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的瘿蚊科树瘿纹亚科棒瘿蚊属及一新种,即半圆棒瘿蚊。模式标本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虫昆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初步观察了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Fr.)Diels)不同类型虫瘿的发生过程及致瘿昆虫生活史。结果表明,中华蚊母树的虫瘿有3种类型,分别为叶/枝上大型虫瘿、叶上泡状虫瘿和叶柄/果上球型虫瘿。三者均为单室封闭型,次生开口。经鉴定致瘿昆虫均为半翅目蚜科昆虫,其中叶上泡状虫瘿致瘿昆虫为蚊母新胸蚜Neothoracaphis yanonis Matsumura。该虫3月初在虫瘿内营孤雌生殖,繁殖2代,5月底前飞离出瘿。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危害芒果树叶的瘿蚊害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瘿蚊科中有些种类是危害芒果的重要害虫 ,全世界已报道危害芒果的瘿蚊约有 1 0属 ,2 0多种。中国有 6种 ,其中危害芒果树叶片的占 3种。近几年在厦门地区发现芒果树叶片被寄生大量虫瘿 ,导致叶片卷缩、枯萎、脱落。笔者在厦门采集到大量受害芒果树叶片上的虫瘿 ,解剖到了幼虫、蛹 ,并饲养出了成虫。经研究 ,确认该瘿蚊为普瘿蚊属 (中国新记录属 )的一个新种 ,定名为壮铗普瘿蚊ProcontariniarobustaLi,BuandZhang ,2 0 0 3[1] ,于 2 0 0 3年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报》第 2 8卷第 1期。现将该虫的鉴别特征及其在厦门地区的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4.
董景芳  江兴培 《昆虫知识》1994,31(2):99-101
日本柳枝瘿蚊Lygococisyanagi(Shinji)属双翅目、瘿蚊科、瘿蚊亚科。它是旱柳、垂柳、龙爪柳等树种的主要害虫之一。作者近10年来在前文[4]的基础上,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措施等研究方面有突破。同时根据此虫分类特征,鉴定为日本柳枝瘿蚊。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下颚须4节。推虫触角20(2+18)节(图1:G),雌虫触角19(2+17)节,鞭节颈短(图1:A)。复眼占头的大部分。眼桥中部5~6个小眼宽。足细长,深褐色,被毛2附爪简单,不具齿。前翅被微毛和黑色鳞片,R。脉和C脉在翅端相接。雄虫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实验室饲养的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进行个体发育的形态特征描述。为食蚜瘿蚊的鉴定提供基本信息。【方法】在野外采集幼虫,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照16 L∶8 D的室内条件下饲养获得食蚜瘿蚊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全部虫态。通过数码采集和电子显微镜详细描述了各虫态的发育特征。【结果】食蚜瘿蚊卵的发育历期为2 d,幼虫期有3个龄期,发育历期5-8 d,蛹期7-10 d以及成虫期3-4 d。【结论】食蚜瘿蚊个体发育特征对食蚜瘿蚊的鉴定和分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小阳 《昆虫学报》1988,(4):439-441
水竹瘿蚊协Orseolia sp.属双翅目,瘿蚊科。此属为Kieffer和Massalongo于1902年所建立,目前在东洋区已知二十一种,本虫是我国水竹Phyllostachys conesta Rehdie 上发现的新害虫。1983至1984年在益阳县曾大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竹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植食性瘿蚊化学通讯中的信息化学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食性瘿蚊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其幼虫危害寄主植物,造成植物细胞分裂或异常分化而产生组织畸形,形成虫瘿。该虫具有成虫体小、寿命极短的特性,成虫羽化后可迅速求偶、交配,并随即寻找寄主植物产卵。在植食性瘿蚊短暂的生活史中要完成种群繁衍,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食性瘿蚊自身产生的信息素、寄主或非寄主产生的他感化学物质在调节其选择配偶和寄主植物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化学通讯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植食性瘿蚊化学通讯中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进展,包括植食性瘿蚊性信息素的释放、提取、组分鉴定、行为生测,以及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诱活性物质的鉴定、筛选和对植食性瘿蚊定向和产卵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并对植食性瘿蚊信息化学物质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利用信息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植食性瘿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杨茂发  王利爽 《昆虫知识》2008,45(2):256-259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测定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测定各温度下食蚜瘿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物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食蚜瘿蚊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在19~28℃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为延长。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全世代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不同温度下食蚜瘿蚊的5天化蛹率和总羽化率差别较大,但以25℃下为最高,分别为88.00%和94.70%;而22℃下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25℃下较为接近,分别为84.00%和90.66%,经分析差异不显著。食蚜瘿蚊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2~25℃。  相似文献   

9.
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调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的行为习性有关或由刺槐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所造成。采用"z"字型、平行线、棋盘式、大五点、对角线5种抽样方法估计林间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口密度,确定对角线法调查15样方为最佳抽样方法。对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越冬幼虫数量调查,明确最适取样深度为3cm。同时利用Iwao回归建立了理论抽样数量模型:n=t2/D2(1.1957/x珋+0.8905)。利用过筛手检和过筛水漂2种方法检数土中幼虫,对检出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量及检虫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筛水漂法检虫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0.
<正> 柑桔芽瘿蚊Contarinia sp.(瘿蚊科),是近年在广东省柑桔上新发现的一种为害嫩芽的重要害虫。我们从1981年开始对此虫进行观察研究,现将几年来研究结果,简要报道于下。 一、发生及为害 此虫于1980年在广州市河南园艺场首先发现,1981年我校的柑、橙、桔类也相继发生,至1982年,在市郊已发生相当普遍,且为害严重。寄主有橙、柑、桔、柚、柠檬、尤力加柠檬、酒饼簕等。主要以蛆状幼虫钻入嫩芽为害,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