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苦苣苔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的通称,在全世界有133属3?000余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及墨西哥的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分布有56属442种,其中25属354种为我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株型多样,花色丰富而艳丽,有白、红、蓝、紫、黄、绿、褐等,有的种类局部还兼有不同颜色的色晕、条纹、斑点或网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开发应用前景。自20世纪被引入欧洲后,其美丽的花色和观赏价值吸引了很多园  相似文献   

2.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生态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黔桂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和特有中心 ,广西正处于这个中心的位置上 ,种类十分丰富 ,共计有 38属、 16 6种 (含种下等级 ,下同 ) ,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不太复杂 ,特有现象极为突出 ,其中仅产广西的特有属有 5个 ,特有种达 81个。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与相邻的贵州、云南两省属的相似性系数较高 ,分别为 75 76 %和 71 4 2 % ,但与相邻省份苦苣苔科植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却较低 ,从 35 4 8%至 6 4 9%不等。苦苣苔科植物在广西全境分布较广泛 ,但各地种类分布很不均衡。广西苦苣苔科植物的天然分布对基质有较严格的专一性 ,种群植株数量一般较少 ,同一种类不同的居群间形态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与先生之缘     
正我任职于广西植物研究所园林园艺研究中心,对于专科专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苦苣苔科和荨麻科(楼梯草属)上,王文采院士是研究这两个科的泰斗,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帮助,这也让地处一南一北的我们缔结下奇妙的缘分。华南苦苣苔科植物研究苦苣苔科分为苦苣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全部隶属于苦苣苔亚科,华南地区则是世界该亚科植物分布和特有中心之一,属、种分别约占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1)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族8亚族28属153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3)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该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苦苣苔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李江陵(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重庆63006S)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约120属,2000种,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3属,252种,产长江以南各省区[1]。该科许多种类在我国南方是传统的民间草药,为历代本...  相似文献   

7.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45个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由于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因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为更好地了解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风险,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且结合最近发表的新分类群中关于濒危等级评估的相关内容,辅以近年来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同时,依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平台,首次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到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进行的物种保护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必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2)针对濒危的尤其是被评估为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迁地与就地保护和野外回归;(3)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结果和建议是将来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8.
过去20年对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极大地拓展了对这个科的种间关系与属一级之界定的理解。该文提供了一个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系统,与传统的经典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这一新系统被认为能更好地反映科下分类单元彼此之间的自然关系。众多传统意义上的属被分割、合并或者重新定义,这些巨大的分类变动正在影响着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分类。此外,基于最近采集的材料,一些新属得以建立,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还有相当多的野外工作需要做;而另一方面则再次证明了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是如此之丰富。在此,针对目前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分类结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新分类系统进行了总结与概述,并深入地讨论了部分传统分类学上存在困惑的疑难属。  相似文献   

9.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3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的石灰岩地区。目前该属已知物种数虽少但花形态极其多样,是该科中分类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基于分子证据,其它8个属中花形态迥异的一些物种被并入石山苣苔属。然而,该属花形态的演化趋势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传统分类对属的界定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相矛盾的原因,以及是否有形态特征支持新界定的石山苣苔属还不清楚。该研究中,总共编码了19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和9种报春苣苔属植物的35个形态特征,其中包括26个花部形态特征,在分子系统树上追踪了它们的演化路径。结果表明:无论属内还是属间,多数花部形态特征,尤其以往属的分类界定特征,在演化过程中变化频繁且发生了高度同塑性演化,这是导致传统形态分类不自然的关键因素。此外,在观察研究的所有特征中,花丝和柱头的差异可能在石山苣苔属植物共同祖先中经历了演变,或可用于区分石山苣苔属与其姐妹报春苣苔属的大多数种类。因此,在苦苣苔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应当慎用这些花部性状作为分类依据,而且应对形态特征进行广泛地观察研究,在密集的取样和分辨率更高、更可靠的系统树上追踪它们的演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导致复杂形态性状演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理和外在的自然选择动力,最终更加深入地理解石山苣苔属等典型喀斯特植物的演化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0.
卢永彬  黄俞淞  许为斌  黄洁  刘演  向春雷  张强 《广西植物》2017,37(10):1227-1239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3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的石灰岩地区.目前该属已知物种数虽少但花形态极其多样,是该科中分类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基于分子证据,其它8个属中花形态迥异的一些物种被并入石山苣苔属.然而,该属花形态的演化趋势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传统分类对属的界定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相矛盾的原因,以及是否有形态特征支持新界定的石山苣苔属还不清楚.该研究中,总共编码了19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和9种报春苣苔属植物的35个形态特征,其中包括26个花部形态特征,在分子系统树上追踪了它们的演化路径.结果表明:无论属内还是属间,多数花部形态特征,尤其以往属的分类界定特征,在演化过程中变化频繁且发生了高度同塑性演化,这是导致传统形态分类不自然的关键因素.此外,在观察研究的所有特征中,花丝和柱头的差异可能在石山苣苔属植物共同祖先中经历了演变,或可用于区分石山苣苔属与其姐妹报春苣苔属的大多数种类.因此,在苦苣苔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应当慎用这些花部性状作为分类依据,而且应对形态特征进行广泛地观察研究,在密集的取样和分辨率更高、更可靠的系统树上追踪它们的演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导致复杂形态性状演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理和外在的自然选择动力,最终更加深入地理解石山苣苔属等典型喀斯特植物的演化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特有属11个;特有种573种,占总种数的85.39%。种数最多的10个属依次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80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22种)、石蝴蝶属(39种)、半蒴苣苔属(39种)、芒毛苣苔属(38种)、长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1种)、吊石苣苔属(31种)、蛛毛苣苔属(28种)、汉克苣苔属(22种)。在地理分布上,种数排名前10的省份(区)有广西(260种,33属)、云南(236种,30属)、贵州(96种,28属)、广东(93种,17属)、四川(85种,21属)、湖南(58种,13属)、西藏(39种,9属)、湖北(29种,15属)、福建(26种,13属)、江西(25种,9属)。含中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78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19种)、石蝴蝶属(37种)、半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0种)、长蒴苣苔属(29种)、吊石苣苔属(23种)、蛛毛苣苔属(19种)、芒毛苣苔属(19种)、汉克苣苔属(11种)。这表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马铃苣苔属、石蝴蝶属、半蒴苣苔属、石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等为我国典型的优势属。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对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附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为斌  郭婧  盘波  张强  刘演 《广西植物》2017,37(10):1226-1226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合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共有44属67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其中特有属11个;特有种573种,占总种数的85.39%.种数最多的10个属依次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80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22种)、石蝴蝶属(39种)、半蒴苣苔属(39种)、芒毛苣苔属(38种)、长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1种)、吊石苣苔属(31种)、蛛毛苣苔属(28种)、汉克苣苔属(22种).在地理分布上,种数排名前10的省份(区)有广西(260种,33属)、云南(236种,30属)、贵州(96种,28属)、广东(93种,17属)、四川(85种,21属)、湖南(58种,13属)、西藏(39种,9属)、湖北(29种,15属)、福建(26种,13属)、江西(25种,9属).含中国特有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广义报春苣苔属(178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19种)、石蝴蝶属(37种)、半蒴苣苔属(35种)、石山苣苔属(30种)、长蒴苣苔属(29种)、吊石苣苔属(23种)、蛛毛苣苔属(19种)、芒毛苣苔属(19种)、汉克苣苔属(11种).这表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马铃苣苔属、石蝴蝶属、半蒴苣苔属、石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等为我国典型的优势属.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对我国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外关于母草科(Linderniaceae Borsch,Kai Müller&Eberhard Fischer)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整理和总结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类学变动情况。通过收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分布信息,分析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母草科主要由传统玄参科母草族、腭母草族的类群及原苦苣苔科的侧母草属所构成,共22属220余种,中国分布有8属43种,其中15种为中国特有种。在中国,广西与广东分布的母草科植物最为丰富,新疆、青海和宁夏无母草科植物分布。研究更正了中国母草科植物属的范围及地理分布,以期为母草科植物未来的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岛屿是开展生物区系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大陆性岛屿,地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马来西亚亚区交界地带,物种来源与迁移历史十分复杂。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岛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然后利用核基因ITS1/2和叶绿体基因trn L-F序列建立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物种迁移历史与特有类群的形成时间。海南岛苦苣苔科野生类群虽然仅有14属24种,但包括了扁蒴苣苔属(Cathayanthe)和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2个特有属、8个特有种(含1变种)。面积归一化处理后,海南岛该科的特有种比例仅次于广西,远高于云南和邻国越南。物种组成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与广东省的共有物种最多,这可能是第三纪末期(~3 Ma)几度海进海退过程中,海南岛通过雷州半岛与广东多次连接的结果。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在海拔400–1,000 m和1,400 m以上形成2个集中分布区,特有种则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区域,表明海南岛中南部连绵的高山是苦苣苔科特有种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岛有着亚洲苦苣苔科的多个基部类群,且都与东南亚共享;海南岛–中国大陆分布的类群则处于系统树的较新分支,表明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早期是从东南亚迁入。海南岛两个特有属的形成时间约在12 Ma,特有种也都在15–5 Ma才分化出来,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撞击亚欧板块导致的东亚季风气候(约28 Ma)和此时海南岛远距大陆约100 km造成的隔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广西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和群  钟树华  韦毅刚   《广西植物》1998,18(3):209-212
苦苣苔通常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许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在国内仍鲜为人知。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广西苦苣苔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研究。本文报道其资源研究结果,即:1、广西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2、特有现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区域特有性和土壤专化性;3、珍稀濒危种类较多;4、苦苣苔科植物具有多重的观赏价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复苏植物可以耐受极度干旱的环境,脱水至10%相对水分含量后仍然可以复苏.苦苣苔科植物包含有较多复苏植物,不同类群的复苏机理可能存在差异.该文选择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石灰岩地区的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和心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cordatula)两种苦苣苔科植物,并对这两个物种的叶...  相似文献   

17.
苦苣苔亚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苦苣苔亚科是苦苣苔科中较大的类群, 共有4族, 79属, 约1770种, 广布于亚洲、非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东北部,仅一种间断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亚洲为该亚科的分布及多样化中心。本文概述了苦苣苔亚科各族、属的分布状况,对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该类群原始性状以及 4个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根据大岩桐亚科及苦苣苔亚科在新、旧热带的替代分布及其共同起源原理,推测苦苣苔科起源时间有可能追溯到中白垩纪。  相似文献   

18.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9.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苦苣苔科异片苣苔属、长檐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等3个特有属中3种代表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植物的花粉形状比较一致,均为长球形或近球形,表明花粉形状对苦苣苔科的系统与分类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观察到两种类型的花粉外壁纹饰:细网状纹饰、粗网状纹饰;异片苣苔属具粗网状纹饰,长檐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具细网状纹饰。还讨论了一些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在苦苣苔科的系统研究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