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62,(2):164-164
在广东,以往为害水稻的几种夜蛾科害虫统称剃枝虫。经作者调查有6种:即粘虫(Leucania sepe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Moore)、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iosd.)、拟稻叶夜蛾(Spodoptera sp.)及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等。其中以粘虫及水稻叶夜蛾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劳氏粘虫为害次之。研究中得到蒲蛰龙教授指导,白脉粘虫学名由朱弘复教授鉴定,仅此志谢。  相似文献   

2.
一、为害情况 粘虫在广东各地分布普遍,主要为害晚稻和各种小麦,其次为害玉米、甘蔗与禾本科杂草。历年为害水稻是间歇性的,例如1953,1955,1958年各地为害严重。1958年仅在韶关专区就有曲江、南雄、始兴、从化、连山等18个县市,约14万亩的面积上有粘虫发生。 曲江县马坝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3.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在湘北一年发生4~5代,多数年份是一个不完整的5代。从50年代到现在,其年间种群密度消长状况大致经历了:次要害虫一上升为主要害虫猖獗为害一下降使为害减缓三个阶段。 1964年以前,稻田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稳定,稻纵卷叶螟受天敌所控制,其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在不足为害的水平,每亩幼虫密度最高不到0.1万条。大致在1965~1968年,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4.
稻茎毛眼水蝇在福建发生和为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 Yuasa et Isitani,隶属双翅目、水蝇科、毛眼水蝇属。此虫是我省新出现的一种水稻害虫。近年来,此虫对水稻的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据1985年三明市的12个县(区)统计,双晚为害面积达到30多万亩,占双晚面积的1/4,遍及全市50多个乡镇,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发现部分单季晚稻田也有受  相似文献   

5.
陈宜构  林玉福 《昆虫知识》1994,31(4):200-201
稻秆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又名稻黄潜秆蝇、稻秆潜蝇,是我县中、高山区新上升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3代,1~2此为害水稻。全县水稻受害国积约15万亩,受害平均损失率4.9%,重的达14%以上。大田防治为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用甲胺磷等农药取代味哺月,必须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内施药,时间性极强。为了有效地指导防治,几年来我们应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幼虫发生期预测预报,收到了较抒的效果。1肾饲养法据田间调查,稻拜蝇幼虫侵入寄生后一般不转株,l~2代发生比较整齐,化蛹期内,凡被害水稻一般也可剥查到蛹。蛹在饲养中发育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 水稻绿刺蛾(俗名哈拉子)Latoia oryzae Cai,属鳞翅目刺蛾科,是我县水稻害虫。近年来它的发生与为害日趋严重(其中有20%左右为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Walker))。现将研究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概况 1973年以来,全县每年均有发生,严重时受害面积可达万亩左右,尤以海拔400—800米沿河地区的稻田受害较重。1982—1983年间,通过对150多亩水稻梯田的调查,每亩受害面积平均为11%左右。其中“三农矮”品种,稻叶  相似文献   

8.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9.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中旬,新宁县发生一种不知名的害虫为害水稻,发生面广,来势很猛,全县69,000多亩早稻和部分中稻均有不同程度的为害,经我处与湖南农学院初步鉴定为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属双翅目,黄潜蝇科。过去在我省和国内很少发生,为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为害习性,找出有效防治办法,我们于5月23日来到新宁,与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一道深入全县发生最重的崀山公社进行调查了解和观察研究,邵阳专署农科所亦派人参加一段调查。为提起各地注意,广泛进行调查,澄清该虫的分布情况,特就现已掌握的资料和情况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扩种杂交水稻以来,二化螟上升为我县水稻主要害虫,各代每年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70%以上,为害损失日趋严重。本文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二化螟不同世代不同种群密度对水稻的为害特性和损失情况,及水稻受害后的补偿作用。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1~3代二化螟的为害动态及其经济阈值,从而对该害虫的合理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主粮作物上的重大害虫,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威胁,每年在我国南北往返迁飞危害。近年来,粘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受害严重区域发生变化,各世代危害范围扩大;二是主要危害世代发生变化,2代、3代粘虫发生较重;三是主害作物发生变化,玉米成第一大危害作物;四是迁飞规律发生变化,南北往返迁飞格局不变;五是田间种群抗药性明显增强,防治困难程度加重;六是生物学习性发生变异,适应能力增强。针对以上发生危害新特点的形成原因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三代发生期及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世平 《昆虫知识》1993,30(5):257-259
<正> 余庆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遵义地区东南角。主要栽培一季中稻,水稻面积15万亩左右,80年代以来,稻纵卷叶螟Cnaph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大发生频繁,常年发生8~10万亩左右,占水稻栽插面积的55%~60%,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三和第四代。长期以来我们在三代稻纵卷叶螟的预报上,以前期迁入蛾量、气象预报、作物布局等因素作经验预报,缺乏科学的、定量的预报。做  相似文献   

14.
棉田第二代小地老虎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地老虎是我县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历年来皆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棉苗,常因年份不同,为害程度轻重有异,重者可造成缺株断垄。1973年,除第一代幼虫严重为害棉苗外,全县2万余亩水改旱棉田,又遭到第二代幼虫的严重为害。 一、发生与为害情况 1973年5-6月气候较常年特殊,5月下旬连续降雨,6月上旬又时晴时雨,致使棉田管理工作受阻,尤其锄草工作无法进行。6月13日后,连日曝晴,全县于6月15-18日止,2万余亩水改旱棉田锄灭了杂草。棉花长势很好,均处在现蕾阶段。大沙公社火星大队在锄灭了杂草的棉田,6月16日突然发生了第二  相似文献   

15.
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在广东主要于9—10月间为害水稻、1—3月间为害小麦,往往猖獗成灾。解决粘虫大发生的虫源问题,是掌握发生规律、准确进行预测预报和贯彻防重于治的重要前提。关于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前的虫源问题,存有争论。1961年广东省粘虫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本省粘虫大发生是以本地虫源为主。1962年  相似文献   

16.
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是我国水稻区域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普遍而且为害亦严重。1950年江西省发生稻苞虫达34县之多,被害面积,据江西省病虫害防治所调查31县所得,共有2,179,156亩,损失稻谷产量达35%,可见  相似文献   

17.
<正> 棘禾草螟 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芦苇主要害虫,在我市一年发生2~3代,第一、二代为害较重。为了探讨该虫的田间分布型,1986~1988年,我们结合虫情测报,对第一、二代幼虫在苇田的平面及垂直分市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谢国    李元明 《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首先设定常年有一代粘虫发生的印度北部、云南省和我国江淮地区为云南省粘虫主害代(二代)的可能虫源地。然后,讨论各个可能虫源地一代粘虫发生量及迁出时期空中走廊气流方向和强度对云南省二代粘虫发生量的影响;分析云南二代粘虫迁入期与各个一代区成虫迁出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云南二代粘虫虫源主要来自于江淮地区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部分来自于云南一代粘虫发生区,但其基数甚小,仅此成分不致造成对作物的危害;没有包含印度一代粘虫的成分。此结论在1994~1995年的异地测报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县栽培技术对稻螟种群消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宏富  李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3):132-133
<正> 桐城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余脉。全县耕地面积54.4万亩,其中约有稻田45万亩。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u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常年三化螟发生3代,有少数4代,二化螟发生2代,有少数3代。 耕作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盛衰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县原为单季中稻区,以二化螟为主。  相似文献   

20.
长腿食根叶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山高沟深,冷、烂、锈水低产田较多。据有关单位统计,冷、烂、锈水田十分严重的稻田约200多万亩,其中常年发生食根叶甲为害的田块约50万亩。食根叶甲是我省低产稻田的主要根部害虫,倘若每年抓好此虫的防治,可净增粮食1190万公斤。本文论述了该虫的分布与为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及其防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