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水退却后,人们纷纷涌到海滩上,或捡拾贝壳,或挖掘虾蟹。偶尔会有人从沙中挖出半截呈黄色且极柔软的蠕虫状动物。举之趋鼻,味呈碘臭。因不能食用,挖掘者往往将其一扔了事。殊不知这便是大名鼎鼎、极有学术价值的海滩珍虫——柱头虫。一、“姓名”来历柱头虫属半索动物门,口索动物亚门,殖翼柱头虫科。它呈长柱形,蠕虫状,体长可达40厘米,栖息于太平洋沿岸的浅海泥沙中。柱头虫全身由吻、领及躯干三部分组成,吻位于前端,其后依次为领、躯干。吻与  相似文献   

2.
曳鳃动物全部海生,蠕虫状。虽然个体小、种数少、罕见稀有,但在动物界仍占一门之地。自1754年报道第一个曳鳃动物以来,人们就对这区区小虫的身世进行争论,迄今已逾二百年。一般外形典型的曳鳃动物,大多可分为翻吻、腹部和尾三个部分(区)(图1)。翻吻,位于虫体前端,可伸缩,口位于其前,咽内具多排环状排列的咽齿。在翻吻外壁有许多纵排的小圆锥形杯状乳突。翻吻有取食小型蠕虫和在泥沙中钻穴的功用;腹部,圆柱形,多  相似文献   

3.
柱头虫一名玉钩虫,为脊索动物门中原索动物内肠鳃亚门(或称半鳃类;或隐鳃类中一种为数不多的典型代表动物,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时的一项珍贵资料,在目前世界上也是一种较稀少的动物。去年暑假我们在海南岛稜水县新村港海边发现有柱头虫,并采得40多条。这种虫体呈蠕虫状。长约有一米左右(其中吻长1—2厘米,领长1—2厘米,躯干长90—100厘米左右),色黄,体壁非常粘滑,且含有如三碘甲烷(即黄碘iodoform)的臭气。虫多分布在低潮线下,埋在砂泥中生活,穴形像漏斗,其周围常有多  相似文献   

4.
备课卡片     
我国已知动物物种数原生动物(自由生活)5900种,多孔动物115种,刺胞动物1000种,扁形动物1800种,纽形动物60种,线虫655种,动吻动物10种,曳鳃动物2种,轮虫800种,棘头动物40种。星虫43种,虫8种,须腕动物1种,环节动物1470种,软体动物3500种,帚虫4种,腕足动物8种,苔薛动物490种,内肛动物9种,缓步动物42种,整肢动物(蜘蛛,蝉螨等)7000种,单肢动物52000种,(多足类1000种,昆虫51000种),甲壳动物3800种,毛颚动物(箭虫)37种,半索动物6种。棘皮动物506种,脊索动物6475种(其中尾索动物125种,头索动物3种,脊椎动物63…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肠鳃类一新种——多鳃孔舌形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的肠鳃类,迄今仅报告过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Tchanget Koo)和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 Kuwano。近数年来,我们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工作,搜集了不少肠鳃类的标本,其中有一种经外部形态和内部  相似文献   

6.
大土加力(虫戚)(Tugali gigas)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钥孔(虫戚)科(Fissurellidae)。据资料记载我国钥孔(虫戚)动物有30种,作过具体描述的几  相似文献   

7.
云南虫是澄江生物群中最具争议的动物之一,其系统位置目前至少有6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研究组曾分别将其解释为分类位置不定的原口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有头类、后口动物的干支类群,或者两侧对称动物的基部类群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形态特征的解释,如轴部构造、背部分节以及鳃等.澄江生物群不同地区云南虫标本的详细对比显示,相同地点云南虫的保存有明显共性,而不同地点云南虫的保存特征差异很大.云南虫争议的主要根源在于不同研究组所研究标本的产地不同,标本保存特征不同,同时又缺少不同地点云南虫埋藏学的对比研究所致.埋藏学的初步研究表明,目前云南虫许多性状特征(尤其是关键的分类特征)的解释都存有疑问.背部发生叠覆和扭曲的标本显示云南虫的背部分节和肌节特征并不相同;腮腔外囊状突起的发现更对云南虫头部结构的推测提出质疑.进一步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云南虫身体结构的同源性还远没有定论,云南虫系统分类有待于埋藏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的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淡水环境的适应和江湖阻隔,部分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分化成淡水型和陆封型,为寻找区分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这3种生态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并分析其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特征,本文调查了3种生态型刀鲚鳃部、胃、肠和幽门盲囊中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共发现10种寄生虫,包括鳃上3种单殖吸虫:林氏异钩铗虫(Heteromazocraes lingmueni)、细长嗜鳀虫(Helciferus tenuis)和长江中华钩铗虫(Sinomazocraes changjiangensis);胃部1种复殖吸虫:鲚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coiliae);肠道3种线虫: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以及肠和幽门盲囊的3种棘头虫: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 cheni)、鲇异吻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 parasiluri)、长江傲刺棘头虫(Brentisentis yangtzensis)。林氏异钩铗虫和陈氏刺棘虫在3种生态型的刀鲚中都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海水性寄生虫细长嗜鳀虫、鲚套茎吸虫和对盲囊线虫只感染洄游型刀鲚,可作为区分洄游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淡水性寄生虫长江中华钩铗虫、鲇异吻钩棘头虫和长江傲刺棘头虫只在淡水型刀鲚中发现,可作为淡水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洄游型刀鲚的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最高,分别在1.25和0.19以上,淡水型刀鲚的较低,分别为0.79~1.12和0.10~0.12,陆封型刀鲚的最低,分别在0.66和0.0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大部分丢失,以及淡水性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较低造成的。盐度降低和中间宿主缺乏是导致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淡水性寄生虫较低的感染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对新宿主的适应时间较短;地理隔离可能是陆封型刀鲚中寄生虫群落多样性最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多毛纲为环节动物重要类群, 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意义。多毛纲的分类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中。本文根据前人支序分类等研究成果, 综合《中国动物志》等资料, 整理了我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目与科的分类检索。根据Rouse和Fauchald (1997)的分类系统, 中国近海多毛纲的底栖类群可分为头节虫目(Scolecida)、海稚虫目(Spionida)、蛰龙介目(Terebellida)、缨鳃虫目(Sabellida)、叶须虫目(Phyllodocida)和矶沙蚕目(Eunicida)。基于头部、躯干部等附属物形态特征, 整理建立了中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上述六目至科的分类检索表, 考证了该分类方法,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毛纲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对多毛纲系统演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同足亚纲Tuzoia在华南的初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57,(4):523-526
在中国已发现的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化石有三叶虫纲(Trilobita)、昆虫纲(Insecta)和甲壳纲(Crustacea)。在华南甲壳纲中已发现的有介形虫亚纲(Ostraco-da)、古介形虫亚纲(Archaeostracoda)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其它,如Xeno-poda、蔓足亚纲(Cirripedia)以及本文所描述的同足亚纲(Homopoda)还未见到正式的报导。至于同足亚纲仅在我国東北烟台附近的中寒武纪地层内发现过,与三叶虫  相似文献   

12.
水蛭     
目前已知的蛭纲动物约有500种。分为四个目:棘蛭目(多寄生在鱼体上),吻蛭目(生活于海水或淡水中,寄生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外或自由生活),咽蛭目(肉食性,可吞食昆虫幼虫或蠕虫,生活在淡水、湿土中,如石蛭、齿蛭)以及颚蛭目(包括一些吸血的种类,生活在淡水或湿地上,如医蛭、金线蛭、山蛭等)。多数种类靠吸食动物的血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方斑东风螺单孢子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 1807)单孢子虫病进行了首次报道, 对其病理学特征、流行季节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方斑东风螺被单孢子虫侵袭后, 吻管、足肌、肠、消化腺、鳃、胃和肝等器官引起一系列病变。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肠上皮黏膜组织细胞布满该虫营养体和各发育期的多核质体, 造成肠结缔组织呈现炎症反应。寄生部位病灶肿胀、混浊、坏死、崩解。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以平均边缘指数(OMI)和耐受指数(TOI)为基础分析了物种生态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1.24—2.15,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有薄索足蛤、蜈蚣欧努菲虫、掌鳃索沙蚕、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刺梳鳞虫和寡节甘吻沙蚕;优势种OMI指数变化范围为0.23—4.95,OMI指数值较高的有拟特须虫和细弱吻沙蚕;优势种耐受指数值变化范围为0.13—3.85,值较高的有深钩毛虫、寡鳃齿吻沙蚕和黄海刺梳鳞虫;优势种生态位之间的重叠值不均一,在0—0.95之间,长叶尖索沙蚕和掌鳃索沙蚕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为0.95;平均边缘指数分析随机置换显著性检验表明:水深、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径、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与长吻沙蚕、细弱吻沙蚕、背蚓虫、角海蛹和浅水萨氏真蛇尾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较显著(P0.05)。对群落优势种进行聚类和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20个物种可分为广布种、典型生境种和特化种,主坐标分析反映了优势种在不同资源位点的分布状况,支持聚类和排序的结果。研究表明,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优势种之间的重叠值与物种摄食功能类群、生活型、资源位上的分布、物种数量及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共记载仙女虫科和颤吲科的9个种,其中6个种是国内新记录,即森珀头鳃虫、三齿尾盘虫、平叉吻盲虫、坦氏泥蚓、美洲管水蚓、维氏沼丝蚓、;同时将一亚种[昌都两栖吻盲虫]提升为种[昌都小吻盲虫]。  相似文献   

17.
纽形动物又称吻腔动物,简称纽虫或吻虫(图1A),纽虫身体扁平不分节,多呈带状,伸缩性甚强。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消化道具肛门,有原始的循环系统,有强有力并善于收缩的吻,吻可以自由翻出体外,是捕食、防御和挖掘的重  相似文献   

18.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34-1044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鮡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鮡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 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 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鮡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 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 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在黑斑原鮡群体中, 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 Berger-Parker指数为0.37,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 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 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陕西缓步动物二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汉屏  王立志 《四川动物》2007,26(3):620-621
记述了陕西省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种,它们是毕氏假棘影熊虫Pseudechiniscus facettalis(异缓步纲,棘影科)和介小生熊虫Minibiotus intermedius(真缓步纲,高生熊虫科)。  相似文献   

20.
周毅  杨红生 《生态学杂志》2002,21(6):74-76,F004
绝大多数软体动物门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又名双壳纲Bivilvia)动物 ,如贻贝 (Mytilidae)、扇贝 (Pectinidae)、牡蛎 (Ostreidae)等 ,属于滤食性动物 ,这些动物通过纤毛摆动、鳃和唇瓣过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包括浮游藻类、浮游细菌、中型动物和有机碎屑等 ) ,代表着一种摄食机制。双壳贝类在自然界水域的栖息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河流、淡水湖、咸水湖、河口湾以及各种浅海和深海环境 ,但以沿岸海水环境为最重要的栖息地 ,其种类多 ,数量大[3] 。近些年来 ,海水双壳贝类养殖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