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蝎抗癫痫发作敏感性的阿片肽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红藻氨酸(KainicAcid,KA)癫痫模型,探讨全蝎抗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的阿片肽机制。本实验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和全蝎粗提液灌胃10天,10天后两组均分别颈部皮下注射NS和惊厥剂量(10mg/kg)的KA,再分别继续给予NS和全蝎粗提液灌胃10天后,用阈下剂量(5mg/kg)的KA检测癫痫敏感性;用Fos免疫反应活性检测海马结构中神经元的兴奋性;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海马脑啡肽原(PENK)mRNA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实验对照组大鼠癫痫行为敏感性明显增强,脑内癫痫敏感性相关脑区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DGCs)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同时海马内具有致癫痫作用的脑啡肽原(PENK)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而实验组动物未见上述改变。本工作证实中药全蝎有明显降低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及抗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的作用,并提示这很可能与其抑制PENKmRNA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全蝎抗癫痫发生敏感性的阿片肽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红藻氨酸癫痫模型,探讨全蝎抗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的阿片肽机制。本实验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全蝎粗提液灌胃10天0天后两组均分别颈部皮下注射NS和惊厥剂量的KA,再分别继续给予NS和全蝎粗提液灌胃10天后,用阈下剂量的KA检测癫痫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蝎毒抗癫痫作用与微生态调节剂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次颈部皮下给予海人酸 (Kainic acid,KA ,10 m g/ kg)诱发 SD大鼠出现急性癫痫发作后 ,将实验组动物随机分为 3组 ,每天灌胃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 [活菌数 4× 10 9个 (0 .4ml)只 ]和蝎毒粗提液 (SV,10 0 mg/ kg)。 10天后再次给予同样剂量的 KA检测癫痫敏感性 ,行为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表明 ,两者均可明显抑制动物癫痫敏感性的形成。免疫组化结果表明 ,两者均可防止海马硬化的形成。本工作进一步探讨了微生态调节剂与蝎毒抗癫痫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红藻氨酸(KainicAcid,KA)12mg/kg给SD大鼠颈部皮下注射,诱发动物出现癫痫发作,该癫痫发作于8小时内完全缓解。KA后1周再次给予KA(此次为阈下剂量5mg/kg),检测上述动物对癫痫刺激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于4周前开始并连续灌服微生态调节剂实验组动物癫痫敏感性的形成受到明显抑制(P<0001),同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内海马部位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aryacidicproteinGFAP)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发现KA后1~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部位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结果表明微生态调节剂的抗癫痫敏感性作用可能与抑制胶质细胞过度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蝎毒诱导红藻氨酸癫痫大鼠海马内GABA释放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Jiang CL  Zhang WQ 《生理学报》1999,(6):609-614
本工作用红藻氨酸癫痫模型,经蝎毒处理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变化并检测大鼠海马内GABA免疫反应样物质对国产钳蝎粗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细胞机制进行初步探讨。KA癫痫大鼠经蝎毒处理3周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能明显减轻发作行为。GABA免疫组化的实验显示,用KA3周后,实验对照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腹侧海马尤其是海马门区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免疫染色强度明显降低。实验给药组大鼠8例中,有6  相似文献   

6.
蝎毒对癫痫敏感性和海马GFAP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和方法 :本工作用海人酸癫痫模型 ,通过对癫痫大鼠蝎毒治疗后行为变化及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活性的检测 ,对蝎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相关脑区及其机制做以初步探讨。结果 :癫痫大鼠蝎毒治疗三周后 ,能明显减少癫痫发作的例数 ,减轻癫痫发作的程度 ,使发作的潜伏期延长 (P <0 .0 5 )。免疫细胞化学的实验显示 ,蝎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相关脑区是海马。 8例蝎毒治疗的大鼠与实验对照组相比 ,有 6例背侧海马GFAP免疫染色明显减轻 ,未见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CA1区无明显神经元缺失 ;而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癫痫大鼠蝎毒治疗三周后 ,能明显减轻癫痫发作的行为 ,抑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肥大 ,减轻海马神经元受损的程度。蝎毒抑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很可能是蝎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蝎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GFAP基因调控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已有的资料证实红藻氨酸 (Kainicacid ,KA)癫痫模型具有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的特征 ,伴有海马结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lialfibrillaryacidprotein ,GFAP)的大量表达 ,其为海马结构反应性胶质化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用反义GFAPmRNA转染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株内不再表达GFAP。新近 ,我们从KA癫痫大鼠海马结构中发现调控GFAP基因表达的序列特异的DNA结合蛋白。我们从前的工作已证实蝎毒具有明显的抗癫痫反复发作的作用 ,抑制癫痫大鼠海马结构GFAP的过量表达 ,但蝎毒阻…  相似文献   

8.
蝎毒对癫痫大鼠海马内强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和方法:本工作用红藻氨酸癫痫模型,通过对癫痫大鼠蝎毒处理后民内哟啡肽原mRNA(KPUYNmRNA)表达的原位杂交观察,对国产蝎粗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细胞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原位杂交的实验显示,三周KA后,实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腹侧海马尤其是海马门区PDYNmRNA阳性数目明显减少(P〈0.01)。实验给药组大鼠8例,其中有6例腹侧海马门区PDYN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未见减少且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海马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5例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手术中切除的海马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DNF mRNA表达,并与3例非海马硬化TLE患者对照。结果:与非海马硬化组比较,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海马组织中的BDNF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海马组织中BDNF mRNA表达表达增高,可能在海马硬化和难治性颞叶癫痫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红藻氨酸(KainicAcid,KA)12mg/kg给SD大鼠颈部皮下注射,诱发动物出现癫痫发作,该癫痫发作于8小时内完全缓解,KA后1周再次给予KA(此次为阈下剂量5mg/kg)检测上述动物对癫痫刺激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于4周前开始并连续灌服微生态调节剂实验组动物癫痫敏感性形成受到明显抑制(P〈0.001),同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内马部位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  相似文献   

11.
海人酸诱发癫痫敏感性长期增强的形成与维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海人酸(KA)10mg/kg给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注射后0-30min内,动物出现凝视和湿狗样抖动;30-120min出现时间依赖的癫痫行为;2h后,出现自发反复癫痫发作,4h减弱,8h停止。然后,在上述急性癫痫发作后8,4,2,1周,及1-6d时,分别用阈下剂量KA(5mg/kg)检测癫痫敏感性。结果表明,KA诱发动物急性癫痫发作后,其癫痫敏感性长期增强,且形成过程是在K  相似文献   

12.
目的和方法:本工作用红藻氨酸(KA)癫痫模型,对用蝎毒处理住房第马内胆囊收缩素原mRNA(PCCK mRNA)表达进行原位杂交观察,并对国产东亚钳蝎粗毒抗癫痫反复发作的机制做了初步探讨。结果:原位杂交的实验显示,三周KA后,实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腹侧海马是海马门区PCCK 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5);实验给药组大鼠8例,其中有6例腹侧海马门区PCCK mRNA阳性神经元数  相似文献   

13.
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GABA免疫反应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阻断兴奋扩布及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其参与抗癫痫作用已被证实.有研究表明:前深梨状皮层T区是颞叶癫痫的始动部位.我们从前的工作已证明:惊厥剂量的红藻氨酸(Kainic acid,A)诱发SD大鼠出现急性癫痫发作后的5~7 d,动物出现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而蝎毒(scorpion venom,V)可通过增强海马结构内GABA的表达,对抗其癫痫发作敏感性的形成.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并探讨其与癫痫发作敏感长期增强的可能关系,检测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和经SV处理后癫痫发作敏感性明显降低的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的GABA免疫反应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Li DD  Feng ZH  Zhang WQ  Hong JS 《生理学报》1998,50(4):385-391
一次皮下注射惊厥剂量(7.5mg/kg)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发Fisher344大鼠出现急性癫痫发作,7d后即可形成癫痫敏感大鼠,继用Gel shift、Super-shift和Westem blot方法测定大鼠海马内AP-1 DNA结合活性及其组成成分。Gel shift结合显示,癫痫敏感大鼠海马内AP-1 DNA结合活性的基础水平较对照组为高;Super-shift实研  相似文献   

15.
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皮层及海马癫痫样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皮层和海马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制作青霉素致痫模型,在大鼠海马、颞叶、额叶皮层埋置电极,记录氟桂利嗪(20 mg/kg)灌胃后大鼠癫痫样放电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皮层及海马癫痫样放电潜伏期明显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癫痫样放电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桂利嗪具有明显抗癫痫作用,可显著抑制青霉素致痫鼠皮层及海马区癫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数据,观察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大脑白质的改变。46例伴有单侧海马硬化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24例左侧颞叶癫痫和22例右侧颞叶癫痫),以及4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k-based spatialstatistics,TBSS),主要观察患者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sal anisotropy,FA)的变化。结果发现,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左侧mTLE患者FA降低的区域呈双侧分布,稍偏向患侧,胼胝体、上纵束、下纵束、内囊前肢等白质双侧都有异常,而扣带束、下额枕束只在左脑显著降低;右侧mTLE患者FA降低主要见于右脑,包括胼胝体、上纵束、下纵束和钩束等。结果表明,基于TBSS方法的DTI研究揭示了伴有海马硬化的mTLE患者的脑白质异常,有助于加深对mTLE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海马mu型阿片肽受体介导大鼠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u H  Gao HM  Zhang WQ  Tang YY  Song HS 《生理学报》2004,56(1):101-106
为探讨海马mu型阿片肽受体介导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的作用,实验采用微渗透泵技术,观察大鼠腹侧海马注射mu型阿片肽受体激动剂PL017(2.09、2.59、3.29μg/μ1)、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 hydrochloride(β-FNA、0.88、1.10、1.35μg/μl)对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癫痫发作的干预作用.PL017能够明显缩短癫痫发作潜伏期、增加癫痫发作级别(P<0.05),β-FNA则可显著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降低发作级别(P<0.01);PL017和β-FNA的干预作用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结果表明,海马mu型阿片肽受体具有促进KA诱导的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儿童难治性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前及临床证据表明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抗癫痫干预后难治性癫痫儿童体内肠道菌群分布发生改变;动物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癫痫发病及抗癫痫疗效存在因果关系。临床上益生菌的添加可能增强抗癫痫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也影响临床的抗癫痫疗效。肠道微生态可能通过内源性机制(如改变神经递质含量等)及外源性机制(如感染和损伤等)改变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代谢、遗传、免疫和感染等。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癫痫发病和抗癫痫效果的相关研究,阐述肠道微生态在儿童癫痫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8 9年自云南昆明市石林的红棕壤中分离到数株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 sis,Bt)菌株[1] ,对其中的一株YK30 0 4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杀虫特性研究及分类鉴定。1 材料与方法1.1 供鉴定的Bt菌株由云南昆明市石林的红棕壤中分离的苏云金芽孢杆菌YK30 0 4菌株。1.2 标准Bt菌株血清型H1 H4 1、H4 4 H55及H57 H69标准Bt菌株由法国巴斯德研究院DrLecadet提供 ,其余为本实验室保存。1.3 生物测定用昆虫小菜蛾 (Plutellaxylostella) 3龄幼虫 ;斜纹夜盗蛾 (Pr…  相似文献   

20.
高溪 Hong  J-S 《生理学报》1995,47(6):589-596
本实验给大鼠皮下注射红藻氨酸(KA,10mg/kg)诱发癫痫活动,72d后进行深部前梨状皮层(deep prepyriform cortex,DPC)电点燃刺激(kindling),该组动物点燃形成加速,或再给予同样剂量KA,其再次诱发的癫痫活动明显加重。c-Fos免疫反应活性(c-Fos-ir)作为神经元兴奋的标志,标绘再次诱发癫痫活动时大鼠脑内细胞信息传递通路,并与对照组,即72d前给予生理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