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以不同发育时期的凤仙花花药为实验材料,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花药发育中的结构变化及多糖和脂滴物质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凤仙花的花药壁由6层细胞组成,包括1层表皮细胞,2层药室内壁细胞,2层中层细胞和1层绒毡层细胞。其中绒毡层细胞的形态不明显,很难与造孢细胞区分,且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退化。(2)在小孢子母细胞中出现了一些淀粉粒,但减数分裂后,早期小孢子中的淀粉粒消失,又出现了一些小的脂滴;随着花粉的发育,小孢子形成大液泡,晚期小孢子中的脂滴也消失;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营养细胞中的大液泡降解、消失,二胞花粉中又开始积累淀粉;接近开花时,成熟花粉中充满细胞质,其中包含了较多的淀粉粒和脂滴。(3)在凤仙花的花药发育中,绒毡层细胞很早退化,为小孢子母细胞和四分体小孢子提供了营养物质;其后的中层细胞退化则为后期花粉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
枸杞花药发育过程中脂滴和淀粉粒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rn L.)花药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和脂滴两种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在造孢细胞时期,药隔薄壁细胞,表皮和药室内壁细胞中开始积累淀粉粒,而造孢细胞、绒毡层细胞和中层细胞中则没有淀粉粒。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开始积累脂滴并且数量逐渐增加。到小孢子晚期,绒毡层细胞降解,内含脂滴流入药室中。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既没有淀粉粒也没有脂滴积累,直到二胞花粉的大液泡消失后花粉粒中才开始积累脂滴,然后又开始出现淀粉粒。枸杞成熟花粉中的营养储存物是脂滴和淀粉粒。  相似文献   

3.
巴戟天花药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戟天花药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类物质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减数分裂之前,花药壁的绒毡层细胞中有少量脂滴,其他细胞中脂滴和淀粉粒都很少。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小孢子中开始出现脂滴,绒毡层细胞中的脂滴较以前增加,其他细胞中的脂滴和淀粉粒仍然很少。小孢子早期,游离小孢子在其表面形成了花粉外壁,靠外壁下方有一层周缘分布的多糖物质。绒毡层细胞中的脂滴明显减少。发育晚期的小孢子中形成一个大液泡,细胞质中出现淀粉粒;同时在药壁和药隔组织中也出现了淀粉粒。此时绒毡层退化。在二胞花粉早期,花粉中积累了大量淀粉粒和一些脂滴。但在成熟的花粉中(二胞花粉晚期),淀粉粒消失,只有一定数量的脂滴保留。巴戟天成熟花粉中积累的营养物质主要为脂滴。  相似文献   

4.
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花药发育中,脂滴的积累和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在花药中部的造孢细胞中积累了很多脂滴。在形成胼胝质壁的小孢子母细胞中仍有大量脂滴的分布;与此同时,在花药壁绒毡层细胞中的脂滴也明显增加,而在其他药壁细胞中出现了少量淀粉粒。在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小孢子形态不规则,依然含有大量脂滴。在小孢子早期,形态不规则的小孢子开始形成花粉外壁,细胞质中的脂滴明显减少;绒毡层细胞外形变得不规则,内部仍含较多脂滴。在小孢子晚期,小孢子形成许多液泡,小孢子变为圆形,在花粉外壁内侧出现红色多糖成分;此时,绒毡层细胞降解,在退化细胞残迹中仍有较多脂滴。在二胞花粉早期,花粉粒中的液泡逐渐消失,脂滴数量又明显增加;而绒毡层细胞残迹变为很大的脂滴。水鬼蕉成熟花粉为二胞型,其中积累了大量的脂滴作为花粉储存物。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金线莲花药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的分布特征,以探索其花药发育中的物质代谢规律。结果显示:(1)在幼小花药中,花药壁的表皮和药室内壁以及造孢细胞中积累少量的淀粉粒。当小孢子母细胞形成胼胝质壁时,药壁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中的淀粉粒减少并且出现一些脂滴,这一现象持续到二胞花粉;在二胞花粉中,糖类代谢显著增强;开花时,成熟花粉中积累了较多的淀粉粒和较少的脂滴。(2)金线莲花粉以花粉块形式发育,其特征为;①在造孢细胞时期一些特殊细胞壁就已确定了花粉块的界限;②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胼胝质壁覆盖在整个花粉块表面,但内部花粉没有胼胝质壁结构;③二胞花粉后期,孢粉素花粉外壁覆盖在整个花粉块表面,但内部花粉没有外壁。金线莲花粉块发育的这些结构特征对植物花粉发育规律提出了多项疑问。  相似文献   

6.
包晗  傅劭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1981-1985
采用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含笑发育各个时期的花药为材料,观察其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类物质的分布情况,探索其营养物质运输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1) 在花药中央的造孢细胞中有零星脂滴。在形成胼胝质壁的小孢子母细胞中脂滴数量增加,此时,在花药壁绒毡层细胞中出现少量脂滴,而在其他药壁细胞中则出现多糖颗粒,在四分体小孢子中依然有少量脂滴。(2)在游离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的脂滴减少而出现多糖颗粒,此时,药室内壁细胞中积累的多糖颗粒消失,细胞径向伸长;在晚期小孢子内仍有较多的多糖颗粒和脂滴,此时,绒毡层细胞呈现出退化,其中出现一些脂滴。(3)在早期二胞花粉中,液泡逐渐消失,多糖颗粒明显增加;在成熟花粉中,脂滴的数量有所减少,仍保持较多的多糖颗粒作为花粉储存物。研究认为,含笑小孢子在母细胞时期的绒毡层细胞内有少量的脂滴,没有淀粉多糖,说明绒毡层细胞活跃地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药室中,故呈现较少脂滴的现象,或是含笑绒毡层细胞并没有转化糖类为脂类的功能,仅仅起了将中层细胞中的脂滴转运到药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详细研究了水芹(Oenanthe javanica D.C) 花药发育过程中,造孢细胞时期、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和二胞花粉晚期(成熟花粉时期)的多糖以及脂滴分布特征和变化特点.结果显示:花药作为营养物质吸收的"库",在特定的时间(二胞花粉早期)和特定的部位(二胞花粉的营养细胞)积累特定的营养物质(先出现多糖颗粒,后出现脂滴物质).通过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花药中糖类和脂类分布变化,确定水芹发育花药中营养物质的运输与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8.
花药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物质的代谢具有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植物的代谢特征有很大差异。该研究采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金丝桃花药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的动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多糖和脂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在造孢细胞时期,维管束周围的药隔薄壁细胞和花药壁的表皮、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中积累淀粉多糖,而绒毡层细胞中没有淀粉多糖。在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中出现淀粉多糖并且数量逐渐增加;此时,单核中位期小孢子中也出现淀粉多糖。到小孢子晚期,绒毡层细胞中积累的淀粉多糖消失,同时出现脂滴;晚期小孢子中也开始出现脂滴。到二胞花粉时期,绒毡层细胞原位解体,花粉中脂滴数量增加。金丝桃相当数量的花粉在小孢子时期发生异常。开花时,大多数花粉内为空腔,没有淀粉多糖和脂滴积累,花粉败育。发育正常的花粉内充满了淀粉多糖和脂滴。  相似文献   

9.
用环氧树脂包埋的半薄切片经PAS反应和苏丹黑染色,研究阳春砂花药发育中的多糖和脂类物质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小孢子母细胞和四分体小孢子中积累了一些脂滴,但没有淀粉。阳春砂小孢子母细胞和四分体没有胼胝质壁。晚期小孢子中除了仍有很多脂滴外,细胞核周围开始出现淀粉粒;成熟花粉粒贮存丰富的淀粉粒和脂滴,且花粉壁由多糖物质构成。阳春砂花药壁结构比较特殊:花药壁由10余层细胞组成;最内层的绒毡层细胞在小孢子时期开始解体,细胞质转变为脂滴,供花粉吸收。开花时,花药壁由表皮和几层薄壁细胞以及径向壁纤维加厚的变形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0.
青葙花药发育的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花药发育的结构和组织化学(多糖和脂滴)特征进行观察。青葙小孢子发生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药壁为典型四层,绒毡层属于同型绒毡层。成熟花粉为二胞型。早期花药中的淀粉粒和脂滴均较少,绒毡层细胞至小孢子晚期退化为体积较大的脂块。二胞花粉时期的中层细胞退化为脂滴。早期二胞花粉中先出现多糖颗粒,晚期的成熟花粉中积累大量淀粉粒和较少的脂滴为营养储存物。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