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松嫩平原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为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级蘖在无性系生殖生长中占绝对优势。分蘖株龄级越高,其数量增长速率越小,对无性系物质积累的贡献越小,1、2龄级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随着无性系丛径和总蘖数的增加而增长,3龄级蘖与总蘖数间呈直线相关。平均单蘖生产力随着龄级增加而下降。生殖蘖平均单蘖重具有相对稳定性。无性系中1龄级蘖平均单蘖重体现出一定的密度调节作用,无性系潜在种群也为明显的增  相似文献   

2.
不同积温和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冬前积温、种植密度对饲用黑麦单株分蘖动态、群体分蘖动态以及有效茎数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饲用黑麦单株分蘖数量同时受播期、播量的影响,生长前期主要受播期早晚的影响,生长后期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制约,总体来看,播期越早、播量越小,其单株分蘖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饲用黑麦不论是在生长前期、中期,还是后期,随着播期推迟,各播量群体分蘖数不断下降;随着播量增大,各播期群体总蘖数不断上升,饲用黑麦群体有效茎数取决于播期和播量的共同作用,播期早,要控制播量不宜过大,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单株有效茎数的增长潜力来保证;播期晚,要防止播量过小,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依靠主茎数量的增加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春容  李世清  李生秀 《生态学报》2007,27(6):2498-2506
试验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粒重、播种方式和施肥等4个因子,品种选用白芒麦(20世纪60年代)、咸农39(20世纪70-80年代)、小偃6号(20世纪90年代后期)、远丰998(近期)等不同年代的4个冬小麦品种,粒重分为2种截然不同重量的大粒和小粒,播种方式设小粒单播、大粒单播以及大小粒等比例混播等3种播种方式,施肥设不施肥(CK)、施氮(N)、施磷(P)和同时施氮磷(NP)等4种方式,共48个处理。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大小粒播种间、不同施肥间植株株高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这些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品种间,苗期和越冬前以近期品种远丰998植株最高,灌浆期以早期品种白芒麦植株最高。株高稳定后以早期品种高,反映了育种的演变趋势。大小粒播种间,苗期和越冬前大粒株高均显著高于小粒株高,但灌浆期大小粒播种间株高差异基本消失,说明大粒种子植株在苗期生长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施肥处理间株高差异在苗期与越冬前表现一致,单施P和NP配施植株较高;灌浆期以NP配施植株株高明显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不同品种、大小粒播种方式和施肥显著影响冬小麦分蘖和单株叶面积。白芒麦、咸农39和小偃6号的分蘖数基本一致,变化在4.37个/株-4.74个/株之间,远丰998最少,仅为2.95个/株;NP配施和施P能够显著增加分蘖数,其分蘖数几乎是不施肥(CK)和单施N的2倍;各品种大粒种子植株分蘖数均多于小粒种子植株。远丰998绿叶面积最大(45.72cm^2/单茎),白芒麦最低(仅为26.97cm^2/单茎);NP配施单株绿叶面积明显大于其它施肥处理。除远丰998大粒种子植株绿叶面积(50.42cm^2/单茎)显著大于小粒种子(41.01cm^2/单茎)外,其余品种大、小粒种子植株绿叶面积相当。就施肥处理而言,施肥对近期品种小粒种子株高、分蘖数和叶面积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对远期品种小粒种子植株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半湿润地区氮磷钾配施对强筋小麦功能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陕25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水平及组合对小麦生育后期主茎、主茎分蘖Ⅰ和主茎分蘖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NPK肥配比处理中,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在蘖位、叶位间差异均极其显著,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孕穗期高于灌浆期,主茎>主茎分蘖Ⅰ>主茎分蘖Ⅱ,旗叶高于倒二叶.孕穗期以N225P120K120处理对茎蘖功能叶光合速率影响最为明显,分别比CK1和CK2增加20.41%和25.76%;灌浆期以N135P225K120处理对茎蘖旗叶净光合速率作用显著,分别比CK1和CK2增加43.48%和10.83%.研究发现,在一定磷钾肥基础上通过调节氮肥可以调节孕穗期茎蘖功能叶净叶光合速率,提高钾肥用量有利于提高灌浆期各茎蘖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1.三年来对扬麦一号小麦的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初步明确:在淮南稻麦两熟地区,扬麦一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的群体动态结构,以15—20万基本苗,越冬茎蘖数70万左右,最高茎蘖数100—120万左右,成穗40万以上,每穗30粒,千粒重35克以上为适宜。2.扬麦一号小麦高产的长相长势。越冬时壮苗长相,主茎出生5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条,穗分化处于单稜期;叶色深绿,麦苗矮壮、墩实、成盆子式;叶面积系数1左右,返青期叶面积系数2左右;最高茎蘖数出现在二棱后期;拔节期壮株的长相,叶片挺直,叶片尖端略扭曲,叶色青绿,并出现正常褪淡过程;此时主茎第9叶刚出生,主茎功能叶第8叶叶片长为14厘米左右,第7叶长度为12厘米左右,叶面积系数为4.5左右。拔节时如叶片披垂,叶色浓绿,为过旺长相;如叶片窄而尖,叶色黄为长势不足。抽穗后主茎上部三张功能叶片长度,剑叶20厘米左右,倒2叶26厘米左右,倒3叶23厘米左右。在5月中旬乳熟期,叶面积系数保持在5左右。3.扬麦一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田块的每亩施肥量折纯氮40—45斤,其中有机肥料占70—80%,过磷酸钙50—100斤。施肥技术掌握前期促壮苗早发,返青期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攻大穗的原则,以统一穗多和穗大的矛盾,肥料分配的比例,基肥占60—70%,苗肥、腊肥占15—20%,拔节、穗肥约占15%左右。扬麦一号小麦穗的中部小穗,一般分化有8个小花原基,小花的退化出现在减数分裂期,大约在抽穗前10—15天,此时植株外部形态剑叶已全部抽出,剑叶与倒2叶的叶耳间距为1.3—4.4厘米。因此,在抽穗前25—30天,看苗追施拔节肥,可以促进小花分化,缩小小花之间发育上的差距,减少小花和小穗退化,增粒的作用显著。高产小麦拔节肥的施用,以掌握在群体叶色出现正常褪淡,分蘖已开始下降,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时追施。如拔节时叶色落黄显著,则应适当增加拔节肥的用量。在剑叶刚露出时,如局部地段出现叶色褪淡落黄,还可补施少量穗肥,可以减少小花褪化,延长上部三张叶片的功能期。4.控上促下。在越冬期间看苗进行镇压促根壮蘖,在返青阶段如麦苗长势过旺,还可进行镇压并喷0.15%矮壮素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6.
以矮嵩草无性系分株和分蘖分别作为其种群的基本单元,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种群的动态与调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每分株的分蘖数、叶片数及分株个体地上生物量均增加.分蘖死亡率和叶片死亡率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蘖死亡率的高峰出现在生长季末,叶片死亡率在生长初期和末期较高,而且都不属于密度制约性的死亡。矮嵩草多重种群结构水平的数量调节是由最外层次(叶片层次)的数量变化引起的,进而影响到较内层次上结构单元的大小和数量。  相似文献   

7.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野大麦无性系分株由抽茎的分蘖株和莲座状分蘖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建植2年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分蘖苗由4个龄级组成,其生物量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在野大麦无性系的物质生产中,无论是分蘖株,还是分蘖苗,均以1龄级的单蘖生产力最高,并随着龄级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丛径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空间大小的重要数量指标.分株数量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生长的重要数量指标.经统计分析,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生物量、分蘖苗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丛径和总分株数量之间均有极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幂函数,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些相同的函数变化表明,随无性系的空间扩展和数量增长,各构件具有相同的物质生产与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拔节期不同茎蘖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及抗冻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济南17和山农8355为材料,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茎蘖功能叶和叶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抗冻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温胁迫条件下,小麦拔节期不同茎蘖功能叶和叶鞘中SOD、POD和CAT活性均不同程度地上升,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不同程度地上升或下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济南17不同茎蘖分为3类:主茎和一级分蘖Ⅰ、Ⅱ属强抗冻蘖组,一级分蘖Ⅲ、Ⅳ和二级分蘖Ⅰp属中度抗冻蘖组,二级分蘖Ⅱp属弱抗冻蘖组;将山农8355不同茎蘖分为3类:主茎和一级分蘖Ⅰ、Ⅱ、Ⅲ属强抗冻蘖组,一级分蘖Ⅳ和二级分蘖Ⅰp属中度抗冻蘖组,二级分蘖Ⅱp属弱抗冻蘖组.表明冬小麦拔节期不同茎蘖存在抗冻性差异,且低位蘖较高位蘖抗冻.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中山立地鸭茅分蘖丛生长与再生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亚热带中山立地鸭茅分蘖丛的生长与再生特征的定量分析表明,在5月份开花期和8月份再生草的取样中,鸭茅分蘖丛的蘖数均随着丛径的增加里直线增加;丛生物量、丛枯死量分别与丛径、丛蘖数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平均单蘖重随着丛径的增加均呈变形双曲线函数减少,随着丛蘖数的增加均呈幂函数减少;抽穗率随着丛径和丛菜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在生长季前期,鸭茅分蘖丛的生长策略是将大部分能量投入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朱志红  王刚 《生态学报》1994,14(1):40-45
以矮嵩草无性系分株和分蘖分别作为其种群的基本单元,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种群的动态与调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每分株的分蘖数,叶片数及分株个体地上生物量增加。分初期和末期较高,而且都不属于密度制约性的死亡。矮嵩草我重种群结构水平的数量调节是由最外层次(叶片层次)的数量变化引起的,进而影响到较内层次上结构单元的大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和有效积温对水稻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播期试验、植物培养箱人工光周期和温度试验研究了水稻DI508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特性与光周期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4月4日、5月5日、6月4日)条件下,大田DI508分蘖角度从半散生到渐趋直立的变化均发生在自然光周期变短(6月21日,夏至)后的10~15 d;在光周期条件下,DI508的分蘖角度同样具有动态变化特性,10 h光照处理可使分蘖角度提前从半散生向直立转变,14 h光照处理则延缓转变.温度处理对水稻分蘖角度的变化特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稻超丰早1号(高粱稻)的多芽蘖现象(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能促进水稻超丰早1号(高粱稻)种子苗的发生,在0.5~2.5 mg·L-1浓度下,配以 2,4D促使多分蘖,形成“多芽蘖”(芽蘖为胚芽腋芽或第1叶叶腋的叶芽)。黑暗中生长时,节间伸长,叶基部发生多芽蘖和次生腋芽,数目有3~7个不等。先照条件下,节间伸长不明显,虽有多芽蘖发生,但数略少,芽蘖由茎基部发生侧芽,也可由侧芽再分裂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牧率对大针茅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放牧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放牧率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种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放牧率范围内,单丛分蘖密度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范围,单丛分蘖密度下降;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结实数和种子重随放牧率的增加而下降,种子千粒重在轻度和中度放牧率下最大;不同年龄株丛的分蘖密度存在很大差异,老龄株丛的分蘖密度最大,其次是成年株丛,幼龄株丛最小;轻度和中度放牧率能够刺激成年和老龄株丛分蘖,增加其单丛分蘖密度;老龄株丛在种群的有性生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殖枝数目高于成年株丛。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期茎蘖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用分蘖成穗率不同的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通过3个密度水平大田试验研究了分蘖期主茎和不同蘖位分蘖间的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探讨2种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在冬小麦分蘖期间,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高位分蘖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慢,分蘖与主茎的差距较大;而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分蘖与主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差距较小.(2)2品种分蘖与主茎干物重比值(蘖/茎)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成穗分蘖的蘖/茎值拔节期均大于0.5,而同期未成穗分蘖均低于0.5.(3)在分蘖期间,'兰考矮早八'分蘖的净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增长比主茎缓慢,且随密度增加分蘖与主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豫麦49-198'分蘖与主茎的光合速率差异较小,且种植密度对其影响也较小.(4)拔节中前期种植密度对2品种的荧光参数影响较小,拔节后期2品种分蘖的初始荧光(F0)均显著大于主茎,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却显著低于主茎;随种植密度增加,2品种主茎与分蘖的F0和Fv/Fm差异增大,且这种趋势随蘖位上升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拔节期主茎与分蘖间干物质积累和光合性能的差异过大是其分蘖成穗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通过用钢管在水泥池子中进行吊盆悬挂试验,研究了在1a生长周期内不同底质(软泥和黄土)、不同水深(30、60、90、120 cm和150 cm)对太湖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生长的影响,试图探询太湖马来眼子菜的最佳生长习性,为太湖进行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深对马来眼子菜的影响比底质的影响大.马来眼子菜的株长、生物量和分蘖数在不同的水深梯度呈显著性差异,而两种底质间却没有显著性差异.(2)马来眼子菜适合在水温为20~30℃的范围内快速生长.(3)马来眼子菜的最佳生长深度是60~120 cm.在60~120 cm的水深范围内马来眼子菜的分蘖数随着时间变化在缓慢增加,株长、株长增加量、相对生长速率和干重增加量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而水深较大或较小时马来眼子菜都会因为光照不足或者容易脱水等因素限制其生长和繁殖.(4)在经过冬季越冬期后马来眼子菜的营养生长能力下降,繁殖能力上升.  相似文献   

16.
用60Co-γ射线和Ar 诱变小麦的干种子。结果表明,经60Co-γ辐射的8个品种(系)M1代,生育期延迟;7个品种(系)出苗率、成苗率、单株越冬蘖、单株最高蘖、单株产量均显著降低,但成穗率显著提高;千粒重5个品种(系)显著提高,3个品种(系)显著降低。M2代4个品种(系)发生株高、穗型、熟期、抗赤霉变异。经Ar 注入的8个品种(系)M1代,3个品种(系)处理的出苗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单株越冬蘖、单株最高蘖、株高、穗长、小穗数、千粒重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成穗率3个品种(系)处理显著高于对照,1个品系显著低于对照,2个品种(系)的单株产量显著低于对照;M2代1个品系发现穗型、株高均变异的植株。60Co-γ射线和Ar 可诱发部分小麦品种M1代POD同工酶的表达量和酶谱变异,M3代部分变异株POD同工酶表达量和酶谱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除在苏北平原发生外,近年来还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辽宁省旅大以及山东省均有发生,造成麦株的枯心苗和白穗。麦茎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在三麦心叶里越冬。第二年麦苗返青后,幼龄幼虫为害麦苗心叶,最初出现透明斑点,然后吃光叶表皮,穿成圆孔,麦苗心叶内有虫粪,这与幼龄粘虫为害麦苗心叶有明显区别。5月间在麦株上化蛹。6月羽化成虫,然后飞到屋  相似文献   

18.
选用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研究主茎和两分蘖间分蘖节部位的激素差异与分蘖成穗的关系及其密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分蘖两极分化过程中,不同茎蘖间分蘖节中IAA和zR含量及其IAA/ABA和z刚ABA比值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而ABA含量为分蘖Ⅱ〉分蘖Ⅰ〉主茎。ZR含量、ABA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与分蘖成穗关系密切,较高的zR含量、IAA/ABA和zR/ABA比值以及较低削BA含量有利于分蘖成穗,反之则将导致分蘖衰亡。随种植密度增加和蘖位升高,激素含量及其平衡在分蘖与主茎间差距加大,分蘖弱势程度更突出,进而导致分蘖衰亡,且分蘖衰亡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究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子代生长发育、滞育诱导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越冬初期(11月份)、越冬中期(1月份)和越冬末期(3月份)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其子代种群在25℃、光周期15L∶9D和9L∶15D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变化。【结果】长光周期(15L∶9D)下不同越冬时期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的成虫前期并没有显著性影响,但越冬中期的子代成虫历期显著短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产卵前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则以越冬末期显著高于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以越冬末期子代最高;平均世代周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最长。短光周期(9L∶15D)下中华通草蛉子代成虫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短;子代产卵前期以越冬初期最长,越冬中期次之,越冬末期最短;产卵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以越冬末期最高;子代生命表参数变化趋势与长光照处理一致;子代种群存活率以越冬末期最高,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低。【结论】相比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越冬末期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短光周期可诱导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产卵前期的长短可代表滞育深度,母代越冬经历对子代种群滞育诱导有一定的削减作用,母代越冬时间越长,削减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东部山区数十年来有栽培冬小麦的习惯。各小麦比春小麦早熟、能躲避銹病,产量较高,曾一度于平原地区试种。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年头,大部分麦苗可安全越冬,但在气候恶劣的年头,则麦苗大都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