疝气/闭合性骨折I类切口手术病历100份,分析治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病原送检率、DDDs、DUI及I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治理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分别为68.50%、49.8DDD;治理后分别为56.2%、37.8DDD,显著降低(P<0.05)。治理前有四种抗菌药物DUI>1,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唑啉>头孢呋辛;治理后有两种抗菌药物DUI>1,依次为磺苄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理后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略为下降,疗程符合率、用药合理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基本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方案》要求。但在某些方面,如I类切口使用率、疗程、用药选择上需要持续改进,应加强对I类切口的监管力度,以确保用药的经济、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按病种管理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妇科4个病区5个常见病种(子宫平滑肌瘤、卵巢囊肿、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宫颈恶性肿瘤)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对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妇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42DDD下降到38DDD,达到国家标准。结论 按病种管理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